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09: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曹承允
研究生(外文):Tsao , Chen-Yun
論文名稱:兩岸合作防制毒品危害可行性之研究
指導教授:李明李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外交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國際事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反毒反毒策略緝毒拒毒戒毒跨境犯罪毒品犯罪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5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冷戰結束後,受到全球化與資訊化的影響,各類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重視,而毒品危害問題已然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嚴重公害。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至少有100萬人口專門從事國(區)際販毒活動,且毒品犯罪集團已形成配套的嚴密網絡,突破國(區)界,發展成為國(區)際販毒組織。此外,全球毒品每年銷售總額為8000億至1兆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0%,此一數字與全球軍火貿易額相差無幾。另根據聯合國2002年公布的年度報告,目前全球吸毒人口高達兩億多人。每年約有10萬人死於吸毒,因此而喪失勞動力的人有1000萬人之多。在日趨嚴重的國際販毒活動的滲透下,毒品犯罪在全球各地區均呈現滋長及蔓延的趨勢,除直接威脅人類健康外,更對國際社會穩定造成嚴重衝擊。
1949年,兩岸分裂分治,兩岸進入長期隔離狀態,直到1987年11月,政府開發大陸探親後,兩岸民間交流熱絡,經貿互動頻繁。然而,於此同時,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安全議題亦逐漸擴大,許多非傳統性安全威脅的嚴重性愈趨顯著,其中毒品由於體積小,藏匿容易,致查緝困難,甚賴兩岸政府具體有效的合作措施,始能有效防制。然而,兩岸受限於政治疏離,使得雙方具體合作行動甚為有限,不僅難以對兩岸毒品犯罪集團予以致命打擊,更為毒品犯罪份子提供了良好的避罪空間。
中國大陸自80年代初起,在國際毒潮的侵襲及大陸內部市場大量需求下,毒品問題日趨嚴重,由其種類的多樣化、吸毒人數的直線上升、蔓延範圍的迅速擴大,衍生的暴力犯罪及愛滋病擴散問題,對大陸治安及人民健康均造成嚴重衝擊。鑑此,中共中央國務院把解決毒品犯罪問題作為「嚴打」的一項主要任務,在凡是有毒品犯罪的市、縣展開各項禁毒工作,並積極參與國際反毒合作。我國則由於人民生活富裕,雖然種植毒品者較少,但販賣、運輸獲利豐厚,因此「投機圖利」遂成為台灣毒品犯罪的首要原因。我國反毒策略,於1955年至1990年間,主要著重於斷源,亦即以加強查緝為主要政策,直到1991年,毒品氾濫,除打擊供給之外,亦開始加強減少需求面的努力,發展出各種戒癮宣導與預防政策。1993年由時任行政院院長連戰鄭重揭示「向毒品宣戰」,並於1994年2月成立「中央反毒會報」,確立我國反毒策略以「斷絕供給」、「減少需求」為目標,以「緝毒」、「拒毒」與「戒毒」為方法。
由於全球化的快速腳步,毒品犯罪在不同國家間也有隨著產銷分工而有快速擴散的現象,全球性與區域性的毒品防制計畫亦逐漸受到重視,藉由國際合作的方式進行查緝、減少生產、降低濫用導致的健康及犯罪問題、促進毒癮治療與聯合監控等,是目前國際間毒品防制上相當重要的策略。面對此一情形,不論是國際組織或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把打擊跨國(境)毒品犯罪當作施政重點,並竭盡所能的致力於加強彼此間的協調聯繫與互助合作。然而,兩岸受限於政治疏離,及諸多法律規範上的限制,使得雙方在防制毒品危害方面所進行的合作甚為有限,形成反毒漏洞的可能益發明顯。加以兩岸各自存在許多個別且不易克服的毒品防制困境,使得兩岸毒品威脅均日趨嚴重。本論文研究發現兩岸毒品防制所面臨的問題概要如次:
一、大陸方面:
(一)貪腐問題成為中國大陸毒品犯罪的溫床。
(二)大陸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使得不少人藉販毒以「脫貧致富」。
(三)大陸因緊鄰「金三角」、「金新月」兩大毒品產區,雲南省邊境線長達4,061公里,毒品查緝甚為困難。
二、台灣方面:
(一)政黨輪替後頻繁的內閣改組,使得反毒政策缺乏延續性。
(二)相較於周邊國家均採嚴刑峻罰以打擊毒害,我國因執法過輕,在區域內有嚴重失衡現象。
(三)我國現行以「行政院毒品防制會報」,負責執行各項反毒工作,統籌功能不彰。
(四)我國無緣參與國際反毒合作,邊緣化的危機清晰可見。
(五)我國社會富裕,毒品價格較周邊國家相對較高,成為毒品流向勢難避免。
(六)我國屬海島型國家,進口貨運量龐大、人員出入境頻繁,防堵毒品入境困難重重。
三、兩岸合作方面:
兩岸之間目前反毒合作受限於政治因素干擾,除了大陸不承認台灣地區司法管轄權外,現行仍存在有協商機制功能不彰,以及未建立毒品犯罪情報交換機制等諸多不利因素。
綜合上述所言,面對毒品危害問題,兩岸雖有著不同的時空背景,但在如水銀洩地般的國際毒潮滲透威脅下,兩岸正面臨著同樣險峻的挑戰,為確保兩岸人民共同安全與福祉,實不應為了堅持意識形態,而危及共同安全。藉由分析兩岸毒品犯罪現況,進而提出具體建言,實乃本論文之主要目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文獻探討……………………………………8
第五節 研究架構……………………………………12
第六節 名詞界定……………………………………13

