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創私校解禁以來,宗教團體相繼參與高等教育辦學之列,然而,台灣的宗教大學如何將其宗教精神落實與體現於校園中?是筆者關心及觀察的議題,故而本文以「宗教輔導」為研究主題,透過相關文獻的閱讀與訪談宗輔人員的方式,理解台灣宗教大學校園內的宗教輔導現況,以及其所面對之問題。 研究發現:在台灣目前有天主教、基督教與佛教三類型宗教大學,其中基督宗教大學有四、五十年的辦學歷史,佛教則屬新興的宗教大學;肯定信仰與價值觀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是宗教大學的共識。 教會大學在校園中設置宗教輔導機構,主導全校的宗教性活動事務,期透過信仰、學術與生活、生命融合的全人教育,啟發學生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培養宗教情操,以實踐宗教辦學的理想。教會大學校園內普遍有豐富精采的宗教輔導活動:凡宗教節慶、典禮儀式,教職員工生的團契、各式相關宗教的課程設計、學術研討會,以及國內外的宗教交流與觀摩學習等等。宗輔工作繁重,但宗輔人員秉持宗教信念與熱誠助人的宗教情操,持續不懈從事校園宗輔工作。 相對於此,佛教大學普遍缺乏積極傳教的信念,且因辦學歷史淺短,社會對佛教大學仍持有對佛教既定的誤解。所以,除了慈濟大學設有人文處,將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融入人文教育,以進行宗教性輔導之外,其他學校都標舉是「佛教辦大學,而非辦佛教大學」,而缺乏實際的宗教輔導單位。但是,佛教團體興學的宗教背景,仍使得學校的教學、資訊或校園景觀中,流露出佛教慈悲智慧的氣息,以潛移默化學子。 由於不夠開放的法令政策限制,使得基於宗教理念創校的宗教大學之宗教輔導,在校園中仍不得開展,因此,尊重私校的辦學自主權,給予宗教大學更多的空間與自由,讓學校能依其教育理念發展特色,是宗教大學所期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