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04: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靜宜
研究生(外文):Ching-yi Liu
論文名稱:今文《尚書》語法與經文詮釋關係之探討
指導教授:李威熊李威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xiong Li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24
中文關鍵詞:尚書正義書集傳尚書釋義語法經文詮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內容主要是從語法角度,對今文《尚書》的詞類、短語、語句以及篇章,進行系統性的研究。除分析語法之外,也依據《孔傳》、《孔疏》、《蔡傳》、錢江本《尚書》、屈氏《尚書釋義》五種文本,互相比對,以究今文《尚書》經文所詮釋的要義。
結論中,歸納出本文六點特色:一、比對出《經傳釋詞》引《書》之內容;二、釐清台灣與大陸學者語法用語之異同;三、辨析今文《尚書》各句類語法用語與特點;四、提出詮釋今文《尚書》句式之路徑;五、辨解「單詞、短語、語句」詮釋之要義;六、提出入今文《尚書》15條例之鑰。
諸家對今文《尚書》之句讀與詮釋,見解各異,但研究過程中,藉由語法分析,能辨析句讀與詮釋何者較妥切。辨析路徑有四點:第一、由於斷句的不同,故常常在詮釋語境之句式時,有不同見解,可由同篇章內容中來證明。第二、由於斷句的不同,有不同見解,可由其他篇章句法中來證明。第三、由於詮釋的不同,經由上下文句式之語法分析,可得出結果。第四、藉由語法規則中去分析,可得出《尚書》所要詮釋的義理與語法。
論文架構共分為九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前人研究與本文架構、今文《尚書》內容與思想、歷代詮釋《尚書》之大要。
第二章「今文《尚書》詞類、短語、句法之探析」,對於今文《尚書》各詞類類別與語法特徵、短語的結構類型、句子成分、單句的類型、複句的類型,一一舉證說明。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別對今文《尚書》陳述句、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判斷句加以析論。首先,各章的第一節,從句型之義界、句式與用詞加以說明。其次,在各章第二節句型詮釋舉隅,先以語法分析例句,接著引證《孔傳》、《孔疏》、《蔡傳》、《錢、江》、《屈氏》五家之詮釋,最後以語法方式或是引證他家說法,論其五家何者詮釋較妥。最後,各章的第三節,說明各句類之用語與特點。
第八章「今文《尚書》語法析例」,是對六篇章內容,各句的語法分析。六篇中,《虞夏書》、《商書》、《周書》各取兩篇,《虞夏書》中分析了〈堯典〉、〈甘誓〉;《商書》中分析了〈湯誓〉、〈微子〉;《周書》中分析了〈牧誓〉、〈文侯之命〉。
  第九章「結論」,將各章節所提出的論述,簡單扼要的提出本論文之價值與特色。

