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台北縣政府(2003),http://www.juji.tpc.gov.tw/post/3.doc。網站查詢日95/10/0
2.王金倉、王維志(2005),「地方政府設置統一發包中心之推動現況探討」。營建管理季刊。62,頁46-52。3.王清全(2004),「組織變革過程中不確定因素之探討—以中華電信民營化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王躍生(1997) ,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5.仉桂美(2002),「全球化與地方化中我國地方政府之組織變革與區域發展」。法政學報。15。頁1-28。6.主計制度建立六十周紀念集編輯小組編(1991),主計制度建立六十周年紀念集。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7.江美桃(2005),「台北縣主計人員集中辦公實施檢討」,主計月刊。592,頁56-60。8.江美塘(2004),制度變遷與行政發展。天津:天津人民。
9.汪錕(1989),中華民國主計制度。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0.呂育誠(2002),「公共組織變革的另類思維: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啟示」。公共行政學報。(7),頁137-172。
11.呂朝賢、潘福財(2004),「非營利組織變革:以聖心教養院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2),頁79-116。
12.吳文璋(2005),「組織變革下教育行政人員工作之心裡知覺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技職行政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13.吳悅(2004),「我國大陸經貿政策變遷之研究-新制度論觀點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4.吳彩珠(2002),「都市更新法制變遷之制度經濟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3),頁63-94。15.金太軍(2001),「行政組織變革的動力和阻力分析」。學海2001年,(4),頁111-112。
16.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17.李世珍(2000),「以系統思考研究組織啟動變革之歷程-以北高戶政事務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8.李再長(譯)(2006) ,Richard L. Daft, 2004 著,組織理論與設計,台北:華泰文化。
19.李幸宜(2002),「工研院組織再造的基礎--儲存集中化」。資訊與電腦雜誌。261,頁126-130。20.李思宏(2003),「從新制度經濟學觀點論中鋼民營化的制度變遷」。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1.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編(譯)(2002) ,Stephen P. Robbins,2001著,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文化。
22.李國鼎(1997),「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之推展及成果」。自由中國之工業。87(5),頁1-15。23.李瓊慧(2003),「從新制度經濟學論高雄市里行政區域調整制度之變遷」。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4.林文華(2003),「資訊科技投入程度、組織管理相關變數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5.林文斌(2004),「制度變遷:動態機制的觀點—以台灣中央銀行制度的變遷,1949-61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3),頁389-433。26.林玉敏(2001),「台北縣政府所屬各機關學校九十年度財務收支抽查報告」。
27.林芍音(2007),http://www.etweb.fju.edu.tw/teacher/research_method_1.htm。查詢日2007/5/30。
28.林秀怡、黃啟賓(2005),「論警政組織畢革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5),頁79-108。29.林弦逸(1999),「組織變革中人力資源策略之研究—以我國國營事業民營化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30.邱展富(2002),「新制度經濟學觀點論政府採購制度之變遷」。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1.林鉦 、王政智(2005),「從社會交換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分析組織內之知識分享行為」。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2),頁95-119。
32.吳 定(2004),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33.吳俐澐(2006),「配合政府改造主計人事法制相關問題之研究 –上-」。公務人員月刊。121,頁16-19。34.洪堯勳(2000),「從交易成本觀點探討價值鏈管理創新」。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35.洪湘圍(2000),「就交易成本觀點探討影響印前作業委外決策之因素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36.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
37.范世平(1999) ,「中國大陸外貿體制變遷的政經因素分析:交易成本理論之運用」。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38.___(2004),「中國大陸旅遊產業考核評選管理制度之交易成本探討」。東亞研究。35(1),頁65-96。
39.胡幼慧(2005),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40.胡婉玲(2001),「從新制度主義論歐洲議會職權之變遷」。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41.徐仁輝(1999),「制度變遷與美國預算改革」。東吳經濟商學學報。24,頁89-114。42.___(2002),「緊縮預算下的新預算理論研究」。理論與政策。16(3),頁37-51。
43.徐聯恩(1996),企業變革系列研究。台北-華泰書局。
44.韋端(1997),「發揮主計精神提升國家競爭力」,主計月報,84(1),頁33-36。45.__(1998),「政府主計法規鬆綁之方向」,主計月報,86(4),頁13-24。
46.__(2000),「打造 e時代的數位化主計業務環境」,主計月刊,533,頁6-14。
47.__(2001)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0/FM-P-090-003.htm,查詢日2006/9/22。
48.孫蜀南(2001),「政府採購法實施之影響評估-以營造業與政府機關之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9.張永旺(1995),「我國一條鞭主計制度實際運作情形之探討—政府會計人員組織承諾、角色衝突與工作滿足」。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0.張昌邦(1997),「設立集中結算機構必要性之探討」。集保。48,頁3-8。51.張裕亮(2002),「大陸報業經營制度改革—制度變遷理論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45(6),頁23-45。52.張導民(1968),主計制度興革。中國主計協進社。
53.莊文忠(2003) ,「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的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16(4),頁15-44。54.許士軍(1990),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55.許立一(2002),「行政組織再造之探討」。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R-091-055.htm。網站查詢日96/1/9。
56.許丕忠(2005),「組織變革下員工認知、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台北縣人事人員集中辦公為例」。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57.許巧鶯、張文和、溫裕弘(2003)。〈集中型航空客運場站配置設計〉。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15,頁801-814。58.許秉翔(2005),http://www.bp.ntu.edu.tw/paper/No13/13-3.doc。查詢日2006/8/23。
59.許宸彬(2005),「公司穩定性:從交易成本變動量的角度探討公司治理」。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研究所碩士論文。60.許惠珠(2003),「交易成本理論之回顧與前瞻」。中華技術學院學報 。28,頁79-98。61.許源派(2005),「大陸台商非制度化交易成本之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3(1),頁95-124。62.許璋瑤(2004),http://www.bas-association.org.tw/catalog2.htm,查詢日95/9/22。
63.陳宏光(2002),「員工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相關因素之探討-以面對組織變革台鐵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4.陳佳吉(2000),「塞蒙的「決策理論」初探」。立法院院聞。28(8),頁48-59。65.陳金貴、呂育誠(2006a),「主計一條鞭人事管理制度因應政府組織再造之研究 –上-」。公務人員月刊。121,頁5-10。66.___、___(2006b),「主計一條鞭人事管理制度因應政府組織再造之研究 -下-」。公務人員月刊。123,頁25-29。
