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文獻 方世榮(譯)(2003)。Kotler, P. 著。行銷管理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包裝詞彙。中國國家標準CNS。類號Z5053。 加拿大包裝協會(1975)。包裝技術大全第一輯包裝計劃。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及包裝中心。 朱陳春田(1996)。包裝設計(第一版第二刷)。台北縣中和市:新形象出版。 李硯祖(2002)。視覺傳達設計欣賞。台北市:五南圖書。 李紹廷(譯)(2004)。Zyman, S. 著。幹嘛打廣告 : 瑟吉歐.柴曼的行銷策略大預言。 台北市:商周出版。 李素卿(譯)(2003)。Eysenck, M. W., Keane, M. T.著。認知心理學(初版)。 臺北市 : 五南。 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 吳俊彥(2003)。消費者行為(初版二刷)。台北縣五股鄉:高立圖書。 耿筠(2001)。行銷管理:理論與架構。台北市:華泰文化。 高登第(譯)(2001)。Aaker, D. A. 著。品牌管理。台北市:天下遠見。 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許杏蓉(2003)。現代商業包裝學:理論、觀念、實務。台北:視傳文化。 陳柏蒼(譯)(2005)。M. Moser 著。品牌地圖。台北:經典傳訊文化。 陳智凱(譯)(2003)。Arnould, E., Price, L. & Zinkhan, G.著。消費者行為。 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 程兮(1992)。商品包裝暢銷法。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黃志文(1995)。行銷管理。台北市:華泰文化。 黃俊堯(譯)(2004)。Wells, W. D., Burnett, J. & Moriarty, S. E. 著。廣告原理與實務。台北縣:普林斯頓國際。 黃君慧(譯)(2001)。Mowen, J. C., Minor, M.著。消費者行為概論。 台北市:華泰文化。 張佳琪(20051222)。農產品改善品牌包裝 外銷量高出五倍。中廣新聞網。 張建成(2001)。使用者對產品造形意象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新竹。 游恆山(譯)(2004)。Gerrig, D., Zimbardo, P.著。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游恆山(譯)(1989)。銀巴杜(P.G.Zimbardo)著。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葉素玲(1999)。視覺與認知第十二章視覺空間注意力。台北市:遠流出版。 葉郁菁(2001)。心理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葉重新(2004)。心理學(修正二版)。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廖志忠(譯)(1996)。金子修也 著。包裝設計-夜晚和地球都是包裝。台北市:博遠。 榮泰生(1999)。消費者行為。台北市:五南。 鄧成連 (1987) 。商品包裝設計。台北市: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鄭昭明(200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縣新店市:桂冠圖書。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初版)。台北市:五南。 黎煒(譯)(2000)。Koffka, K.著。格式塔心理學原理。臺北市:昭明出版。 蔡子瑋(譯)(2002)。McKim, R. H.著。視覺思考的經驗(第二版)。 台北市:六合出版社。 賴其勛(譯)(2000)。Peter, J. P., Olson, J. C.著。消費者行為。 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 龍冬陽(1983)。商業包裝設計(再版)。台北市:檸檬黃文化。 龍冬陽(1994)。商業包裝設計商業包裝設計 = Commercial package design (再版)。台北市:檸檬黃文化事業公司。 戴國良(2004)。行銷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鍾聖校(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廷豪(譯)(2003)。Wells, W. D., Prensky, D.著。消費者行為。 台北:西書出版社。 蘇志豪(2003)。產品形態與使用者偏好之關係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論文:雲林。 王成、龍潛(譯)(2004)。LsSalle, D. & Briton, T. A. 著。無價行銷。 台北:經典傳訊。 李玉琇、蔣文祁(譯)(2005)。Sternberg, R. J.著。認知心理學。 台北市: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林東海、張麗琦(1994)。包裝設計。台北縣永和市:新形象。 郭慧琳、林延德(譯)(2004)。G. Calver著。包裝設計。台北:視傳文化。 葉金燦、林瓊菱(2005)。設計行銷。台北:魏文京開發出版。 鄭日昌、周軍(譯)(2003)。Roookes, P., Willson, J.著。知覺-理論、發展與組織。 台北市:五南圖書。 彭聃齡、張必隱(1999)。認知心理學(第一版)。台北市:台灣東華。 吳靜芳、劉典嚴、謝惠娟(譯)(2003)。MacInnis, H.著。消費者行為。 台北縣五股鄉:普林斯頓國際。 姜定宇、虞邦祥、陳至芸(譯)(2004)。Foxall, G., Goldsmith, R. & Brown, S.著。 消費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外文文獻 Broadbent, D. E. (1958).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Pergamon Press. Buzzell, D. (1964). ”Predicting Short Term Changes in Market Share as a Function of Addvertising Strategy,”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August Deutsch, J. A. & Deutsch, D. (1963). Attention: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70, 80-90 Faulkner, R. (1969). ”Ziegfeld:Art Today”,New York, London Harrell, G. (1986). Consumer Behavior.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Howard, J. A. (1983). Marketing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Marketing, 47, 90-100. William, J.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enry Holt Koffka, K. (1935).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Kubovy, M., Cohen, D. j., & Hollier, J. (1999). Feature intergration that routinely occurs without focal atten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 6, 183-203 Lauterborn, R. (1990). “New Marketing Litany:4P’s Passe; C-Words Take Over,” Advertising Age,October1. Norman, D. A. (1968). Toward a theory of memory and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75, 522~536 Solso, R. L. (1988). Cognitive psychology (2 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tarch, D. (1966). Measuring advertising readership and results, New York: McGraw-Hill. Treisman, A. M. (1960). Contextual cues in selective listen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2,242-248 Treisman, A. (1988). Features and objects: The fourteen Bartlett memorial lecture.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0A(2), 201-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