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1: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潔芳
論文名稱:真善美的追尋--鹿橋文學作品研究
指導教授:張堂錡張堂錡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5
中文關鍵詞:鹿橋未央歌人子市廛居懺情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文學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往往會改變書寫的策略,以呼應時代的需求。近代中國多災多難,內憂外患頻仍,在現代文學發展上,啟蒙、革命、和救亡一直是重要的議題,鹿橋生長的背景,正是現代中國急劇變動的時代。然而,民國六年至民國十六年的文學革命、民國十六年至二十六年的革命文學、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八年的戰爭文學,這些主流思潮,在鹿橋的《未央歌》(民國三十四年完稿)中卻看不到它們的影響。
再者,民國三十八年之後,無論是在大陸或台灣,為鞏固政權、統一意識形態,文藝寫作往往被迫跟著政策走。民國四○至六○年代是政府主導反共文藝的時期,所有文學都要配合這個走向,民國五○年代卓然有成的現代主義文學當時尚在政策之外洶湧。到民國六○年代中、後期大環境的改變,文壇主流才由寫實文學或鄉土文學逐漸取而代之。在歷經轉變的台灣文壇時空座標下,鹿橋可以說是缺席的。
這樣的一位作家,在民國五十六年現代文學抬頭、反共文藝猶盛的時期,出版了《未央歌》,雖然引起兩極的評價,卻能在民國六○年代造成話題,影響廣大的年輕學子。《未央歌》塑造的大學樂園,充滿理想色彩,滿足時代年輕學子追求五四精神的嚮往,喚起美好的情操、激勵向上的意志。自此之後,鹿橋儼然成為青年導師,愛與美的代言人,
他雖然不在國內,但只要回國或有新書發表,各文藝團體機構、大學就爭相請他演講,演講題目大多跟文化、美育有關,《未央歌》成為戰後台灣最有影響力的書籍之一。其後出版的《人子》,也引起眾多的討論與闡釋,民國八十七年黃淑英根據〈明還〉繪製的《小小孩》繪本是作品熱潮的延續。民國六十四年出版的《懺情書》寫作年代最早,為鹿橋十九、二十歲時的雜感筆記,也是爲寫《未央歌》與《人子》先行實驗的素描小冊子;民國八十七年出版的《市廛居》,散論文化、生活與人物,與之前的三部作品相較,筆觸由純美浪漫走向生活體驗,但是一以貫之的是對真善美的追尋。
在青少年懵懂時期,《未央歌》的故事便爲筆者留下美好的印象。隨著時代風氣丕變,文學作品的內容趨於商業化、通俗化,抒情文學式微。雖然有些學者認為《未央歌》太理想、太不食人間煙火,但是它在不同的年代都同樣激勵了渴望美與愛的心靈,在現今處處都過於講求實際的社會風氣中,青年人對於理想的熱誠、對於生命中除了物質以外,一種生命品質的向上奮進的精神也逐漸消失,於是年輕時應該有一點的爲了理想不顧一切的傻勁不見了,心態早熟得像在社會上打滾許久的人,實在令人惋惜,讀鹿橋的作品能緩和或改善這種不平衡,這是促使筆者研究鹿橋的原始動力。
再者,翻閱文獻資料,關於鹿橋作品的專門研究有限,全面觀察的文章幾乎沒有,而且無論評價如何,都僅就單篇討論而已,令人遺憾。
鹿橋在民國三十四年離開動亂的中國,此後求學、結婚、成家、工作,大半輩子都在國外。對大陸或台灣而言,在地理上、在文壇上,鹿橋都與祖國、主流分離。筆者對這樣一位在政治與文藝思潮上長期與主流疏離的作家,竟然有這種魅力,得以在台灣暢銷書排行榜上長期屹立不搖,感到好奇。終其一生,鹿橋的文藝創作自有主張,也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筆者想從各個面向,對鹿橋其人及其作品做較全面的觀察,並且試圖給予一個文學定位。
第一章 緒論…………………………………………………1
壹 前言…………………………………………………………1
貳 研究動機與目的……………………………………………1
參 文獻探討……………………………………………………3
肆 問題意識及研究方法………………………………………4
一 問題意識…………………………………………………4
二 研究方法…………………………………………………6
伍 各章摘要……………………………………………………7

第二章 鹿橋及其作品概述………………………………13
第一節 鹿橋其人其事…………………………………………13
一 生平經歷……………………………………………………13
(一)家世背景………………………………………………13
(二)少年時代………………………………………………14
(三)西南聯大時期…………………………………………16
(四)赴美讀書………………………………………………22
(五)婚姻與家庭……………………………………………24
(六)延陵乙園………………………………………………28
(七)教學與成就……………………………………………30
(八)退休生活………………………………………………30
二 性情與思想…………………………………………………31
(一)寬恕之心………………………………………………31
(二)情感豐富………………………………………………33
(三)率性而為………………………………………………35
(四)赤子之心………………………………………………35
(五)其他面向………………………………………………37
三 處世態度……………………………………………………38
(一)登高必自卑……………………………………………38
(二)農家精神………………………………………………38