67.陳明章(2005),「新制度經濟學觀點論採購制度面與執行面之實務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68.陳坤銘、李華夏譯(1995),R. H. Coase著,廠商、市場與法律。台北:遠流。
69.陳真真(2004),九十三年度「加強推動民事事件集中審理研討會」會議紀錄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1/work01-33.asp查詢日95/8/9
70.陳俊明(2006),「變革管理與實務」。 95年度組織變革管理研習班第一期訓練課程上課講義。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2006/9/26。
71.陳建立(2005),「醫院總額額支付制度之協商機制—新制度主義觀點」。醫務管理期刊。6(1),頁94-107。72.陳敦源(2001),「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3,頁129-184。73.陳致明(2003),「我國行政機關主計機構人事管理體制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83,頁9-19。74.黃乃熒(2005),「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師大學報。50(1),頁101-121。
75.黃俊英(1990),「台灣省政府集中辦公及促進內外聯繫問題之研究」。省政研究發展叢書第五十四輯。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76.黃清賢(2005),「一國兩制的新制度主義分析—以香港為例」。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2(4),頁95-124。77.黃義僕(2005),「組織變革對生涯發展及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海軍軍官為例」。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8.郭文亮(2002),「台灣地區房地產仲介制度變遷過程之研究-以新制度觀點分析」。南開技術學院南開學報。7,頁327-337。79.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政治學報。31。頁171-201。80.郭松濤(2004),「實施民事集中審理之回顧與前瞻」。法令月刊。55(10),頁4-11。81.褚麗絹、陳燕華、林居宏(2005),「空軍後勤維修人員的組織變革認知、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經營管理論叢。2(1),頁133-148。
82.劉乃文(2006),「經紀人公司與壽險公司合作意願之探討—以交易成本理論與社會交換理論分析」。天主教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83.劉元春(2001),交易費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北京:經濟科學。
84.劉瑞華譯(1994),Douglass C. North, 1990 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
85.劉福順(2003),「探討導入無線網路系統影響成效之因素」,私立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86.劉德明計畫主持人(2001),「設置集中結算機構相關問題研究--集中結算機構設立方式與組織型態分析 -完-」。集保。87,頁11-30。
87.楊仁壽、俞慧芸、許碧芬合譯(2003),Gareth R. Jones 著,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與個案。台北:雙葉書廊。
88.楊怡婷(2004)「台灣農地政策形成與調適之研究-新制度經濟學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89.廖春文、林淑貞(2005),「組織變革浪潮中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行為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3,頁17-35。90.趙俊人(2002),「政府改造及組織變革之探討」。立法院院聞。30(7),頁87-10291.鄭永祥(2005),「台鐵組織變革模式之研析」。台鐵資料。頁51-62。
92.潘東傑譯(2002),Kotter , J. P. and D. S. Cohen著,引爆變革之心。台北:天下文化。
93.衛 民(2001),「主權爭議之兩岸經貿政策(1990-2000)--戒急用忍政策之新制度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
94.薛曉源、陳家剛(2004),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95.謝俊義(1999),「新制度經濟學對當代行政改革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96.顏愛靜主譯(2001),Furubotn Eric G. and Rudolf Richter 著,制度與經濟理論。台北:五南圖書。
97.傅岳邦(2003),「中共「三個代表」的制度分析:新制度論的觀點」,展望與探索。1(2):18-19。英文文獻
1.Arrow, K. J. (1969).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 Issues Perti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ersus Non-Market Allocation.” I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s: the PBB-system,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91st Cong.,1st sess., vol. 1.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Basu, A.,(1995). Public Expenditure Decixion Making.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3.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43,(November 1937).,pp.386-405.
4.Coase, R. H. (1988) .The Firm, The Marker and The Law,.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24.
5.Coase, Ronald H. (1990).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in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James Alt and Kenneth Shepsle eds., pp3-6,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3-6.
6.Leavitt, H. J.(1965). ‘Appli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Industry:Structural.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Approaches. In March, J. G.”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Skokie, Ⅲ.:Rand McNally).
7.Lowndes, Vivien. (1996). “Varietie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A Critical Apprais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74(2):181-197.
8.Narayanan, V. K. and R. Nath (1993) .“Organization Theory:A Strategic Approach.”Homewood, IL:Irwin.
9.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Powell, W. W. and P. J. Dimaggio (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Scott, W. R. (2001).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2ndeds.). New York :Sage.
12.Seo, M. and W. E. D. Creed (2002).“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 Praxi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Academe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2):222-226.
13.Shepsle, K. (1986).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and Equilibrium Institutions.”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Science of Politics, ed. H. Weisenberg. New York: Agathon.
14.Stigler, G. J. 1972.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Public Policy: A Plea to Scholars.”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1-12.
15.Weber, M. (1968). Economy and Society : An Outline of Interpretative Sociology. Edited by G. Roth and C. Wittich.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Williamson, Oliver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New York: Free Press.
17.Williamson, Oliver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