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16: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裕璋
研究生(外文):Yu-Jang Tzeng
論文名稱:教會中產階級「幸福家庭」的文化資本與文化再製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ulture Capital and Culture Reproduction of ‘Happy Family’ in the Bourgeois Church
指導教授:曾慶豹曾慶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en-Pa Ch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文化再製文化資本幸福家庭中產階級
外文關鍵詞:bourgeoisculture capitalhappy familyculture reprodu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論文旨在通過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分析教會追求「幸福家庭」的現象,是符應布迪厄文化再製理論的「階級區分」與「階級再製」的原則。布迪厄表示,社會可視為多面向的空間,人們在社會空間的位置取決於其所擁有的資本數量;一個人所擁有以及運用的全部資本總量,就是階級的判斷標準。追求「幸福感」無疑是現代教會的特徵之一,無形中塑造了幸福的文化資本,使教會產生階級的區異,並且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承給下一代,產生不斷循環的文化再製。
建立一個基督教的「幸福家庭」,充分展現了資本主義那種充滿誘惑性與不可抗拒性的特點;據多位學者的研究,資本主義精神與基督教精神互相融合、互相滋養,交織成為基督教世界觀,並持續累積擴大,深入影響信徒的生活。本研究茲以基督教普遍之家庭、工作與婚姻文化現象入手分析,闡述這些主流文化背後所預設的象徵宰制的力量,並作為理解由家庭到婚姻與工作成就一連串綿密的再製歷程。
據此,本論文建議:以文化資本的概念作為辨析教會生活原則新觀點,去發現出基督教精神應該面對,並可與之融通或必須抵制的地方;教會應更注重多元文化的培養與發展,積極對弱勢階級的扶助,注意及反省中產階級所帶來的文化視角,以更豐富的實證資料檢視文化資本理論對於教會生活的階級區分解釋力如何。
This dissertation is written in the theory of Bourdieu’s cultural capital on analyzing the appearance of aspiring after ‘Happy Family’. The appearance should be implemented meet the principles of ‘Distinction’ and ‘Reproduction’. Bourdieu indicates that social is multidimensional space, people’s status in multidimensional space depends on a quantity of whose capital. The amounts of all kinds of capital he or she possesses are standard of judging their class. Undoubtedly, pursuing ‘Well being’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istic church, and molding cultural capital imperceptibly, and the cultural resources in bourgeois generation will slightly transfer to the next generation.
Modernistic church reveals alluring and inviting property with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Christian ‘Happy Family’. According to several researchers’ points of view, the world view of modernistic church is from complete grown by capitalism and the Christian faiths. The world view which continuously increased importance as church life is more intense than ever.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cumenical appearance of Christian family, work and marriage, and to expound the symbolic presidial strength behind the ecumenical cultural.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as follows: cultural capital is a new point of view on the issue of principles in church life, as regards the new point, it should help Christian to face or integrate or resist capitalism. Church should take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ir multiple-culture; and support more actively to those who fail in the social; one must pay attention and reflect on the cultural centrism of bourgeois generation; using more empirical data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Bourdieu’ s cultural capital on the issue of distinction of church life.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次 V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主題分析 2
壹、 研究方法 2
貳、 主題分析 3
第二章 基督教與中產階級 5
第一節 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社會 5
壹、 現代教會與歷史演變 5
貳、 去除宗教影響的現代社會 9
第二節 資本主義社會與消費宗教 12
壹、 (非)理性宗教 12
貳、 消費宗教 15
第三節 基督教中產階級的精神與形式 21
壹、 基督教中產階級精神 21
貳、 從宇宙論到中產階級的教會 23
第四節 小結 29
第三章 社會階級與文化再製 31
第一節 古典社會階級相關理論探討 31
壹、 馬克斯階級理論-從階級形成到階級對立 31
貳、 韋伯經濟與社會理論 37
參、 涂爾幹的社會分工理論 41
第二節 當代社會階級相關理論探討 46
壹、 結構功能論與其批評與修正 46
貳、 社會衝突論 50
參、 社會階級與流動 53
第三節 布迪厄社會學基礎與階級理論概念 57
壹、 布迪厄社會學基本思維 57
貳、 文化資本與文化再製的象徵性區分 65
參、 習性(habitus)與場域概念 74
第四節 小結 81
第四章 教會文化再製的實踐邏輯 82
第一節 教會場域中的幸福家庭觀 82
壹、 文化資本在家庭代間傳遞 82
貳、 「幸福家庭」文化資本的影響層面 86
參、 產生幸福家庭的文化再製 93
肆、 家庭事工 96
伍、 支配方式 99
第二節 教會場域中的工作成就觀 101
壹、 工作習性 101
貳、 工作成就與蒙恩祝福 106
參、 隱形的結構與其權力原則 111
肆、 負面的影響 114
第三節 教會場域中的婚姻觀 117
壹、 教會對婚姻的解讀 117
貳、 婚姻關係的文化資本與再製 123
參、 婚姻關係的性別差異 128
肆、 問題婚姻的解藥 131
第四節 小結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6
