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1]今井省吾著 沙亞興譯,1991,錯視圖形,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2]呂清夫,1995,造形原理,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3]李銘龍,1994,應用色彩學,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4]李美蓉,1996,視覺藝術概論,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5]何政廣、曾長生,2001,現代藝術守護神杜象,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6]孟慶茂、常建華,2000,心理實驗學,心理出版社,台北。
[7]達利、格魯茲堡、金吉拉,1994,心理學,桂冠,台北。
[8]林品章,1995,基本設計,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9]林崇宏,1996,視覺藝術與造形,美工圖書社,台北。
[10]林銘泉,1993,造形(一),三民書局,台北。
[11]林俊良,2005,基礎設計,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12]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台北。
[13]班•波法著、周念縈、郭兆林譯,2003,光從細胞到太空,台灣商務,台北。
[14]賴耿陽,2001,電動機精密小馬達基礎及應用,復漢出版社,台南。
[15]高橋正人,1992,視覺設計概論,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16]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1985,點線面,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17]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18]陳光大,2004,運動構成的體系建立與實踐,全華科技圖書公司,台北。
[19]陳寬祐,1993,基礎造形,北星圖書公司,台北。
[20]張春興,2003,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1]堤浪夫著、劉建國、劉子倩譯,2002,造形的發想,六合出版社,台北。
[22]朝倉直巳著、呂清夫譯,1990,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北星圖書,台北。
[23]朝倉直巳,2000,藝術•設計的光構成,中國計劃出版社,北京。
[24]朝倉直巳,2000,藝術•設計的色彩構成,中國計劃出版社,北京。
[25]朝倉直巳著,林品章譯,1990,光構成,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26]楊清田,1997,構成(一),三民書局,台北。
[27]漢寶德、張振益,1999,科技與人文的對話,雄獅美術,台北。
[28]Richard L. Gregory著,瞿錦春、張芬芬譯,2006,視覺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台北。
外文書籍
[1]中村信次,2006,視覺誘導性自己運動知覺ソ實驗心理學,北大書房,日本。
[2]中島義明,2006,運動視知�`基準系シガソ機能的特性,北大路書房,日本
[3]吉村浩一,2006,運動現象ソУワЛвтみ,日本ヤЯфみЁъ⑦�����髡獢C
[4]宮本敏夫,2002,知�`シ錯�` : �勒Uゾギヘわ,ЮШф社,東京。
研討會論文/學報
[1]胡祖武、李傳房、王明堂,2001,不同傾斜線段之傾斜角度與長度條件下繆勒利亞錯視量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3卷第2期,第13-18頁。[2]黃琡雅、黃詩珮,2004,線條粗細對錯視圖形的影響性研究-以赫爾姆霍茲正方形與彭佐圖形為例,亞洲國際設計教育研討會,高雄,第425-438頁。[3]楊清田,1998,形態與面積大小的錯視關係研究,藝術學報,第63期,第17-43頁。[4]陳光大,2002,運動知覺與動態造形之相關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91-2411-H-168-001。
[5]陳光大,2003,基礎造形中的動態造形研究與應用,2003 亞洲基礎造形連合學會台灣大會論文集,第9-12頁。
[6]陳光大、張智超,2006 ,實際光源在表現形態與設計應用之研究,第 11 屆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設計學術研討會,台中,H-01– H06。
[7]陳光大、張智超,2007,誘導運動在表現形態與設計應用之研究,2007基礎造形與視覺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1-46頁。
[8]陳光大、張智超、陳盟元,2007,轉速與線條旋轉在誘導效果上之相關性研究,國際視覺傳達設計學術研討會,台南,第107-116頁。
[9]陳光大、張智超,2007,旋轉速度與線條粗細在誘導效果上之研究,2007亞洲基礎造形聯合學會筑波大會。
[10]福田忠彥,2005,感�`ソ生理シ心理,日本。
學位論文
[1]林美婷,2004,光與動態造形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2]黃詩珮,2005,錯視圖形構成視覺動態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3]陳瀚凱,2003,渦旋造形之象徵意義與其在視覺動勢上的應用創作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網路
[1]http://www.fuping.net/home/film1/zhou/zhou08.html,搜尋時間:2006.07.31。
[2]http://www2.ksu.edu.tw/ksutIOVCD/light/main/introduction.htm,搜尋時間:2007/03/05。
[3]http://www.teu.ac.jp/kmdit/psychology/index.html#geometricpsyc,,搜尋時間:2007/03/05。
[4]http://www.artscienceresearchlab.org/press/rotoreliefs/rrs_sjg_article.htm,搜尋時間:2007/05/05。
[5]http://www.ritsumei.ac.jp/~akitaoka/,搜尋時間:2007/05/05。
[6]http://www.h6.dion.ne.jp/~fff/research_j.html,搜尋時間:2007/05/05。
[7]http://www.sal.tohoku.ac.jp/psychology/colloquium2004.htm,搜尋時間:2007/05/10。
[8]http://staff.pccu.edu.tw/~tdl/,搜尋時間:2007/05/15。
[9]http://www2.ksu.edu.tw/ksutIOVCD/light/motion/index.htm,搜尋時間:2007/05/15。
[10]http://www.mov-art.co.jp/takamichi//index.html,搜尋時間:2007/05/15。
[11]http://mathworld.wolfram.com/MoirePattern.html,搜尋時間:200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