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聯合報 (2006/06/19) :人力派遣潮,我會變可拋式員工嗎?
2.理財週刊 (2006/7/6)特別企劃:薪水不輸正式員工,6665個派遣機會等著你。
3.張惠琪(2005)。專業與非專業人才之非典型工作型態求職行為意 向分析-以重大公共建設工程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4.陳泓鍵(2001)。派遣員工的工作動機、工作特性對工作滿足的影響-決策捕捉方法的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章至聰(2003)。非典型勞動人員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定期契約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蔡岱峰(2005)。派遣員工之工作動機和公平知覺對工作態度之影響研究。東吳大學國際企業組碩士論文。7.陳慧芳(2005)。台灣派遣勞工對要派機構的認知、派遣機構的認知、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及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陳錦慧(2001)。非典型聘僱的決定因素與績效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莊雅閔(2004)。彈性雇用與企業競爭力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地區服務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吳柏嬅(2005)。台灣人力派遣運作模式新探。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1.唐美雯(2005)。企業在非典型聘僱下之決定因素-以軟體服務業之專業技術人力為考量。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2.李杰炫(2000)。青少年戒菸意向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 以台中縣、巿專科吸菸學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13.黃建勳(2004)。更年期婦女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決定因素與行為意願關係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4.林東清、孫培真、徐景智(2000)。影響資訊系統使用者抗拒行為之原因-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之整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資訊管理研究第二卷第二期。
15.王淑娟(2002)。資訊系統採用行為之研究-以某大學資訊系統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6.吳盛(2003)。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資訊人員的知識分享行為。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7.邱家範(2000)。高雄市家互資源回收行為整合模式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8.蔡繡容(2001)。創業家之認知與行為意向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之應用。國立第一科技大學金額營運系碩士論文。19.顏淑惠(2000)。我國企業員工求職方式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論士論文。20.盧韻如(2001)。網路求職者的特性與需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1.萬建邦(2004)。部份工時者與多份工作者:他們為何與常人不同。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2.蔡存菁(2004)。消費金融業勞動派遣實務之研究-要派公司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3.王國川(1998),43(2),67-91。計畫行為理論各成份量表之設計、發展與建立-以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研究為例。師大學報。
24.邱家淮(2005)。影響非營利組織捐款人行為關鍵因素之研究-從計畫行為理論(TPB)之觀點探討。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5.郭鴻達(2002)。信用合作社合併前員工態度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系碩士論文。26.傅琇悦(2000)。年輕女性工作者生涯阻隔、生涯動機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27.謝閔稚(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洞察力、提示效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8.張陳貞(1994)。企業文化、生涯動機與組織認定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29.王雪鳳、陳宇嘉、蕭正光、張曼萍(2003)。中部某區域醫院護理人員從事護理生涯動機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慈濟醫學2003;15:121-129)30.劉灃文、宋照禮、劉集山(2006)。求職行為的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科學發展,14(4):631-635。
31.李國樑(2002)。台灣地區大學畢業生至上海求職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份
1.Alan M. Saks (2006). Multiple predictors and criteria of job search succes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8,400-415.
2.Alex, H. (1995). Contingent employment. HR Executive Review. 3(2):2-14.
3.Ajzen, I., & Fishbein, M. (1977).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 888-918.
4.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 J. Beckman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pp. 11- 39). Heidelberg, Germany: Springer.
5.Ajzen, I. (1989). “Attitudes Personaility and Behavior”.
6.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7.Banas (2000). Predictors and Outcomes of Networking Intensity Among Unemployed Job Seekers
8.Day, R. & Allen,T.D.(200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Motivation and Self-efficacy with Protégé Career Succes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4(2004)72-91。
9.Edwin A.J. Van Hooft, Marise PH.Born, Toon W. Taris, Henk Van Der Filer, Roladn W.B. Blonk (2004). Predictors of Job Search Behavior among Employed and Unemployed People. Personnel Psychology , Vol.57.
10.Edwin A.J. Van Hooft, Marise PH.Born, Toon W. Taris, Henk Van Der Filer (2004). Job search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inority-majority group difference in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11.London, M. (1983). 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8(5), 620-630.
12.London, M. (1997). London’s career motivation theory:an update on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5(1), 61-80.
13.London, M. (1997). Overcoming career barriers: a model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rocess for realistic appraisal and constructive coping.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4(1), 25-38.
14.London, M. (2005). Managing Careers: Motivation's what you need. Journal of The Lawyer. 18.
15.Wolf, G.;London, M.;Casey,J.;Pufahl,J.(1995)。Career Experience and Motivation as Predictors of Training Behaviors and Outcomes for Displaced Engineer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7,316-331(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