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 左惠文(2004),「以人工濕地處理校園污水之功能性探討」,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5),「建立人工濕地設置與操作作業程序及技術」。
3. 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1984),「台灣地區河川水質模式應用現況及準則研擬之可行性研究」。
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5),「河川水質淨化工法設計研究計畫」。
5. 李志源(1999)「濕地對於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子計畫六:本土化人工濕地設計資料庫之建立【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621-Z019-002)。
6. 李駿智(1996)「人工濕地承受高強度廢水之操作表現」,國立屏東技術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林欣怡(2000),「以礫石床人工濕地處理工業廢水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8. 林瑩峰、荊樹人、李得元、王姿文、陳益銘、顏文尚、陳韋志(2000),「水產養殖廢水之人工溼地處理�{起動特性及效能」,第二十五屆廢水處理研討會,第888-893頁。
9. 邱錦和(2004),「雙連埤生態浮島技術應用」,台灣濕地,第49期,第12~15頁。
10. 洪國鑫(2002),「高水力負荷下溼地污染物模式分析」,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1. 荊樹人、林瑩峰、李得元、王姿文、沈家丞、沈道剛、蔡凱元、林業偉(1998),「人工溼地系統淨化污染河水的功效探討」,第二十三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94-299頁。
12. 荊樹人、林瑩峰、李得元、王姿文、陳可薇、莊庭禎(2000),「水力負荷對人工溼地處理污染河水中懸浮固體的影響」,第二十五屆廢水處理研討會,第898-903頁。
13. 荊樹人、林瑩峰、李得元、王姿文、謝紫煌、葉宇光(2000),「水力負荷對人工溼地處理污染河水中氮磷的影響」,第二十五屆廢水處理研討會,第904-908頁。
14. 陳志彰(2000),「人工溼地改善水質之績效」,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5. 陳宜清(2004),「農田濕地之發展與願景」,台灣濕地,第47期,第4-13頁。
16. 陳柏州(2004),「以人工濕地淨化水質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碩士論文。17. 陳輝照(2004),「人工溼地模場設立之探討人工溼地模場設立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18. 單信瑜(1998),「土壤材料與土壤取樣」,鑿井公會鑽探訓練班講義。
19.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4),「沿海低地排水區減洪措施與生態產業整合經營之研究」,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
20.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5),「雲林南部沿海地區排水改善效果評估及因應對策檢討」。
21.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2003),「高屏溪左岸實驗性溼地公園環境生態調查報告」。
22. 蔡曜聲(2004),「以明渠淨化生態工法處理二級污水處理廠放流水效率評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23. 駱尚廉、楊萬發,環境工程(二)下水道工程(1997),茂昌圖書有限公司,第381-392頁。
英文部分:
1. Andersson J.L., S. Kallner Bastviken, K.S. Tonderski (2005), “Free water surface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Swende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Vol.51, No.9, pp39-46.
2. Brix, H. and Schierup, H. (1989), “AMBIO-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 18, pp 100-107.
3. Kadlec, R. H. and R. L. Knight (1996), “Treatment Wetlands” Boca Raton, FL, USA: Lewis-CRC Press.
4. Metcalf & Eddy (1991), “Chap 13 Natural treatment system” In Wastewater Engineering (Third Edition), pp927-1016.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5. Thomas, P. R., Glover, P. and Kalaroopan, T.,“An evaluation of pollutant removal from secondary treated sewage effluent using a constructed wetland”Wat. Sci. Tech., Vol.32, No.3, pp.87-93, 1995.
6.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2000), “Wetlands Engineering Handbook.”
7.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1995), “An approach for assessing wetland functions using hydro geomorphic classification reference wetlands, and functional indices.”
8.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1995), “A guidebook for application of hydro-geomorphic assessments to riverine wetlands.”
9.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1995), “Screening-Level Model for estimating pollutant removal by wetlands.”
10. USEPA (2002), “Consideration in the design of treatment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11. USEPA (1993),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wildlife habitat - 17 case studies.”
12. USEPA (2000), “Constructed wetlands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waters.”
13. USEPA (2002), “Methods for evaluating wetland condition.”
14. Wittgren, H.B., and S. Tobiason. (1995), “Nitrogen removal from pretreated wastewater in surface flow wetlands.”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32(3), 69-78.
網頁部分:
1.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工法網頁,http://eem.pcc.gov.tw/eem/ (2006年11月)
2.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台灣的濕地樂園,http://wetland.nmmba.gov.tw/index.asp (2006年11月)
3. 雲林縣政府網站http://www.yunlin.gov.tw(2006年11月)
4. 環境詞彙庫(Environmental Terminology Reference List),http://edb.epa.gov.tw/edr/term_list_query1-2.asp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