第貳章 全球毒品危害情形與反毒現況……………15
第一節 當前全球毒品危害概況……………………15
第二節 當前國際反毒合作現況……………………49
第三節 小結………………………………………56

第參章 兩岸毒品危害現況與跨境犯罪型態………59
第一節 中國大陸毒品危害概況……………………60
第二節 台灣毒品危害概況…………………………66
第三節 兩岸毒品跨境犯罪型態……………………75
第四節 小結………………………………………81

第肆章 兩岸毒品防制現況與合作困難……………83
第一節 中國大陸毒品防制現況……………………83
第二節 台灣毒品防制現況……………………………93
第三節 兩岸毒品防制現況比較……………………105
第四節 兩岸合作防制毒品危害之困難……………109
第五節 小結………………………………………112

第伍章 兩岸合作防制毒品危害可行模式分析…115
第一節 兩岸合作防制毒品危害的可能性…………115
第二節 兩岸合作防制毒品危害的可行性…………118
第三節 兩岸合作防制毒品危害的可行模式與機構…120
第四節 小結………………………………………124

第陸章 結論………………………………………129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9
第二節 建議事項…………………………………131
第三節 後續研究方向………………………………141
附錄………………………………………………143
附錄一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143
附錄二 金門協議 ………………………………………………161
附錄三 中國關於禁毒的決定 …………………………………163
附錄四 國際刑法中毒品罪犯的引渡規定 ……………………167
附錄五 國際刑警組織章程 ……………………………………169
參考文獻……………………………………………181
圖目次
1. 研究架構圖……………………………………………………13
2. 政府反毒策略及組織分工圖…………………………………100
3. 兩岸毒品防制現況比較表……………………………………109
表目次
1.「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毒品種類
表…………………………………………………………………33
2.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常見濫用藥物分類圖鑑」…34
3. 法務部統計全國查獲毒品種類暨來源地區表………………101
4. 全國毒品案件偵審情形表……………………………………102
5. 執行毒品案件裁判確定有罪人數暨再累犯情形表…………102
一、中文部份

(一)官方出版品

《2004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4年。
《2006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
內政部警政署編,《警政白皮書:民國九十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2001年。
內政部警政署編,《警政白皮書:民國九十一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2002年。
內政部警政署編,《警政白皮書:民國九十二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2003年。
內政部警政署編,《警政白皮書:民國九十三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2004年。
內政部警政署編,《警政白皮書:民國九十四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2005年。
王琪琨等著,《防制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專案報告,1996年。
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編,《各類重大刑事案件偵查書類精選彙編》。台北:台 灣高等法院檢察署,1997年。
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編,《精選緝毒偵審案例彙編》。台北:台灣高等法院檢 察署,1996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工作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我們對「辜汪會談」的看法》。台北:行政院大陸委 員會,1993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防制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台北:行政院大陸委 員會,1997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國統綱領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3年。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編,《2004反毒報告書》。台北: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2004年。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編,《2005反毒報告書》。台北: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2005年。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編,《2006反毒報告書》。台北: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2006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大陸地區毒品氾濫情勢調查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0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台海及中國大陸地區偷渡問題調查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1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九十年》。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2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3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5年。
張五岳等著,《中共要求兩岸直接通航策略與我方對策》。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專案報告,1993年。
張保民,〈中共開放政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中國大陸研究》,35卷8期。 1992年8月。
蔡墩銘等著,《涉及兩岸刑事案件處理方式之研究》。台北 : 行政院大陸委員 會委託研究專案報告,1993年。