(三)不顧流俗………………………………………………40
(四)嘗試與突破……………………………………………42
(五)迎向人生逆境…………………………………………43
第二節 鹿橋的文學因緣及寫作理念…………………………46
一 寫作之路……………………………………………………46
(一)文學基礎從小奠定……………………………………46
(二)以日記練習寫作………………………………………47
(三)初試身手………………………………………………48
(四)參加西風徵文…………………………………………49
(五)左手寫詩、右手寫論文………………………………50
(六)全爲興趣而寫…………………………………………51
二 寫作理念……………………………………………………52
(一)寫作要對自己真誠……………………………………52
(二)文學本身就是目的……………………………………52
(三)主張新文言……………………………………………53
(五)追求真善美,但不必歸類於什麼「主義」…………54
(五)哲學寄託在小說裡……………………………………55
(六)反對簡體字……………………………………………55
第三節 作品出版及內容概述…………………………………56
一《未央歌》
(一)寫作出版始末…………………………………………56
(二)篇章與內容……………………………………………58
(三)寫作目的………………………………………………59
二《人子》
(一)寫作出版始末…………………………………………60
(二)篇章與內容……………………………………………61
(三)寫作目的………………………………………………62
三《懺情書》
(一)寫作出版始末…………………………………………62
(二)篇章與內容……………………………………………63
(三)寫作目的………………………………………………64
四《市廛居》
(一)寫作出版始末…………………………………………64
(二)篇章與內容……………………………………………65
(三)寫作目的…………………………………………………65

第三章 鹿橋作品的寫作手法……………………………67
第一節 人物刻劃細膩…………………………………………67
一 不落俗套,把人物寫活……………………………………67
二 深入女性心理………………………………………………70
三 擅長塑造人物性格…………………………………………73
第二節 將自然景物融入情節中………………………………81
一 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手法……………………………………82
(一)摹寫運用………………………………………………83
(二)光影反差………………………………………………88
(三)排比兼層遞……………………………………………90
二 重視自然景物描寫的多重效果……………………………91
(一)作為情節的一部分……………………………………92
(二)景物貫串全局,具象徵的意義………………………93
(三)製造氣氛、烘托人物情節……………………………96
(四)時空的過場……………………………………………98
第三節 擅於運用修辭技巧……………………………………99
一 轉化修辭法的運用…………………………………………99
(一)擬人(物的人性化)…………………………………100
(二)擬虛為實(將抽象具體化)…………………………104
(三)擬物(人的物性化)…………………………………106
二 譬喻、映襯修辭法的運用…………………………………111
(一)譬喻……………………………………………………112
(二)映襯……………………………………………………114

第四章 鹿橋作品的思想主題……………………………119
第一節 以天人合一為思想主軸…………………………… 119
一 天的定義………………………………………………… 120
二 人性論…………………………………………………… 121
(一)心智清明…………………………………………… 121
(二)人性本善,情無好壞……………………………… 122
(三)人性相通…………………………………………… 123
第二節 愛是進步的動力…………………………………… 124
一 愛是情感的源頭………………………………………… 124
二 愛是和諧的基礎……………………………………… 126
(一)人與人…………………………………………… 126
(二)人與自然………………………………………… 128
第三節 強調文化的融合與傳承…………………………131
一 肯定中國文化………………………………………… 131
二 文化融合是趨勢……………………………………… 134
三 文化要傳承發揚……………………………………… 137
第四節 追求美好的教育理想……………………………138
一 主張美感、人文教育………………………………… 138
二 營造心目中的理想校風……………………………… 143
第五節 表現對理想愛情的期望………………………… 146
一 將愛情神聖化、莊嚴化……………………………… 147
二 對女性尊重與憐惜…………………………………… 149
三 《未央歌》裡的愛情意識…………………………… 151
第六節 關心但不評論的政治態度………………………153
一 寧談文化不談政治…………………………………… 151
二 憧憬大同世界………………………………………… 158

第五章 鹿橋作品的風格情調……………………….161
第一節 道不盡的童趣………………………………… 161
一 營造神奇的氣氛………………………………………161
二 運用「可愛的」辭彙…………………………………162
