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8: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智超
研究生(外文):ChangChih-chao
論文名稱:誘導運動結合圖地反轉的造形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Induced Motion and Reversible Figure
指導教授:黃雅玲黃雅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Li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崑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其他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錯視誘導運動圖地反轉轉速線條圖形
外文關鍵詞:visual illusionLine PatternReversible FigureRotateInduced Mo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4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過去我們談論到有關錯視的圖形,往往就會用視知覺的理論來看待或解釋所見的錯視現象,卻很少有人會應用這部分的基礎去開發新的造形方法。「誘導運動」是屬於運動視知覺中一種表現樣態,實際運動的物體可以被知覺為不動的;實際不動的物體也可被知覺為運動的。誘導運動是實際上靜止不動之物,因周圍其它物體影響,而知覺在運動,是一種錯覺性的運動知覺。研究主要探討旋轉速度與線條圖形在誘導現象中所產生的效果。以圓柱形為主軸,設定轉速與線條圖形、轉速與線條的粗細,以及轉速與線條角度等,三階段之線條圖形旋轉的實驗,利用數位變頻系統控制馬達旋轉,依據不同轉速來觀察,其與轉速及圖形之圖地反轉變化關係,並記錄所形成誘導現象之最小轉速界限「速度閾」,以及最大轉速「臨界融合速度」。
透過轉速與圖形間的誘導效果實驗,結果發現:(1)連續的線條圖形在旋轉時,是最容易有誘導的感覺,在旋轉時是造成誘導知覺的主要因素之一。(2)線條的粗細關係到線條圖形的間距,造成圖地關係的分化,影響誘導的變化,較細的連續的線條圖形在旋轉時,較有顯著的誘導效果(3)角度較低的連續的線條圖形在旋轉時,較有顯著的誘導效果,而線條的角度關係到線條圖形的連續性,影響線條圖形的誘導知覺,速度閾也有所不同。(4)不同性別之受測者對於轉速與線條圖形、線條的粗細、線條角度在誘導運動的視覺效果是不相同的,由研究中可知男性對於線條圖形旋轉後,所形成誘導最大臨界融速度範圍是高於女性的。
最後並提出下列幾項結論:(1)線條圖形在誘導運動之視覺表現上,可以利用線條的旋轉速度、圖形的連續性、線條的角度關係、以及線條的圖地關係,作為誘導的設計要素。結合電腦或自動控制馬達的轉速,依序的做變化。在設計應
In the past, we used to take a theory of visual conscious to explain the expression of visual illusion without developing the new formative method based on it. The expression of “induced motion” belongs to the phenomenon of the visual sense of motion. Based on it, practical motive object could be sensed as immovable and on the contrary, the immovable object could be sensed as practical motive one. In practice “induced motion” is the immovable object which is effected by other objects and what we cognize is the illusion of the sense of movement. In this research we investigate the visual affection made by the figure of the line and spiral speed. We took cylinder as our object and control the factors which are spiral speed, figure of line shape, angle of line and etc.. Use the digital convertor system to control the speed of motor and record the minimal boundary of “ Speed Threshold” and the maximal one of “Critical Fusion Speed ”.
In our result, we found out four discoveries list below: 1.The figure of continuous line shape induces the strongest affection in the spiral induced motion part. 2.The thickness of line shape effects the inner distance of line figure and it cause the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of ambiguous figure. Thinner line shape cause marked affection when rotating the experimental set. 3.Small angle of the line shape cause marked affection and the speed threshold. 4.Different sex cause different affection in the factors of line shape, thickness of line and the angle of line.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 found out male’s feel of maximal critical fusion is higher than female’s.
At last we made four conclusions list below: 1.We can take some factors which are rotative speed, continuous shape, angles of line and the ambiguous figure as our induced factors and we can combine both minimal speed threshold and maximal critical fusion threshold to show on our application. 2.Induced motion can be steadily proceeded with the expression of light creation, environmental mold and technical art. 3.Induced motion can become a new media applied on our art work to create new visual conscious in our living world.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 2
1.3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研究架構與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錯視 6
2.1.1幾何學錯視圖形 7
2.1.2圖、地關係與反轉 10
2.1.3錯視中的視覺動態 13
2.2運動知覺 16
2.2.1真動知覺 17
2.2.2似真運動 18
2.2.3視運動後像 18
2.2.4運動知覺的界限 18
2.3誘導運動 20
2.3.1誘導運動的類型 22
2.3.2誘導運動的設計與應用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實驗一 轉速與線條旋轉效果實驗 29
3.1.1實驗目的 30
