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政部消防署,(2005),震災搶救消防水源整備與運用之研究案,內政部消防署。
2.何明錦、李威儀,(1998),從都市防災系統檢討實質空間之防災功能(一)-防災交通動線系統及防災據點,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3.邱妍斐,(2003),大規模地震區域建築物總損壞推測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4.李珮甄,(2005),都會區震災建物損害評估與路段阻塞模擬分析之研究,逢甲土管所碩士論文。5.李秉乾、周天穎、雷祖強、林哲彥、黃碧慧、吳政庭,(2005a)利用集集大地震資料建立建築震害危險度評估模式Ⅰ-地震建築損害資料庫建立,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Vol. 17,No. 1,第121-131頁。6.李信慧,(1997),都市消防救災功能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土管所碩士論文。7.李蒨美、蔡匡忠,(2003),震後火災次數預測模式之評估研究,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8.李達志,(2001),震後火災起火危險度評估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所碩士論文。9.林慶元、鄭紹材,(2000),都市地震火災被動延燒終止模式之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0.東京都總務局災害對策部防救計画課,東京都地域防災計画 震災編,(2002),東京都總務局災害對策部防就救画課,東京,日本。
11.東京都防災會議地震部會,(2006),首都直下地震東京被害想定,東京,日本。
12.柯明淳、葉錦勳,(2006),震後火災起火數推估模式之研發與應用,中華民國第八屆結構工程研討會,Paper No. G-024。
13.施鴻志,(1990),都市災害資訊系統建立之研究-地理資訊系統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
14.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1999),九二一大地震震災調查總結報告。
15.陳亮全、邱昌平,(1988),有關台灣都市地震災害及其成因初步探討,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籌備小組。
16.陳亮全、邱昌平,(1989),都市地震災害危險度簡易評估法之研擬,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籌備小組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7.陳亮全、邱昌平,(1994),都市易致震災之評估,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籌備小組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8.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1),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許銘嘉,(2005),建築物火災危險度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環資所碩士論文。20.黃伯全、盧手謙,(2000),921大地震起火情境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災害防救學報,No. 1,第181-211頁。
21.黃伯全,(2000),都市大規模地震後火災研究-子計畫:震後起火源之預測與防範對策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2.黃建華,(2001),建築物火災財務損失影響因素及解釋模式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3.黃正耀,(1995),台灣地區強地動特性及地震危害度參數之評估,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4.游家祝,(1997),台灣都會區消防力規劃及消防分小隊配置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5.葉錦勳,(2005),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地震災害防救科技及技術移轉研習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26.廖為昌,(1998),建築物及都市震後火災發生潛勢分析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7.溫國樑、柴駿甫,(1999),強地動特性與耐震設計規範修正建議,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簡訊,第32期,第3-6頁。28.歐秀玲,(2000),台中市都市災害敏感地之研究-以火災及地震為例,逢甲大學土管所碩士論文。29.熊光華,(2001),都會區地震後火災防制策略規劃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30.熊光華,(2001),震後火災消防單位救災能力及主動式滅火設備效能之研究(二):震後火災消防水源可靠性及替代性評估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31.熊光華、黃伯全,(2002),震後各類起火源與周遭環境間危險度評估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32.鮑福星,(1992),地震危害度分析之不確定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3.戴久永,(1991),統計概念與方法,三民書局,第 510–513頁。
34.簡賢文、林元祥,(2003),大規模地震時台北是商業區、新興社區、老舊社區防災據點與救災路線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大規模地震時消防搶救能力之調查與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35.簡文郁,(2001),考慮特徵地震與場址效應的地震危害度分析,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報告,NCREE-01-036。
36.羅俊雄,(1996),強地動特性及耐震評估有關之參數,電信與運輸系統之耐震安全評估與補強準則,第2-3頁。
37.A. D. Cowell & F. Borden, (1998), Fire-Related Aspects of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NIST-GCR-98-743.
38.Campbell, K. W., (1981), “Near-Source Attenuation of Peak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Bull. Seism. Soc. Am.,71, 6, pp. 2039-2070.
39.Charles, S. (1987), “Fire Following Earthquake,” Fire Safety Science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alifornia, USA.
40.Charles, S. D. and Moore. (1987), “Fire Following Earthquake-Estimate of the Conflageration Risk to Insure Propetry in Greater Los Angeles and San Francisco,” Illinonis: AIRAC.
41.Eidnger, J. M. (1994). “Earthquake Los Eatimation Methods Technical Manual Fire Following Earthquake,” 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
42.Fedre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2004). Chapter 10, Induced Damage Models-Fire Following Earthquake.
43.Ohnishi, K. (1996). “Causes of the Seismic Fires Following 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Surevy,” Thirteenth Meeting of UJNR Panel on Fire Research and Safety, NIST, Gaithersburg, MD.
44.Scawthorn, C. (1985).“Fire Following Earthquake,” Fire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