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丁興祥、賴誠斌(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
>。應用心理研究,12,77-106
朱柔弱(譯)(W.L.Neuman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
化取向>。台北:揚智。
李美枝、鍾秋玉 (1996) :< 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
研究260~299
林萬億、董秀珠、楊連謙(2005):<上帝把最艱鉅落實兩性平權的
重任交給了家庭治療師?!>。應用心理研究,25,20-22
胡紹嘉(2002):<書寫、行動與自我>。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
論文。
周華山(2001):<無父無夫的國度?重女不輕男的母系摩梭>。香
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輸血與描繪的自我>。
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柴門文(1998):<女強人俱樂部>。台北市;尖端出版。
陸洛、楊國樞(2005):<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觀:概念
分析與實徵初探>。本土心理學研究,23期,3-69
徐璐(1998):<暗夜倖存者>。台北市:平安文化。
徐宗國(民84) :<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台北:稻鄉。
陳鼓應(民75):<悲劇哲學家.尼采>。台北:商務印書館。
陳文玲(2000):<多桑與紅玫瑰>。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
謝臥龍(1999):<查甫人/查某人性別角色衝突的抗拒與跨越>。1999
性別與兩性研討會。高雄;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謝臥龍,駱慧文,蘇邦婕(1995):<當期台灣就業母親對其家庭之
影響>。本文發表於「婦女婚姻、家庭的解構與前瞻」研討會。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露易絲.賀(1999):<女性智慧宣言>。蕭順涵譯。台北市:生命
潛能文化。
鄭至慧(1999):<菜場門口遇見馬>。台北:九歌出版社。
葛羅莉亞.史坦能(1997):<內在革命>。台北市:正中出版社
漢姆舒拉格(1995) :<失竊的靈魂:儀式與心理治療>。汪芸譯。
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劉惠琴(2005):<夫妻之舞隨人跳>。應用心理研究,25,10-12
劉惠琴(2002):<性別與心理學的相遇>。應用心理研究,台灣, 16期,83-108。
翁開誠(2005):<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應用心理研究,25,27-29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已盧迪社會大學
元番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熊同鑫(2001):<窺、潰、餽:我與生命史研究新玉的心靈起伏>。
應用心理研究,台灣,12期,107-131
楊慶豐(1991):<孔子與老子思想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
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龍應台(2007):<談二十一世紀大學生的基本配備>。天下雜誌,
323,162-175
法拉.華納(民95) :<夏娃經濟學>(邱如美譯)。台北市:天下文化。
(原著出版年﹕2006年)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林玉華、樊雪梅譯)(2004):台北:五南。(原
著出版年﹕1997年)
關永中(1997) :<愛、恨與死亡:一個現代哲學的探索>。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陸達成(1992) :<馬賽爾>。台北:東大出版。
陳玉慧(2004):<海神家族>。台北:印刻出版。
孫蒨如(2005):<華人的自我評價與自我肯定歷程>。本土心理學
研究,24期,139-187
Flick,U.(1998).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London:Sage.
Polkinghorne,D.E.(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unyan,W. M. (1988). Progress in psychobiography. In Madams,D.P. & Ochberg,R.L.(Eds.)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s.durhm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95-326
Bertaux,D.(1981). Biography and society:The life history approa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London:Sage.
Denzin,N.K.(1989).Interpretative biography.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17.Lodon:Sage.
Markus,H.R,& Kitayama,S.(1991).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98,224-253
Chambon,A.,Irving,A. & Epstein,L.(1999).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NY;Columvia Uiversity Press.
Grance,S.(2003).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girls and women;Rethinking change in time,N.Y.;.N.Y.:Routledge.
Bierhoff,H.W.&Schmohr,M.(2004). Romantic and marital relationship.Crowing togeth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cross the lifespan,103-129
Zunker,V.G.(1994). Special issues in career counseling for men.Career Counseling:Applied concepts of life ;oanning.363-381
Goodman,M.(1995) Gender issues of the young adult male. Gender issues across the life cycle.37-43
Cosse,W.J.(1995) Who’s who and what’s what? The effects of gender on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Gender issues across the life cycle.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