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a8de:191f:a29b:185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05: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姵妏
研究生(外文):Pei-Wen Chen
論文名稱:策略聯盟類型與聯盟行為對聯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ISP)聯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trategic Alliance Type and Alliance Behavior.with Alliance Performance - Analysis of Alliances in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指導教授:呂鴻德呂鴻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rng-Der Le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策略聯盟ISP產業策略聯盟管理作為聯盟績效
外文關鍵詞:Strategic AllianceStrategic Alliance BehaviorISP IndustriesAlliance Perform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策略聯盟類型與聯盟行為對聯盟績效之影響,以往研究者僅針對台灣ISP產業對於ICP產業、ASP產業等相關聯盟成功關鍵因素進行研究,尚無針對對於ISP產業間的聯盟實證發現或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股權結構及聯盟方向來區別策略聯盟類型,並以聯盟管理作為選擇及聯盟夥伴選擇等觀點來分析,歸納出台灣ISP產業聯盟之成功關鍵因素。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台港ISP產業中已進行、曾經進行策略聯盟之ISP聯盟為研究對象,在深度訪談並經由背景資料分系與個案資料彙整後,發展出相關命題。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台港ISP產業市場具大者恆大的特性,資本額高的ISP有較高的籌碼以降價來擴展市場佔有率,小型ISP的生存空間將受到嚴重的壓縮,因此「固網業者與ISP業者」、「ISP業者與其他資訊產業業者」,皆將以透過策略聯盟方式以維持競爭力及生存成長。
二、台灣ISP產業在同業間進行策略聯盟所採行的結盟類型中,是否進行「股權交換」結構以及「結盟方向」皆會影響其聯盟績效表現。多數有進行「股權交換」的聯盟在經營績效上無論運用「水平型」或是「垂直型」方向在聯盟績效上都有較佳的表現;但若無進行「股權交換」的聯盟,在整體表現上,運用「水平型」聯盟在聯盟績效上有較佳之表現。
三、台港ISP產業目前在進行結盟過程中,大致上都對於結盟前之「規劃行為」都已有較深的體認,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聯盟的成功在於事前規劃是否完善及聯盟進行中是否有做妥善的監控及管理,另外有部分受訪者更提出結盟結束後是否有對此次結盟進行檢討並納入規劃作業,透過聯盟經驗學習,提高聯盟目標達成率。
四、在各構面的關係上可顯示出,ISP策略聯盟類型對聯盟績效有影響;策略聯盟管理行為對聯盟績效也有顯著影響,而策略聯盟四種類型對於聯盟管理行為也有部分差異。另外在不同聯盟夥伴選擇因素下,對於聯盟績效也有所影響。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enetrating the influence of strategic alliance type and alliance behavior resulting in alliance performance. In the past studies, there were only focused on researching critical factors that experienced successful alliances among ISP, ICP, and ASP industries in Taiwan, but no research or actual scenario were confirmed that ever ally themselves among ISP industries. Henc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structures of stock shares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alliances to differentiate strategic alliance types as well as analyze on choosing alliance management and allying partners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s. The analysis induces critical factors of a successful ISP alliance in Taiwan.
The research utilizes the method of case-study as studying objects of those ISP alliances are in progress and are completed. Throughout the in-depth interviews, we are able to develop related questions based on their background and case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s:
1.ISPs in Taiwan hav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exclusive control in holding more market sharing. The more capitals of ISPs have the more bargaining power can expand their market sharing. small-size ISPs are condensed their scales to pygmies. Thus, fixed-line firms, ISPs, and Internet related firms are compromised by negotiating alliances so they can keep competitive and growing in the market.
2.Both terms of “Exchange stack sharing” and “perspectives of alliance” influence alliance performance to which firms among ISPs in Taiwan conduct allying and choose alliance type. In spite of utilizing type “Horizontal” or “Vertical”, majority choose “Exchange stack sharing” for strategic alliance have better operating performance. Overall, for those don’t choose “Exchange stack sharing” as strategic alliance plan, utilizing type “Horizontal” have better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an the other.
