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王滬寧(1990),腐敗與反腐敗-當代國外腐敗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王鼎銘、侯萱瑩(2005),「台灣選舉政治獻金之探究:2004年立委選舉的 Tobit 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台灣政治學會聯合主辦之2006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台灣民主的挑戰與前景」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10-11日。
3.中國法制網,http://www.sinolaw.net.cn/,2007年4月28日。
4.內政部(2004),政治獻金法研訂實錄,台北:內政部。
5.方金珠(2004),「以伊斯頓系統理論觀點分析戶政服務管理機制之演變」。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6.立法院(1994a),立法院公報,第83卷第17期上冊,頁85。
7.立法院(1994b),立法院公報,第83卷第27期上冊,頁57。
8.立法院(1994c),立法院公報,第83卷第13期,頁86-87。
9.立法院(1995),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57期,頁158-159。
10.立法院(2006),立法院公報,第95卷第25期,頁152-154。
11.立法院(2007a),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13期,頁400-402。
12.立法院(2007b),議事暨公報管理系統-外國法案介紹,2007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ey.gov.tw/lp.asp?CtNode=240&CtUnit=29&BaseDSD=7
13.台灣透明組織(2006a),國際透明組織介紹,2007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ti-taiwan.org/ch.files/index-1.htm
14.台灣透明組織(2006b),貪腐印象指數(CPI) ,2006年10月8日,取自http://www.ti-taiwan.org/ch.files/index-1.htm
15.司德釗(Sy, Der-jau)(2004),「兩岸賄賂罪發展沿革及個案比較」,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4期,頁87-102。16.行政院(2000),行政院函請立法院審議「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提案之民國八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台八十九法字第○八四六七號函。
17.行政院(2006),政府資訊公開法問答集,2007年3月7日,取自http://www.ey.gov.tw/ct.asp?xItem=23835&CtNode=397&mp=1#Q2
18.行政院(2007),法案動態,2007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ey.gov.tw/lp.asp?CtNode=240&CtUnit=29&BaseDSD=7
19.行政院、司法院(2002),行政院、司法院函請立法院審議「貪污治罪條例第十一條及第十二條之一條文修正草案」提案,
院臺法字第○九一○○四二五四○號函
九十一年八月十九日 。
(九一)院台廰刑一字第一九一三八號函
20.呂潮澤(1990),「刑事證據法則實用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10輯(中)。
21.吳定(2003),公共政策。臺北縣蘆洲市:空大。
22.汪兆華(2006),「公務部門健全內控管理防治貪瀆行為之研究」。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高階公共管理組碩士論文。23.邢泰釗(2003),「就我國實務運作觀點,評現行貪污治罪條例」,月旦法學,第94期(2003年3月),頁8-15。24.李明寰(譯)(2002),William N. Dunn著,公共政策分析。臺北市:時英。
25.李湧清(1990),「從組織社會學的觀點論警察貪污問題」,警學叢刊,第20卷第2期,頁25。26.李學燈(1992),證據法比較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7.余振華(2003),「廢止貪污治罪條例暨回歸普通刑法之可行性」,月旦法學,第94期,頁69-83。28.余致力;蘇毓昌(2006),「國家廉政體系的建構與測量」,研考雙月刊,第30卷第6期,頁44-54。29.宋筱元(1989),肅貪機構與貪污之防治。臺北市:五南。
30.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31.林山田(1975),刑罰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2.林山田(1979a),「論貪污犯罪及其防治之道」,軍法專刊,第25卷第11期,頁10-16。33.林山田(1979b),「貪污犯罪刊法賄賂學之研究」,輔仁學誌,第11期,頁4。
34.林山田(1990),刑事訴訟法。自版。
35.林山田(1996),刑法特論(下)。臺北:三民書局。
36.林宜隆(2000),網際網路與犯罪問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37.邱志淳;游國鑌(2004),「兩岸廉政及肅貪之困境與展望」,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頁143-168。38.紀致光(2005),「貪瀆犯罪採重罪政策之效果研究-以侵占罪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9.柯耀程(2003),「貪污治罪條例在適用上的評估與檢討-貪污治罪條例與刑法相關規定之適用與競合」,月旦法學,第94期,頁46-57。40.席代麟(1995),「我們釋憲法制下的政治問題:以『國會』為例」,空大行政學報,第3期,頁253-284。41.洪宜和(2003),「「窩裡反」條款之研究-以貪污犯罪偵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2.香港廉政公署(2006),防賄條例,2006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icac.org.hk/big5/main/#
43.高金桂(2003),「貪污治罪條例各罪之適用與競合」,月旦法學,第94期,頁34-45。44.翁源燦(2003),「中共、丹麥廉政監察制度之比較」,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頁75-87。45.翁源燦(2004),「我國廉政制度之國際比較分析-以政風機構為個案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46.許春金(2000),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47.許濱松(1993),「公務員貪污行為的成因及防治之道」,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1期,頁10-21。48.許勝雄(2004),「我國公務人員貪污及其防制對策」。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9.張平吾(編)(2000),警察百科全書-犯罪學與刑事政策。臺北:正中書局。
