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1.王淑慧,2000,類神經網路應用於道路邊坡落石坍方預測之可行性研究-以阿里山公路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碩士論文。2.朱聖心,2000,應用地理資訊系統製作地震及降雨所引致之山崩危險圖,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吳欣瑾,2006,利用GIS技術評選嘉義林區造林樹種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4.李三畏,1984,台灣崩塌問題探討,地工技術,第7期,43-49頁。
5.李易儒,2005,運用空間資訊技術建立崩塌地發生機率模式之研究-以雪霸國家公園為例。逢甲大學環境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6.李森吉,1992,使用衛星影像作山區中大規模崩塌地之辨識,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碩士論文。7.汪世輝,1997,旗山地區環境地質災害特性之調查與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8.周晏勤,1999,以遙感探測方法探討南橫公路邊坡破壞的重要因子,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碩士論文。9.林彥享,2003,運用類神經網路進行地震誘發之潛感分析,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10.林書毅,1999,區域性山坡穩定評估方法探討-以林口台地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11.林振平,1991,泥岩地區坡地破壞潛能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施政瑋、蔡光榮,2005,台灣南部橫貫公路邊坡災害環境風險評估數值模式之建置,2005年全國土地管理與開發學術研討會, 2-4 頁。
13.胡麟吉,1988,高雄壽山地區工程地質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礦冶及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高玉惠,2004,小波轉換應用於影像自動判釋崩塌地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5.高嘉隆,2003,台十四省道31~75K沿線邊坡山崩潛感分析,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16.張石角,1998,雪霸國家公園地質災害敏感地區之調查與防範研究,國家公園學報,第8卷,第2期,100-121頁。17.張石角,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大同、大禮聯外交通設施工程之工程地形和地質之調查分析與可行性評估 ,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18.張石角、吳素慧,1995,雪霸國家公園災害敏感地區之調查與防範研究(觀霧地區)。
19.張石角、吳素慧,1998,雪霸國家公園災害敏感地區之調查與防範研究(大雪山地區)。
20.張石角、吳素慧,2005,雪霸國家公園大鹿林道東線(觀霧至大霸登山口受災路線修建之調查規劃,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21.張石角、張伯宇,1996,雪霸國家公園災害敏感地區調查與防範之研究(雪見地區)。
22.張石角、陳紫娥,1994,雪霸國家公園災害敏感地區之調查與防範之研究(武陵地區),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23.張弼超,2005,運用羅吉斯迴歸法進行山崩潛感分析-以臺灣中部國姓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24.張雲翔,2004,大坑地區地滑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25.莊緯璉,2005,運用判別分析進行山崩潛感分析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國姓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26.許琦,1989,模糊集理論在山崩潛感性分析之應用,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23-33頁。
27.許琦、李德河、莊長賢,1989,模糊集理論在山崩潛感性分析之應用,第三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23-33頁。
28.許煜煌,2002,以不安定指數法進行地震引致坡地破壞模式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9.許輔仁,2002,鯉魚潭水庫集水區之崩塌地潛感分佈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30.陳志豪,2001,變質岩公路邊坡之破壞潛勢分析-以南橫公路啞口至新武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31.陳信雄、邱祈榮、康恬慎,2000,地理資訊系統於石門水庫集水區崩塌地特性分析之研,中華地理資訊協會200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2頁。
32.陳峰盛,2004,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在林地使用最適化分區上應用之研究-以嘉義林區國有林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33.陳凱榮,2000,中橫公路山崩潛感分級之研究-以東勢-德基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34.陳嘉文,1998,模糊邏輯在機械設計之應用,元智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35.陳蕙華,2005,遙測衛星影像於南清公路崩塌地潛感分析之應用,逢甲大學環境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36.陳蕙華,2005,遙測衛星影像於崩塌地潛感分析之應用-以竹東至松本段為例,2005台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37.陳駿賢,2003,遙測及景觀分析技術於崩塌地判釋與變化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38.游中榮,1996,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北橫地區山崩潛感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39.馮豐隆、林鴻鵬,2003,惠蓀林場921地震崩塌地分布分析與復育探討。林業研究季刊,第二十五卷,第4期,1-21頁。40.黃士昌,1998,高雄旗山與楠梓地區公路邊坡之特性調查與崩滑破壞潛感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41.黃春銘,2005,使用模糊類神經網路進行山崩潛感分析-以臺灣中部國姓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42.黃崇賢,2004,山坡地山崩災害管理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研究所碩士論文。43.黃凱易,2003,坡地超限利用與土石流災害空間關係之評估崩塌地及植生恢復之監測,遙感探測應用於天然災害之調查與預警研討會,31-44頁。
44.黃筱梅,2001,SPOT衛星影像於裸露地變遷之偵測研究-以和社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5.楊佳勳,2001,地震對控制邊坡破壞之內在因子的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6.楊叔蓉,2002,運用GIS製圖模式探討陽明山國家公園山崩敏感區之空間分布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7.楊智堯,1998,類神經網路於邊坡破壞潛能分析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48.楊智堯,1999,類神經網路於邊坡破壞潛能分析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9.楊龍士、雷祖強、周天穎,2006,遙感探測理論分析與實務,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
50.溫振宇,2005,結合地震與颱風因子之山崩模式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1.雷祖強、李易儒,2004,遙測與地景生態分析應用於雪霸國家公園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52.廖宣吾,2000,集集地震誘發之山崩,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3.劉進金,1987,山崩之遙測影像自動分析,遙感探測,第八期,60-90頁。54.蔡靜怡、鍾玉龍,2005,模糊理論應用於六龜鄉崩塌危險度之研究,中華林學會94年度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596-605頁。