三 塑造「活潑的」情節…………………………………167
四 文字具動畫感…………………………………………170
第二節 美感經驗的追尋…………………………………172
一 注重人性之美……………………………………… 173
(一)宗教般的情懷……………………………………173
(二)刻意描寫光明面…………………………………180
(三)大量使用正向辭彙………………………………182
二 感官的觸發……………………………………………186
(一)在生活中捕捉美感………………………………186
(二)用詞抒情典雅……………………………………188
第三節 文章深具傳統文化色彩…………………………191
一 繼承古典小說的技法…………………………………191
(一)模仿古典小說的架構……………………………191
(二)篇首有詩詞作註記………………………………193
(三)以寓言傳說作為小說開頭………………………194
(四)其他古典小說風格
-諧音雙關與全知敘述…………………………197
二 敘述文白夾雜…………………………………………198
三 引用古書古語…………………………………………202
四 敘事富鄉野傳奇色彩…………………………………205

第六章「《未央歌》現象」探討…………………… 211
第一節 時代環境………………………………………… 212
一 政治環境……………………………………………… 212
二 經濟環境……………………………………………… 213
三 社會環境……………………………………………… 214
第二節 文壇狀況………………………………………… 215
一 民國四○年代-反共文學當道……………………… 216
二 民國四○年代後期至五○年代-現代主義風行…… 217
三 民國六○年代至七○年代-鄉土文學抬頭……………218
第三節 《未央歌》現象的形成與爭議……………………219
一 契合時代青年的心理…………………………………… 219
二 讀者:《未央歌》現象的形成……………………………220
三 學者:《未央歌》的正反評論……………………………224

第七章 結論…………………………………………229
附錄
鹿橋年表……………………………………………………233
參考資料……………………………………………………237
參考資料:(依照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一 鹿橋專著
鹿橋:《未央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鹿橋:《人子》,台北:遠景出版社,1974年。
鹿橋:《懺情書》,台北:遠景出版社,1975年。
鹿橋:《市廛居》,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年。

二 報紙資料
陳銘慶:〈《人子》的探討〉,《青年戰士報》,第8版,1974年11月22日。
林柏燕:〈香格里拉之歌〉,《中華日報》,第9版,1975年1月15日。
李利國:〈《人子》透露的信息是什麼〉,《中國時報》,第12版,1975年8月24日。
何懷碩:〈笑談《人子》〉,《中央日報》,第12版,1976年12月7日。
司馬長風:〈鹿橋的《未央歌》〉,《更生日報》,第7版,1978年4月5日。
齊邦媛:〈與時代若即若離的《未央歌》〉,《聯合報》,第8版,1987年7月5日。
聯合報編輯群:〈校園知識份子的時代使命〉,《聯合報》,第15版,1987年7月7日。
齊邦媛:〈烽火邊緣的青春—重讀《漣漪表妹》、《未央歌》〉,《聯合報》,第21版,1988年7月7日。
周腓力:〈歷盡滄桑一奇書〉(1-4),《中央日報》,第16-17版,1990年1月6-9日。
陳台生:〈未央之歌〉,《自由時報》,第34版,1995年9月19日。
樸月:〈永遠的「小童」〉,《青年日報》,第15版,1995年10月14日。
庭音:〈未央歌VS新未央歌〉,《中華日報》,第15版,1995年10月24日。
陳衍秀:〈星月悠揚—我讀《未央歌》〉,《國語日報》,第4版,1996年4月22日。
周密:〈鹿橋談中國人的文化(上)、(下)〉,《聯合報》,第41版,1997年12月19、20日。
楊照:〈浪漫樂觀的大學烏托邦—鹿橋的《未央歌》〉,《中國時報》,第37版,1998年4月7日。
朱惠娟:〈鹿橋抵高師大,《未央歌》沸騰〉,《中央日報》,第8版,1998年12月3日。
鹿橋:〈閒話市廛—《市廛居》出版前言〉,《中國時報》,第37版,1998年12月9日。
董成瑜:〈專訪 鹿橋:《未央歌》是中國文學,無法翻譯〉,《中國時報 開卷週報》,1998年12月9日。
董成瑜:〈鹿橋與讀者分享異鄉歲月〉,《中國時報》,第42版,1998年12月10日。
江中明:〈鹿橋,回臺自喻無軌電車〉, 《聯合報》,第14版,1998年12月11日。
陳文芬:〈鹿橋笑展天真容顏,侃談《市廛居》〉,《中國時報》,第11版,1998年12月11日。
張夢瑞:〈人在市廛居悠然看生活〉,《民生報》,第19版,1998年12月11日。
曾意芳:〈《未央歌》不再,鹿橋歎校園亂象〉,《中央日報》,第10版,1998年12月11日。
陳文芬:〈鹿橋的經典繪上新貌〉,《中國時報》,第11版,1998年12月12日。
王瑞瑤:〈鹿橋《未央歌》邁入33年,《市廛居》心情剖析〉,《中時晚報》,第12版,1998年12月13日。
陳千惠:〈鹿橋:《未央歌》非寫現實,是寫願望〉,《聯合報》,第14版,1998年12月18日。
陳寜明:〈作品搬上螢幕,鹿橋是死抵抗〉,《中時晚報》,第33版,1998年12月18日。
潘彬松:〈鹿橋清大上網網友樂透〉,《中央日報》,第12版,1998年12月18日。
