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左傳》及相關經學古籍: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1987),《 周易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王應麟(1987),《玉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王崑繩(1979),《左傳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孔安國注、孔穎達正義(1987),《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毛亨傳、鄭玄注、 孔穎達正義(1987),《 毛詩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1983),《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漢京出版社。
朱熹(1985),《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
何休注、徐彥疏(1987),《春秋公羊傳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何晏等注、邢昺疏(1987),《論語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杜預集解、孔穎達正義(1987),《春秋左傳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杜預注(1992),《春秋經傳集解》,台北:新興書局 。
杜佑(1965),《通典》,台北:新興書局。
呂祖謙(1983),《左氏傳說》,紀昀:《影印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台北:商務印書館。
李元春(1978),《左氏兵法》 見南懷瑾主編:《 正統謀略學會編初輯 》 第十四冊, 台北:老古出版社 。
吳闓生注(1990),《左傳微》,台北:中華書局。
范寧注、楊士勛疏(1987),《春秋榖梁傳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郭璞注、邢昺疏(1987),《爾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姚彥渠(1963),《春秋會要》,台北:世界書局。
紀昀(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
馬驌(1992),《左傳事緯》,山東:濟南齊魯書社。
高士奇(1997),《左傳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
韋昭注(1983),《國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段玉裁(1984),《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禹謨(1956),《左氏兵略》, 台北:武學書局影印明天啟二年刻本。
趙岐注、邢昺疏(1987),《孟子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鄭玄注、賈公彥疏(1987),《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劉安等著、何寧撰(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劉寶楠(1990),《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顧棟高(1993),《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
顧炎武(1979),《日知錄.將軍》,台北:明倫書局。
二、今人專書(按姓氏筆劃)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1989),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一冊,臺北:黎明文化。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1989),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二冊,臺北:黎明文化。
王仲孚(1996),《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曉衛、赫治清(1997),《中國兵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內政部編輯委員會(1995),《中國古代兵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日.竹添光鴻(1993),《左傳會箋》,台北:天工書局。
朱寶慶(1991),《左氏兵法》,陜西:人民出版社。
呂思勉(1975),《先秦史》,台北:開明書店。
何浩(1989),《楚滅國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
杜正勝(1979),《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震(1983),《中國軍事教育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李漁叔(1977),《墨子選讀》, 台北:正中書局。
李訓祥(1991),《先秦的兵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李德哈特著(B.H. Liddell-Hart) 鈕先鍾譯(2001),《戰略論 :間接路線》,台北:麥田出版社。
克勞塞維茨著 (Carl von Clausewitz )鈕先鍾譯(2001),《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出版社。
沈玉成(1982),《左傳譯文》,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沈玉成、劉寧(2000),《 春秋左傳學史稿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余英時(1984),《中國知識階層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尹、高明主編(1990),《中文大辭典》,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約米尼著.鈕先鍾譯(2003),《戰爭藝術》,台北:麥田出版社。
郁賢皓等(2005),《新譯左傳讀本》,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洪鈞培(1971),《春秋國際公法》,台北:中華書局。
袁珂(1982),《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袁庭棟等(1988),《中國古代戰爭》,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秦修好(1983),《中外兵役制度》,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
孫詒讓(1983),《周禮正義》,台北:中華書局。
晁福林(1992),《霸權迭興》,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銳(1995),《中國上古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唐君毅(1987),《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中正書局。
陳致宏(2000),《語用學與左傳外交辭令》,台北:萬卷樓圖書。
陳伯适(2006),《孫子兵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倬雲(1984),《中國古代民族的融合》,台北:聯經出版社。
郭丹(1997),《左傳漫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普穎華(1997),《吳子兵法》,台北:昭文社。
