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一)官方文獻
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1999年。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報告:社會參與》,台北:主計處,2004年。
(二)網站資料
行政院文建會,〈行政院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心點子創意徵選活動要點〉,2006年,http://www.cca.gov.tw/law/assistance/p15.html。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社區林業發展計劃步驟>,2006年,
http://www.forest.gov.tw/mp.asp?mp=1。
(三)相關論文集
葉美智、羅紹麟,〈社區居民對社區林業之認知與態度調查〉,中華林學會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2003年。
鄭欽龍,〈森林生態系經營與公眾參與〉,中華林學會89年年會集會員大會特刊,2000年。
(四)相關研究計畫
林振春,〈社區總體營造的教育策略〉,《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
(五)專書
方明、王穎,《觀察社會的視角:社區新論》,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年。
江明修,《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2000年。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
李永展,《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1999年。
徐 震,《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
許慶復,《行政裁量權監督之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
陳金貴,《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1994年。
(六)期刊論文
王培蓉、鄭欽龍,〈社區居民集體行動之研究:多納村民對森林議題反應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實驗林研究報告》,第15卷第3期,2001年。
江明修,〈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服務:公民社會協助政府再造之道〉,《人事行政季刊》,第一二三期,1998年。李柏諭,〈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2005年。
林益仁,〈一個新的國家公園運動:馬告國家公園催生運動的發展與論述〉,《宜蘭文獻雜誌》,第57期,2002年。邱漢誠,〈偉伯官僚化理論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64期,1998年。洪廣冀、鄭欽龍,〈地方觀光的發展與困境:新竹司馬庫斯原住民部落的個案研究〉,《中華林學季刊》,第34卷第2期,2001年。胡延杰、施昆山,〈社區林業:林業發展與生態良好完美的結合〉,《世界林業研究》,第14卷第6期,2001年。
陳金貴,〈公共和私有組織比較研究〉,《公共政策學報》,第12期,1989年。陳菁雯,〈改善官僚組織的各項管理技術之研究〉,《考銓月刊》,第10期,1997年。
黃世輝、宮崎清,〈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台灣手工業月刊》,第60期,1996年。
鄭欽龍、古曉燕,〈社區林經營與公眾參與〉,《中華林學季刊》,第32卷第1期,1999年。盧道杰,〈台灣社區保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的分析〉,《地理學報》,第三十七期,2004年。羅紹麟、葉美智,〈從全球化觀點看台灣社區林業走向〉,《台灣林業期刊》,第32 卷第3期,2006年。
(七)碩博士論文
王千文,《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台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王俊元,《企業捐贈型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古曉燕,《共同資源管理之研究:三民與烏來河川魚類保育組織之個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李建村,《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文湖國小社區、學區安全聯防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林振豐,《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洪郁婷,《建構危機狀態下的公私協力關係:九二一緊急醫療與安置照顧在災難管理過程中的角色》,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洪廣冀,《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張淑華,《社區參與式行動中研究者角色之探討:以林田山林業文化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張瑞德,《高雄市港合一公私協力機制與推動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2000年。張慧嫻,《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建構與想像:2002~2004年》,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許道然,《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陳佳妮,《以系統思考研究組織文化對啟動變革之影響:以北高戶政革新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陳佩君,《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1999。陳冠年,《從三面向探討公共圖書館組織效能之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陳瑩達,《社區林業計畫參與組織之研究:充權理論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童秋霞,《林務局組織重組織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黃玲媛,《社區林形成之過程:以中寮鄉二個案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黃義弼,《萬榮村原住民社區參與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發展之潛力與問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黃錦峰,《社區總體營造的衝突解析:以宜蘭縣村里型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楊宏志,《環境衝突處理之程序建構:以阿里山神木倒伏及台灣大學實驗林地管理使用兩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楊承翰,《以「社群組構理論」探討新竹縣新光(斯馬庫斯)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董家成,《家具店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日月光國際家飾館內之家具店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5年。謝禎德,《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魏道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萬芳醫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碩士論文,1999年。二、中譯部分
Charles, W.L. Hill and Gareth, R. Jones,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黃營杉譯,《策略管理》,台北:華泰書局,1999年版。
Jared, Diamond.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Succeed, 廖月娟譯,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台北:時報文化,2006年版。
Ralph, P. Hummel. The Bureaucratic Experience: A Critique of Life in the Modern Organization,史美強譯,《官僚經驗:對現代組織方式之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版。
三、英文部分
(一)專書
Bifarello, M, From Delegation to Participation: The Third Sector and the State in Associative Networks,(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Fif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ird-Sector Research, 2002)。
Human J and PattanaikM Community forest management: A Casebook from India,(Oxfam Development Casebooks, 2000)。
Kuser J.K Handbook of Urban and Community Forestry in the Northeast, (New York: Plenum Publishers, 2000)。
Robbins, S.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Inc, 2001)。
Rosenbloom, D.H,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Public Sector: 2 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93)。
Schein, E.H, What is Culture, (Newburg Park, CA: Sage, 1991)。
Schein, E.H,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2)。
Selznick, P, TVA and the Grass Roo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49)。
(二)期刊
Alon, P. “First-class technology--third-rate bureaucracy: the case of Israe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vol.9, no. 1(2000)。
Bradford, C.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and Public Sector Accountability: A Case of Contracting with City Venture Corpor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49, no.3(1983)。
Braxton J. “Forest communities become partners in management”, American Forests, vol. 102, no. 3(1996)。
Langton, 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Hope or Hoax”, National Civic Review, vol. 72(1983)。
Lawson, R.B, and Ventriss, C.L,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sychological Record, vol.42, no.2(1992)。
Mark, S.R, and Karen, S.H, “Public/Private Relations and Service Delivery: The Coproduction of Personal Safety”,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11, no.3(1983)。
Moore H. “The promise of community action”, American Forests, vol. 103, no. 4(1998)。
Oszlak, O. “Public policies and political regimes in Latin America”,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38, no.2(1986)。
Svallfors, S. “The polities of welfare policy in Sweden: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and attitudinal cleavag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2, no.4(1991)。
Welch, E.W, and Wong, W. “Effects of Global Pressures on Public Bureaucracy: Modeling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 33, no. 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