關鍵字:語法、經文詮釋、尚書正義、書集傳、尚書釋義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4
第三節前人研究與本文架構…………………………………10
第四節今文《尚書》內容與思想……………………………14
第五節歷代詮釋《尚書》之大要……………………………40
第二章今文《尚書》詞類、短語、句法之探析……………53
第一節今文《尚書》詞類類別與語法特徵…………………53
一、名詞的類別與語法特徵…………………………………55
二、動詞的類別與語法特徵…………………………………62
三、形容詞的類別與語法特徵………………………………66
四、副詞的類別與語法特徵…………………………………67
五、代詞的類別與語法特徵…………………………………72
六、助詞的類別與語法特徵…………………………………78
七、介詞的類別與語法特徵…………………………………79
八、連詞的類別與語法特徵…………………………………83
第二節今文《尚書》短語的結構類型………………………87
一、並列短語…………………………………………………90
二、偏正短語…………………………………………………90
三、動賓短語…………………………………………………91
四、主謂短語…………………………………………………92
五、介賓短語…………………………………………………93
六、連動短語…………………………………………………94
第三節今文《尚書》的句子成分……………………………95
一、主語和謂語………………………………………………95
二、述語和賓語………………………………………………99
三、定語和狀語………………………………………………101
四、補語和中心語……………………………………………103
第四節今文《尚書》單句的類型……………………………105
一、動詞謂語語句……………………………………………105
二、形容詞謂語句……………………………………………107
三、名詞謂語句………………………………………………108
四、主謂謂語句………………………………………………109
五、被動句……………………………………………………109
六、兼語句……………………………………………………109
七、並列句……………………………………………………110
八、雙賓句……………………………………………………111
第五節今文《尚書》複句的類型……………………………114
一、並列複句…………………………………………………115
二、承接複句…………………………………………………115
三、遞進複句…………………………………………………115
四、轉折複句…………………………………………………117
五、因果複句…………………………………………………118
六、假設複句…………………………………………………119
七、條件複句…………………………………………………120
八、選擇複句…………………………………………………121
第三章今文《尚書》陳述句類型析論………………………123
第一節陳述句之義界、句式與用詞…………………………123
一、陳述句之義界……………………………………………123
二、陳述句之句式……………………………………………124
三、陳述句之用詞……………………………………………125
第二節 今文《尚書》陳述句詮釋舉隅 ……………………127
一、肯定句結構………………………………………………127
二、否定句結構………………………………………………139
第三節 今文《尚書》陳述句之用語與特點 ………………167
一、常規句的句型……………………………………………168
二、變式句的句型……………………………………………173
三、「有」字句的句型………………………………………176
第四章今文《尚書》祈使句類型析論………………………183
第一節祈使句之義界、句式與用詞…………………………183
一、祈使句之義界……………………………………………183
二、祈使句之句式……………………………………………184
三、祈使句之用詞……………………………………………185
第二節今文《尚書》祈使句詮釋舉隅………………………186
一、命令請求句………………………………………………186
二、禁止勸阻句………………………………………………222
第三節今文《尚書》祈使句之用語與特點…………………228
一、由人名或稱呼構成的祈使句……………………………228
二、由事件構成的祈使句……………………………………231
三、由量詞構成的祈使句……………………………………231
四、由主謂倒裝的祈使句……………………………………231
第五章今文《尚書》疑問句類型析論………………………233
第一節 疑問句之義界、句式與用詞…………………………233
一、疑問句之義界……………………………………………233
二、疑問句之句式……………………………………………234
三、疑問句之用詞……………………………………………238
第二節今文《尚書》疑問句詮釋舉隅………………………238
一、詢問句……………………………………………………240
二、反問句……………………………………………………278
三、測度問句…………………………………………………284
第三節今文《尚書》疑問句之用語與特點…………………286
一、疑問句句式類型…………………………………………286
二、疑問句的整段使用………………………………………289
第六章今文《尚書》感嘆句類型析論………………………291
第一節感嘆句之義界、句式與用詞…………………………291
一、感嘆句之義界……………………………………………291
二、感嘆句之句式……………………………………………293
三、感嘆句之用詞……………………………………………294
第二節今文《尚書》感嘆句詮釋舉隅………………………295
一、表應答之詞………………………………………………296
二、表呼告之詞………………………………………………301
三、表讚美之詞………………………………………………319
四、表慨嘆之詞………………………………………………325
第三節今文《尚書》感嘆句之用語與特點…………………332
一、有特殊標記的感嘆句……………………………………333
二、無標記的感嘆句…………………………………………342
第七章今文《尚書》判斷句類型析論………………………343
第一節判斷句之義界、句式與用詞…………………………343
一、判斷句之義界……………………………………………343
二、判斷句之句式……………………………………………344
三、判斷句之用詞……………………………………………345
第二節今文《尚書》判斷句詮釋舉隅………………………347
一、等同關係判斷句…………………………………………348
二、一致關係判斷……………………………………………378
三、相似關係判斷句…………………………………………402
第三節今文《尚書》判斷句之用語與特點…………………406
一、無「者」、「也」結構…………………………………406
二、「是」字從古沿襲至今…………………………………407
三、「非」、「惟」位置變化多異…………………………410
四、「若」字譬喻種類繁多………………………………… 411
第八章 今文《尚書》語法析例………………………………413
第一節《虞書•堯典》篇章句式之分析 ……………………413
第二節《夏書•甘誓》篇章句式之分析 ……………………427
第三節《商書•湯誓》篇章句式之分析 ……………………431
第四節《商書•微子》篇章句式之分析 ……………………437
第五節《周書•牧誓》篇章句式之分析 ……………………446
第六節《周書•文侯之命》篇章句式之分析 ………………452
第九章 結論……………………………………………………461

參考書目 ………………………………………………………472
附錄一:〈微子〉「原文」、「注」、「疏」對照表 ……483
附錄二:《經傳釋詞》目錄與引《書》對照表 ……………487
附錄三: 今文《尚書》二十八篇科表………………………506
一、古籍
(一)、經部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易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儀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公羊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爾雅》(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戴德,《大戴禮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


(二)、史部
〔北齊〕魏收、〔清〕謝啟昆,《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周〕左丘明,《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漢〕司馬遷,《史記》 (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宋〕范瞱,《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三)、子部
〔周〕晏嬰《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周〕尹文,《尹文子》(台北:世界書局,1978年)。
〔周〕荀況,《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漢〕劉安、〔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
[明]胡廣奉敕,《性理大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周〕呂不韋輯、陳奇猷校,《呂氏春秋》(台北:華正書局 ,1985年)。
〔周〕墨翟,《墨子》(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漢〕王充、黃暉校《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
〔東晉〕葛洪,《抱朴子外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
〔周〕莊周,《莊子》(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四)、集部
〔清〕嚴可均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全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2年5月)。
〔清〕董誥編 ,《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漢〕王符、〔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乾隆御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1987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89年)。


