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基本古籍
1. 《叢書集成初編》第300冊,王雲五主編。台北,商務印書館。
2. 《欽定四庫全書》第696冊,〈子部‧儒家類第十一〉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2年
3.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61年
4.〈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61年
5.(宋)范祖禹撰《帝學》,《文淵閣四庫叢書》,民72年
6.(宋)趙希弁撰《郡齋讀書後志》,《文淵閣四庫叢書》,民72年
7.(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文淵閣四庫叢書》,民72年
8.(清)陳夢雷、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9.(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台灣,中華書局,1967年
10.〈唐〉張九齡等撰《唐六典》台北,中華書局,民59年
11.〈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民78年
12.〈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4月
13.〈宋〉范祖禹《唐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66年3月
14.〈宋〉宋綬、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67年4月
15.〈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64年8月
16.〈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廣文書局,63年7月
17.〈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洪氏出版社,63年10月
18.〈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年
19.〈清〉李漁《李漁隨筆全集》艾舒仁編 ,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3年5月
20.〈明〉張居正《帝鑒圖說》,長春,吉林攝影,2003年
21.〈唐〉歐陽詢等輯《藝文類聚》,台北:鼎文書局,民64年
22.〈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民68年
23.〈清〉嚴可均撰《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民52年
24.〈唐〉劉肅撰《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民73年
25.〈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63年
26.〈唐〉房玄齡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民68年
27.〈唐〉李延壽撰《南史》,台北,世界書局,民75年
28.〈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9年
29. 梁元帝撰《金樓子》,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2年
30.〈唐〉孔穎達著《尚書正義》,台北,台灣古籍,2001年
31.〈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32.〈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3.〈唐〉吳兢撰、王貴標點《貞觀政要》,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9月
34.〈明〉董倫等修《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35.《聖祖仁皇帝實錄》41卷,台北,華文書局,民53年
36.〈清〉錢謙益、季振宜輯,屈萬里、劉兆祐編,《全唐詩》明清未刊稿彙編第二輯,台北,聯經,1986年
37.〈清〉胡震亨編《唐音癸籤》,《文淵閣四庫叢書》,民72年
二、今人專書
(一)中文部分(台灣)
1. 李樹桐《唐史索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77年2月
2. 李樹桐《唐史考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54年4月
3 李樹桐《唐史新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61年4月
4. 李樹桐《隋唐史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
5. 張金鑑《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6. 朱鴻〈君儲聖王,以道正格—歷代的君主教育〉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
7. 羅彤華《貞觀之治與儒家思想》台北,師大史研所集刊,1984年
8. 陳飛《唐太宗》台北,知書房,1995年
9. 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75年12月
10.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
11. 李則芬《隋唐五代歷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78年7月
12. 熊賢君《皇子教育 : 雕龍刻鳳盼成器》,台北, 文津出版。1996
13. 趙國華《 皇位更迭 : 一領黃袍千重浪》,台北, 文津出版。1996
14. 馮俊科《帝王治國策》,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
15. 許煥章編《為學治事座右銘》,台北,新動力雜誌社,1972
16. 張小紅《中國古代帝王的智慧》,台北,漢湘文化,1994年
17.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台北,眾文,79年11月
18.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1999年6月
19. 孫廣德、朱浤源編《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空大出版,93年12月
20. 高明士、邱添生、甘懷真編《隋唐五代史》,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7月
21. 《第三屆儒佛會通論文集》,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民國87年7月
22. 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4年2月
23.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聯經,1998年
24.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民國84年3月
25. 李焯然〈儒道與治道:唐太宗《帝範》與儒家德治思想〉,《「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研究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2001。頁112-132
26. 高明士〈隋唐的帝王學〉,《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78年6月
27.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28. 陳寅恪《隋唐制度史淵源略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二)中文部分(大陸)
1. 張玉齡著《帝學通鑑:帝範》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
2. 宋鋼、修遠譯註:《帝範》,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9
3. 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 盧正言主編《中國歷代家訓觀止》,上海:學林出版, 2004年4月
6. 陸林主編《中華家訓大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7.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8. 馮瑞龍、詹杭倫主編《華夏家訓》,成都,天地出版,1995年12月
9. 徐少錦《中國歷代家訓大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2月