50.陳志祥(2003),「貪污治罪條例在內容上之評估與檢討」,月旦法學,第94期,頁16-33。51.陳順煌(2002),「我國貪污問題與廉政制度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52.陳新民(2001a),「新加坡肅貪的法制分析-兼論我國建立肅貪署的隸屬問題(上)」,軍法專刊,第47卷第10期,頁1-11。53.陳新民(2001b),「新加坡肅貪的法制分析-兼論我國建立肅貪署的隸屬問題(下)」,軍法專刊,第47卷第10期,頁1-22。54.陳運財(2003a),「刑事訴訟制度之改革及其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頁75。55.陳運財(2003b),「刑事訴訟之舉證責任與推定」,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6.陳朝建(2004),「談臺灣新公法學派之建構--以法律政策的憲法論證為例」,政策研究學報,第4期,頁81-104。57.陳穎柔(2006),「國際透明組織2006年行賄指數台灣排名倒數第五」。工商時報A4版,(2006╱10╱06)。
58.葉秋南(2006),「先進、落後國家傷害程度大不同 貪污影響經濟成長面面觀」。工商時報A7版,(2006╱10╱01)。
59.黃成琪(2002),「我國公務人員貪污問題與防制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60.黃朝義(2002),刑事訴訟法(證據篇)。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61.新加坡現代出版社(編)(1996),李光耀四十年政論選。新加坡:新加坡現代出版社。
62.蔡良文(1996),「我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63.蔡良文(2000),「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期,頁185-190。
64.蔡良文(2003),「行政中立學理與法制」,考銓,第36期,頁12-47。
65.蔡良文(2004),「行政中立法制」,研習論壇,第48期,頁7-21。66.蔡良文(2006a),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臺北市:五南。
67.蔡良文(2006b),「公務人員核心價值與行政倫理」,考銓,第47期,頁16-43。
68.蔣淑芬(2004),「從洗錢防制之法規範-論各監理機關反洗錢之因應對策及其相關法律適用問題(上)」,刑事法雜誌,第48卷第6期,頁59-77。69.銓敘部(2007),法規草案,2007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mocs.gov.tw/law/main_law_e.aspx
70.鄭善印(2003),「貪污治罪條例在立法上之評估與檢討」,月旦法學,第94期,頁58-68。71.劉錫賢(2005),「以行政罰為前提的刑事不法之研究-兼論其舉證責任及證明標準」。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72.謝立功(2002),財務來源不明罪-折衷式的貪污舉證轉換制,國策評論091268號,2007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C-091-268.htm
73.羅清俊、陳志瑋(譯)(1999),Thomas R. Dye著,公共政策新論。臺北市:韋伯文化。
74.顧慕晴(1996),「行政人員倫理行為之維持-德行(virtue)途徑的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6卷第1期,頁27-42。75.顧慕晴(1998),「縣市政府行政人員行政倫理強化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7卷第3期,頁103-130。76.Ackerman, S.R.(1999)Corruption and Government: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for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CPIB (2006) "Legislation" Retrieved 12 November,2006, from http://app.cpib.gov.sg/newcpib/user/default.aspx?pgID=21#
78.David. H. Rosenbloom(1989), Public Administration :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79.Edwin H. Sutherland & Donald R. Cressey (1978),Criminology, Philadelphia:Lippincott Co.
80.F.E. Kast & J.E. Rosenzweig(1974),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81.James Q. Wilson(1983), “Think About Crime”, New York: Basic Books.
82.John G. Peters,(1978)“Political Corruption in America: A Search for Definitions and a Theo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2, p974.
83.Lee,Rance P.L.ed.,(1981)Corruption and Its Control in Hong Kong: Situations up to the Late Seventid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84.Michael, Johnston(1982), “Political corruption and public policy in America”, Monterey, Calif.: Brooks-Cole Pub..
85.Pope, J. (2000), “Confronting Corruption: the Elements of a National Integrity System,” retrieved from http://www.transparency.org/publications/sourcebook, (2007/2/5).
86.Richard Quinney(1970), “The Study of Criminal Law Social Norms”, in Carl A. Bersani, Crime and Delinquency : A Reader,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87.S.J. Jong(1986), “Public Administration:Design ands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88.Travis Hirschi (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9.Vasiu, Ioana;Vasiu, Lucian,(2005)“A Meromorphic Model for Discouraging Corruption in Public Organizations”,中國行政評論,Vol.15,No1,pp9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