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07: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麗鴻
研究生(外文):WU LI HUNG
論文名稱:探討中小型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對院內感染管制認知程度-以彰化地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mall and Medium Hospital Health Care Staff Members’ Cogni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Medical Organizations of Changhua Area
指導教授:唐啟發唐啟發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ANG CHI F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中小型醫療機構院內感染管制認知差異性
外文關鍵詞:Small and medium size hospital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cognitiondiffer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院內感染的發生違背了當初病患入院求醫的目的,除危害患者健康安全、造成醫療資源與成本的增加外,亦影響了醫院的聲譽,且容易引起醫療糾紛;要降低或杜絕院內感染,則有賴於健全完善的院內感染管制措施的執行。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共發出400份問卷,回收384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96.00﹪,使用描述型統計、因素分析、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分析來進行資料分析,探討彰化地區中小型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對院內感染管制認知程度。
研究顯示:1.「性別」、「職稱」與「是否曾接受院內感染管制相關訓練課程」、「是否照護過傳染病患者」、「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與「服務科別」、「服務單位」、「職場年資」、「不同醫院特性」、「不同醫院型態」對院內感染管制概念具差異。2.
「性別」、「職稱」、「是否曾接受院內感染管制相關訓練課程」與「是否照護過傳染病患者」、「教育程度」、「服務單位」、「不同醫院特性」與「不同醫院型態」對院內感染管制認知具差異。
關鍵詞:中小型醫療機構、院內感染管制、認知、差異性。
The happening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really goes against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a patient’s coming to a hospital --- looking for a medical help. It not only endangers the health safety of patients, and leads to the waste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the increase of medical cost,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reputation of the hospital, and induces medical dispute. In order to decrease and prevent from the possibilit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the formulation and execution of a complete set of rules and policy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ppears to be a pre-requisite. Based on such consideration, this study survey the level of cognition on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in regional hospitals (small and medium sizes) and medical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staff members, in Chang-Hwa area. In this thesis, the information is collection done through 400 questionnaires, with 384 effective copies returned,(a 96% effective rate). The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applied in this thesi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t test, and one way ANOVA.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e differences on the concept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in factors such as “gender”, “job positions”, “experience of taking related training courses”, “experience of taking care of infected patients”, “age”, “education degree”, “seniority”, “departments”, “service units”, “different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hospitals”. On the recogni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we fund differences in factors such as, “gender”, “job positions”, “experience of taking related training courses”, “the experience of taking care of infected patients”, “educational degrees”, “service units”, “different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hospital”.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size hospi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gnition, difference
封面內頁
