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12: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溫世綸
研究生(外文):Shin Lun Wen
論文名稱:政府與民間協力關係之研究:宜蘭縣朝陽社區個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artnership between Goverenment and Private Institution--A Case of I-Lan Hsien Chaoyang Community
指導教授:王漢國王漢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Wang Hao K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事務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公私合產社區林業SWOT分析
外文關鍵詞:Public-private coproductionCommunity ForestrySWOT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0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私合產模式協力推行社區林業發展之狀況,並以宜蘭縣朝陽社區為研究個案,應用文獻探討與SWOT分析的方式,除確認朝陽社區發展社區林業的需求外,並評估其社區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以及內部資源的優勢與劣勢,包括歷史、地理、人文、產業、自然資源、社區組織、外來團隊、政府部門等之間的關係,俾能進一步確認朝陽社區所面臨的整體策略問題,並對策略作具體分析,以建立公私合產模式與朝陽社區對未來永續發展之策略。
研究結果發現,朝陽社區在內部資源整合方面,目前較重視發展觀光產業所帶來立即的經濟效益,而在此情況依然持續下,大量遊客所帶來的環境衝擊是可預見的,應該藉由強化朝陽社區相關網站內容、增加特殊議題的產生,以及促進社區居民參與外來團體舉辦之活動等方式,來持續凝聚社區內居民在生態保育方面的共識,在社區發展下,更不該忽略對於社區內生態環境的保護,另外,設立社區特色產品網路訂購功能,以增加社區內經濟來源。外部環境發展方面,應該藉由強化社區組織功能、強化林業單位服務功能,以及設立生態教育訓練中心,來維持政府部門與朝陽社區間之溝通平台,在此過程中建立政府與民間協力之模式,增加民眾參與程度,另外,策略規劃小組的成立更為必要,尤其是朝陽社區社區林業發展尚屬起步階段,任何內外在資源與環境的改變,都需要進行發展策略的重新規劃,以重新調整公私協力之模式與程度。
本研究亦發現,朝陽社區內居民對由下而上、公私合產的經營管理方式是給予肯定與關注的,也願意主動與積極的參與目前朝陽社區內有許多不同外的來團體,其扮演的角色是以協助者與互助的立場,與朝陽社區居民共同推行社區林業,並未以資源投入者的角色,間接或無意降低社區居民的自主性,破壞公私合產的核心內涵。
This research aims to conf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estry development under by uniting forces of the mode of the public-private coproduction. Taking the Chaoyang community, in Yilan county, as the case study, I applied the records and the SWOT analysis, not only to confirm the requirement of developing the forestry in the Chaoyang community, but also to evaluate the opportunity and threat from its outer environment and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its internal resource,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history, geography, humanism, industry, natural resourc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eams from other plac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o on, to further confirm the whole strategies’ problems which the Chaoyang community confronted to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to set up a strategy which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aoyang community and the mode of the public-private coproduction in the future.
In the research, we found out that in the aspect of the internal resources, the Chaoyang community made much emphasis on the instant benefit which com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f this situation lasted all the tim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which large quantities of travelers bring into should be foresight. In order to cohere the common consensus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over the issue of the ecological preservation, what we should do continually are to strengthen the content of the relevant website in the Chaoyang community to increase the special topic for discussion, and to encourage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held by the teams from other pla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preservation in the community. In addition, we should build up the network order function to raise the economic resource of the community. In the aspect of the outer environment, by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function, the forestry’s unite service function, and to build up the training center of the ecological education to mainta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Chaoyang community. During the process,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mode of uniting force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folks to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ve degree of the public. What is more, establishing a squad of the strategy planning is more essential, especially for the forestry development of the Chaoyang community which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any transition entirely needs to be reconsidered of proceed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readjust the mode and degree of the public-private coproduction.
