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于正倫(2004),城市環境創造-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台北:田園城市。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2003,9),花蓮縣西寶國民小學,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pp40-47。
王文科(1992),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台北:文景出版社。
王博仲建築師事務所(2001,5),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國民小學,台灣建築雜誌,No.86,pp.10-21。
王維仁建築設計研究室、楊瑞禎建築師事務所(2001,4),台中縣和平鄉中坑國小,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16,pp.100-101。
王維仁建築設計研究室、楊瑞禎建築師事務所(2001,4),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台中縣太平市光隆國小,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16,pp.102-103。
王維仁建築設計研究室、楊瑞禎建築師事務所(2001),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台中縣和平鄉中坑國小,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24,pp.82-87。
林志成(2001,5),學校建築設計的溝通與發展-以新竹市陽光國小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17,pp.140-145。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仲觀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陳淑芬建築師事務所(2001,4),南投縣
水里鄉民和國小、民和國中,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16,pp.90-91。
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仲觀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陳淑芬建築師事務所(2001),南投縣水里鄉民和國小,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24,pp.94-99。
林碧霞(2001,5),談陽光小朋友的「窩」- 我們期待怎樣的學校? 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17,pp.146-147。
林傳亮建築師事務所(2002,1),南投縣中寮鄉和興國民小學,台灣建築報導雜誌,No.76,pp.51-55。
林澤民(2003),校園空間發展與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彰化師大附工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呂以榮譯(2002),A. N.Oppenheim,問卷設計、訪談及態度測量,六和出版社。
李美慧(2003),九二一震災重建校園空間規劃之研究-以南投縣(市)國民小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李素馨(1995),環境知覺和環境美質評估,規劃與設計學報,1(4):53-74。邱永裕(2004),兒童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感判斷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邱茂林、黃建興編(2004),小學設計教育,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武珊珊、王慧姬等譯(2003),Jacques Maques著,美感經驗,台北:藍鯨。
吳惠娟(2002),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卿雲(2004),從學童環境知覺探討校園教育情境-以南投新校園運動重建校園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儒等、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David C. Engleson, Dennis H. Yockers著,環境教育課程規劃,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范巽綠、黃茂德、劉育東編(2003),大破大立,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2001,4),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小重建工程,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16,pp.94-95。
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2001,5),南投縣信義鄉潭南國小,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17,pp.134-135。
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2001),南投縣信義鄉潭南國小,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 No.324,pp.68-75。
胡龍滕等譯(2000),Ranjit Kumar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徐岩奇、黃永健建築師事務所(2001,4) ,南投縣中寮鄉廣英國小重建工程,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16,pp.88-89。
徐岩奇、黃永健建築師事務所(2001) ,南投縣中寮鄉廣英國小,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324,pp.76-81。
曾光宗(2005),以兒童為主體的校園環境與空間設計,教育研究,136,66-82。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志欣(2002),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俊銘(2001),民眾對都市天際線景觀知覺與偏好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佳容(2005),商業空間形態美學偏好因素研究-以服飾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玟蓁(2002) ,台中縣九二一震災國中校園重建景觀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宛綺(2004),七股溼地遊憩體驗與環境認知之研究-以國小學童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郭俊沛建築師事務所(2004,10),南投縣內湖國民小學九二一震災校園重建工程,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No.109,pp.104-111。
莊修田、陳怡君(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校園空間之視覺偏好探討-以九二一災後重建校園為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31-242。
黃煜鈞(2005),立體視覺空間下的注意力選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2002,1),台中縣新社鄉大林國小重建工程,台灣建築報導雜誌,No.76,pp.32-37。
畢恆達(1994),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劃設計手冊,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計畫報告書。
曹音鵬(2005),校園空間意象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班碩士論文。梁耘瑭譯(1997),Robert L. Solso著,視覺藝術認知,台北:全華。
張淳婷(2004),大氣景觀與觀景設施色彩對視覺偏好及空間色彩意象之影響,東海大學景觀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凱評(2005),921災後「新校園運動」回顧與重建小學校園調查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筱雲(2002),國小學童對校園景觀設施認知與環境學習機會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曉平(2004),室內環境之美學因素與美感反應關係之研究-以住宅客廳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黃世孟(2000),學校建築研究,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湯志民(2002),臺灣的學校建築,p.147,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湯志民等編(2001),e世紀的校園新貌,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等編(2002),優質的學校環境,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游蘭英(2003),民眾對都市公園植栽配置知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廖美鈞(2004),探索電玩遊戲頻率對於視覺注意力表現能力的效應,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趙益祥(2002),921地震後南投新建小學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文杰(1996),開放空間校園規劃設計,教育研習資訊,13(5):36-41。鍾菊香(2005),認知圖述說幼兒空間認知能力的表現-以家家幼稚園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簡夙蓮(2003),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志明等編輯(2003),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突破與創新:新校園運動,百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羅融(2004),台灣的921重建校園,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育倫(2001),現代都市中歷史古街的再生-以剝皮寮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明達(2004),九二一大震災區「新校園運動」的形成及其影響,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謝依珊(2005),室內環境的視覺偏好研究-以住宅餐廳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羅融(2004),台灣的921重建校園,台北縣,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蕭火在(2003),國小學童校園環境滿意度之探討-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西文文獻
Chalmer, D. J. & Knight, R. G., 1985,“The reliability of the familiarity of environmental stimuli: A generalization analysis,”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7:223-238.
Lyons, E., 1983,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landscape preference,”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5:487-511.
Mugica, M. & Vicenete J., 1995,“The role of on-site experience on landscape preferences: A case study at Donana National Par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47:229-239.
Kaplan,S.,1987,“Aesthetics, affect, and cognition: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3-32.
Kaplan, S. & Kaplan, R.,1989,The Experience of Nature: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sar, J. L., 1983, “Adult viewer,s preference in residential scenes: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to prefer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5.
Neisser, U.,1967,Cognitive Psychology ,Englewood Cliffs , NJ:Prentice Hall.
Piaget, J.,& Inhelder, B.,1969, The Psyc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Treisman, A. M., & Gelade, G., 1988,“A feature-i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Cognitive Psycology,12:97-136.
Wolfe, J.M., Cave, K.R., & Franzel, S. L., 1989,“Guided search: An alternative to the feature integration model for visual searc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 Performance,15:419-433.
Zube, E. H., Sell, J. L. & Taylor, G.1982, “Landscape percep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theory, ” Landscape Planning, 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