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21: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慶源
研究生(外文):SU CHING YUAN
論文名稱:生物科技發展下台灣澱粉糖業之保健食品研發策略-以環泰企業為例
指導教授:李文雄李文雄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開南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保健食品研發策略策略聯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隨著國民所得提高、健康意識抬頭、人口老齡化及文明病增加等因素,促使現代人重視平時以「保健食品」養生的觀念建立;也由於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實,攝取保健食品有助於預防或治療慢性病、增進人體健康,長期而言更能有效降低國民醫療支出及增加國家整體競爭力,如此使得各國政府日益重視此類產品。
我國澱粉糖產業結構係以中小企業為主,自行研發能力較為薄弱,但對企業界而言,掌握瞬息萬變之市場發展趨勢,開創保健食品高附加價值之專業技術,是澱粉糖產業順應整體食品健康意識之潮流趨勢,亦是提昇產業競爭能力之必要條件。
本研究主要藉由文獻探討與實證,並佐以保健食品專家訪談資料彙整,得到澱粉糖產業對保健食品之研發策略有三種:
第一是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研發,利用各種技術輔導及經濟部工業局優惠措施鼓勵民間業者投入保健食品產業,促進本產業升級,並落實提升參與保健食品業者研發與加工技術能力。
第二是與生物科技相關產業合作策略聯盟,除分攤研發風險外,主要目的為取得技術授權、發展新技術,策略聯盟可幫助澱粉糖廠商學習並多角化至新的領域,在新市場測試其產品的平台,在其建立自給自足之前,藉著聯合市場豐富經驗與知識,使澱粉糖廠商可以承受較低成本與低風險,在新地區學習如何與產業內對手競爭。
第三是取得專利授權擴大研發資源,迅速累積歐美、日本相關業者經驗與技術,積極導入國內市場。
最後就環泰企業而言,建議其優先採行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研發之策略,其次為取得專利授權擴大研發資源之策略。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研發之相關文獻---------------------------------------- 8
第二節 策略之相關文獻---------------------------------------- 17

第三章 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現況
第一節 生物科技產業的定義、範圍與現況------------------------ 30
第二節 澱粉糖業的定義、範圍與現況---------------------------- 50
第三節 澱粉糖業面臨的挑戰------------------------------------ 54

第四章 台灣、日本與中國大陸的保健食品現況與差異
第一節 保健食品的定義與範圍---------------------------------- 55
第二節 台灣、日本與中國大陸的保健食品現況-------------------- 64
第三節 台灣、日本與中國大陸的保健食品差異-------------------- 74

第五章 澱粉糖業之保健食品研發策略
第一節 研發策略理論文獻與相關實證整理------------------------ 80
第二節 專家訪談與研發策略彙整-------------------------------- 88
第三節 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研發-------------------------------- 93
第四節 與生物科技相關產業合作策略聯盟------------------------ 95
第五節 取得專利授權擴大研發資源------------------------------ 97
第六章 個案分析
第一節 環泰企業背景介紹-------------------------------------- 99
第二節 環泰企業經營概況-------------------------------------- 105
第三節 環泰企業的SWOT分析---------------------------------- 116
第四節 環泰企業應採行之研發策略------------------------------ 12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0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王泰允,1992,國際合作實用,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明軒、邱如美合譯,1999,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上)(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元欽,2002,穀類及糖類食品技術(實務)參考手冊(十六)。
高翠霜,2000,哈佛商業評論績效評估:經理人真正需要的資訊,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許士軍,1994,邁向21世紀的管理,台北:地球出版社。
陳添枝,1994,跨國策略聯盟,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
楊豐碩,1992,淺談策略聯盟與中小企業合作,中小企業聯盟彙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編印。
蔡威廉,1992,運用策略聯盟進軍國際,中小企業聯盟彙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編印。
鄭丁旺,1997,中級會計學,台北市:鄭丁旺發行。
賴滋漢、金安兒,1979,食品加工學製品篇,台中:精華出版社。

