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王金利,(1984),「台灣人口因素對家庭消費型態之影響」,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2.王金利,(1986),「台灣地區家庭消費型態之研究:ELES 模型之應用」,台灣銀行季刊,第三十七卷第三期,頁111-150。
3.林金源、朱雲鵬,(2003),「移轉所得對台灣所得分配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3),501-538。
4.林彥伶,(1998),「休閒價值與家庭消費行為」,新莊,輔仁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林師模、陳苑欽,「多變量分析:管理上的應用」,台北市:雙葉書廊,2003初版。
6.林清山,(1974),「線性結構關係(LISREL)電腦程式的理論與應用」,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三十一輯,頁149-164。7.李庸三,(1975),「臺灣人口成長對消費型態之影響」,經濟論文叢刊第六輯:177-212。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8.李庸三,(1976),「人口因素對臺灣家庭消費型態之影響-民國53 年臺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之計量分析」,經濟論文,第四卷第一期,頁9-49。9.周文賢,「多變量統計分析:SAS / STAT 使用方法」,台北市:智勝文化,2002初版。
10.吳昭明,(1998),「家庭收支記帳調查改進芻議」,八十七年統計學術研討會。
11.邱皓政,「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市:雙葉書廊,2003初版。
12.洪永泰,(1997),「家庭收支調查制度之改進研究」,臺灣省政府主計處。
13.許嘉棟、郭曼瑾,(1987),「臺灣地區的家庭消費體系、等成員人數與社會福利分配」,經濟論文叢刊,第十五輯第二期,頁479-508。14.曹添旺,(1996),「台灣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分解與變化試析,1980-199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刋,8(2),181-219。
15.曹添旺、楊文山、麥朝成、林忠正,(1994),「貧富差距問題---社會及經濟層面探討」,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16.陳順宇,「多變量分析」,台北市:華泰,2005四版。
17.陳智凱,(2005),「知識經濟指標之信度與效度研究」,管理評論,第二十四卷第三期,頁17 - 41。18.陳慧圈,(1996),「影響台灣所得分配之因素的探討—兼論台灣的財富分配」,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
19.張雅琇,(1998),「滾進式樣本在家庭收支調查制度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20.張凱淵,(2006),「家庭醫療費用的探討---以全民健保自負額為例」,銘傳大學應用統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1.黃芳銘,「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2006四版。
22.詹德松,(1987),「對家庭收支調查改進意見之商榷」,中國統計學報,第25卷第6期,頁11-24。23.賴守仁,(1987),「家庭收支調查改進之芻議」,中國統計學社七十六年統計學術研討會實錄,頁13-87。
24.賴守仁,(1989),「改進家庭收支調查之重要概念及方法」,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
25.賴美齡,(1986),「現行家庭收支調查制度之研究與改進」,中國統計學報,第24卷第10期,頁19-48。26.蔡惠真,(2002),「台北市家庭消費支出之實證分析」,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7.戴欽泉,(1973),「臺灣家庭消費支出結構的分析」,中國經濟評論,第二十四期,頁7-9。28.藍科正,(1990),「台灣股市發展對台北市家庭消費影響之實證研究」,中國經濟學會論文集,137-167。
29.藍科正,(1991),「台北市家庭消費型態之實證研究」,臺北市銀月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頁29-43。30.邊裕淵,(1979),「台灣所得分配之研究」,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31.羅國華,(1994),「統計地區分類系統在家庭收支調查抽樣上應用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台北市。
網頁部分
1.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http://fies2.tpg.gov.tw/index.asp
2.褚雪霏,(2002)。農村居民消費問題的微觀透視。http://www.chystats.gov.cn/item/2002-08-14/3316.html
英文部分
1.Bagozzi, R.P., & Yi, Y., 1988. “One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y of Marking Science, 16(1), 74 - 94.
2.Bentler, P. M., & Chou, C. P. 1987. “Practical Issu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16, 78 - 117.
3.Champney, L. “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Political Science. ”,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1995.
4.Dillon, W. R., Kumar, A., & Mulani, N. 1987. “Offending estimat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 Comments on the causes of and solutions to Heywood cas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 126 - 135.
5.Hoyle, R. 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 Concept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 Newbury Park : Sage.1995.
6.James M. Lattin, J. Douglas Carroll, and Paul E. Green, “Analyzing Multivariate Data” Thomsin Learning, Inc. 2003.
7.Joreskog, K. G., & Sorbom, D. “LISREL 8 : User’s guide. ” Chicago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3.
8.Jorgenson, D. W. ,and D. T. Slesnick,1982. “Aggregate Consumer Behavior and Household Equivalence Scale” Discussion Paper No.928,Harvard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9.Jorgenson, D. W. ,and D. T. Slesnick,1984. “Aggregate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uly):369-392.
10.Polit, D. F., & Hungler, B. P, 1999. “Assessing data quality. ” In Nursing research : Principle and method (6th ed., pp. 407-436). New York : Lippinc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