3.The firms are conducting to be allied among ISPs in Taiwan, most of them are deeply aware of “Alliance Behavior” before they are toward the alliance. Most of interviewers’ state “The successful alliances are considered they are all well-planed beforehand and well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while the projects are in progress.” Even some of interviewers’ feedback “They subsume assessments and reviews as part of planning projects, so they learn things from the alliance afterward thus enhance to reach their ultimate goal.”
4.In the relationship of each structure, type of alliance directly effect alliance performance; behavior of strategic alliance obviously effect alliance performance too. Furthermore, 4 types of strategic alliances partially effect behavior of alliance management. The factors of choosing allying partners also effect alliance performance.
論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謝 辭 V
目 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 8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1
第二章 台灣ISP產業市場發展概況 12
第一節 ISP的定義與服務範圍 12
第二節 市場規模 18
第三節 ISP與固網競合關係 22
第四節 ISP產業競爭強度與廠商競爭策略 24
第三章 文獻探討 31
第一節 策略聯盟之定義 31
第二節 策略聯盟形成之動機 33
第三節 策略聯盟之類型 36
第四節 聯盟之管理行為 42
第五節 策略聯盟夥伴的評估準則 45
第六節 策略聯盟之績效評估 46
第七節 ISP產業聯盟文獻 48
第四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2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3
第四節 變數定義 55
第五章 個案公司深度訪談及內容分析 60
第一節 東森亞太聯盟 60
第二節 是方資通聯盟 64
第三節 是方騰蒙聯盟 67
第四節 香港商第一線鼎新聯盟 70
第五節 台灣固網台哥大聯盟 74
第六節 台灣固網互聯通聯盟 77
第七節 香港第一線艾奇聯盟 80
第八節 香港第一線速博聯盟 83
第九節 資料分析 86
第六章 綜合討論與命題發展 92
第一節 綜合討論 92
第二節 命題發展 93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8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 訪談大綱
表1-1臺灣經常上網人口成長情況 2
表1-2臺灣產業連線率 2
表1-3臺灣對外連網頻寬成長情況 3
表1-4我國對外連線頻寬前十名統計表 4
表1-5 2006年第二季DSL個人用戶普及率前10名國家 4
表1-6 2006年家庭選擇ISP之因素 5
表1-7 2005年臺灣電信服務營收比率 7
表2-1 寬頻與窄頻比較表 14
表2-2 國內連線互連總頻寬統計表 19
表2-3 台灣網際網路接取服務廠商家數 20
表2-4 台灣ISP營收成長 ISP總營收 21
表3-1 策略聯盟定義彙總表 32
表3-2 策略聯盟類型彙總表 40
表3-3 聯盟管理行為相關研究彙總表 42
表4-1 不同研究策略的相關狀況表 52
表4-2 構面影響程度衡量指標計算一覽表 54
表4-3 構面及變數概念說明表 55
表4-4 聯盟個案成員基本資料 56
表4-5 個案公司受訪對象一覽表 59
表5-1 東森亞太聯盟個案訪談彙整表 63
表5-2是方資通聯盟個案訪談彙整表 66
表5-3 是方騰蒙聯盟個案訪談彙整表 69
表5-4 香港第一線鼎新聯盟個案訪談彙整表 73
表5-5 臺灣固網台灣大哥大聯盟個案訪談彙整表 76
表5-6 臺灣固網互聯通聯盟個案訪談彙整表 79
表5-7 香港第一線艾奇聯盟個案訪談彙整表 82
表5-8 香港第一線速博聯盟個案訪談彙整表 85
表5-9 ISP策略聯盟類型彙整表 88
表5-10 ISP策略聯盟行為影響順序彙整表 89
表5-11 ISP策略聯盟績效彙整表 90
表5-12 ISP策略聯盟夥伴選擇影響順序彙整表 91
表6-1 ISP聯盟個案訪談資料彙總表 92
表6-2 股權結構策略聯盟類型對聯盟管理行為彙總表 94
表6-3 聯盟方向策略聯盟類型對聯盟管理行為彙總表 95
表6-4 股權結構策略聯盟類型對聯盟目標達成度彙總表 95
表6-5 有股權結構策略聯盟類型聯盟方向對聯盟成員滿意度彙總表 96
表6-6 策略聯盟類型聯盟方向對聯盟成員滿意度彙總表 97
表6-7 有策略聯盟類型聯盟方向對聯盟成員滿意度彙總表 97
表6-8 夥伴選擇對策略聯盟類型與聯盟績效彙總表 98
表6-9 聯盟管理行為對聯盟績效彙總表 99
表6-10 聯盟管理行為對聯盟績效彙總表 100
表6-11 股權結構聯盟類型與聯盟管理行為對聯盟績效彙總表 101
表6-12 股權結構聯盟類型與聯盟管理行為對聯盟績效彙總表 102
表6-13 股權水平聯盟及股權垂直聯盟與聯盟管理行為對聯盟績效彙總表 102
表6-14 無股權水平聯盟及無股權垂直聯盟與聯盟管理行為對聯盟績效彙總表 103
表6-15影響台灣ISP產業策略聯盟成功關鍵因素 104
表7-1 本研究實證結論 106