(五)、其他
〔宋〕蔡沈,《書經集傳》(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8月)。
〔唐〕劉知幾、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灣:里仁書局,1971年9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河洛圖書出版,1974年12月)。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1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3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出版,1983年9月)。
〔清〕馬建忠,《馬氏文通》(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11月)。
〔清〕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
〔清〕孫詒讓,《尚書駢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江蘇:江蘇古籍出版,2000年9月)。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2001年11月)。


二、專書
(一)、尚書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華岡書局,1972年4月)。
楊筠如,《尚書覈詁》(台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張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語氣詞》,《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曾運乾,《尚書正讀》(台北:洪氏出版,1975年3月)。
朱祖義,《尚書句解》(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黃度,《尚書說》(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1983年2月)。
周秉鈞,《尚書易解》(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6月)。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
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4月)。
周秉鈞校,錢宗武、江灝譯注,《尚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1年11月)。
錢宗武,《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7月)。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錢宗武,《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4月)。
郭建勳,《尚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


(二)、語法
廖庶謙,《口語語法》(上海:讀書出版,1946年6月)。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8月)。
楊樹達、楊伯峻,《楊樹達詞詮叔姪文法名著三種•詞詮》(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沙夫(Adam Schaff),《語義學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6月)。
殷孟倫、殷煥先,《古漢語簡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
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1980年12月)。
黎錦熙,《國語文法》(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10月)。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張靜,《現代漢語》(上海:教育出版,1986年,6月)。
朱振家,《古代漢語》第一冊(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1990年6月)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0年8月)。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台北:文史哲出版,1992年9月)。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3年2月)。
張玉金,《甲骨文虛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崔永東,《西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孫良明,《古代漢語語法變化研究》(北京:語文出版,1994年2月)。
譚全基,《古代漢語基礎》(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3月)。
馮契,《邏輯思維的辯証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6年)。
郭錫良,《古代漢語》第一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月)。
呂冀平,《漢語語法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
王海棻,《古代漢語簡明讀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年4月)。
張世祿,《古代漢語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0年7月)。
黃六平,《漢語文言語法綱要》(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8月)。
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
洪成玉,《古代漢語教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楊如雪編,《文法與修辭》上冊(台北:康熙圖書出版,2001年8月)。
張雙棣,《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2年6月)。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2003年1月)。
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3年3月)。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呂淑湘,《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張雙棣編,《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3年6月)。
左松超,《文言語法綱要》(台北:五南書局,2003年8月)。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馬漢麟,《古代漢語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2004年2月)。
李佐豐,《上古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2004年8月)。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8月)。
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8月)。
錢宗武,《今文尚書語法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張世祿,《古代漢語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5年1月)。


(三)、其他
劉師培,《國學發微》(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
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李威熊先生,《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1988年12月)。
李正光編,《馬王堆漢墓帛書竹簡》(長沙:湖南美術,1988年) 。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6月)。
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93年5月)。
詹英,《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2002年)。
馬承源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12月)。
葉國良,《經學通論》(台北:大安出版,2005年8月)。