二、期刊
李文瑞,1996,如何利用國際合作發展策略以提升國家競爭力,經濟情勢暨評論,第 2 卷,第 2 期,pp.66。
吳青松,1992,產業策略聯盟之國際發展型態與趨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 15 卷,第 5 期,pp.23-24。
邱柏松,1996,國際策略聯盟在國內的現況與績效,經濟情勢評論,第 2 卷,第 3 期,pp.31-33。
三、學術論文
李逢春,2003,生物科技發展下台灣製藥產業之經營現況與策略,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何采穎,2003,在台外商知識流通與研發策略關聯性之實證研究-社會資本之觀點,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吳毓蘭,1994,台灣出口績優產業競爭優勢變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國際貿易學系。
吳思華,2001,知識型產業之評價研究,知識經濟之產業研發暨創新衡量與評估。
林南宏,2001,產業專業分工下企業間客訴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之研究-以電力及電子機械器材製造修配業為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洪文鎮,1995,我國企業轉型與升級之技術策略及相關問題探討,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商學系。
孫智麗,2001,建構知識經濟運作之創新系統: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況與策略,台灣經濟研究院。
茹鴻英,2004,組織特性與新產品發展過程對新產品開發績效之影響研究—以中科院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莊晃宇,2003,台灣研發型中小企業之經營策略探討-以L公司為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
陳明松,2002,企業資源特性與研發策略對競爭優勢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為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陳子忠,2002,生物技術產業投資決策分析方法之研究-以糖尿病耐糖因子健康食品(藥品)業者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陳素梅,2002,新產品研發、市場行銷與知識管理的運用-某一中日合資企業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陳彥君,2003,貿易商發展電子商務之策略分析-特力公司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張宗青,2006,食品產業融資策略之研究—以澱粉製糖業環泰公司為例,碩士論文,開南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
楊柏春,2006,台灣澱粉糖產業競爭優勢與競爭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開南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
蔡忠興,2004,技術創新活動對經營內涵影響之研究─以大陸台商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
蘇獻煌,2003,政府產業與科技政策對廠商從事研發創新之重要性分析,碩士論文,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四、文件
國科會,2001,全國科技動態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經濟部工業局,2002,生物科技白皮書。

五、網路
江晃榮,2002,工研院經資中心,http://www.nsc.gov.tw/.
保健機能性食品產業服務網,2006,http://www.functionalfood. org.tw/.
食品生技產業現況與趨勢,2004,農業生技產業資訊網http://agbio.coa.gov.tw/.
國科會,2001,第六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http://www.nsc.gov.tw/pla/stplan/content. Htm.
環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http://www.fructose.com.tw/.
劉常勇,2003,如何進行技術策略規劃,http://cm.nsysu.edu.tw/cyliu/.

貳、西文部份
(Ⅰ)Books
Barton, S. L. and P. J. Gordon,1988, “Corporate Strategy:Useful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apital Structur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2, N.1,pp.1-19.
Betz, Frederick, 1987, Managing Technology – Competing through New Ventures,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R esearch, Prentice H all, New York.
Harrigan, K. R. ,1988 ,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artner Asymmetries ,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Lexington Books.
Killing , 1988 , Understanding Alliances: The Role of Task and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exington Books.
Michael Porter,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Porter M.E. & Fuller M.B. ,1986 ,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isano Gary, 1990, The Goverance of Innovation.
Streele, 1990,Management Policy and Strategy, Doubleday, North Holland.

(Ⅱ)Periodicals
Lewis, J. D. , 1990 , Using Alliances to Build Market Power , Planning Review , Sep.-Oct.
Perlmutter, H.V. & D.A. Heenan ,1986 , Cooperate to Compete Globally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No. 2 Mar. April.
Paul K Takac and C. P. Singh,1992 , Oranizing Successful Co-Marketing Alliances , Journal of Marketing , April.
William E. Souder & Suheil Nassar,1990 , Choosing An R&D Consortium , Mar. April.pp.35-40.
Whang, K.P. ,1999, Fixing the Research Credit, Issues in Science & Technology, Winter 98/99, vol.15,no.2, pp.71-76.

(Ⅲ)Conference Papers
Aaker A.David,1988,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New York& Sons,Inc.
Gobeli & Brown , 1987,Analyzing Product Innovation , John Wiley& Sons, New York.
Root, F. R.,1987, 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s, MA:Lexington.
Rigby, D.K. & W. T. Buchanan , 1994 , Putting More Strategy into Strategic Alliances, Directors & Boards, Winter.

(Ⅳ)Documents
Gaisford, J.D、 Jill E.Hobbs、 William A.Kerr、 Nicholas Perdikis and Marni D.Plunkett,2001,The Economics of Biotechnolog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