3.1.2實驗方法 30
3.2實驗二 轉速與線條粗細旋轉效果實驗 47
3.2.1實驗目的 47
3.2.2實驗方法 47
3.3實驗三 轉速與線條角度旋轉效果實驗 60
3.3.1實驗目的 60
3.3.2實驗方法 60
第四章 研究分析
4.1實驗檢定方式 74
4.2 實驗一 74
4.2.1實驗一結果與分析 74
4.2.2討論 77
4.3實驗二 79
4.3.1實驗二結果與分析 79
4.3.2討論 82
4.4實驗三 85
4.4.1實驗三結果與分析 85
4.4.2討論 87
4.5 綜合結論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誘導造形的設計 92
5.2 誘導轉速效果結合實際光源的應用 93
5.3 結合誘導運動的視覺發展方向 94
5.4 後續研究與建議 96
中文書籍
[1]今井省吾著 沙亞興譯,1991,錯視圖形,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2]呂清夫,1995,造形原理,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3]李銘龍,1994,應用色彩學,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4]李美蓉,1996,視覺藝術概論,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5]何政廣、曾長生,2001,現代藝術守護神杜象,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6]孟慶茂、常建華,2000,心理實驗學,心理出版社,台北。
[7]達利、格魯茲堡、金吉拉,1994,心理學,桂冠,台北。
[8]林品章,1995,基本設計,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9]林崇宏,1996,視覺藝術與造形,美工圖書社,台北。
[10]林銘泉,1993,造形(一),三民書局,台北。
[11]林俊良,2005,基礎設計,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12]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台北。
[13]班•波法著、周念縈、郭兆林譯,2003,光從細胞到太空,台灣商務,台北。
[14]賴耿陽,2001,電動機精密小馬達基礎及應用,復漢出版社,台南。
[15]高橋正人,1992,視覺設計概論,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16]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1985,點線面,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17]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18]陳光大,2004,運動構成的體系建立與實踐,全華科技圖書公司,台北。
[19]陳寬祐,1993,基礎造形,北星圖書公司,台北。
[20]張春興,2003,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1]堤浪夫著、劉建國、劉子倩譯,2002,造形的發想,六合出版社,台北。
[22]朝倉直巳著、呂清夫譯,1990,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北星圖書,台北。
[23]朝倉直巳,2000,藝術•設計的光構成,中國計劃出版社,北京。
[24]朝倉直巳,2000,藝術•設計的色彩構成,中國計劃出版社,北京。
[25]朝倉直巳著,林品章譯,1990,光構成,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26]楊清田,1997,構成(一),三民書局,台北。
[27]漢寶德、張振益,1999,科技與人文的對話,雄獅美術,台北。
[28]Richard L. Gregory著,瞿錦春、張芬芬譯,2006,視覺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台北。
外文書籍
[1]中村信次,2006,視覺誘導性自己運動知覺ソ實驗心理學,北大書房,日本。
[2]中島義明,2006,運動視知�`基準系シガソ機能的特性,北大路書房,日本
[3]吉村浩一,2006,運動現象ソУワЛвтみ,日本ヤЯфみЁъ⑦�����髡獢C
[4]宮本敏夫,2002,知�`シ錯�` : �勒Uゾギヘわ,ЮШф社,東京。
研討會論文/學報
[1]胡祖武、李傳房、王明堂,2001,不同傾斜線段之傾斜角度與長度條件下繆勒利亞錯視量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3卷第2期,第13-18頁。
[2]黃琡雅、黃詩珮,2004,線條粗細對錯視圖形的影響性研究-以赫爾姆霍茲正方形與彭佐圖形為例,亞洲國際設計教育研討會,高雄,第425-438頁。
[3]楊清田,1998,形態與面積大小的錯視關係研究,藝術學報,第63期,第17-43頁。
[4]陳光大,2002,運動知覺與動態造形之相關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91-2411-H-168-001。
[5]陳光大,2003,基礎造形中的動態造形研究與應用,2003 亞洲基礎造形連合學會台灣大會論文集,第9-12頁。
[6]陳光大、張智超,2006 ,實際光源在表現形態與設計應用之研究,第 11 屆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設計學術研討會,台中,H-01– H06。
[7]陳光大、張智超,2007,誘導運動在表現形態與設計應用之研究,2007基礎造形與視覺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1-46頁。
[8]陳光大、張智超、陳盟元,2007,轉速與線條旋轉在誘導效果上之相關性研究,國際視覺傳達設計學術研討會,台南,第107-116頁。
[9]陳光大、張智超,2007,旋轉速度與線條粗細在誘導效果上之研究,2007亞洲基礎造形聯合學會筑波大會。
[10]福田忠彥,2005,感�`ソ生理シ心理,日本。
學位論文
[1]林美婷,2004,光與動態造形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2]黃詩珮,2005,錯視圖形構成視覺動態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3]陳瀚凱,2003,渦旋造形之象徵意義與其在視覺動勢上的應用創作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
網路
[1]http://www.fuping.net/home/film1/zhou/zhou08.html,搜尋時間:2006.07.31。
[2]http://www2.ksu.edu.tw/ksutIOVCD/light/main/introduction.htm,搜尋時間:2007/03/05。
[3]http://www.teu.ac.jp/kmdit/psychology/index.html#geometricpsyc,,搜尋時間:2007/03/05。
[4]http://www.artscienceresearchlab.org/press/rotoreliefs/rrs_sjg_article.htm,搜尋時間:2007/05/05。
[5]http://www.ritsumei.ac.jp/~akitaoka/,搜尋時間:2007/05/05。
[6]http://www.h6.dion.ne.jp/~fff/research_j.html,搜尋時間:2007/05/05。
[7]http://www.sal.tohoku.ac.jp/psychology/colloquium2004.htm,搜尋時間:2007/05/10。
[8]http://staff.pccu.edu.tw/~tdl/,搜尋時間:2007/05/15。
[9]http://www2.ksu.edu.tw/ksutIOVCD/light/motion/index.htm,搜尋時間:2007/05/15。
[10]http://www.mov-art.co.jp/takamichi//index.html,搜尋時間:2007/05/15。
[11]http://mathworld.wolfram.com/MoirePattern.html,搜尋時間:2007/06/1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