中文參考文獻
1.「建築技術規則(構造篇)」,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編輯委員會,2006。
2.“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 ,內政部營建署,2005年7月1日。
3.蔡益超、詹添全,「建築物隔震設計與施工」,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4.「韋伯大辭典Weber Dictionary」,
5.「臺北市建築物工程施工損害鄰房鑑定手冊」,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等,2006。
6.陳豐山、王彥博;劉俊秀,「含消能阻尼器之制震結構耐震能力評估方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班,2005。7.「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與推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9。
8.Paz.Mario、王明雄,「結構動力學」,曉園出版社,1991。
9.李景亮、梁英文,「結構耐震設計」,文笙書局,1999。
10.李森枂,「SAP2000結構設計實務(V8&V9)」,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11.陳豐山、王彥博;劉俊秀,「含消能阻尼器之制震結構耐震能力評估方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班,2005。
12.詹勳源、李秉乾,「含牆RC構架極限軟化桁架模型分析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所碩士論文2003。13.吳卓夫、詹添全,「結構系統規劃」,崇德書局有限公司,1986。
14.詹添全等,「建築物構造分類及使用狀況調查—台北市示範區第一期計畫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專題研究報告,研究計畫編號:MOIS 891008-2,2000年10月)。
15.許茂雄,「磚構造建築技術規則之研修及磚牆配置之探討」,2001。
16.日本建築學會,「璧式構造關係設計規準集同解說」,1999。
17.游昇翰、林炳昌,「老舊加強磚造教室建築物耐震能力分析研究」,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2003。18.黃國璋、許茂雄、蔡萬傳,「有邊界柱梁之磚牆耐震試驗與等值板牆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2。
19.李威震、陳威成、蔡益超,「建築物之強度、韌性及耐震能力評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2002。
20.李威震、陳威成、蔡益超,「學校建築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與補強」,國立台灣大學,2002。
21.張文德、許茂雄,「磚牆及含磚牆RC構架之耐震試驗分析與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2。
22.葉俊宏、張嘉祥,「磚造歷史建築物磚牆力學特性與耐震評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2003。23.陳清泉、高健章、蔡益超、陳國顯等在「紅磚與磚牆力學特性之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研究報告73-12號,1984。
24.陳拓男、張嘉祥,「具開口部磚砌牆體修復補強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2。
25.陳奕信、許茂雄,「含磚牆RC建築結構之耐震診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3。
26.林明俊、邱耀正,「磚牆結構之不連續變形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94。
27.陳明志、盛若磐,「二維不連續變形分析與有限元素的結合」,
28.詹添全、盧岡良,「鉛心橡膠隔震器壓力及剪力組合電腦模擬試驗之建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2004。
29.陳威志、鄭蘩,「含磚牆結構之耐震行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1999。
30.蕭賀方、郭炎塗,「基礎隔震對房屋結構的耐震效益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2。
31.林谷屏、陳培麟,「橡膠層墊對結構系統隔震效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3。
32.柯孝勳、唐治平,「增效式阻尼裝置應用於樓房耐震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研究所,2003。
33.施閔元、鍾立來;吳賴雲,「鋼筋混凝土結構加勁消能補強之耐震能力評估」,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2003。
34.「建築物隔震設計規範」,台內營字第0910082093號函,內政部,2002。
35.周福霖,「工程隔減震控制」,地震出版社,1997。
36.Oktay Ural、陳俊豪,「有限元素法導論」,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
37.「免震構造設計指針」,日本建築學會,1993。
38.詹添全、盧岡良,「生態景觀塊石結構物之不連續變形分析」,第一屆自然生態工法研討會,2003。
39.詹添全、盧岡良,「國內外建築物隔震設計規範比較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四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2002。
40.段永定,“建築結構隔震設計手冊之研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1。
41.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隔震技術入門—二十一世紀建築結構的新技術”,2000。
42.詹添全、盧岡良、謝豐仰,“高科技廠房設備振動隔震裝置分析模式之建立”,2003。
43.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物隔震設計規範”,2002年4月1日。
44.蔡益超,“隔震建築物之耐震分析與設計”,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技師月刊20號,P20-P24,2002年2月。45.呂良正、李曉惠,“日本建築物隔震簡介”,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技師月刊20號,P25-P31,2002年2月。46.詹添全、許資生,“世界隔震設備最新趨勢”,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技師月刊20號,P32-P40,中華2002年2月。47.內政部,「建築技術規則構造篇」,第144條、第152條及153條,台北,2004年12月14日修正。