第一節 教會場域的除魅 136
第二節 被統治的統治者 138
第三節 漢語文化的適應性 139
第四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40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42

表目錄
表4-1《好消息雜誌》各期關於家庭議題的文章(2006年~2007年) 87
表4-2校園書房的2006年度暢銷書排行榜 88
表4-3:基督教智庫「線上投票」調查表 102
表4-4:以下舊約中的聖經男性人物,哪一個是你(妳)最喜歡的? 103
表4-5:以下舊約中的聖經女性人物,哪一個是你(妳)最喜歡的? 103
表4-6:受訪福音派行政總裁行業種類表 107
表4-7: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各宗教團體賑災行動一覽表 112
表4-8:教會婚姻計畫中的家庭歷史問卷調查 125
一、書籍
(一)布迪厄著作(英文翻譯)
1.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華康德(Wacquant,L.D),《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4)。
2.布迪厄,《國家精英》,楊亞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布迪厄,《實踐感》,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4.布迪厄,《布赫迪厄論電視》,林志明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5.布迪厄,《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6.布迪厄,《以火攻火-為一個歐洲社會運動催生》,孫智綺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7.布迪厄,《當代思想家訪談錄 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布迪厄,《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孫智綺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二)其他書籍(英文翻譯,按姓氏字母排序)
9.杰夫瑞•C•亞歷山大(Alexander,J.C),《新功能主義及其後》彭牧等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10.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我愛身份地位》,陳信宏譯(台北:先覺出版社,2005)。
11.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廖仁義譯(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
12.C•萊特•米爾斯,《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周曉虹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大衛•雷•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後現代宗教》,孫慕天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
14.戴維•斯沃茨(David Swartz),《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陶東風譯 (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6)。
15.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美國的民主》,秦修明等譯 (香港:明日世界出版社,1996)。
16.唐艾蒙(Elmer Towns),《創新與增長-美國十大創新增長教會》(台北:天恩出版社,1993)。
17.涂爾幹(Emile Durkheim)、莫斯(Marcel Mauss),《原始分類》,汲�簂間A(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8.涂爾幹(Emile Durkheim),《社會分工論》,渠東譯(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6)。
19.涂爾幹(Emile Durkheim),《社會學方法論》,許德珩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20.涂爾幹(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21.E•P湯普森(E•P•Thompson),《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賈士蘅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22.特洛爾奇(Ernst Troeltsch),《基督教理論與現代》,朱雁冰等譯 (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
23.法蘭西斯•福山(Fukuyama, Francis),《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李永熾譯(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24.藍思基(G. E. Lenski ),《權力與特權1》,王慶力譯 (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25.喬治•盧卡奇(Georg Luk'acs) ,《歷史與階級意識》,黃丘隆譯 (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
26.海莫威�� (Hymowitz, Carol),《美國婦女史話》,彭婉如譯(台北:揚陞文化出版社,1993)。
27.伊安•克萊伯(Ian Craib) ,《當代社會理論-從派深思到哈伯瑪斯》,廖立文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28.Jeffer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吳潛誠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29.傑若米•希布魯克(Jeremy Seabrook),《階級-揭穿社會標籤的迷思》,譚天譯(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
30.溫約翰(John Wimber)、施凱文(Kevin Springer),《權能醫治》,(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以琳書房,1991)。
31.約書亞哈里斯(Joshua Harris),《當男孩遇到女孩》,(台北:中國學園傳道會出版部,2002)。
32.約翰•斯梅爾(J. Smail),《中產階級文化的起源:1660~1780年約克郡的哈利法克斯》,陳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3.傑達•馬特拉斯(Judah Matras),《社會不平等》,李明譯,(台北市:桂冠圖書,1990)。
34.莫特曼( Jurgen Moltman),《俗世中的上帝》,曾念粵譯,(台北市:雅歌出版社,1999)。
35.洛克(John Locke),《政府論次講》,葉啟芳等譯 (台北:唐山出版社,1986)。
36.哈利斯(Kevin Harris),《教師與階級-馬克思主義分析》,唐宗清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37.馬克思(Karl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共產黨宣言》,管中琪等譯(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38.馬克思(Karl Marx),《資本論》卷三,吳家駟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
39.馬克思(Karl Marx),《哲學的貧困》,谷風編輯部譯(台北:谷風出版版,1988)。.
