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20: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汪佳妮
研究生(外文):Jia-Ni Wang
論文名稱:角色扮演現象分析研究與服飾設計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splay Phenomenon and The Application on Costume Design
指導教授:鄭靜宜鄭靜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Yi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織品服裝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服飾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同人誌角色扮演ACG符碼
外文關鍵詞:DoujinshiCosplayACGCo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5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隨著同人誌的活動的擴大,角色扮演(Cosplay)活動成為另一種獨立的文化現象,藉由扮演過程獲得樂趣,成為另一種新興的活動。為了解Cosplay文化,角色扮演者(Cosplayer)對於服裝的喜好,成為本研究中需探討的部分。本研究之目的有三:第一為探討Cosplay的吸引力與對穿著者的影響;第二為分析Cosplay服裝市場發展之可能性;第三為Cosplay服裝的靈感應用於設計創作。
本研究透過觀察法與深入訪談法來了解Cosplayer參與Cosplay活動的原因和對個人的影響,一共訪談了13位Cosplayer。綜合訪談結果,Cosplayer多半為同儕而加入Cosplay活動,而對個人主要影響有四個:第一為自我實現,第二為做另外一個自我,第三為學習其他技能,第四為人際關係的成長。
Cosplay服裝市場可分成Cosplay服裝與Cosplay應用設計服裝。Cosplay服裝主要以Cosplayer為目標客群,針對流行的漫畫角色,只做小量生產,或是製作許多漫畫角色的服裝配件;而Cosplay應用設計服裝主要以特定的故事或是服裝風格為主,目標客群則包含了非Cosplay族群。
設計創作以漫畫《航海王》為靈感來源,做一系列的作品。把故事中的幾位特定角色,重新詮釋人物外觀與個性,並結合原作漫畫角色服裝元素,重新融合在服裝設計之中,並增加色彩企劃,以此概念發展新的服裝款式。作品的呈現主要是表達出Cosplay服裝衍生服裝設計的可能性,以供未來需要研究的相關人員建議與參考。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the Doujinshi activity, Cosplay becomes another kind of independent culture phenomenon. Obtaining enjoyment through Cosplay turns into another kind of new and developing activi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osplay culture, what clothing would Cosplayer like becomes the important point to investigate.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three partitions.(1) to investigate the attraction of Cosplay and the impact on wearer.(2) to 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Cosplay clothing market development, and(3) to apply the Cosplay costume on apparel design.
This research found out the reason and influence why Cosplayer participated in Cosplay activity through interview including 13 Cosplayers by the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result revealed most Cosplayers who joined this activity were due to colleague references and there were four influences to cosplayers which were:(1) self-fulfilling,(2) alternative existence,(3) studying other skills, and(4) the growth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osplay clothing market could be divided into Cosplay costume and application design of Cosplay apparel. Cosplay costume, which the target customer is Cosplayer, has small quantities of production and makes accessories for popular comic characters. Application design of Cosplay apparel relied on specific story or style, the target customer includes non-Cosplayer.
The inspiration of design came from Japanese comic “One Piece”. In order to annotate personage’s appearance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for some specific roles in this comic, this creation combined the clothing element , merged into dress design, increased the color project, and then developed new clothing style with this concept. The appearance of creations expressed the possi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the Cosplay clothing, provided sugges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s in the future.
目 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誌謝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第二章 同人誌發展歷程與Cosplay的興起
第一節 同人誌的發展歷程
一、 同人誌的由來
二、 同人誌的發展與影響
三、 同人誌活動一覽表
第二節 Cosplay的由來
一、 何謂Cosplay?
二、 Cosplay的流行與影響
三、 同人誌與Cosplay兩者之差異性
第三節 Cosplay的探討與發展
一、 Cosplay的本質
二、 青少年消費行為與Cosplay之關係
三、 自創服裝與店家的產生
第四節 服裝符碼的探討
一、 服裝符碼的概述
二、 Cosplay類型的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二節 觀察與訪談
一、 觀察法
二、 深入訪談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
一、 研究方向
二、 研究對象
三、 觀察環境與時間
第四節 研究內容
一、 訪談問題
二、 整理後續受訪限制與內容

第四章 訪談結果分析
第一節 Cosplay吸引力
一、 加入Cosplay原因
二、 Cosplay的吸引力特質與消費習性
三、 Cosplay的影響
第二節 Cosplay服裝的發展
一、 Cosplayer的服裝喜好
二、 Cosplay服裝元素
三、 Cosplay服裝的市場可能性

