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浩博,「國小社會科新教材與政治社會化」---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民78。
王業立、郭應哲、林佳龍等譯(Hebert M,Levine著),「最新政治學爭辯的議題」,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頁191。
石之瑜,「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88。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1998。
朱浤源,「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李金振等,金門設立特別行政區之可行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編印,2002年6月。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邱皓政,「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書局,2000年。
林嘉誠、朱浤源,「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1。
林嘉誠,「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印書館,1989。
袁頌西,「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1975,頁126-132。
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
陳水在,「金門解嚴前後」,台北;稻田出版社,民90年。
劉文斌,「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問津堂,2005年。
黃牧仁譯,「兒童到清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楊日青等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年,頁377-378。
蔡文輝等編,「簡明英漢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1998。
蔡璧煌,「班級氣氛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台北;師大書苑,1998年,頁100-101。
鄭瑞澤,「社會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1980,頁121。
(二)論文:
王慧馨著,「高中生傳播行為及政治社會化—以台北市高中生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
江文孝,「政治疏離感對民眾政治參與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政研所,民93年。李沃士著,「小三通後金門永續發展的策略規劃」,台北;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吳俊瑤,「國民小學教師政治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民91年。吳興邦,「金門縣民眾對金廈小三通政策滿意度之研究(2001-2003年)」,台北,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林嘉誠,「台北地區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研所,民69年。
陳怡伶,「台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教系碩士論文,民92年。陳現義,「國小學童政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陳文俊,「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國立政治大學政研所博士論文,民71年。陳義彥,「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研所博士論文,1997。
陳義彥、黃麗秋,「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1991。
陳義彥,「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1978。
陳義彥,「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民80年12月31日。
陳韋碩,「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態度—以89學年度宜蘭地區高中三年級學生為例」,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6月。曾欣儀,「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政治態度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頁47。蔣崇禮,「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菁英政治態度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21所大學院校為例」,銘傳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民92年。蘇澄鈺,「我國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教系碩士論文,民92年。(三)期刊、報紙:
李佳倫,「網路社會通訊期刊」,第48期,2005年6月15日。
盛治仁,2003,「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選舉研究》,第十卷,第一期,頁115-170。陳義彥,1985,「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參與傾向影響因素之探析」,《政大學報》,第51期,頁77-114。
陳義彥、陳陸輝,2004,「台灣大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東吳政治學報》,第十八期,頁1-39。陳義彥、陳陸輝,2002,「台灣大學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台北;2002年台灣政治學年會暨全球化與台灣政治學術討論會,頁5。
陳文俊,「政治的孟德爾定律—家庭與台灣學童的政治學習」,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二卷第四期,2000年。
陳文俊,「台灣地區學生的政治文化—中、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台灣民主化的前景」,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一卷第三期,1998年。
張卿卿,2002,「大學生的媒介認知、媒介行為與其政治效能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選舉研究》,第九卷,第二期,頁37-64。楊樹清,1998年12月,「金門社會觀察」,台北,稻田出版社。
二、英文部份:
Dennis, Jack. 1968. “Major Problem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Research.”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2: 85-114.
Easton.D&Dennis.J. Children in the system;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McGraw-Hill,1969。
Easton, David. 1975. “A Re-Assessment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Support.”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 (4): 435-57.
Greenstein, Fred I., 1968.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14.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Glenn, Norval D. 1977. Cohort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 Sage.
Glaser, James M., and Martin Gilens. 1997.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and Political Resocializ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1(1): 72-86.
Glenn, Norval D. 1977. Cohort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 Sage.
Festinger,L,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1957,PP.9-24。
Finifter, Ada W., 1974. “The Friendship Group as a Protective Environment for Political Deviant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8:607-25.
Finifter, Ada W. and Bernard M. Finifter, 1989.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Political Adaptation of American migrants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Politics 51: 599-630.
Key,V.O.Public Opinion and Amenca Democracy,(N.Y.;Alfred A.Knopt).P316。
Kennth P.Langt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Langton, Kenneth P., 1967. "Peer Group and School and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roc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1(3): 751-58.
Langton, Kenneth P.,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nnings, M. Kent, and Richard G. Niemi, 1974. The Political Character of Adolescence: The Influence of Families and School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eider,Fritz“Attitudes and Congitive Organization”,Journal of sychology,Vo1,XX1,PP.102-114。
Vishnevskii,Iu R.and L.Ia Rubina 1999 The Social Characte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1990s,Russian Social Science Review,Vol.40,Iss.5,pp.25-52,Armonk。
McCombs, Maxwell, Donald L. Shaw,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176-87.
Newcomb,Theodore M“An Approch to the Study o
f Communicative Acts”,Psychological Rrview,Vo1,LX,1953,PP393-404。
Niemi, Richard G.., and M. Kent Jennings, 1991. "Issues and Inheritance in the Formation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5(4): 971-88.
Niemi, Richard G.., and Jane Junn, 1996. Civic Educ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Westholm, Anders, and Richard G. Niemi, 1992.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Comparative Politics 25 (1): 25-41.
Raviv, Amiram, Avi Sadeh, Alona Raviv, Ora Silberstein, and Orna Diver. 2000. “Young Israelis’ Reactions to National Trauma: The Rabin Assassination and Terror Attacks.” Political Psychology 21 (2):299-322.
Stoker, Laura, and M. Kent Jennings, 1995. “Life-Cycle Transi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Case of Marriag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2): 421-33.
Smith, Elizabeth, 1999. "The Effects of Investments in the Social Capital of Youth on Political and Civic Behavior in Young Adulthood." Political Psychology 20(3):553-80.
Sears, David O., 1975.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eds.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Readings,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Vol. 2, Pp.: 93-153.
Sears, David, and Nicholas A. Valentino, 1997. “Politics Matters: Political Events as Catalysts for Preadult Socializ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1(1): 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