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再版
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藝文,民國六十六年再版
江淹《江淹文通集十卷附校》。台北:台灣商務,民國六十四年
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台北:藝文,民國四十五年六月初版
何焯《四庫全書<嘉門讀書記>》。台北:台灣商務,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吳丕續《江淹年譜》。台北:文星,民國六十四年
李延壽《南史》。台北:台灣商務,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六版
李調元《賦話》。台北:廣文,民國五十四年
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民國六十四年六月初版
沈德潛《古詩源》。台北:華正,民國六十四年一月
何焯《文淵閣四庫全書<義門讀書記>》。台北:商務,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台北:台聯國風,民國三十四年
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初版
汪中《述學》。台北:廣文,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初版
姚思廉《陳書》。台北:鼎文,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再版
姚鼐《惜抱軒筆記》。 台北:廣文,民國六○年八月初版
胡之驥《江文通集彙注》。北京:中華,一九八五年二月十日
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初版
徐師曾《文體明辨》。京都:中文,景日本嘉永五年(一八五二刻本)
孫梅《四六叢話》。台北:世界,民國五十一年二月
孫德謙《六朝麗指》。 台北:新興,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
張惠言《七十家賦鈔》。台北:世界,民國五十三年二月初版
祝堯《古賦辨體》。台北:台灣商務,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初版
張溥《漢魏六朝三百集注辭注》。台北:世界,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再版
許槤《六朝文絜箋注》。台北:宏業,民國七十二年五月
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初版
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文史哲,民國六十三年四月四初
逯欽立《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台北:學海,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初版
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民國四十五年二月初版
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初版
劉熙載《藝概考》。台北:華正,民國七十七年九月
劉勰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再版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嚴可均《全齊文.全陳文》。北京商務印書館, 一九九九年十月
鍾嶸《王叔岷釋 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研究所,二零零四年十一月
魏徵、姚思廉合傳《梁書》。台北:鼎文,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再版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四版
嚴羽著《滄浪詩話》。台北:里仁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紹虞校釋、段逸山注 《素問通檢 》。台中:文興, 二零零五年三月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釋》。台北:三民,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二、今著
章義和 《二十五使新編 》。北京中華,一九九八年三月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台北:文津,民國八十四年八月初版
孔繁《魏晉玄學和文學》。中國社會科學,一九八七年
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民國八十六年
王忠林等《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台北:福記,民國七十四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初版
王瑤 《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民國七十五年六月三版
王鍾陵 《中國中古詩歌史》。南京:江蘇:教育,一九八八年第一版
古遠清、孫光宣《詩歌修辭學》。湖北:教育,一九九五年十月
田兆民等編《歷史名賦譯釋》。黑龍江:人民,一九九五年六月一刷
田軍、馬奕、綠冰《 中國古代田園山水邊塞賞析》。光明四日報,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主編
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民國八十二年
朱豔英《文章寫作學》。高雄:麗文:文化,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初版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遊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六年三月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一九九八年三月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學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集》。台北:聯經,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初版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增訂版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一、二) 》。台北:里仁,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十五日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江蘇美術學,一九九六年四月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中國人民大學,一九八九年一月
呂晴飛、李觀鼎《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北京:中國和平,一九九○年十月一刷
李文初《漢魏六朝詩歌賞析》。廣東:人民,一九八六年
李曰剛《中國辭賦流變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民國八十六年七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民國八十五年
松蒲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台北:洪葉,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俞紹初、張亞新《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一九九○年三月
姜書閣《駢文史稿》。北京:人民大學,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文津,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再版
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台北:文史哲,民國七十三年七月
胡國瑞《漢晉南北朝文學史》。台北:金園,民國七十二年三月
徐中玉主編《古文鑑賞大辭典》。浙江:教育,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一版
畢萬忱、何沛雄《中國歷代賦選<魏晉南北朝卷>》。 江蘇:教育,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增訂版
孫述圻《六朝思想史》。南京:教育,一九九二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一九八七年六月
馬積高《賦史》。上海:古籍,一九八七年
高光復《賦史述略》。東北:師範大學,一九八九年一版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台北:文史哲,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初版
張仁青《駢文學》。台北:文史哲,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初版
張仁青 《中國駢文發展史》。台北:中華,民國五十九年五月
張仁青《六朝唯美文學》。 台北:文史哲,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
張秉成主編 《山水詩歌鑒賞辭典》。中國旅遊,一九八九年十月
張松如主編 《中國詩歌史論<魏晉南北朝> 》。 長春:吉林大學,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一版