簽名頁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目錄                          vi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院內感染管制定義與概況 8
第二節 中小型醫療機構定義 23
第三節 醫療品質 26
第四節 認知的相關文獻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假說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 46
第四節 研究設計 48
第五節 操作變項 54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方法 55
第七節 信度與效度 56
第八節 前測與整體問卷信度分析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59
第二節 對院內感染管制概念與認知分析 63
第三節 對院內感染管制概念與認知因素分析 67
第四節 醫護人員特性與院內感染管制概念、認知相關分析 82
第五節 不同屬性醫療機構對院內感染管制概念、認知分析 101
第六節 實驗結果彙整 105
第七節 小 結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20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22
參考文獻 124
一、中文部份 124
二、英文部份 127
附件一 129
圖目錄

圖 1.1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 6
圖 3.1 研究架構 43
圖 3.2 問卷設計流程圖 50
圖 4.1 概念因素陡坡圖 68
圖 4.2 認知因素陡坡圖 75



表目錄

表 2.1-1 全球院內感染管制發展史 11
表 2.1-2 臺灣院內感染管制發展史 18
表 2.1-3 院內感染發生的主要原因 20
表 2.1-4 發生院內感染所造成的影響 21
表 2.2-1 依醫院資格規定醫院分類表 24
表 2.2-2 醫療機構分類表 24
表 2.2-3 依評鑑等級區分 25
表 2.2-4 彰化地區中小型醫療機構整體分怖情況 25
表 2.3-1 專家學者對品質的看法 26
表 2.3-2 David Garvin 品質五種定義 27
表 2.3-3 國內醫院評鑑沿革 31
表 2.3-4 THIS與TQIP院內感染管制相關指標項目 34
表 2.4-1 正常行為與偏差行為的相異點 38
表 2.4-2 個人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之交互作用對人類的影響 39
表 3.2-1 彰化地區中小型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數量與分佈情況 46
表 3.4-1 專家效度名單 48
表 3.8-1 前測與整體問卷信度分析 58
表 4.1-1 中小型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抽樣樣本回分析表 59
表 4.1-2 基本資料統計 60
表 4.2-1 醫護人員對院內感染管制概念 64
表 4.2-2 醫護人員對院內感染管制認知概況 65
表 4.3-1 院內感染管制概念轉軸後之變異數 69
表 4.3-2 院內感染管制概念各構面評估項目 70
表 4.3-3 醫護人員對院內感染管制概念概況 73
表 4.3-4 院內感染管制認知轉軸後之變異數 75
表 4.3-5 院內感染管制認知各構面評估項目 77
表 4.3-6 醫護人員對院內感染管制認知概況 80
表 4.4-1 醫護人員「性別」與院內感染管制概念t檢定分析 83
表 4.4-2 醫護人員「職稱」與院內感染管制概念t檢定分析 84
表 4.4-3 醫護人員「是否曾接受院內感染管制相關訓練課程」 85
分析 85
表 4.4-4 醫護人員「是否照護過傳染病患者」分析 86
表 4.4-5 醫護人員「SARS期間是否在醫院上班」分析 86
表 4.4-6 醫護人員「年齡」對院內染管制概念單因子變異分析 88
表 4.4-7 醫護人員「教育程度」對院內染管制概念分析 89
表 4.4-8 醫護人員「服務年資」對院內染管制概念分析 90
表 4.4-9 醫護人員「服務科別」對院內染管制概念分析 91
表 4.4-10 醫護人員「服務單位」對院內染管制概念分析 92
表 4.4-11 醫護人員「職場年資」對院內染管制概念分析 93
表 4.4-12 醫護人員「性別」與院內感染管制認知分析 94
表 4.4-13 醫護人員「職稱」與院內感染管制認知t檢定分析 95
表 4.4-14 醫護人員「是否曾接受院內感染管制相關訓練課程」分析 95
表 4.4-15 醫護人員「是否照護過傳染病患者」分析 96
表 4.4-16 醫護人員「SARS期間是否在醫院上班」分析 97
表 4.4-17 醫護人員「年齡」對院內染管制認知分析 97
表 4.4-18 醫護人員「教育程度」對院內染管制認知分析 98
表 4.4-19 醫護人員「服務年資」對院內染管制認知分析 99
表 4.4-20 醫護人員服務科別對院內染管制認知分析 99
表 4.4-21 醫護人員服務單位對院內染管制認知單因子變異分析 100
表 4.4-22 醫護人員職場年資對院內染管制認知分析 101
表 4.5-1 不同醫院特性對院內感染管制概念分析 102
表 4.5-2 不同醫院型態對院內感染管制概念分析 103
表 4.5-3 不同「醫院特性」對院內感染管制認知分析 104
表 4.5-4 不同醫院型態對院內感染管制認知分析 105
表 4.6 假說實證結果彙整表 106
一、中文部份
1.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2003),「93年度醫院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協商項目」,10月。
2.行政院衛生署網站(2002),「衛生署醫政處九十一年度醫院評鑑暨教學醫院評鑑作業程式」。
3.李城譯(2005),「醫學的歷史」,p154-157,臺北:圓神。
4.呂學重(1991),「感染管制」,上冊,p2-9,臺北:藝軒。
5.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
6.吳肖琪(1999),「評估醫院醫療品質指標」,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7.沙依仁(200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修訂版),臺北:五南。
8.林明瀅(2004),「感染控制人員新思維感」,感染管制雜誌;14:1,55-59。
9.林明瀅(2004),「胃癌病患院內感染之醫療資源耗用探討-以某醫學中心五年資料為例」,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官錦鳳(1988),「醫院品質保證之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03),「醫療品質指標理論與運用」,臺北:合記。
12.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03),「93年度醫院評鑑-醫學中心草案」,9月。
13.高春申(2001),「人性光輝之路 - 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城邦。
14.高瑞彬(1994),「醫院全面品質管理系統雛形之建立」,私立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5.黃安邦譯(1992),「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