40.馬克思(Karl Marx),《剩餘價值學說史》,郭大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1.馬克思(Karl Marx),《資本論》卷二,吳家駟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版社,1990)。
42.馬克思(Karl Marx),《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伊海宇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版社,1990)。
43.馬克思(Karl Marx),〈路易•波拿八的霧月十八〉,《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十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4.曼海姆(Karl Mannheim),《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張明貴譯(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5)。
45.凱蘿賴特(Karol Ladd),《才德賢妻百分百》,劉如菁譯(台北:雅歌出版社,2006)。
46.Leon Mayhew,〈凝聚性”公眾”的分立成形〉,收錄於《國家與市民社會》,鄧正來等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7.Laura L. Nash,《商場聖徒》,張國棟譯(香港:基道出版社,1999)。
48.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啟蒙辨證法》,洪佩郁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49.馬克斯•謝勒(Max Scheler),《資本主義的未來》,羅悌倫等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50.韋伯(Max Weber),《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康樂等譯(香港:遠流出版社,1994)。
51.韋伯(Max Weber),《社會經濟史》,鄭太�D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
52.韋伯(Max Weber),《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等譯 (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
53.韋伯(Max Weber),《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甘陽編選,李強譯 (台北: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54.梅茨 (Metz, Johann Baptist),《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朱雁冰譯(香港:三聯書店,1994)。
55.盧曼(Niklas Luhmanns),《宗教教義與社會演化》,劉鋒/李秋零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
56.盧曼(Niklas Luhmanns),《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魯貴顯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
57.朋尼維茲(Patruce Bonnewitz),《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58.派特季辛格(Pat Gelsinger),《平衡你的家庭信仰和工作》(台北:中國學園傳道會出版部,2006)。
59.彼得•蓋伊(Peter Gay),《施尼茲勒的世紀:中產階級文化的形成,1815~1914》,梁永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0.彼得•柏格(Peter L. Berger)《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蕭羨一譯,(台北:商周出版,2003)。
61.彼得•柏格(Peter L. Berger),《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與超自然的再發現》,高師寧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
62.田立克(Paul Tillich),《信仰的能力》,羅鶴年譯,(台南:東亞神學院,1998)。
63.雷蒙•阿隆(Raymond Aron),《階級鬥爭-工業社會新講》,周以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64.布特曼((Rudolf Bultmann),《新約聖經與神話學》,陳俊輝譯,(台北:永望出版社,1989)。
65.羅勃特•貝拉(Robert N. Bellah),《新世界啟示錄》,孟汶靜譯,(台北:正中出版社,1994)。
66.羅伯舒勒(Robert Schuller),《八福之訓》,齊大非譯(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
67.羅德尼•斯達克(Rodney Stark)、羅杰爾•芬克(Roger Finke),楊風崗譯,《信仰的法則—解釋宗教之人的方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8.戴科文(Stan Dekoven),《我的全家必蒙福》(台北: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2)。
69.盧克曼(Thomas Luckmann),《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宗教問題》,賈方明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70.托瑪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馬克思學說導論》,蔡伸章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71.杰克斯(T. D. Jakes),《享受工作的十個態度》,晴天譯,(台北:啟示出版社,2005)。
72.帕累托(Vilfredo Pareto),《菁英的興衰》,劉北城、許虹等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
73.渥夫根辛森(Wolfgang Simson),《改變世界的家-邁向廿一世紀的教會架構》(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以琳書坊,2002)。
(三)、中文書籍(按姓氏筆畫排序)
