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09: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佩榛
研究生(外文):Sarah Chen
論文名稱:上海《申報》副刊「婦女園地」之研究(1934~1935)
指導教授:陳捷先陳捷先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婦女園地1930年代申報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1930年代初期,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在執政上,刻意採取較為保守的文化立場,所以相較於五四時期百家爭鳴的自由言論,以致有蓬勃發展的婦女刊物,時至1930年代初期不論是女性刊物亦或是婦女運動就愈顯沈寂。副刊「婦女園地」的創刊是《申報》力行改革下的一項成果,其創刊於1934年2月18日,於1935年10月31日停刊,共出刊88期。「婦女園地」雖然才出刊短短一年多,但是其鮮明的女性主義思想,自然是有著與執政者不同的思想論述,必定可以呼應當時社會潮流中的一面,讓我們能更加了解1930年代初期,在南京國民政府執政下所存在的一種婦女思潮,以藉此貼近還原當時婦女真實的生活情形。這也是筆者之所以會以「上海《申報》副刊『婦女園地』之研究(1934~1935)」為撰文題目之目的。本文共分為五章,除第一章緒論與第五章結論外,正文共分成三個部分,即第二章──「賢妻良母」的形象;第三章──婦女與法律;第四章──廢娼與「反」廢娼運動之主張。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賢妻良母」的形象

第一節 近代婦女地位的轉換
第二節 「婦女園地」中的「賢妻良母」
第三節 1934年的「婦女國貨年」
第四節 「婦女園地」中女性消費之價值取向

第三章 婦女與法律

第一節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對刑法第239條的修正
第二節 「婦女園地」對女性地位的回應

第四章 廢娼與「反」廢娼運動之主張

第一節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廢娼政策
第二節 「婦女園地」的「反」廢娼


第五章 結論

徵引書目
徵引書目

一、史料彙編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蕭繼宗編,《新生活運動史料》,收於《革命文獻》第68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5。
中共天津市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天津市婦女聯合會編,《鄧穎超與天津早期婦女運動》,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7。


二、文選、文集

王忍之等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1960。
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81。
康有為,《大同書》,上海:中華書店,1935。
鄭觀應,《盛世危言》,台北:中華雜誌社,1965。
朱文通等整理編輯,《李大釗全集》,天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61。
吳虞,《吳虞文錄》,上海:亞東圖書館,1927。
黃繼持編,《魯迅著作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王亞權、李萼編,《蔣夫人言論集》,台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77。


三、專著

李又寧編著,《近代中華婦女自敘詩文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皮以書,《中國婦女運動》,台北:婦聯畫刊社,1973。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8年到18年》,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
呂美頤、鄭永福,《中國婦女運動1840─1921》,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
周策縱,《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2。
金天翮著、陳雁編校,《女界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胡適,《四十自述》,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1。
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局,1995。
張玉法、李又寧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1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張玉法、李又寧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2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梅生編,《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收於《民國叢書》第一編第18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
郭箴一,《中國婦女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費絲言,《從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97。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學生書局,2000。
劉王立明,《中國婦女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1998。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談社英,《中國婦女運動通史》,南京:婦女共鳴社,1936。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台北:南天書局,1998。
單光鼐,《中國娼妓──過去和現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台北:萬年青書店,1974。
蕭國亮編,《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著,袁燮銘、夏俊霞譯,《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與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石之瑜,《宋美齡與中國》,台北:商智文化,1998。
謝振民編著、張知本校訂,《中華民國立法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台北:學生書局,2002。
Hilary Newitt著、董瓊南譯,《大時代的婦女》,漢口:黎明書局出版,1938。
孫國華主編,《社會主義法治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畢英賢主編,《蘇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臺灣東華,1977。
中國文化建設協會編,《十年來的中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四、報紙

