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08)。各縣市人口數按性別及單一年齡分一覽表。2008年11月05日
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m0s709711.xls
內政部戶政司(2007)。近年我國老人人口數一覽表。2007年 11月05日 取自http://www.ush.com.tw/lishin/about_teaching/PGYFILE4/PGYFILE4-1/PGYFILE4-1-3/PGYFILE4-1-3-3.pdf
內政部社會司(2005)。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
內政部統計處(2006)。國民生活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
內政部統計處(2007)。1991-2007.09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統計表。 2007年 11月05日 取自http://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1.xls
方淑玉(2003)。國民中學實施青少年與老人代間方案之成效研究-個行動研究之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貴瑛(20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學校義工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王雲東(2006)。2000-2005年台灣老人人權發展現況與展望。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9,15-32。任秀媚(1984)。家長參與幼兒學校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 新竹師專學報,12,125-180。江幸慧、洪玉來(2006)。台北市立托兒所新移民與弱勢家庭兒童服務。95年度外籍配偶及弱勢家庭兒童學前啟蒙服務專業研習講義。63-65。
老人福利法。2007年1月31日華總一義字第○九六○○○二八七一號總統修正公布。
行政院主計處(2003)。 1993年社會參與調查結果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2004)。 國情統計通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6)。 2006年社會指標專題報告--人口結構變遷概況。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臺閩地區人口三階段年齡結構-中推計。2007年 11月05日
取自http://sowf.moi.gov.tw/04/07/1/1-05.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6)。 2006年社會指標專題報告--高齡福利與救助。
行政院主計處(2001)。2001年台閩地區單親家庭狀況調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2006 年至2071 年人口推計簡報。
吳老德(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台北:新文京開發。
吳秋莉(1995)。國民中學義工協調者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寶靜(1993)。老人研究的範疇與理論架構。研考雙月刊,17(2),37-44。呂寶靜(2007)。台灣社會變遷全記錄--年輕人對老人態度。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李宗派(2005)。各國志願服務推廣現況與趨勢。台北: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
李進霖(2004)。國民小學義工組織之個案研究—以屏東縣某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行政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李慶泰(1999)。給他們機會,他們會做得很好—推行學校義工制度效能 篇。教師之友,42(4),58-63。季平(2007)。世界人口日(二)生育率低,人口高齡化,國家發展潛藏危機。2007年7月19日。 取自中廣網 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NewsID=77199&t=5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75-90。林宜穎(2005)。美國代間學習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美珍(1987)。兒童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0,85-104。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林菁、李雪鳳(2003)。嘉義地區國小教學資源中心推動志工制度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413-440。
林貴滿(2000)。老年護理課程對護生老化態度及老人參與服務行為意向差異之探討。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歐貴英、郭鐘隆 譯(2003)。社會老人學。台北:五南。
林麗惠(2002b)。實踐高齡者終身學習的途徑-代間學習之探究。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舉辦之「知識社會與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林麗惠(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4,1-36。邱天助(2002)。老年符號與建構-老人研究的社會文化轉折。台北:正中。
洪淑媚(1998)。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涂嘉新(2004)。幼兒與安養機構老人代間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怡(2003)。影響老人社會參與之相關因素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3,235 -261。張明麗(1999)。花蓮地區幼兒對老人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121-137。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英陣(2004)。世界主要國家志願服務推展現況與策略之研究。台北:內政部。
張英陣(2007)。志願服務發展趨勢。研習論壇精選第一輯 單元五第三部門與志願服務。南投: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張翠娥(1999)。幼兒教師輔導知能專業成長之研究。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3)。「幼托整合政策規劃」專案報告。
教育部(2005)。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2008)。社區老人教育試辦計畫:阿公阿嬤上學去、社區玩具工作坊。
陳仕仁(1991)。談學校義工制度的成立、服務與推廣。蘭陽文教,25, 9-10。
陳志福(1990)。國小實施家長義工制度推展途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陳秀娟(2006) 。大學社福與社工系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參與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陳宜汝(2002)。大學生對老人態度及參與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某師範大學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玫月(2003)。國中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青怡(2005)。幼稚園志工參與與園所志願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陳青溪(1994)。義工制度在校園。師友月刊,330,37-39。
陳美如(2006)。兒童對老人參與服務行為意向模式之驗證暨代間方案融入鄉土教學之實驗效果。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智昌(1985)。我國學生對老人態度和參與服務行為意向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澤寶(2005)。國中生對老人之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縣市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瓊玉(2003)。台北市某家商學生對老人之態度與參與服務行為意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
曾孆瑾(2004)。由家庭結構與功能變遷影響論老年社區照顧問題。社區發展季刊,106,150 ~158。
黃津文(2002)。幼兒與老人代間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郁芬(2007)。老化教育課程對高職女生老化知識與老人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台北:五南。
楊火順(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義工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現況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萬育維(1993)。老人的再教育與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64,91-93。葉肅科 (2005)。 高齡化社會與老年生活風格 。社區發展季刊,110,230-241。董安琪、陳肇男、劉克智(2006)。台灣新式擴大家庭的興起。人口學刊,32,123-152。
詹秋薇(1997)。台北市國中義工家長參與的現況與發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賈美琳(1992)。幼稚園教師角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嘉樺(2004)。台灣學前融合教育政策與實踐—以臺北縣市國小附設幼稚園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劉慧津(2001)。護理之家基本護理實習對職校護生的老年人態度及照護意願之影響。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蔡文輝、徐麗君(1991)。老年社會學。台北:五南。
鄭麗珍(2007)。 家庭機制的轉型與挑戰,台北市政府社會局50周年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手冊。26-38。
薛承泰 (2007)。建構永續社會福利,台北市政府社會局50周年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手冊。3-9。
謝艾士(2000)。校園舞台上一群志願服務的家長。教師天地,108,40-43。謝美娥(1993)。老人長期照護的相關論題。台北:桂冠。
簡楚瑛、廖鳳瑞、林佩蓉、林麗卿 (1995)。學前幼兒教育的問題與因應之道。教改會委託之專案研究。
魏玲玲(1995)。護生老化知識及對老人態度之調查。護理研究,(2),171-180。蘇美鳳(2003)。國中生對老人態度及其對教學活動之啟示—以大台北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貳、西文部份
Bales, S. S., Eklund, S. J. & Siffin, C. E. (2000).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elders before and after a school-based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6(7), 677-689.
Gutknecht, B. (1990). Mitigating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stereotyping of aging and the elderly in primary grade reading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9015)
Isaacs, L. W. & Bearison, D. J. (1986).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ejudice against the aged.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23(3), 175-194.
Newman, S.& Smith, T.B. (1997). Developmental theories as the basis for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In S. Newman, C. R. Ward, T. B. Smith, J. O. Wilson & J. M. McCrea (Eds.),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3-18).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