梁啟超(1989),《春秋載記》,台北:中華書局。
黃水華(1995),《中國古代兵制》,台北:商務印書館。
黃松柏(1993),《中國五霸的智慧》,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程發軔(1996),《春秋要領》,台北:東大出版社。
程發軔(1967),《春秋地名圖表》,台北:廣文出版社。
張端穗(1987),《左傳思想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
張曉生等編著(1988),《中國古代戰爭通覽》,北京:長征出版社。
張高評(1994),《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高評(1994),《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高評(1995),《左傳導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高評(2002),《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童書業(1978),《春秋史》,台北 :開明書局。
楊家駱編(1987),《宋本十ㄧ家注孫子下冊》,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
楊伯峻(1993),《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上、下冊》,台北:中華書局。
楊伯峻(1987),《左傳辭典》,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寬(1997),《戰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鈕先鍾(1992),《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鈕先鍾(1998),《孫子三論》,台北:麥田出版。
鈕先鍾(2003),《中國戰略思想新論》, 台北: 麥田出版。
陽平南(2001),《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葛雷將軍編著(A.M.GRAY)彭國才譯(1995),《戰.爭》,台北:智庫出版社。
劉仲平(1975),《司馬法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伯驥(1969),《春秋會盟政治》,台北:中華叢書編輯委員會。
劉文強(2004),《晉國霸業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錢穆(1988),《 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黎東方(1983),《中國上古史八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簡宗梧(1999),《鎔裁文史的經典 —左傳》,台北:黎明文化。
顧德融等(2001),《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謝偉傑(1984),《書評》,台北:黎明文化出版。
藍永蔚(1987),《春秋時期的步兵》,台北:木鐸出版社。
韓席籌(1987),《左傳分國集註》,台北:華世出版社。
譚其驤(1985),《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上海:地圖出版社。
魏汝霖(1994),《孫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臧勵龢(1993),《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三、學位論文(按姓氏筆劃)
朱賜麟(2006),《曹劌之陣思想研究》,師大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小平(1984),《左傳五霸形象研究》,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菁豪(2002),《春秋戰國主要會戰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杜京德(2000),《春秋時代兵學思想的傳承與創新》,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鴻琳(2006),《左傳戰爭研究-以晉國為中心之考察》,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黃漢文(2001),《春秋時代秦穆公稱霸西戎之研究》,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文強(1984),《春秋時代封建制度的解體》,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福興(1982),《春秋無義戰論》,高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四、期刊論文(按姓氏筆劃)
史向輝(2004),〈論左傳中蘊含的戰術思想》,《語文天地》18 期。
石瑋如(1980),《周代兵制探源》,《大陸雜誌史學叢書》第一輯第三冊。
李震(1981),《殷周文武合一教育》,《戰史會刊》,第12期。
徐同林(1995),《左傳戰爭描寫的詳略藝術》,《軍事歷史研究》第4期 。
徐杰令(2000),《春秋戰爭禮考論 》《東北師大學報》第 184 期。
徐連城(1957),《春秋初年「盟」的探討》,《文史哲》。
陶緒(1993),《中國古代夷夏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中州學刊》。
孫永芬(2003),《古代兵制對傳統政治文化形成的影響》,華南師範大學,軍事歷史,第1期。
郭丹(2004),《左傳中的戰爭思想》,《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 2 期。
陳錦淞(1994),《傑出的古代大戰略思想》,《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第2期。
陳恩林(1995),《論春秋五霸的爭霸戰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
黃琳斌(2000),《試論左傳的崇霸思想》,《歷史研究》第9期。
黃樸民(1996),《左傳軍事思想簡析》,《齊魯學刊》第2期。
董志新(1995),《孔子論晉文公爭霸戰爭》,《孔子研究》第3期 。
董淑華(2006),《從左傳伐侵襲的使用透視春秋人的戰爭觀》,《遼寧工學院學報》。
景紅艷等人(2005),《先秦獻捷禮考論》,《中國文化研究》第 3 期。
賀方潤等人(2002),《春秋的戰爭行為及其時代特徵》,《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 21 卷, 第 3 期。
張二國(1995),《春秋時期的會盟問題》,《史學集刊》第1期。
張全民(1994),《試論春秋會盟的歷史作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楊新(2005),《論中國古代的戰略本質觀》,《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 21 卷,第 2 期。
鄒慶浩(2002),《試論齊晉鞍之戰》,《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 19 卷,第6期。
萬毅(1973),《先秦時代邊疆民族與中央之關係》,《中國邊政》41-43期。萬毅(1973),《上古夷狄戎蠻與諸夏關係之檢討》,《中國邊政》44期。劉保昌(1998),《春秋時期楚晉戰略之比較》,《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第 1 期。
嚴賽梅(2002),《試論《 左傳 》的戰爭描寫藝術》,《咸寧師專學報》第 22 卷 , 第 4期。
謝國良(1995),《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概論》,《軍事歷史研究》,第1期 。
羅家湘(199),《論春秋時代禮文化特徵的形成》,《楚雄師專學報》,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