田欣炎:〈《未央歌》完結篇?鹿橋有歎〉,《聯合晚報》,第7版,1998年12月19日。
江中明:〈一九九八年回顧系列/文學篇〉,《聯合報》,第 14版,1998年12月24日。
彭蕙仙 :〈人子鹿橋八十矣,一派天真歌未央〉,《中國時報》,第11版,1998年12月27日
彭蕙仙:〈市廛居〉,《中時晚報》,第12版,1999年1月17日。
張素貞,〈君子儒的靈修內省—鹿橋的散文集〉,《中央日報》,第22版,1999年2月24日。
李瑞騰:〈文壇行走-二十世紀中文小說〉,《聯合報》,第37版,1999年6月28日。
陳希林:〈鹿橋走了,名著《未央歌》傳世〉,《中國時報》,第14版,2002年3月22日。
李令儀:〈作家鹿橋19日病逝,留下人子《未央歌》〉,聯合報,第14版,2002年3月22日。
晏山農:〈《未央歌》不輟,鹿橋已逝〉,《中國時報》,第39版,2002年3月22日。
張夢瑞:〈鹿橋病逝長留《未央歌》〉,《民生報》,第12版,2002年3月22日。
華:〈《未央歌》作者鹿橋病逝美國〉,《中央日報》,第18版,2002年3月22日。
李令儀:〈首版《未央歌》鹿橋親筆題字〉,《聯合報》,第14版,2002年3月23日。
丁文玲,〈悼念鹿橋,一代宗師〉,《中國時報》,第22版,2002年3月24日。
周芬伶:〈未央的童歌〉,《中國時報》,第39版,2002年4月5日。
樸月:〈從「小童」到「鹿橋」〉,《中國時報》,第39版,2002年5月17日。
潘郁琦:〈秋實殒於春華—驟聞鹿橋辭世〉,《自由時報》,第39版,2002年5月17日。
龔鵬程:〈漂流的世界華文文學〉,《聯合報》,第39版,2002年9月11日。

三 期刊論文
楚戈:〈鹿橋訪問記〉,《幼獅文藝》,第33卷第4期,1972年4月,頁42~53。
楚戈:〈海外的「現代藝術季」〉,《幼獅文藝》,第33卷第4期,1972年4月,頁54~58。
安大略:〈人子愛吃糖一評《人子》〉,《書評書目》,第24期,1974年11月,頁5-6。
朱炎:〈文學與心理建設〉,《中外文學》,第3 卷第9 期,1975 年2 月,頁4~7。
王文進:〈《人子》鹿橋這本書〉,《明日世界》,第2期,1975年,頁77~79。
張克和:〈《人子》讀後感〉,《明日世界》,第2期,1975年,頁79。
邊疆:〈森林與樹-談《人子》〉,《書評書目》,第24期, 1975年4月,頁107~109。
蕭毅虹:〈評人子〉,《書評書目》,第30期,1975年,頁88~95。
冷步梅:〈鹿橋終生追求美〉,《綜合月刊》,第82期,1975年,頁46~53。
桂文亞:〈鹿橋印象記〉,《皇冠雜誌》,第259期,1975年9月,頁84~87。
鹿橋:〈結婚第一年—我的妻子〉,《皇冠雜誌》,第259期,1975年9月,頁78~83。
莊秀珍:〈人子〉,《年青人》,第15卷,1977年,頁126~136。
戴麗珠:〈從《未央歌》、《人子》展望中國未來的小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9期,1977年,頁72~73。
江漢:〈鹿橋在談什麼調子〉,《夏潮》,1977年7月,頁74~76。
羊子喬:〈神秘的觸鬚-論《小王子》與《人子》的寓言象徵〉,《書評書目》,第76期,1979年8月,頁90~95。
沈清松:〈從拉岡的心理分析談孩提的意義探索〉,《哲學與文化》,第12 卷第8 期,1985 年8 月,頁23~29。
周芬伶:〈以寫作技巧看《未央歌》〉,《東海文藝季刊》,第23期,1987年,頁163~167
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1988春季號,頁145~157。
柯志明:〈原始累積、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為案例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1988春季號,頁11~43。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冬季號,頁181~209。
廖炳惠:〈評呂正惠著《小說與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冬季號,頁247~264。
錢永祥:〈《自由主義》與中國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年冬季號,頁57~99。
傅大為:〈科學實證論述歷史的辨證-從近代西方的啟蒙到台灣的殷海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冬季號,頁11~56。
羅成琰:〈人與自然-論現代中國作家的自然審美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1989年,頁218
莊信正:〈《未央歌》的童話世界〉,《當代》,第47期,1990年,頁130~148。
任笙:〈現代散文觀念的形成及裂變〉,《職大學刊》,第2期,1992年,頁30~39。
潘天強:〈簡論新時期文學中的文化意識〉,《學術界》,第4期,1992年,頁70~73。
逄塵瑩:〈從心理分析論小說創作〉,《中外文學》,第22 卷第2 期,1993 年7 月,頁102~127。
林芳玫:〈雅俗之分與象徵性權力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份子的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6期,1994年3月,頁55~78。