10. 陳文新、曾凡玉《唐太宗的人生哲學—守靜人生》,台北:揚智文化,1999年8月
11. 石雲濤《走出玄武門—李世民的治國謀略》,北京,華夏出版,2000年2月
12. 董乃斌《中華歷史通覽—唐代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
13. 汪籛《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
14. 謝寶耿《中國家訓精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7年12月
15. 瞿林東《唐代史學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9月
16. 黃正雨編《尊者絮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17. 張洪元編《前賢箴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18. 姜林祥《中國儒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1998
19. 趙吉惠主編《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1991年6月
20. 許凌雲、許強《中國儒學通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2002
21. 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1997
22. 翟博《中國家訓經典》,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3. 張豔國《家訓輯覽》,武漢,湖北教育出版,1996
24. 孫培青,《隋唐五代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5.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6年6月
26.《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論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歷史研究編輯部,1982年2月
27. 許凌雲《中國儒學史‧隋唐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28.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外文部分
1. 阿部隆一〈《帝範》、《臣軌》源流考附校勘記〉。《斯道文庫論集》第七輯,東京:慶應義塾大學。1968。
2. 阪田新 譯《帝範》東京,竹井出版株式會社,1981年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部分(台灣)
1. 沈淦〈唐太宗崇儒尊文論略〉,《孔孟月刊》,第37第5期。2. 高明士〈唐太宗的歷史評價〉,《歷史月刊》,2003年2月。3. 李振興〈尚書無逸篇大義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8期4. 陳瓊〈由「庭訓格言」看康熙的皇子教育〉,《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第十六卷,民國86年12月。
5. 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台灣大學美術史集刊》,第16期,民國93年3月。
(二)中文部分(大陸)
1. 王德朋〈論唐太宗的「德治」思想〉《遼寧大學學報》第29卷,第五期,2001。
2. 徐少錦〈唐太宗─中國帝王家訓的集大成者〉,《學海》,江蘇省社會科學院,2000年4月。。
3. 孫鈺華、蓋金暐〈略論唐太宗的太子教育〉,《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18卷,第4期,1997年10月。
4. 雷戈〈帝王的憂患—唐太宗帝王哲學研究之二〉,《安徽史學》,1997年第4期。
5. 周鐵項〈家訓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及其現代審視〉,《史學月刊》,河南大學河南省歷史學會編,2002年第7期。
6. 王平川、劉淑霞〈唐代德育人才論述評〉,《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7. 郭旭東〈讀《尚書‧立政》〉,《史學月刊》,2003年第9期,頁121-124
8. 顏建華〈散文萌發階段的名篇--《尚書‧無逸》簡談〉,《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9. 瞿林東〈一代明君的君主論—唐太宗和《帝範》〉,《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
10. 陳華林〈論唐太宗治國理政方略的主要特色〉,《求索》,2003年2月
11. 許輝〈唐太宗文治思想述論〉,《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12. 王雲鵬〈淺談唐太宗為政之策〉,《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13. 馬雅琴〈論唐太宗對中國古代史學的貢獻〉,《唐都學刊》,第15卷第1期
14. 蕭廣漣〈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天府新論》,2005年第5期
15. 李寶華〈唐太宗納諫〉,《新長征》,1997年12月
16. 任佶伕〈論唐太宗納諫〉,《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17. 陳洪起〈唐太宗的自悟、自比、自鑒〉,《文史天地》,2004年第4期
18. 張淑芳〈論唐太宗的用人思想〉,《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5月
(三)外文部分
1. DENIS TWITCHETT〈How to BE an Emperor:Tang Tai-tsung’s Vision of His Role〉,《Asia Major,3rd series》第9卷1-2期,1996。
四、學位論文
(一)台灣部分
1. 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2. 張燕如《唐太宗家訓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3. 施義勝《唐太宗與貞觀之治》中國文化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9年4. 賴亮郡《六朝隋唐的東宮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5. 李佳玲《唐太宗《帝範》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6. 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7. 李明仁《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繼承制之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8.涂杏台《唐太宗政治思想之探析》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9.柯金木《唐人史鑑意識之探析》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4年10.郝艷蓮《唐太宗與魏徵之治國理念與歷史地位》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二)大陸部分
1. 趙振《唐宋家訓文獻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2. 陳志勇《唐代家訓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4年
3. 閻續瑞《漢唐之際帝王、士大夫家訓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4. 尚宇紅《唐太宗的君德及現代價值》首都師範大學政法系碩士論文,2006年
5. 柳紅嫚《唐太宗的太子教育》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碩士論文,2005年
五、工具書
1. 姜亮夫編,《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5年12月
2. 錢保塘編,《歷代名人生卒錄》,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7年3月
3. 楊家駱編,《歷代人物年里通譜》,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3年7月
4. 王壽南編,《中國歷史圖說》(七)〈隋唐五代〉,台北,新新文化出版社,民國67年4月
5. 張之傑編,《中國全紀錄》,台北,錦繡出版社,民國79年7月
6. 楊蔭深編,《中國學術家列傳》,台北,德治出版社,民國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