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英文書目
Marx, Karl著,裴元領譯(184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Rawls, John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2001).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著。何懷宏等譯(1998)。《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Rawls, John著。李少軍等譯(2003)。《正義論》。台北:桂冠圖書。
Rawls, John著。姚大志譯(2002)。《作為公平的正義》。台北:左岸文化。
Rawls, John著。黃丘隆譯,(1990)。《正義論》。台北:結構群。
王雅各(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出版社。
石元康(1989)。《洛爾斯》。台北:東大圖書。
沈明室(2003)。《女性與軍隊》。台北:揚智出版社。
沈明室譯(1998)。《女性軍人的形象與現實》。台北: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林火旺(1993)。《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台灣書店。
林麗珊(2003)。《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
姜新立(199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貧困》。台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史編局譯(1999)。《女性軍人的新契機:對戰備、團結、與士氣的影響》。台
張南星譯(1979)。《女權主義》。台北:遠流出版。
清大小紅帽工作群(1998)。《校園性騷擾行動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
陳曉林譯(1986)。《自由四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傅偉勳主編(1995)。《女性主義》。台北:立緒文化。
趙敦華(1988)。《勞斯的《正義論》解析》。台北:遠流出版。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出版社。
潘慧玲(2003)。《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二)碩博士論文
史玉華(2004)。《國軍人力資源管理之探討-以女性軍官與士官經歷管制為例》,彰化: 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偉志(2003)。《女性軍職人員性別研究--以聯合後勤司令部為例》,彰化:大葉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暨公共關係研究所論文。張裕德(1993)。《羅爾斯正義論的「康德式詮釋」之探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森義(2000)。《從個人自由到群體共識—以羅爾斯和麥肯塔爾之理論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許弘宜(2005)。《認真對待正義-羅爾斯論公民不服從》,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許政琪(2004)。《國軍職務類別女性軍官人力規劃模式之研究》,桃園: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孝忠(2000)。《國軍軍官人口結構的變遷及其影響》,桃園: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黃煥榮(1999)。《組織中玻璃天花板效應之研究-行政院部會機關女性升遷之實證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仲天(2003)。《陸階女性軍官領導行為及其問題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建霖(2004)。《國軍已婚女性軍士官工作投入、家庭投入、角色衝突與離職傾向》,桃園: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佳宏(2005)。《女性軍人人格特質、組織溝通與工作滿足關聯性之研究》,台北:政 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
林麗珊(2004)。〈羅爾斯的正義理論與倫理教育〉,《執法新知論衡》,第1卷,第1期:45-54。林永崇(2005)。〈政治參與與價值中立─從羅爾斯和雷茲的不同立場說起〉。《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6期:35-51。林武佐(2004)。〈一種康德式建構的「正義理論」的形成與困境-以羅爾斯《正義論》為例〉,《中臺學報》,第16卷,第2期:193-208。李亞明、李嬌瑩(2000)。〈從女性主義看中共解放軍女性軍人之發展〉,《復興崗學報》,第68期:29-54。沈明室(1999)。〈各國女性軍人發展概述〉,《國防雜誌》,第15卷,第5期:33-51。沈明室(1999)。〈戰爭與女性軍人-以美國為例〉,《國防雜誌》,第15卷,第5期:23-34。沈明室(1999)。〈女性軍人擔任戰鬥性職務之研究〉,《軍事科學半年刊》,第4期:45-62。
沈明室(2002)。〈女性軍人與軍事文化:影響與內涵〉,《國防雜誌》,第18卷,第6期:66-81。周海娟(2004)。〈從「巾幗英雄」到「職業婦女」:我國女性在軍隊中角色的歷史變遷〉,《東吳社會學報》,第16期:149-185。周海娟、崔艾湄(2003)。〈女性軍人福利服務需求與資源網路之建構〉,《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347-366。吳勁甫(2003)。〈從羅爾斯正義觀談教育機會均等〉,《學校行政雙月刊》,第25期:53-63。徐振雄(1999)。〈羅爾斯「正義價值導向」之締約環境〉,《法治論譚》,第64卷,第4-6期合刊:33-43。
徐振雄(1999)。〈羅爾斯「第二正義原則」析論〉,《軍法專刊》,第45卷,第4期:19-32。黃文山(1996)。〈性別角色的省思與看法〉,《高市文教》,第57期:105-107。
陳盛賢(2003)。〈羅爾斯的正義二原則及其對兩性平等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
第50期:109-114。
陳志偉(1998)。〈我國女性軍士官特質研究〉,國防部補助研究計畫
趙淑美(2001)。〈軍職人員對於兩性工作平等法之認知與態度〉,「國軍91年度軍事教育」學術研討會。桃園:國防大學。
游惠瑜(2003)。〈從孟荀人性論看羅爾斯公義社會之建構〉。《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創刊號:83-98。
游惠瑜(2004)。〈建構公義觀念是否需要人性論基礎〉,《醒吾學報》,第27期:141-163。施鍾武(1994)。〈對女性軍人遂行軍事任務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0卷,第3期:20-25。孫敏華(1998)。〈現職軍士官對女性軍人態度之研究〉,《軍事科學半年刊》,第3期:1-29。
孫立方(1998)。〈陸軍女性軍、士部隊適應狀況之研究〉,《陸軍學術月刊》,第34卷,第399期:54-72。馮道遠(2002)。〈以績效評估理論探討女性軍官之晉升機率〉,《空軍學術月刊》,第549期:71-85。錢淑芬(1992)。〈軍隊的領導與輔導之研究(一)〉,《復興崗學報》,第48期:349-378。虞立莉(2003)。〈性別與軍隊組織:我國中高階女性軍人與軍隊體制互動經驗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期:381-401。虞立莉(1994)。〈對女性軍人遂行軍事任務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0卷,第3期:20-25。
蕭維民(2001)。〈本軍女性軍、士官人力運用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第35卷,第1期:24-39。蕭尤雯(2004)。〈性別角色對女性軍人工作表現之探討-以擔任領導職的女性軍官為
例〉,《憲兵半年刊》,第58期:11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