In this research , we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residents of the Chaoyang community give the affirmation and attentiveness to the operating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private coproduction from bottom to top and also like to voluntarily and positively participate in many different teams from other places in the Chaoyang community at present which acts on the position of the assistants and mutual aides, collectively, to try to carry out the community forestry with the residents of the Chaoyang community. It is by no means because of its role of the invested resources to indirectly or unintentionally level down the autonomy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to destroy the core cultivation of the public-private coproduction.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Ⅲ
圖目錄 Ⅴ
表目錄 Ⅵ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 8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 10
第二章 相關理論基礎探討 12
第一節 公私合產之探討 12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之起源與發展 21
第三節 社區林業之起源與發展 27
第三章 政府與民間協力關係之探討 36
第一節 政府與民間協力關係的發展 36
第二節 政府與民間協力團體特性及其影響 41
第三節 政府與民間協力關係的成功要件 47
第四節 政府與民間協力關係的困境 52
第四章 朝陽社區協力關係的策略規劃 57
第一節 研究區域背景概述 57
第二節 內部資源的優勢與劣勢 63
第三節 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 68
第四節 SWOT矩陣分析 73
目 錄
第五章 結論 7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9
參考文獻 84
附錄 90
附錄一:朝陽社區協助推動社區業務所屬社團 90
附錄二:朝陽社區環境維護與服務情形 90
附錄三:朝陽社區執行環境綠美化程度與提升居住品質成果 91
附錄四:朝陽社區發展協會組織運作各項建設執行成果 92
附錄五:荒野保護協會協助朝陽社區舉辦之各類活動 93
附錄六:朝陽社區參與人力培訓情形 96
附錄七:深度訪談結果 97

圖 目 錄
圖1-1 SWOT分析架構 8
圖1-2 本論文研究流程圖 10
圖1-3 研究架構圖 11
圖2-1 政府公共財貨與服務產出傳統模型 19
圖2-2 政府公共財貨與服務產出治理模型 20
圖2-3 政府公共財貨與服務產出模型 20
圖2-4 自然資源經營管理新典範 34
圖2-5 林務局社區林業發展計畫步驟 35
圖3-1 政府與民間自然資源經營協力模式 38
圖4-1 朝陽社區地理位置圖 58
圖4-2 朝陽社區地理位置全貌圖 58
圖4-3 朝陽國家步道入口 60
圖4-4 朝陽國家歩道導覽示意圖 60
圖4-5 朝陽社區賞鯨活動 61
圖4-6 朝陽古竹砲 64
圖4-7 朝陽手染絲巾 65
圖4-8 朝陽社區國有林地周邊環境整頓及綠美化 66
圖4-9 朝陽漁港 72
圖4-10 全新完工啟用之朝陽漁港 72
圖5-1 朝陽社區社區林業發展取向示意圖 81



表 目 錄
表1-1 宜蘭縣朝陽社區個案分析資料來源 6
表2-1 公私部門劃分標準 14
表2-2 公私合產的定義 16
表2-3 社區的定義 22
表2-4 社區林業的定義 29
表3-1 協力程度階梯圖 40
表3-2 政府部門特性 42
表3-3 政府部門與民間團特性差異之比較 46
表3-4 民眾參與森林經營的改變 48
表3-5 政府與民間協力推行社區林業成功案例 50
表3-6 公私合產的限制 52
表3-7 公私合產的認知差異 53
表3-8 政府與民間協力推行社區林業所遭遇的困境 54
表4-1 朝陽社區93年度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經費收支來源及明細 67
表4-2 朝陽社區發展社區林業策略之SWOT矩陣分析 77
一、中文部份
(一)官方文獻
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1999年。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報告:社會參與》,台北:主計處,2004年。
(二)網站資料
行政院文建會,〈行政院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心點子創意徵選活動要點〉,2006年,http://www.cca.gov.tw/law/assistance/p15.html。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社區林業發展計劃步驟>,2006年,
http://www.forest.gov.tw/mp.asp?mp=1。
(三)相關論文集
葉美智、羅紹麟,〈社區居民對社區林業之認知與態度調查〉,中華林學會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2003年。
鄭欽龍,〈森林生態系經營與公眾參與〉,中華林學會89年年會集會員大會特刊,2000年。
(四)相關研究計畫
林振春,〈社區總體營造的教育策略〉,《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
(五)專書
方明、王穎,《觀察社會的視角:社區新論》,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年。
江明修,《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2000年。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
李永展,《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1999年。
徐 震,《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
許慶復,《行政裁量權監督之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
陳金貴,《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1994年。
(六)期刊論文
王培蓉、鄭欽龍,〈社區居民集體行動之研究:多納村民對森林議題反應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實驗林研究報告》,第15卷第3期,2001年。
江明修,〈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服務:公民社會協助政府再造之道〉,《人事行政季刊》,第一二三期,1998年。
李柏諭,〈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2005年。
林益仁,〈一個新的國家公園運動:馬告國家公園催生運動的發展與論述〉,《宜蘭文獻雜誌》,第57期,2002年。
邱漢誠,〈偉伯官僚化理論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64期,1998年。
洪廣冀、鄭欽龍,〈地方觀光的發展與困境:新竹司馬庫斯原住民部落的個案研究〉,《中華林學季刊》,第34卷第2期,2001年。
胡延杰、施昆山,〈社區林業:林業發展與生態良好完美的結合〉,《世界林業研究》,第14卷第6期,2001年。
陳金貴,〈公共和私有組織比較研究〉,《公共政策學報》,第12期,1989年。
陳菁雯,〈改善官僚組織的各項管理技術之研究〉,《考銓月刊》,第10期,1997年。
黃世輝、宮崎清,〈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台灣手工業月刊》,第60期,1996年。
鄭欽龍、古曉燕,〈社區林經營與公眾參與〉,《中華林學季刊》,第32卷第1期,1999年。
盧道杰,〈台灣社區保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的分析〉,《地理學報》,第三十七期,2004年。
羅紹麟、葉美智,〈從全球化觀點看台灣社區林業走向〉,《台灣林業期刊》,第32 卷第3期,2006年。
(七)碩博士論文