74.朱國華,《權力的文化邏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75.吳恩溥,《吳恩溥評論集》(台北:校園出版社,1993)。
76.林傳生,《教育社會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
77.沈君山,《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東華書局,1989)。
78.李英明,《社會衝突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
79.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2002)。
80.周新富,《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81.洪鐮德,《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台北:揚智文化出版,1998)。
82.高宣陽,《布爾迪厄》(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83.許嘉猶,《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1986)。
84.黃毅志,《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9)。
85.姜添輝,《資本社會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86.陳玄介、翟本端、張維安,《韋伯論西方社會的合理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87.張華葆,《社會階層》,(台北:三民書局,1987)。
88.張國棟,《經濟商業生活與基督教倫理》(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6)。
89.曾慶豹,〈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消費宗教的神學批判〉,《上帝、關係與言說》(台北:五南,2000)。
90.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91.劉志雄,《不一樣的人生-糊口?樂業?從聖經看工作》(桃園:提比哩亞出版社,2001)。
92.趙鏞基,《第四度空間》(台北:中國學園傳道會,1998)。
93.蘇文隆,《精彩的基督化家庭》(台北:台福傳播中心,1993)。
94.蘇峰山,《意識、權力與教育》,(嘉義:南華教社所,2002)。
二、期刊論文
1.布迪厄,〈區隔:趣味判斷的社會批判〉引言,載於《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3年)。
2.布迪厄,〈區分:鑑賞判斷的社會批判〉,黃偉、郭于華譯,收錄於蘇國勛編,《國外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 第五期)。
3.華康德,〈解讀皮埃爾.布迪厄的資本:《國家精英》英譯本引言〉引言,載於《文化研 究》第四輯(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3年)。
4.瓦特.賴瑞模(Walt Larimore),〈活得久,活得好〉,蕭寧馨譯,收錄於《宇宙光》第391期。(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
5.王彬彬,〈中產階級批判:關於當代中國知識者精神狀態的一份扎記〉,載於《文藝評論》第九期(黑龍江: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94年)。
6.朱國華,〈當代文論語境中的布迪厄〉,收錄於,《社會科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雜誌社,2005年 第十二期)。
7.朱國華,〈繼承與斷裂〉,載於《現代哲學》卷六(上海:2003.4)。
8.江佩君,〈我選擇在家教育〉,收錄於《宇宙光》第375期,(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5)。
9.周玲霞,〈文化資本與書籍消費的關係〉,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0.林梅芬,〈賺多,捐更多-美國大企業家的理財哲學〉載於《宇宙光》394期 2007二月號。
11.柯志惠,〈宇宙光社會關懷系列講座-幸福加分〉,收錄於《宇宙光》第394期。
12.高宣陽,〈再論布爾迪厄的習性概念〉,收錄於中華編輯部,《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91年 第二十九卷第四期)。
13.徐豔蕊,〈日常生活的烏托邦-流星花園的解獨〉,載於《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3年)。
14.馮志梅,〈先成為合適的人〉載於《宇宙光》387期 ,(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
15.紹正宏,〈幸福家庭〉,收錄於《宇宙光》第393期,(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7)。
16.曹國新,〈社會區隔:旅遊活動的文話社會學本質-一種基於布迪厄文化資本的解讀〉收錄於,《思想戰線》(雲南:雲南大學思想戰線雜誌社,2005年 第二期第三十一卷)。
17.區曼玲,〈夏娃原則-挽救節節下滑的生育率〉,收錄於《宇宙光》第395期,(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7)。
18.黃明鎮,〈愛,別輕言放棄〉,收錄於《宇宙光》第397期。
19.黃傳,〈布迪厄美學命題的經典例證)收錄於,《讀書月刊》(中國期刊網,2000第一期)。
20.黃敏,〈生活形式與場域遊戲-從維特根斯坦到布迪厄〉收錄於楊海文,《中山大學學報論叢》(中國期刊網,2000第一期)。
21.曾心悌,〈湯蘭花-淬練生命的芬芳〉載於《好消息雜誌》132期 2005十二月號。
22.游美惠,〈浪漫愛的意識型態〉載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0期 2002十月號。
23.鄒川雄,〈從現代社會的反身性論當代基督宗教的靈恩現象〉,載於《世界宗教學刊》第四期(南投: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04年)。
24.詹怡宜,〈立志早睡早起〉,收錄於《宇宙光》第393期(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
25.劉欣,〈階級慣習與品味〉,載於《社會學研究》第六期(北京:2003)。
26.賴嘉麒,〈與童心同行座談會〉,收錄於《宇宙光》第372期,(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5)。
27.簡惠碧,〈家庭教育誰來做?-側記家庭教育專業化與倫理研討會〉,收錄於《宇宙光》第394期,(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