馬偉業:〈愛與美與人生-論鹿橋的《未央歌》〉,《呼蘭師專學報》,第3期,1996年,頁52~58。
周本驥撰文、郭以德攝影:〈鹿橋歌未央〉,《經典雜誌》,1999年3月頁100~105。
陳芳明:〈六○年代台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月號,2002年,頁151~163。
張萍萍:〈20世紀40年代文學中的「文化宗教精神」〉,《文史哲》,第3期,2002年,頁22~26。
馬家輝:〈鹿橋未央〉,《新新聞》,2002年4月,頁77。
張鳳:〈《未央歌》歌未央—懷念鹿橋先生〉,《聯合文學》,第211期, 2002年5月,頁168~171。
黃淑儀:〈五種跟青春相遇的假期生活〉,《Cheers》,第29期,2003年2月1日。
吳啟銘:〈滿足想像及追尋的慾望〉,《文訊》,第219期,2004年1月,頁13~15。
張堂錡:〈純美的凝望-中國現代作家探索的一個面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1月,頁69~74。
常秀珍:〈鹿橋〈幽谷〉析論〉,《中國語文》,2005年4月。頁90~95。

四 學位論文
楊正凱:《西南聯大研究》,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藍健春:《台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劉秀美:《台灣通俗小說研究:1949-1999》,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范増亮《時代樂府-民國六○年代(七○年代)校園民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常秀珍:《鹿橋《人子》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馬琇芬:《鹿橋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五、專書
華嚴:《智慧的燈》,台北:文星出版社,1961年。
詹姆斯.卡萊爾,何欣譯:《英雄與英雄崇拜》,台北:中華書局,1963年。
潘人木:《漣漪表妹》,台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叢書:現代小說選第五集,1963年。
王尙義:《野鴿子的黃昏》,台北:水牛出版社,1966年。
瓊瑤:《幾度夕陽紅》,台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
無名氏:《塔裡的女人》,台北:萬象出版社,1967年。
於梨華:《燄》,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
林懷民:《蟬》,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司馬中原:《啼明鳥》,台北:皇冠出版社,1970年。
胡蘭成等:《見仁見智談人子》,台中:廣成出版社編輯部編,1975年。
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台北:遠流出版社,1975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75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
小野:《蛹之生》,台北:文豪出版社,1975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
丘秀文:《智者群像》,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77年。
朱天文:《擊壤歌》,台南:長河出版社,1977年。
小野:《試管蜘蛛》,台北:文豪出版社,1978年。
小野:《擎天鳩》,台北:文豪出版社,1978年。
小野:《寧靜海》,台北:文豪出版社,1979年。
應平書:《學人風範》,台北:中華日報出版社,1980年。
趙淑俠:《我們的歌》,台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80年。
朱天文:《方舟上的日子》,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3年。
蔡源煌:《文學的信念》,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3年。。
葉啟政:《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王孝廉:〈死與再生--原型回歸的神話主題與古代時間信仰〉,《古典文學第七集》,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伊索著,吳憶帆譯:《伊索寓言》,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5年
普濟:《五燈會元》,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李瑞騰編:《抗戰文學概說》,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
秦賢次編著:《抗戰時期文學史料》,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
