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7: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國濱
研究生(外文):Chang Kuo-Pin
論文名稱:《莊子》生命哲學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life philosophy in Chuang-tzu's thought
指導教授:陳福濱陳福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莊子》生命哲學心齋坐忘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共分五章,首章的莊子與《莊子》,言莊子的思想淵源與生平;《莊子》的版本篇章問題方面:只以古今學者們對莊子考據的成果作為依據加以述說。而《莊子》的文體特色方面:簡略論述《莊子》一書的文學寫作之三言(寓言、巵言、重言)的與眾不同的特色。
第二章「道」,言及「道」的概念起源言及形上的「道」;萬物中的「道」;雙迴向的「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安排,因為在《莊子》的三言所表達的隻語片段或文脈裡,在在至少有這三種「道」的特性,但不管莊子「道」的特性或性質有多少,對「道」本身而言是「不增不減」的。至於會另有第五節所言及的由「道」演化的「天」、「德」概念,乃因思及莊子的天、德等概念範疇與道息息相關,因而置於此章與道一并論之而不另闢章節言及。
第三章「氣」,在前一章節論「道」,接著論「氣」是有其連貫性的,從老莊論「道」、「氣」視之,兩者是息息相關者,「道」要化生有形的萬物必須以「氣」作為中介,也因此,道與氣就產生了一定的關係,本章節是由前章節的形上之「道」漸落到了形下的森然世界的「氣」而論之,以顯本文的次序與一慣性。因為莊子的「氣化」思想,也是論莊子生命哲學思想中之重要一環,而論莊子生命哲學思想又非有氣化思想不為功。
第四章「《莊子》生命哲學在生活世界中的展現」,乃續前兩章論「道」、「氣」所發者,因本文論就的莊子的生命哲學思想是從生命形上之「道」至「氣」再到「生活世界」而呈一形上與形下互相貫通與往來之態,就生命而論,人本具靈、肉二元,如何使之成一大和諧而成一往來自由無掛礙乃是莊子生命哲學之旨趣,再者莊子的生命哲學精神是必須落實於生活世界中的,是要即知即行的,是知行合一的,是實踐的,而不是一種高掛式的邏輯思辨,它是真情實感的一種生命感動,活生生的一種生命精神的流動歷程,所以本章之標題是繼前章節而發者。那麼生命在生活世界的展現項目為何?在此吾人以為可以概括者乃是「真」、「善」、「美」、「聖」等五個標的,其中成「聖」的項目,擬放之最後章節以言,而這諸多面向對生命本身而言是一不是多。
第五章「《莊子》生命哲學中成聖之修養功夫進路」,是一生命的終極關懷,而以《莊子》的修養方法或工夫「心齋」、「坐忘」與「體道」為主要論點,此承上的「《莊子》生命哲學在生活世界中的展現」而寫就者,吾人以為生命自生活世界的場域中的「真、善、美」等人生的價質、意義的標的追尋之後,人生必有不少的知識與智慧的累積,此之後,生命將作一超越成聖之姿以邁向個人的人生圓滿聖境。其實本文一路上即「道」(包括「天」、「德」)、「氣」、「生活世界的展現」、「成聖功夫」等論之,如前所述,是有其一貫與相續性的而其同時亦是《莊子》生命哲學思想的核心課題。
The life philosophy in Chuang-tzu's thought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一章 莊子與《莊子》
第一節 莊子的思想淵源與生平
第二節 《莊子》的版本篇章問題與文體特色
第二章 《莊子》生命哲學中的「道」
第一節 「道」的概念起源
第二節 形上的「道」
第三節 萬物中的「道」
第四節 雙迴向的「道」
第五節 由「道」演化之「天」、「德」概念
第三章 《莊子》生命哲學中的「氣」
第一節 「氣」的概念起源
第二節 陰陽之氣
第三節 生命之氣
第四節 天地一氣
第四章 《莊子》生命哲學在生活世界中的展現
第一節 生命困境之反省
第二節 「真」「善」「美」向度之追求
第三節 生命的調適與超越
第五章 《莊子》生命哲學中成聖之修養工夫進路
第一節 心齋與坐忘
第二節 「心齋坐忘」與「身、心、靈」
第三節 「體道」
第四節 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錢宗武、江灝 譯注 《尚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
馬持盈 註譯 《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郭建勳 注譯 《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民85。
王弼 著 《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2001。
郭象 註 《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
明•憨山大師 著 《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王夫之 《莊子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3。
王先謙 《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99。
焦 竑 《莊子翼》,臺北:廣文書局,民68。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 《莊子集釋上、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2。
吳 怡 《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1。
陳鼓應 《莊子今註今譯,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張默生 《莊子新釋》,臺北:明文書局,1994。
黃錦鋐 《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民83。
嚴靈峰 《莊子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