三、期刊
王力,〈中國文法中的繫詞〉,《清華學報》12卷1期(1937年)。
戴連璋,〈尚書判斷句、準判斷句探究〉,《淡江學報》5期(1966年)。
席澤宗,〈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文物》第2期(1978年)。
林序達,〈判斷詞「是」的形成和發展〉,《西南師院學報》(1979年2月)。
董希謙,〈古漢語繫詞「是」的產生和發展〉,《河南大學學報》(1985年2月)。
徐杰、張林林,〈疑問程度與疑問句式〉,《江西師大學報》(1985年2月)。
黃國莒,〈「嗎」字句用法初探〉,《語言研究》(1986年2月)。
唐鈺明,〈中古「是」字判斷句述要〉,《中國語文》(1992年5月)。
王霽雲,〈從《詩經》看古漢語判斷詞「是」的產生〉,《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2年6月)。
齊正喜,〈疑問句、句型初探〉,《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1期(1994年)。
朱曉亞,〈現代漢語感嘆句初探〉,《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
毛玉玲,〈判斷詞「是」和指示代詞「是」的再探討〉,《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3期(1994年6月)。
萬益,〈從《尚書》、《詩經》的語言現象看古漢語嘆詞的表意功能〉,《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期(1994年)。
于康,〈漢語「是非問句」與日語「肯否性問句」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總第32期)(1995年)。
齊正喜,〈古代漢語疑問句中的有關問題〉,《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期(1995年)。
錢宗武,〈論今文《尚書》的語法特點及語料價值〉,《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95年)。
商拓,〈淺論理想祈使語氣的表達〉,《貴州教育》第9期(1996年),
劉捷〈古漢語中的「判斷句」淺析〉,《懷化師專學報》第16卷第2期(1997年6月)。
沈丹蕾,〈試論今文《尚書》的嘆詞〉,《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8年)。
余心樂、雷良啓,〈今文《尚書》語言研究的重大創獲〉,《古漢語研究》第1期(1999年)。
陳寶勤,〈繫詞「是」字判斷句的産生與發展〉,《瀋陽大學學報》第1期(1999年)。
汪業全,〈漢碑文「惟」字考察〉,《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9年)。
李秀,〈試論現代漢語的疑問句式〉,《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6期(1999年)。
宋金蘭,〈古漢語判斷句詞序的歷史演變-兼論也的性質〉,《語文研究》第4期(總第73期)(1999年)。
錢宗武、劉彥杰,〈今文《尚書》判斷句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8卷第6期(1999年)。
李生信,〈古今漢語疑問代詞的發展與變化〉,《固原師專學報》總第20卷第7期(1999年)。
曹小雲,〈《論衡》疑問句式研究〉,《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0年5月)。
洪波,〈先秦判斷句的幾個問題〉,《南開學報》第5期(2000年)。
肖婭曼,〈判斷詞「是」是分化而來〉,《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月)。
白振有,〈《列子》疑問代詞討論〉,《延安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01年6月)。
薛玉萍,〈漢語祈使句和形容詞的類〉,《語言與翻譯》第4期(總第68期)(2001年)。
蔣重母,〈《孟子》疑問句研究〉,《天中學刊》第16卷第4期(2001年8月)。
王向清,〈疑問:馮契認識論的重要範疇〉,《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1年11月)。
劉忠華,〈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確認問題〉,《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期(總第69期)(2002年)。
吳瓊,〈試論「惡、安、焉」的演變和「那(哪)」的產生〉,《語言研究》特刊(2002年)。
王光和,〈漢語感嘆句形式特點淺析〉,《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5期(2002年9月)。
周靜,〈漢語中無標記否定表達手段探微〉,《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3年2月)。
張則橋,〈古代漢語中的「是」何時開始作判斷詞〉,《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2003年12月)。
孫汝建,〈句子的否定和句子的局部否定〉,《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6月)
周國光,〈現代漢語陳述理論述略〉,《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4年)。
賀敬華、劉金虎,〈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5年1月)。
徐啓庭,〈先秦判斷詞研究的幾個原則〉,《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
鄭麗欽,〈淺析《尚書》中「惟」字的英譯〉,《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5年5月)。


四、學位論文
譚固賢,《太史公尚書說》(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54學年)。
何淑貞,《尚書語法探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58學年)。
許錟輝先生,《先秦典籍引尚書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59學年)
李偉泰,《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60學年)。
陳品卿,《尚書鄭氏學》(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62學年)。
吳永猛,《洪範經濟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63學年)。
黎建寰,《尚書周書考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63學年)。
錢昭萍,《尚書「德」概念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7學年)。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9學年)。
黃忠慎,《尚書洪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9學年)。
廖雲仙,《虞夏商書斠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9學年)。
傅兆寬,《明梅鷟、郝敬尚書古文辨之異同》(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69學年)。
陳正香,《尚書商書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1學年)。
蔡根祥先生,《後漢書尚書考辨》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72學年)。
張女權,《尚書政治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4學年)。
傅佩琍,《王莽之尚書學與行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6學年)。
歐慶亨,《三國尚書學考述》(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6學年)。
金汀煥,《尚書盤庚篇集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77學年)。
張曉生,《姚際�琱峔銎|書禮記學》(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8學年)。
姜允玉,《尚書通假字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1學年)。
許華峰,《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的辨偽方法》(台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學年)。
吳國宏,《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研究》(台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學年)。
趙麗君,《尚書堯典研究》(台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1學年)。
林登昱,《林之奇尚書全解研究》(台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 學年)。
周少豪,《漢書引尚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85學年)。
游均晶,《蔡沈書集傳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85學年)。
林登昱,《尚書在古史辨思潮中的新發展》(台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87學年)。
張靜婷,《王船山尚書引義政治實踐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
夏鄉,《皮錫瑞尚書學述》(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91學年)。
陳韋在,《焦循尚書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92學年)。
何銘鴻,《皮錫瑞尚書學研究》(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2學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