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台電地下配電線路設計手冊(四),中華民國85年8月。
[2] 李建興、黃志民、楊偉修,“配電系統無停電轉供之分析”,台電工程月刊第683期,P30~P31,中華民國94年7月號 。[3] 張文恭,“配電饋線中性線電流偏高問題之探討與改善策略”,台電工程月刊第656期, P41~P47,中華民國92年4月號 。
[4] 陳在相、張宏展,配電饋線三相不平衡分析及改善策略之研究完成報告,台灣電力公司業務處,中華民國87年7月。
[5] 黃培華、蒲冠志,配電饋線轉供暫態電力潮流改善策略,國立海洋大學、台電公司綜合研究所合作研究報告,中華民國93年4月30日。
[6] 梁志堅,“電力品質-三相不平衡問題”,台電工程月刊,第657期,P59 ~P60中華民國92年5月號 。[7] 楊金石、廖清榮,“核三廠電力系統不平衡監測分析”,台電工程月刊第657期,P76~P77,中華民國92年5月號。[8] 江榮城,電力品質實務(一)、(二),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91年5月。
[9] 停限電運轉圖資系統(OMS)操作文件,台灣電力公司,中華民國90年11月。
[10] 用戶資訊系統(CIS)操作文件,台灣電力公司,中華民國88年11月。
[11] 葉朝琴,“考慮用戶復電優先度之配電系統開關操作策略”,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2年1月。[12] 黃佳文,“以停限電運轉圖資管理系統支援配電系統損失之推估”,台電工程月刊,第697期,P87~P89,中華民國95年9月號 。
[13] M. P. Selvan and K. S. Swarup,“Distribution System Load Flow Using Object-Oriented Methodology, ”IEEE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Powercon Singapore, 21-24 November 2004。
[14] 古志強,應用分散式類免疫演算法於多值域結構拓樸最佳化,大同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15] 焦李成、杜海峰、劉芳、公茂果,免疫演算優化,計算、學習與辨識,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06月。
[16] 陳靜慧,應用類免疫演算法於串併聯系統複置分配最佳化問題之研究,長榮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2年7月。[17] 張鴻志,整合人工免疫系統與類神經網路於製程參數最佳化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4年6月。[18] 朱世宏,應用免疫演算法於捷運系統换流器規劃與濾波器設計,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19] 郭宏傑,線路壅塞對電力競標策略影響之研究,正修科技大學機電工程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6月。[20] 陳彥文、張嘉文,“以人工免疫學建構高穩定度入侵偵測演算法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國際研討會,2006年04月。
[21] 吳家駿,應用免疫演算法於配電系統運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5月。[22] 梁瑞勳、劉憲宗,“應用人工免疫算法於配電系統需功率及電壓控制”,中華民國第26屆電力工程研討會,2005年12月9-10日。
[23] Shyh-Jier Huang,“An Immune-Based Optimization Method to Capacitor Placement in a Radial Distribution System,”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vol. 15, no. 2, pp.994~1000, April 2000.
[24] 林嘉宏、林育賢、何姿瑩,免疫演算法於主變壓器及饋線負載平衡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0-2213-E-151-018,中華民國91年07月。
[25] 何誠育,考慮用戶負載模型及配合啟示性規則以改善配電系統相位平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93年6月。[26] T. H. Chen and J. T. Cherng, “Optimal phase arrangement of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s connected a primary feeder for system unbalance improvement and loss reduction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 ”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 vol. 15, no. 3, pp.994~1000, Aug. 2000.
[27] Tsai-Hsiang Chen and Wen-Chih Yang “Optimal Phase Arrangement of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s Connected to a Primary Feeder for System Unbalance Improvement and Loss Reduction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 vol. 150, no. 3, pp.994~1000 August 2000.
[28] C. H. Lin, C. S. Chen, C. J. Wu, M. S. Kang, “Application of immune algorithm to optimal feeder reconfiguration under multiple objectives, ” IEE Proceedings Gen. Trans. Distri., vol. 150, no. 2, pp.183~189, March 2003.
[29] H. D. Chiang, Rene Jean Jumeau,“Optimal Network Reconfigurations in Distribution Systems: Part 1: A New Formulation and A Solution Methodology,”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Vol. 5, No. 4, pp. 1902-1909, 1990.
[30] H.D. Chiang, Rene Jean Jumeau“Optimal Network Reconfigurations in Distribution Systems: Part 2: Solution Algorithms and Numerical Results,”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 Vol. 5, No. 3, pp. 1568-1574, 1990.
[31] J. S. Chun, M. K. Kim, H. K. Jung, “Shape Optimiz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Using Immune Algorithm”, IEEE Trans. on Magnetics, Vol.33, No.2, pp.1876-1879, 1997.
[32] J. S. Chun, J. P. Lim, J. S. Yoon, “Optimal Design of Synchronous Motor with Parameter Correction Using Immune Algorithm”, IEEE Trans. on Energy Conversion, Vol. 14, No. 3, pp. 610-615, Sep 1999.
[33] 電力系統簡報文件,台灣電力公司企劃處,2007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