圖1-1 本研究流程圖 11
圖2-1 ISP服務內容 13
圖2-2 我國電信服務業務分類圖 20
圖2-3 PORTER 五力分析理論 24
圖2-4 ISP產業的合作網路 29
圖4-1 本研究架構圖 51
圖4-2個案聯盟類型彙整 58
圖5-1 兩岸企業虛擬網路示意圖 78
圖5-2 香港商第一線與速博電信合作網路示意圖 83
圖6-1 命題發展關聯圖 93
一、中文部份
1.王俊崧(2002),臺灣網路服務供應商評選應用軟體服務供應商策略聯盟夥伴之研究-模糊理論運用,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泰允(1992),國際合作實用-企業國際化指南,台北遠流出版社。
3.王蕙君(2003a),2002 年臺灣ISP 市場發展回顧,資訊與電腦,270:84-88。
4.王蕙君(2003b),臺灣ISP 市場競爭核心已改變,通路雜誌,109:38-40。
5.古維然 (2002),臺灣寬頻網路服務供應商評選網路內容供應商策略聯盟夥伴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司徒達賢(1996),中小企業之策略聯盟。
7.交通部電信總局(2006),第二類電信事業網際網路接取服務經營者名單。
8.何伯陽(2003),固網與ISP業者整合趨勢,工商時報,第3版。
9.何伯陽(2003),新基要與ISP 共存共榮,工商時報,第3版。
10.吳宏敏 (1997),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經營策略分析,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吳青松 (1991),本國產業策略聯盟結構與績效之評估,1991 年產業科技發展管 理研討會論文集。
12.吳青松 (1996a),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出版
13.吳思華 (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出版社。
14.呂鴻德 (1996),企業策略聯盟Q&A,台北:商周文化出版社。
15.李志斌(1997),企業策略聯盟關鍵成功因素與聯盟績效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16.李璧如(2002),臺灣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策略聯盟夥伴選擇因素之研究,銘傳大 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林文寶(2001),環境不確定性、企業文化差異、策略聯盟類型與策略聯盟績效關係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2(2):157-179。
18.林信宇(1999),影響我國ISP產業市場優勢之因素,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
19.林玲君(1991),策略聯盟形成因素與績效之研究,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20.林茂山(1992),中小企業合作經營的特質與發展策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15:48-50 。
21.林萍(1997),我國網際網路服務業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陳朵朵(2001),臺灣網路服務商評選網路內容供應商策略聯盟夥伴之研究:模 糊理論應用,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23.陳育凱 (2001),ISP 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運用 AHP法,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陳金帶(1992),產業策略聯盟特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5.陳俊良 (2001),新一代網路服務發展趨勢與契機(下),資訊工業透析:電子商務,90:18-22。
26.陳渼臻 (2001),策略聯盟之探討--生物技術產業之應用,銘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曾千豪 (2002),休閒產業與發卡銀行策略聯盟績效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28.黃西玲 (1997),從臺灣看美國媒體併購經驗─近五年併購個案及相關法令之分析與探討,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29.黃孝寬 (1993),推動企業策略聯盟擴大開發國際市場,華商經貿月刊,317:12-15。
30.黃怡菁 (2002),關係認知、關係屬性及關係涉入程度與合作績效之關聯,逢甲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31.黃金瑞 (2000),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產業經濟,228:90-97。
32.黃金瑞 (2002),網際網路服務提供業(ISP),產業經濟,256:95-99。
33.黃崇哲 (2000),電子商務對臺灣廠商策略聯盟關係之影響及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5:75-86。
34.楊幼蘭譯(2001),網路消費者法則:楊致遠、安迪•葛洛夫、麥克•彭博等十位網路精英的觀察與解讀,台北:藍鯨出版社。
35.楊淑華譯(1999),策略管理(第二版),台中:滄海書局。
36.楊豐碩 (1992),國內企業聯盟之發展與策略思考,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5(5):36-40。