55.鄭元振,1992,地理資訊系統在區域邊坡穩定分析之應用-中橫公路天祥至太魯閣段,國立成功大學礦冶及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6.鄭傑銘,2002,應用GIS 進行豪雨及地震引致山崩之潛感性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7.鄭嘉盈,1999,遙測在坡地災害評估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58.盧育聘,2003,類神經網路於公路邊坡破壞潛能之評估,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所碩士論文。59.蕭國鑫,2003,SPOT影像與航照資料應用於崩塌地辨識之探討,航測及遙測學刊,第八期,第4卷,9-21頁。
60.謝豐隆,2000,落石邊坡危險度與危害度方級與預報,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61.簡世宏,2004,SPOT衛星遙測影像與DEM應用於崩塌地潛勢分析之研究-以清水集水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62.簡世宏,2004,SPOT衛星遙測影像與DEM應用於崩塌地潛勢分析之研究-以清水溪集水區為例,國立中興大水土保持學系。
63.簡李濱,1992,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坡地安定評估之計量方法,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64.藍世欽2000,工程地質因子對道路邊坡穩定性之影響-以南橫公路甲仙至梅山段,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65.魏曉萍,2003,QuickBird 衛星影像探討分類方法之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6.魏鎮東,2001,南橫公路邊坡落石坍方可能性之探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碩士論文。67.羅佳明,2003,GPS/GIS/RS應用於地震災區坡地災害防治工程調查及其風險評估模式之建置與應用,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68.蘇苗彬、蔡顯修、簡李濱,1998,集水區坡地安定評估之計量分析方法,水土保持學報,第二十九卷,第二期,105-114頁。
69.蘇容瑩,2000,利用SPOT衛星影像及數值地形模型做地層分類-以旗山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70.蘭雅森,1999,鑑別分析法應用於山坡地崩塌機率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吳欣瑾,2006,利用GIS技術評選嘉義林區造林樹種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1.Bell, F. G. and Maud, R. R., 2000, Landslide associated with the colluvial soils overlying the Natal Group in the greater Durban region of Natal, Engineering Geology 39(9) :1029–1038.
2.Fernando, S. J. and Maria da Glória Alves, Wendell Dias Pinto, 2006, Assessment of failure susceptibility of soil slopes using fuzzy logic, Engineering Geology 86 :211–224.
3.Grivetz, E. and Shilling F., 2003, Decision Support for Road System Analysis and Modification on the Tahoe National Fores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2(2) :218-233 .
4.Jones, F. O., Embody, D. R., and Peterson, W. C., 1961, Landslides along the Columbia River Valley, Northeasterm Washington, US Geol.Surv.Prof.367: 98.
5.Marceau , 1990 , Evaluation of the Grey-Leavel Co–Occurrence Mattrix Method For Land-Cover Classification Using SPOT Imagery ,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 28(4), :513-519 .
6.Metternicht, G., and S. Gonzalez, 2005, FUERO: Foundations of Fuzzy Exploratory Model for Soil Erosion Hazard Prediction. Environment Modeling & Software. 20: 715-728.
7.Murat Ercanoglu, Candan Gokceoglu, 2004, Use of fuzzy relations to produce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 of a landslide prone area (West Black Sea Region, Turkey), Engineering Geology 75:229–250.
8.K.M. Neaupane , M. Piantanakulchai, 2006,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model for landslide hazard zonation, Engineering Geology(85) :281–294.
9.Ravan, S. A. and P. S. Roy ,1997,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for ecological analysis of forested landscape. Plant Ecology , 131: 129-141.
10.Reed, R. A., J. Johnson-Barmard and W. L. Baker , 1996, Fragmentation of a forested Rocky Mountain landscape, 1950-1993.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75: 267-277.
11.Sidle, R. C., Pearce, A. J., and O’loughlin, C. L., 1985, Hillslope Stability and Land-use”, Water Resources Monagraph,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11, :152,.
12.Schmucker, K. J., 1984, Fuzzy Sets, Natural Language Computations and Risk Analysis, Computer Science Press, Rockville :192.
13.Saunders, S. C., M. R. Mislivets, J. Chen and D. T. Cleland, 2002, Effects of roads on landscape structure within nested ecological units of the Northern Great Lakes, US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03: 209-225.
14.Varnes, D.J., 1978, Landslides analysis and contral, transpotation, Res. Board Nat. Ac. Sci., Washington Spee. Rep.:176.
15.Schmucker, K. J., 1984,“Fuzzy Sets”, Natural Language Computations and Risk Analysis, Computer Science Press, Rockville,:192.
16.Zadeh, L.A.,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8:338-353.
17.Dai, J.J. and Lorenzato, S., 2004, Environmental Modeling &Software, 19: 423-433.
18.Reynolds K.M., 1998, EMDS User’s Guide (Version2.0):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support for ecological assessment, Draft user guide, USDA 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 :61.
三、日文文獻
1.佐藤忠信、寺田倫康,1985,ファヅイ理論に基づく斜面崩壞資料の整理と崩壞予測法,京大防災研究年報,第28號B-2,63-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