王千文,《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台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俊元,《企業捐贈型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古曉燕,《共同資源管理之研究:三民與烏來河川魚類保育組織之個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建村,《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文湖國小社區、學區安全聯防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振豐,《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洪郁婷,《建構危機狀態下的公私協力關係:九二一緊急醫療與安置照顧在災難管理過程中的角色》,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洪廣冀,《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淑華,《社區參與式行動中研究者角色之探討:以林田山林業文化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瑞德,《高雄市港合一公私協力機制與推動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2000年。
張慧嫻,《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建構與想像:2002~2004年》,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道然,《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陳佳妮,《以系統思考研究組織文化對啟動變革之影響:以北高戶政革新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佩君,《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1999。
陳冠年,《從三面向探討公共圖書館組織效能之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瑩達,《社區林業計畫參與組織之研究:充權理論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童秋霞,《林務局組織重組織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黃玲媛,《社區林形成之過程:以中寮鄉二個案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黃義弼,《萬榮村原住民社區參與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發展之潛力與問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錦峰,《社區總體營造的衝突解析:以宜蘭縣村里型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宏志,《環境衝突處理之程序建構:以阿里山神木倒伏及台灣大學實驗林地管理使用兩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楊承翰,《以「社群組構理論」探討新竹縣新光(斯馬庫斯)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董家成,《家具店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日月光國際家飾館內之家具店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5年。
謝禎德,《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魏道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萬芳醫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碩士論文,1999年。
二、中譯部分
Charles, W.L. Hill and Gareth, R. Jones,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黃營杉譯,《策略管理》,台北:華泰書局,1999年版。
Jared, Diamond.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Succeed, 廖月娟譯,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台北:時報文化,2006年版。
Ralph, P. Hummel. The Bureaucratic Experience: A Critique of Life in the Modern Organization,史美強譯,《官僚經驗:對現代組織方式之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版。
三、英文部分
(一)專書
Bifarello, M, From Delegation to Participation: The Third Sector and the State in Associative Networks,(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Fif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ird-Sector Research, 2002)。
Human J and PattanaikM Community forest management: A Casebook from India,(Oxfam Development Casebooks, 2000)。
Kuser J.K Handbook of Urban and Community Forestry in the Northeast, (New York: Plenum Publishers, 2000)。
Robbins, S.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Inc, 2001)。
Rosenbloom, D.H,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Public Sector: 2 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93)。
Schein, E.H, What is Culture, (Newburg Park, CA: Sage, 1991)。
Schein, E.H,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2)。
Selznick, P, TVA and the Grass Roo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49)。
(二)期刊
Alon, P. “First-class technology--third-rate bureaucracy: the case of Israe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vol.9, no. 1(2000)。
Bradford, C.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and Public Sector Accountability: A Case of Contracting with City Venture Corpor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49, no.3(1983)。
Braxton J. “Forest communities become partners in management”, American Forests, vol. 102, no. 3(1996)。
Langton, 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Hope or Hoax”, National Civic Review, vol. 72(1983)。
Lawson, R.B, and Ventriss, C.L,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sychological Record, vol.42, no.2(1992)。
Mark, S.R, and Karen, S.H, “Public/Private Relations and Service Delivery: The Coproduction of Personal Safety”,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11, no.3(1983)。
Moore H. “The promise of community action”, American Forests, vol. 103, no. 4(1998)。
Oszlak, O. “Public policies and political regimes in Latin America”,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38, no.2(1986)。
Svallfors, S. “The polities of welfare policy in Sweden: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and attitudinal cleavag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2, no.4(1991)。
Welch, E.W, and Wong, W. “Effects of Global Pressures on Public Bureaucracy: Modeling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 33, no. 4(20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