蘇雪林等著:《抗戰時期文學回憶錄》,台北:文訊月刊雜誌社,1987年。
W‧C‧布斯著,華明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7年。
邱燮友等編著《中國文學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88年。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山出版社,1988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年。
王溢嘉《人性剖析》,台北:自立晚報社,1988年。
尉天驄《衝破禁忌--一九七八台灣思想批判》,台北:敦理出版社,1988年。
嚴家炎著《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范伯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嚴北溟、嚴捷:《中國哲學寓言故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0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編譯《文藝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陳思和《筆走龍蛇》,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王爾德(Oscar Wilde)原著:《王爾德故事集》,台南:大夏出版社,1992年。
黃漢耀:《中國人的寓言性格》,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992年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倒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爾德(Oscar Wilde)原著,王大閎譯寫:《杜連魁》,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Waugh,Patricia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5年。
陶曉清、馬世芳,余光中:《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台北:滾石唱片,1995年。
陳惠英:《感性自我心象-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封德屏主編:《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封德屏主編:《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封德屏主編:《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周慶光、劉瑋:《漢語與中國新文化啟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沈從文:《春燈集》,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歌德著,周樹芬譯:《少年維特的煩惱》,台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孔范金:《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
曾佳慧:《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杜書瀛主編:《文藝美學原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黃淑英:《小小孩》,台北:格林文化,1998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台北:明文書局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Roger A Caras,陳慧雯譯:《動物與人的親密關係》,台北,天下文化,1998年。
常若松著,車文博主編:《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大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9 年。
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黃慶萱:《文法與修辭》,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龍協濤著:《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龍協濤著:《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