第五章 創作試驗
第一節 材質圖紋創作試驗
第二節 結構創作試驗

第六章 服裝設計創作應用
第一節 設計理念
第二節 設計發展
第三節 成本分析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Cosplay服裝衍生服裝設計之可能性
一、 Cosplay服裝可帶來相關性產業的商機
二、 Cosplay服裝應用於漫畫主題衍生應用服裝的發展性
三、 Cosplay服裝應用設計與品牌結合之可能性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一、 服裝品牌通路與漫畫主題結合性
二、 研究 Cosplay 服裝版型的突破與開發
三、 漫畫服裝衍生應用設計的創新與加強
四、 研究限制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色彩企劃之資料來源
附錄二 台灣同人誌販售會一覽表
附錄三 服裝版型
一、中文參考書目
古孟釗(2003)。漫畫同人誌在台灣的發展~休閒與文化產業的觀點,世新大學觀光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朱柔若譯(2002)。W. 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李宏偉譯(1997)。Susan B. Kaiser 著,服裝社會心理學1─象徵性外觀,台北市:商鼎文化。
李姿瑤(2003)。「動漫」御宅族的幻想世界-以台灣的同人創演活動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怡璇(1997)。漫畫同人誌成員之特質、自我概念與行為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依俐(2003)。檢視COSPLAY,Frontie 5月號,頁66-69。
雨云譯(1997)。E.H. Gombrich著,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
武珊珊、王慧姬譯(2003),賈克・瑪奎(Jacques Maquet),美感經驗,台北:雄獅圖書。
莊敏琪(2003)。流行漫畫成長團體對青少女性別角色多元化形塑之探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徐婉禎著(2003)。虛擬・實擬-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台北:藝術圖書。
敖軍譯(1998)。羅蘭‧巴特著,流行體系(I),台北:桂冠圖書。
開拓動漫祭籌備委員會(2004)。Fancy Frontier 4 活動場刊,頁5。
梁佩芬(2005)。東京狂掃Lolita服,變身洋娃娃,蘋果日報E2版。
陸師成主編(民75)。辭彙,台北:文化圖書公司。
葉立誠(2000)。中西服裝史,台北市:商鼎文化。
楊久穎譯(2002)。克里斯多夫.哈洛克著,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台北:果實
出版。
楊永青(2003)。從涉入程度探討北市青少年動畫電影之消費文化與消費行為,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獻文(2003)。個人日常生活與色彩之喜好關聯性研究,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圖解服飾辭典」編委會(1999)。圖解服飾辭典,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鄭靜宜譯(2004)。巴納爾(Malcolm Barnard)著,流行溝通,台北:桂冠圖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素貞編(2004)。虛擬的愛-當代新藝術,台北:當代藝術館。
HIRU & Doco(2003)。DIY道具與配件製作,Frontier 4月號,頁102-103。
Vivienne Westwood 薇薇安‧魏斯伍德的時尚生涯(2005)。台北:市立美術館。

二、英文參考書目
Chevalier, J. & Gheerbrant, A.(1969).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Symbols , Frence:The Penguin Group.
Fontana, D.(1994). The Secret Language of Symbols , San Francisco:Chronicle Books,.
Hora, R. & Hora, M.(1984). Design Elements 1 , New York.
Hora, R. & Hora, M.(1982). Design Elements 3 , New York.
Hora, R. & Hora, M.(1982). Design Elements 4 , New York.
House, R.(1999). Basic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 New York:Random House Reference & Information Publishing,.
Kraatz, A.(1989). Lace History and Fashion , New York: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三、日文參考書目
新井一樹&加藤優子編(2004),ゴスロリ&パンクスタイル ROCOCO VOL.1,東京:辰巳出版株式會社。
荒川泰司編(2004),メゾン~ゴシック&ロリータスタイルブック,東京:學習研究社。
四、網路參考資料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進隆(1993)。運動處方之開立。中華體育,7,86-94。
2. 方進隆(199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3),70-77。
3. 王敏男(1998)。健康體適能要素之-柔軟性教學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7(2),27-32。
4. 呂香珠(1991)。垂直跳-簡而易行的爆發力測驗。國教輔導,30(6),20-25。
5. 施純宏、李宏昌(2002)。兒童肥胖。當代醫學,29(2),45-52。
6. 張豐麟(2001)。身體脂肪與體重控制之相關探討。中華體育,15(2),123-129。
7. 陳九州、鄭鴻文(2000)。增進跳躍能力、瞬發力以及有效方法-複合訓練之介紹。大專體育,51,103-107。
8. 陳麗玉(2001)。運動介入及飲食教育對肥胖兒童健康體能與血脂值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30,267-277。
9. 黃國禎、陳俊忠(1998)。運動後低血壓反應與血壓控制之探討。中華體育,12(2),69-77。
10. 黃彬彬(1998)。增強心肺適能運動之教學設計。國民體育季刊,27(2),38-44。
11. 廖威彰、賴舜發、謝錦城(1997)。國小學生體重控制班教學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體育學報,22,295-306。
12. 劉照金(1996)。值得推廣的婦女健身運動-跳繩。國民體育季刊,25(2),48-53。
13. 黎俊彥、黃啟煌(1996)。延遲肌肉酸痛的療法。中華體育,10(3),106-112。
14. 賴金鑫(1984)。運動醫學講座第一輯。臺北:健康世界雜誌社。
15. 賴金鑫(1992)。運動醫學講座。臺北:健康世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