上海《申報》,1928─1935年。
天津《大公報》
南京《中央日報》

五、論文

王樹槐,〈康有為對女性及婚姻的態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
呂士朋,〈辛亥前十餘年間女學的倡導〉,《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5期,1982年12月。
呂芳上,〈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呂芳上主編,
《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
呂芳上,〈兒女情短、英雄氣長:辛亥革命時期的性別與革命〉,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呂芳上,〈娜拉出走以後──五四到北伐青年婦女的活動〉,《近代中國》第92期,1992。
呂美頤,〈評中國近代關於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
周明之,〈五四時期思想文化的衝突──以胡適的婚姻為例〉,江榮祖主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周慧玲,〈女演員、演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
洪喜美,〈五四前後婦女時尚的轉變──以剪髮為例的探討〉,政大文學院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文學院,1999。
胡曉真,〈閨情、革命與市場:由民初彈詞小說家姜映清談起〉,羅久蓉、呂妙芬主編,《無聲之聲I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研究近史所,2003。
胡纓,〈歷史書寫與新女性形象的初立:從梁啟超〈記江西康女士〉一文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
姚毅,〈「犧牲者」、「受害者」言辭的背後──以《婦女雜誌》的娼婦論述為中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九期,2001年8月。
張玉法,〈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婦女參政權的演變〉,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研究近史所,2003。
張玉法,〈新文化運動時期對中國家庭問題的討論,1915-1923〉,收入中研院近史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
張朋園,〈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分子的約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
梁惠錦,〈婚姻自由權的爭取及其問題(1920-1930)〉,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研究近史所,2003。
游鑑明,〈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1990年6月。
羅蘇文,〈論清末上海都市女裝的演變,1880-1910〉,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研究近史所,2003。
嚴昌洪,〈五四運動與風俗變遷〉,政大文學院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文學院,1999。
李克強,〈「玲瓏」雜誌建構的摩登女性形象〉,《二十一世紀》第60期,2000年8月。
游鑑明,〈近代華東地區的女球員(1927-1937):以報刊雜誌為主的討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
黃金麟,〈革命/民權:訓政的敘事結構〉,《清華學報》,第27卷第4期,1997年12月。
黃金麟,〈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1998年6月。
李宇平,〈1930年代初期東亞區域經濟重心的變化──日本擴張輸出與中國經濟蕭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43期,2004年3月。

六、博碩士論文

吳怡萍,《北伐前後婦女解放觀的改變──以魯迅、茅盾、丁玲小說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
林秋敏,《近代中國的不纏足運動1895-1937》,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藍承菊,《五四新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澤震,《新生活運動──理論與實踐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柯惠鈴,《性別與政治: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s-1920s)》,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一九一五~一九二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胡至倫,《「自由談」刊頭女性圖像研究(1911-1935)》,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公文,《中共的婦女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倪心正,《政治控制與新聞媒體之關係──上海《申報》社論研究(1931-194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1895-192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金麟,〈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1998年6月。
2. 黃金麟,〈革命/民權:訓政的敘事結構〉,《清華學報》,第27卷第4期,1997年12月。
3. 游鑑明,〈近代華東地區的女球員(1927-1937):以報刊雜誌為主的討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
4. 李克強,〈「玲瓏」雜誌建構的摩登女性形象〉,《二十一世紀》第60期,2000年8月。
5. 游鑑明,〈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1990年6月。
6. 張朋園,〈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分子的約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
7.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九期,2001年8月。
8. 姚毅,〈「犧牲者」、「受害者」言辭的背後──以《婦女雜誌》的娼婦論述為中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
9. 胡纓,〈歷史書寫與新女性形象的初立:從梁啟超〈記江西康女士〉一文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
10. 周慧玲,〈女演員、演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
11. 呂芳上,〈娜拉出走以後──五四到北伐青年婦女的活動〉,《近代中國》第92期,1992。
12. 呂士朋,〈辛亥前十餘年間女學的倡導〉,《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5期,1982年12月。
13. 王樹槐,〈康有為對女性及婚姻的態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