曹道衡《魏魏六朝辭賦》。台北:國文天地,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曹道衡《中古文學論文集》。 台北:洪葉文化,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曹道衡《中古文學論文集續編》。台北:文津,民國八十三年七月初版
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郭建勛 《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湖南:教育,一九九七年三月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江蘇:教育,一九九七年三月
鄭在贏《六朝文論講疏 》。 台北: 萬卷樓 , 一九九四年
陳必祥《古代散文體概論》。台北:文史哲,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初版三刷
陳松雄《齊梁麗詞衡論》。 台北:文史哲,民國七十五年一月
陳柱《中國散文史》。 台北:台灣商務,民國八十年三月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台北:開明,民國四十六年十一月臺一版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漢:武漢大學 一九九三年一月一版
游國恩《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台北:漢京,民國七十四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古籍,一九九二年二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安徽:教育,一九九一年八月一版
廖志強《六朝駢文聲律探微》。台北:天工,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廖志強《南朝賦探微》。台北:天工,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民國六十七年四月初版
鄭樑生等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台北:三通,民國七十三年一月十五日
漆緒邦主編《中國散文通史》。吉林:教育,一九九二年十月
遲文凌、許志剛《歷代賦辭典》。遼寧:人民,一九九二年九月一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台北:世界,民國六十八年七月四版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南北朝卷>》。浙江:人民,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一版
劉躍進《內閣世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一九九六年三月一版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台北:台灣商務,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台六版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江蘇:古籍,一九九六年五月
霍旭東、趙呈元《歷代辭賦鑒賞辭典》。安徽:文藝一九九二年八月一版
盧清青《齊梁詩探微》。台北:文史哲,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一九九七年一月
穆克宏、郭丹《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江蘇:教育,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一版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一版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 一九八四年
錢鍾書《管錐編》。遼寧:人民,一九九二年九月
閻采平《齊梁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一九九四年十月
羅宏曾《漢晉南北朝文化史》。四川:人民,一九八九年第一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一九九六年十月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台北:台灣商務,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台二版
韋勒克《 文學論》。台北:志文,民國六十五年十月
三、學位論文
王次澄《南朝詩研究》。東吳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王繪絜《傅玄及其詩文研究》。文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年李嘉玲《齊梁詠物賦研究》。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六月李瑞騰《六朝詩學研究》。文化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一年
林芬芬《陸雲及其作品研究》。文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
林登順《 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文化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林麗雲《六朝賦之抒情傳統與藝術表現》。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段錚《江淹生平及其賦之研究》。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蕭合姿 《江淹及其作品研究 》。台北:文津, 二零零三年三月
陳淑美《潘岳及其詩文研究》。文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文化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黃水雲《顏延之及其詩文研究》。文化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劉漢初《六朝詩發展述論提要》。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譚澎蘭《六朝小賦研究》。文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六月羅吉希《六朝抒情詩研究》。文化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四、期刊、單篇論文
王小虹《南朝文學的光輝》。今日中國第一二三期,民國七十年七月王建生《魏晉南北朝詩歌》。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二三期,民國七十九年一月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上)、(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四,民國七十年七月、九月包明叔《江淹》。中國文學史論集一,一九五八年四月
江秀梅《魏晉南北朝詩賦合流現象初探》。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五期,民國八十四年九月何沛雄《略論賦的分類》。書目季刊(第二十一卷),民國七十七年三月 第四期
何沛雄《江淹(別賦)試析》。香港大學中文系集刊第二卷, 一九八七年呂凱《論江文通(恨賦)與(別賦) 的命題與謀篇》。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杜若《江郎兩賦<江淹>》。台肥月刊第十五卷第四期,一九七四年四月
林承《南北朝文學流變綜論》。國立編譯館刊第四卷第一期,民國六十四年六月
洪順隆《論洛神賦對六朝賦壇的投映》。新亞學術刊,一九九四年第十三期
洪順隆《六朝題材詩系統論》。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抽印本,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胡鈍俞《情歌綺麗話南朝》。中國詩季刊第三卷第一期,民國六十一年三月韋金滿《略論江淹恨別二賦之聲律》。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三期,民國八十三年韋金滿《略論江淹恨別二賦之對偶》。魏晉南北朝文學集,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降大任《古代詠史詩初探》。晉陽學刊,一九八三年九月第五期
高光復《論四杰辭賦與唐初文風》。文史哲,一九九○年第五期(總第二○○期)
高光復《論魏晉南北朝辭賦》。求是學刊,一九八八年第三期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幼獅月刊第四八卷第二期,民國六十七年十月
張文勛《苦悶的象徵-<洛神賦>新議》。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曹明綱《以物想感情景互生-江淹別賦賞析》。名作欣賞,一九八三年二月
畢萬忱《論三國賦的時代特徵》。新亞學術集刊,一九九四年第十三期畢萬忱《道家與魏晉南北朝賦》。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陳祚龍《梁代蕭統沈約江淹的佛學觀》。海潮音第七四卷第五期,民國八十五年五月陳鐘凡《論漢魏六代賦》。文哲季刊(第一卷),民國十五年十月
喬正康《試論江文通的<恨賦>和<別賦>》。揚州師院學報,一九六二年第十六期
楊惠民《江淹故里小考》。中州今古,一九八四年第二期
寧遠《江郎(江淹)何以才盡?》。文學思潮第七期,一九八○年七月寧遠《夢筆生花與江郎才盡-試論江淹的天才與才盡的原因》。中國文選第一一六期 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蔡鐘祥《賦論流變考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龔克昌《文變染乎世情-談魏晉南北朝賦風的轉變》。文史哲,一九九○年第五期 (總第二○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