48.陳敬傑,「台灣日治時期磚造學校建築物修復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國小為例」,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2001。49.詹添全、張京生,「彰化縣員林興賢書院隔震修復工程評估報告」,詹添全土木技師事務所,2004。
50.蔡得時、謝健男,「古蹟加強磚造建築物結構安全評估架構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2005。
51.張嘉祥、蘇妍文,「台灣傳統寺廟建築震害現象及改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2003。
52.詹添全,廖慶隆,「以FEM及DDA探討磚牆結構應力分析之模式」,八十四年電子計算機於土木水利工程應用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壢,第59~70頁,1995。
53.曾一平、詹添全,“集集大震中低層建築結構破壞模式探討,”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集集大震結構物破壞模式研討會專集」,臺北,第18頁-第41頁,1999年11月。
54.詹添全,"鋼筋混凝土耐震能力初步評估,"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建築物耐震評估與補強講習會」系列(1) 結構耐震評估,板橋,第1頁-第9頁,1999年12月4日。
55.詹添全、高志揚、李訓良,"建築物基本調查及鋼筋混凝土初步評估,"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講習會」講義,中華建築中心及建築師全聯會執行,第B-1頁~第B-22頁,2001年10月。
56.詹添全、許資生,"地震受損建築物隔震補強安全評估之研究,"第六屆結構工程研討會,墾丁,2002年8月26-28日。
57.詹添全,"磚造RC建築耐震診斷及補強技術,"古蹟工地主任訓練班專題演講,臺北,2004年6月5日。
58.詹添全、盧岡良,"古蹟建築隔震補強結構計畫—以彰化縣第三級古蹟興賢書院為例,”中華民國第七屆結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H0029A,2004年8月22-24日。
59.詹添全,"既有建築物隔震補強設計(古蹟、廟宇、歷史建築物、醫院、紀念性建築物及高科技廠房等),"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教育培訓計畫─建築物隔震技術講習班,新店,2004年9月2日。
60.詹添全,"建築物隔震設計審查,”臺北市土木技師公會高層建築結構設計審查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1月27日。
61.許資生,"鋼筋混凝土構造推覆分析之研究(三)-填充磚牆,”2005。
62.陳明生、許茂雄,"紅磚、砂漿與其介面之基本力學性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3.李彥宏、詹添全,"建築物裝設被動消能元件地震反應控制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64.日本道路協會,“道路橋示方書同解說¬-耐震設計編”,丸善株式會社, 2002。
英文參考文獻
65. Chan, Tian-Chyuan, Kang-Liang Lu,"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ic isolated buildings in Taiwan,” JSSI 10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of Response Controlled Buildings,Yokohama, JAPAN , 2004. November 17-19。
66. Hsu, Tze-Sheng, Tian-Chyuan Chan, Wen-guang Liu, Fu-lin Zhou, Kang-Liang Lu," A Simplify Computation Method of Vertical Stiffness of Seismic Isolated Rubber Bearings,” JSSI 10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of Response Controlled Buildings,Yokohama, JAPAN, 2004. November 17- 19。
67. Georges Magonette, Pierre Pegon, Philippe Buchet"Advanced Testing Techniques at the ELSA-JRC Reaction Wall”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n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Research.Taipei, Taiwan, November 17 - 20, 2003
68. Paulo B. Lourenco, Daniel V. Oliveira, Pere Roca, Aguatin Orduna,”Dry Joint Stone Masonry Walls Subjected to ln-Plane Combined Loading,”ASCE, 2005. November 1665-1673。
69. Mander, J. B., Priestley, M. J. N., and Park, R., “Theoretical Stress-Strain Model for Confined Concrete,” 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 ASCE, Vol. 114, 1988, pp. 1804-1826.
70. Mander, J. B., Priestley, M. J. N., and Park, R., “Observed Stress-Strain Behavior of Confined Concrete,” 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 ASCE, Vol. 114, 1988, pp. 1827-1849.
71. Aschheim, M., J. P. Moehle, and S. Mahin,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s for Seismic Resistance, EERC Report No. 97/0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lifornia, 1997.
72. Priestley, M.J.N, F. Seible , and M. Calvi , Seismic Design and Retrofit of Bridges, Wiley & Sons, New York, 1996.
73. 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ATC), Seismic Evaluation and Retrofit of Concrete Buildings, Vol.1, ATC 40, Redwood City, CA,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