16.許高銓(1994),「從管理者之認知探討省級風景遊樂區經營管理問題」,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莊逸洲、黃崇哲(2000),「財務、研究、品質暨設施管理」,p253-389,臺北:華杏。
18.張耀雄(1994),「台灣地區醫院院內感染工作概況」,感染通訊;4:9-11。
19.張淑麗(2004),「探討護理人員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感染控制的認知與態度」,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張嘉琪(2002),「以認知、自我效能及學習型組織理論探討知識創新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彰化縣衛生局(2005),彰化縣醫院一覽表。
22.衛生署(2003),「SARS疫情及感控輔導查核計劃」,衛署疾管監字第0920008388號,6月。
23.衛生署(2006.5/4),「院死亡、解剖、轉診及院內感染人次統計-按評鑑等級別分」,衛生署統計資料網.http://www. doh.gov.tw/statistic/data/醫療服務量現況及服務結果摘要/ 93摘要表/93表35.xls
24.蔡哲宏(1996),「急診品質管理的實務與理論」,澄清醫院急診科書面報告。
25.楊錦洲(1997),「服務業品質管理」,初版一刷,臺北:品質學會。
26.謝淑惠(2003),「高職商科學生認知型態與學習行為對在校生會計事務技能檢定成效之影響」,中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27.鍾校聖(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心理。
28.醫療法第十一條第三項,醫療設置機構標準(2003)。
29.戴永久(1987),「品質管理」,p4,臺北:三民。
30.嚴守鈞(1998),「急診醫療品質改善計畫實施成效評估」,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31.韓揆(1995),「醫療品質管理與及門診服務品質定性指標」,中華衛誌;13(1):35-53。


二、英文部份
1.Brachman PS: “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Bennet JV,Brachman PS, eds. Hospitions.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86:3-16.
2.Berelson, Bernard, & Steiner, Gary,(1975), ”Human Beharior Hercourt” Bruce& Word, Inc. p38.
3.Bolyard E A, Tablan OC, Williams WW, et al(1998),”Guideline for infection control in health care personnel” Am J Infect Control 1998;26;289-354.
4.Crosb,y,P.B.(1979),”Quality is free”,New York:McGraw-Hill
5.Diekema DJ, Beekmann SE, Chapin KC,(2003)et al: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nosocomial and community-onset bloodstream infection.” J Clin Nicrobiol 2003;41:3655-60.
6.Dr.Semmelweiess Was Right: Washing Hands prevents infection. http://www.waterabdhelth.org/newsletter/new/feb-1998/right.html
7.Donabedian, Aredis.(1980),”Explorations in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The Definition of Quality and Approaches to Its Assessment,vol.1.
8.Deming,W.E.(1982)”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
9.Donabedian ,A.(1988)“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 How Can It Be Assessed?”JAMA, September, pp.1743-1748.
10.Feigenbaum, A. V.(1983)”Total Quality Control”,3rd., New York: McGraw-Hill.
11.Goldstein,K.M &Bleck S.,(1978).”Cognitive Styl : Five Appr -och and Relevant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12.Hayes & Roming(1977),”Modern Quality control” McGraw-Hill Co., New York, pp.9.
13.Huber,G..P.,(1983),"The User,s Styles as a Basis for M.I.S and D.S.S. Design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Management Scince,29(5), pp.567-579.
14.Juran, J. M.(1980),” Quality Planning and Analysis”, 2nd edition,McGraw-Hill.
15. Kaiser,H.F.,"The Varimax Criterion for Analytic Rotaion on Factor Analysis," Psychometrika, Vol.23,1958,pp.187-200.
16.Kretzer FK, Larson E, Elaine 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m J INFECT cONTROL 1998;26:245-53.
17.Knitte M.A.,Eitzman D.V., Baer H.(1975),” Role of hand contamination of personnel in the epidemiology of gran-negative nosocomial infection” Jurnal Pediatric,Vol. 86, pp. 433-437.
18.Leclair SM, Schicker JM, Duthie EH.(1988),et al ” Survey of nursing personnel attiudes toward infection and thir control in the elderly” AM J Infect Control,16:159-16.
19.Louis Graff, Carl Stevens, JoAnne Foody(2002),”Measuring and improving quality in emergency medicine”.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vo1.9,less.11,p1091-1088.
20.Warner C(1898),” Mental health-actions speak lounder than words ” Nursing Times, 85:7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