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1 01: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正國
論文名稱:由劉岳龍父子洩密案分析我國軍事反情報機制與運作
指導教授:張中勇張中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安全研究所
學門:軍警國防安全學門
學類:警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情報反情報情報體系間諜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3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論文摘要
情報與反情報是一體兩面的工作,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方能確
保整體工作之成效,惟以「戰場」而論,情報工作的戰場偏重在敵方陣地內,而反情報工作之主戰場則著重在自身陣地,故民主國家大多隱蔽而侵犯性的執行對外工作,卻謹慎的執行對內工作,其原因即在於國內工作應特別注意機制、法令、權限、範圍等立法授權,否則勢將引發不可彌補之政治紛爭並造成人民不安。藉由相關案例分析反情報工作內容,同時以劉案例研析其成因,以提供反情報工作強化作為之參考。蓋我國對於本土發生之間諜案例,除了政府機關發言人代表官方立場簡短之報告外,相關情治安全單位對案情細節並無對外公開,雖然有媒體深入之報導。但是其事實均有待在查證,然就個人軍中政戰實務經歷所知,渠箇中之真實程度,實有很大爭議空間。因此同時選擇美國關於反情報案件──韓森案均已出版之內容,作為相對比較研究,找出我國之值得改進處。

本論文共分七章,各章要點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情報」之概念與內容探討。
第三章 「反情報」的工作之內涵。
第四章 劉岳龍案之案情分析。
第五章 劉岳龍案後對我國軍中反情報機制與運作之檢討。
第六章 我國軍反情報工作現況應有的改進與未來走向
第七章 結論。。

關鍵字: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籍與期刊

1、宋筱元(民88年),《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2、宋筱元,情報與國家的關係—論民主開放社會中的情報,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六卷二期,民國87年12月。

3、宋筱元,(民88年11月)《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情報與國家關係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4、張中勇(民82年),《情報與國家安全之研究》,台北:三鋒出版社。

5、張中勇 (民89年),「國家安全情報組織的發展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出版,《警察百科全書(七)》,台北:正中書局。

6、張中勇,(民82年6月),《各國情報體系》,台北:三鋒出版社。

7、孔令晟,(民84年10月),《大戰略通論:理論體系和實際作為》,台北,好聯出版社。

8、秦效芳,(民91年1月),《情報與國家安全-進入21世紀的各國情報機構》,北京:時事出版社。

9、陳福成,(民89年3月),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
時英出版社。

10、趙相文,(民83年6月),《論國家情報活動之法制化-德國法之觀察》,台大法研所畢業論文。

11、朱文光,(民81年4月台灣三版),《美國的民主與情報—美國國會與國家安全局之內幕》,台北:老古出版社。

12、許宗力,(民80年4月初版),《民主法治國家的情報活動—重建情報法治的若干建議,收錄於戡亂終止後法治重整與法治展望論文集》,中國比較法學會編。

13、汪毓瑋,(民92年3月),《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出版。

14、李湧清,(民87年8月),《情治機關的監督控制之道》,政策月刊第三十七期。

15、林文程,(民89年10月12日版15),《揭開情治機構神秘面紗—監督不能危及情蒐》,台北:聯合報,。

16、Charles E. Lindblom and Edward J. Woodhouse著、陳恆鈞
/王崇斌/李珊瑩譯,(民90年),《最新政策制定的過
程》,台北: 韋伯出版社。

17、Craig A. Snyder著、徐緯地譯(2001),《當代安全與戰略》,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

18、Dannis H. Wrong著、陸震綸譯(2001),《權力論》,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Gerald C. MacCallum著、李少軍/尚新建譯(1994),《政
治哲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20、Hannah Arendt著、蔡佩君譯(民85年),《共和危機》,
台北:時報出版社。

21、Henry Kissinger著、顧淑馨/林添貴譯(1998),《大外交》
(下),台北:智庫文化。
22、James R. Lilley著、林添貴譯(2003),《李潔明回憶錄》,
台北:時報出版社。

23、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1998),《文明衝突
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

24、William J. Perry著、許綬南譯(2000),《預防性防禦》,
台北:麥田出版社。

25、Zbigniew Brezezinski著、林添貴譯(1997),《大棋盤》,
台北:立緒出版社。

二、英文書籍與期刊
(一)專書
1、 John H. Mcneill(December 1997),The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Linkage,The Journal of
National Security Law,Vo.l1.No.1.


1、 Peters, B. Guy. (1996).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ld and New.” In Goodin, Robert E. and Hans-Dieter Kingemann, eds. A New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Richelson, Jeffery T.(1999),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U.S.: Westview Press.

3、 Hall, P. A. and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5,pp. 936-957.
5 、 Herman, Michael(1996). Intelligence Power in Peace and War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 Lowenthal, Mark M.(2000)Intelligence From Secrets to Policy, Washington D.C.: CQ Press.

7、 Peter Mangold(1990),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Routledge .
8、 Pat M. Holt (1995),Secret Intelligence and Public Policy: A Dilemma of Democracy,Washington, D.C. :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9、 Sherman Kent(1953),Strategic Intelligenc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0、 Richelson, Jeffery T(1995). A Century of Spies: Intellig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Rostow, W. W.(1975). How It All Began: Origins of the Modern Economy ,New York: MacGraw-Hill.

12、 Thomas, Stafford T.(1983)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3、 The National Counterintelligenc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7 .

14、The National Counterintelligenc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 2005.

15、Wolfers, Arnold.(1962)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John Hopkins.

(二)期刊論文
1. Duncklee, Elizabeth M.; McKnight, Jeremy J. “CI technical
capabilities for Homeland Security (counterintelligence) ”, Military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 Bulletin, July-Sept 2002 v28 i3 p21(1).
2. Harlan, Charles. “U.S. Army Counterintelligence Center support to Homeland Security”, Mark Military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 Bulletin, July-Sept 2002 v28 i3 p17 (2).

3. Olson, James M. “The Ten Commandments of Counterintelligence,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Fall-Winter 2001, No. 11.

4. Titus, C. H.“A Nomenclature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25 (1931), pp.45-60.

5. White House, The Presidential Directive On CI-21:
Counter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6 January 2001.

6. Martin, Philip, “Guest Worker Polic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Community, vol.23, no.4, 1997, pp.483-494.

7. Alan Doig,“Joining up a response to terrorism?…And agency shall speak to agency,” 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 , vol.44, no.4-5 (December, 2005), pp.423-440.

8.Mark Phythian, “Intelligence, policy-making and the 7 July 2005 London Bombings,” Crime, Law and Social Change , vol.44, no.4-5 (December, 2005), pp.361-3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