37.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0) ,企業大型化、集團化發展趨勢對中小企業之衝擊與因應,經濟部中小企業網站(http://www.moeasmea.gov.tw/)。
38.經濟部技術處(2001),2001網際網路應用及發展年鑑,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39.經濟部技術處(2002),2002網際網路應用及發展年鑑,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40.葉匡時、蔡敦浩、周德光 (1993),策略聯盟的發展策略─交易成本的觀點,管理評論,12:99-117。
41.葉宗道 (2001),網路數據中心─ISP的新趨勢,通訊雜誌,84:8-11。
42.虞金燕 (2000),我國網路服務發展現況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資訊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43.虞金燕 (2001a),我國ISP發展現況,資訊工業透析:電子商務,15-19。
44.虞金燕 (2001b),我國ISP現況與未來發展,通訊雜誌,90:70-75。
45.資策會(1999),網路經濟之推手—ASP的興起與經營模式初探。
46.資策會 (2005),我國寬頻網路現況及未來發展。
47.蔡正陽、許政郎(1991),運用策略聯盟促進技術引進之研究,1991 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48.鄭心瑩 (2002),臺灣高科技紡織品策略聯盟營運模式之研究,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49.鄭峰斌 (2003),台商進入大陸之策略模式、夥伴選擇準則及其經營績效相關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EMBA)碩士論文。
50.鄭詩芸 (2002),寬頻影音網站之策略聯盟模式研究,臺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1.蕭仁祥(2001),策略聯盟績效評估分析系統設計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2.劉芳梅(2001),我國網際網路服務業之產業結構分析與研究,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53.鍾佳容(2002),臺灣寬頻網路服務供應商與網路內容供應商策略聯盟績效評估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1.Aaker, D.A. (1992). Developing Business Strategies (3r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Alic, J. A. (1990). Cooperation in R&D, Technovation, 10:5, 319–332.
3.Andeson, E. (1990). Two Firms, One Frontier: On Assessing Joint Venture Performanc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1:2, 19-30 。
4.Baranson, J. (1990). Trans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Why, What, Where and How. Multinationl Business, 2, 54-61
5.Bleeke, J. & Ernst D. (1993). Collaborating to Compete: Using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6.Buckley, P. F. & Casson, M. (1988). A Theory of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F. J. Contractor & P. Lorange (Ed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7.Chakravarthy, B. S. (1986). Measuring Strategic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7, 437-458.
8.Contractor, F.J., & Lorange P. (1988). Why Should Firm Cooperate? The Strategy and Economics Basis for Cooperative Ventures.In F. J. Contractor & P. Lorange (Ed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9.Devlin, G., & Bleackley, M. (1988). Strategic Alliances -Guidelines for Success.Long Range Planning, 21:5, 18-23.
10.Dyer, J. H. & H. Singh (1998).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660-679.
11.Forrest, J. E. (1990).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the 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8:3, 37-45.
12.Geringer, J.M.& Hebert, L. (1991). Measuring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2:2, 249-26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