宗白華:《西方美學名著選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張堂錡審定:《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郭有遹:《文藝創造心理學》,台南:台灣復文興業,2001 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西元2001年。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1 年。
阪口直樹著、宋宜靜譯:《十五年戰爭期的中國文學》,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年。
李維史陀:《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吳錫德主編:《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革非《小說叙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15。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朱光潛撰:《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蒙:《王蒙談小說》,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朱光潛:《談美》,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滾石文化,2003年。
耿傳明:《輕逸與沉重之間》,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樸月編:《鹿橋歌未央》,台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

六 網路資料
*「鹿橋歌未央」http://nelsonwu.theweb.org.tw/index1.html
*「與鹿橋有約」http://vm.nthu.edu.tw/arts/shows/endless/
(二者同屬於清華大學清蔚園http://vm.nthu.edu.tw/)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網站」http://www.luobinghui.com/ld/zl/Index.html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
*聯合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2/3/23/c7735.htm。
*詹文豪〈時亦猶其未央-關於《未央歌》的一些外緣感思〉,「時亦猶其未央」.台南女中八十七學年度圖書館週專案活動,http://lib.tngs.tn.edu.tw/g/ga/ga06.html。
*沈克琦〈談談西南聯大(下)〉,《學習時報》,2006年8月17日,http://big5.china.com.cn/xxsb/txt/2005-08/23/content_5948738.htm。
*伊塔〈海外的中國文士情懷-讀鹿橋《市廛居》〉「世界末日」,1998年12月29日,http://blog.sina.com.tw/10046/article.php?pbgid=10046&entryid=229。
*中華民國(台灣)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05年11月9日
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7358&ctNode=2527&mp=1。
*沈克琦〈談談西南聯大(下)〉,《學習時報》,2006年8月17日,http://big5.china.com.cn/xxsb/txt/2005-08/23/content_5948738.htm。
*伊塔〈海外的中國文士情懷-讀鹿橋《市廛居》〉「世界末日」,1998年12月29日發表http://blog.sina.com.tw/10046/article.php?pbgid=10046&entryid=229
*〈駝峰航線沿線地理位置介紹〉,「雲網」,http://www.yunnan.cn/166/2004/02/20/150@89341.htm。
*「中縣教育論壇」,http://forum.tcc.edu.tw/viewtopic.php?p=8418&sid=93183417888dd7de8df0dddbd4f85c96。
*《現代詩修辭學》http://ptyh.netfirms.com/papers/shesiya003.htm。
*賴德和〈當音樂遇上舞蹈-我與雲門的互動〉,「台南藝術大學通識講座」,2004年3月11日,http://web.tnnua.edu.tw/~common/class/history/930311.htm。
*OZONES:〈遙唱《美麗島》的哀愁-李雙澤與淡江學派的民歌沙龍〉,「同溫層-文藝沙龍」,2006年4月30日,http://blog.yam.com/stratosphere_salon/trackback/5975065。
*郭冠蔥〈鹿橋與未央歌〉,「世界新聞網」,2006年1月3日。
*約翰•伊斯雷爾﹙John Israel﹚、郭曉東譯〈聯大模式對公共知識份子的影響〉,2004年3月1日,「confucius 2000」,http://www.confucius2000.com/outside/ldmsdggzsfzdy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