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I.原典文獻
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正聞出版社,1994年
《阿含部一》,大正藏第一冊
《阿含部二》,大正藏第二冊
《南傳大藏經》,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II.書籍
1.CHATTERJEE&DATTA著,伍先林等譯,《印度哲學概論》,台北:黎明,1993年
2.于凌波,《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台北:東大,2005年
3.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1992年
4.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1992年
5.木村泰賢著,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台北:商務,1993年
6.木村泰賢著/歐陽翰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台北:商務,1999年
7.水野弘元等著/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1988年
8.中村元著,江支地譯,《慈悲》,台北:東大,1997年
9.田中於莬閯彌著,陳羲譯,《印度神話故事》,台北:星光,2003年
10.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1993年
11.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2002年
12.西貝兒‧夏塔克著,楊玫寧譯,《印度教的世界》,台北:貓頭鷹,1999年
13.李志夫,《印度思想文化史-從傳統到現在》,台北:東大,1995年
14.呂徵編述,《佛教研究法》,台北:常春樹書坊,1984年
15.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1993年
16.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上,下),台北:天華,1998年
17.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2003年
18.沙爾瑪著,黃志強譯,《印度教》,台北:麥田,2003年12月
19.吳平釋譯,《雜阿含經》,台北:佛光,1997年
20.巫白慧,《印度哲學》,台北:東方,2000年
21.余萬居譯,《業的研究》,台北:法爾,1993年
22.服部正明等著,許明銀譯,《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台北:天華,1998年
23.林煌洲譯,《印度教導論》,台北:東大,2002年
24.林崇安,《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台北:大千,1997年
25.林世敏,《佛教的精神與特色》,台北:天華,1998年
26.欣如,《阿含經與現代生活》,台北:大千,2004年
27.姚治華譯,《佛教倫理學》,台北:黎明,1993年
28.姚衛群,《印度哲學》,台北:淑馨,1996年
29.高楠順次郎著,包世中譯,《佛教哲學精義》,台北:世樺,1988年
30.高崎直道等著,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台北:佛光,1998年
31.高楠順次郎等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商務,2001年
32.耿敬譯,《增一阿含經》,台北:佛光,1997年
33.許列民等譯,《劍橋世界宗教》,台北:商周,2004年
34.崔達仲,《從佛陀到阿育王》,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35.郭忠生譯,《原始佛教》,台北:菩提樹,1990年
36.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37.淨海譯,《真理的語言-法句經》,台北:東大,1993
38.陳永革譯,《長阿含經》,台北:佛光,1997年
39.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台北:天華,1998年
40.粱曉虹譯,《中阿含經》,台北:佛光,1997年
41.湯用彤著,《印度哲學史略》(上),台北:佛光,2001年
42.湯用彤著,《理學‧佛學‧印度學》,台北:佛光,2001年
43.鈕先銘,《釋迦牟尼新傳》,台北:商務1976年
44.黃柏棋,《印度神話故事》,台北:星光,2003年
45.傅偉勳,《從傳統到現在-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法爾,1993年
46.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47.蒲正信注,《佛教道德經典》,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
48.楊郁文,《阿含經要略》,台北:東初,1993年
49.蔣忠新譯,《摩奴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50.蔣維喬,《佛學綱要》,台北:慧炬,1992年
51.摩訶提瓦著,林煌洲譯,《印度教導論》,台北:東大,2002年
52.摩奴一世著,迭郎善譯,馬香雪轉譯,《摩奴法典》,商務,1998年
53.劉昭仁,《應用倫理學》,台北:文史哲,1993年
54.糜文開,《印度文化十八篇》,台北:東大,1977年
55.盧鳳,《應用倫理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56.關世謙譯,《佛學研究指南》,台北:東大,1993年
57.藍吉富,《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2002年
58.繼雄法師《初期佛教倫理觀》,台北:法鼓,1997年
59.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2001年
III.期刊
1.藍吉富的,<佛教與印度教的種姓倫理觀>,《圓光佛學學報》,第九期,頁1-23
2.呂凱文,<初期佛教的種姓系譜學-佛教對「種姓起源神話」的考察與改寫>,華梵人文學報,第四期,頁73-1113.楊惠南,<批判心靈的昇華-釋迦的教育理想>,《中印佛學泛論》,1993,頁1-23
4.釋昭慧,<戒律與政治、法律原理之同異>,《東方宗教討論會論集》,新4期,頁104-115
5.韓廷杰,<婆羅門教神話和佛教神話比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新55期,頁66-72
6.劉凔龍,<尼采對佛教的批判及兩者形上思想之比較>,《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379-400
IV.學位論文
1.李宗興,《原始佛教之生命觀》,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2.李江瀅,《蘊、處、界的研究 -以《雜阿含經》和《舍利弗阿毘曇論》為中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2005年3.李瑞祥,《初期佛教的梵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4.林子瑄,《薄伽梵歌》,研究 –從Karma與瑜伽之整彙看婆羅門思想的新樣貌,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5.林易芝(釋宏愷),《初期佛教的宇宙觀-以〈長阿含〉世紀經為主的初探》,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2004年6.蔡慧質,《佛陀教義在六師外道中的定位-以〈沙門果經〉為中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2004年7.趙淑華,《阿含經的慈悲思想》,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V.工具書
1.荻原雲來著,《梵漢對議譯佛教辭典:翻譯名義大集》,台北:新文豐,
1976年
2.許鐘榮發行,《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台北:錦繡出版公司,1992年
3.英國海丁氏編著,《倫理宗教百科全書》,台北:少年歸主社,1987年
VI.電子書
1.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Accelon e-book, 2000
二、外文部份
I.Books
1.Chitrarekha V. Kher, Buddhism As Presented by The Brahmanical Systems, Delhi: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2
2.Charles Wei-hsun Fu & Sandra A. Wawrytko, Buddhist Ethics and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1
3.Edward B. Cowell, The Buddha-Karita or Life of Buddha, New Delhi: Cosmo Publications, 1977
4.Hammalawa Saddhatissa, Buddhist Ethics,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7
5.Jamgon Kongtrul Lordro Taye, Buddhist Ethics, New York: Snow Lion Publications,1998
6.K.M.SEN, Hinduism,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1967,P27-31
7.Peter Harvey,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8.S.Tachibana, The Ethics of Buddhism, Oxford: Cuzon Press Ltd., 1994
II.Periodicals
1.Pochi Huang黃柏棋, The Buddha’s Response to Brahmanic Sacrifice《佛陀對婆羅門祭祀思想的批判》, 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考會暨第十三屆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 P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