(二)專書

丁渝洲編,《台灣安全2005-2006戰略評估》。台北:遠景,2006年。
王逸舟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1999年。
丘宏達編,《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1973 年。
包宗和、吳玉山,《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00年。
田宏杰,《妨害國(邊)境管理罪》。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3年。
任惠華,《刑事案件偵查》。北京:法律,2001年。
朱蓓蕾,《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2003年。
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台北:遠景,2005年。
何秉松,《有組織犯罪研究第一卷–中國大陸黑社會(性質)犯罪研究》。北京:中國法制,2002年。
但偉,《偷渡犯罪比較研究》。北京:法律,2004年。
吳東野、鄭端耀,《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遠景,2003年。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1995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2001年。
李英明,《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2003年。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2001年。
李慎明、王逸舟編,《2004: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張增樑,《現階段兩岸有關偷渡之相關法令、管理及其問題之研究-兼論〈三通〉後兩岸共同防制偷渡之可行性》。台北:遠景,2002年。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張增樑、謝立功,《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可能性研 究》。台北:遠景,2003年。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曾正一,《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可行模式之評估 與分析》。台北:遠景,2002年。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曾正一,《兩岸合作共同打擊毒品犯罪之研究》。 台北:遠景,2003年。
阮方民,《洗錢犯罪比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2年。
周成瑜,《兩岸走私及偷渡犯罪之研究》。台北:學林,2004年。
周兵等 譯Vincent N.Parrillo、John Stimson、Ardyth Stimson,《當代社會問題》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北京:華夏,2002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2003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2004年。
邵沙平,《跨國洗錢的法律控制》。武漢:武漢大學,1998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2004年。
金鑫編,《世界問題報告-從世界的視角關照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2年。
門洪華,《和平的緯度: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
俞可平、黃衛平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
施志茂,《安非他命危害與犯罪防治》。台北:華泰文化,2000年。
胡元梓、薛曉源編,《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
胡鞍鋼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2003年。
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台北:遠景,2004年。
桑紅華,《毒品犯罪》。北京:警光教育,1992年。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2003年。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2001年。
馬模貞,《毒品在中國》。台北:克寧,1994年。
崔慶森、陳澤憲,《毒品犯罪及對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2年。
張文木,《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山東:山東人民,2000年。。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揚智,1998年。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揚智,2002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2000年。
張增樑,《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問題之研究》。桃園:三峰,1995年。
張錫模,《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台北:遠景,2004年。
曹大臣、朱慶葆,《刺刀下的毒禍-日本侵華期間的鴉片毒化活動》。福州:人 民,2005年。
曹子丹,《中國犯罪原因研究綜述》。北京:中國政法大學,1993年。
許春金,《犯罪學》。台北:三民,2000年。
陳仟萬、林宜君,《抓毒專家小六法-偵查毒品犯罪策略》。台北:永然,1999 年。
陳淑莊,《世界毒品大戰》。北京:法律,1998年。
陳潔華,《二十一世紀中共外交戰略》。北京:時事,2001年。
陸忠偉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2005年。
黃金香,《中國禁毒史》。上海:上海人民,2005年。
楊煥寧,《禁毒知識手冊》。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1年。
葉肅科、董旭英,《社會學概論》。台北:學富文化,2002年。
資中均編,《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上海人民,1998年。
趙秉志,《毒品犯罪研究》。北京:中國人民,1993年。
趙秉志,《現代世界毒品犯罪及其懲治》。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7年。
趙秉志、錢毅、赫興旺,《跨國跨地區犯罪的懲治與防範》。北京:中國方正,1996年。
趙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雲南人民,1992年。
劉嶽雲,《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2001年。
劉躍進編,《國家安全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樂美真,《金門商談漫記》。北京:九洲,1998年。
歐信宏、胡祖慶合譯 Joshua S.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
歐陽濤、陳澤憲,《毒品犯罪及對策》。北京:群眾,1992年。
蔣秋明、朱慶葆,《中國禁毒歷程》。天津:教育,1996年。
蔡拓編,《全球問題與當代國際關係》。天津:天津人民,2002年。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2000年。
蔡瑋,《中共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
黎友安、陸伯彬,《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1998年。
盧國學,《國際刑警組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閻學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1999年。
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人民,1998年。
駱宜安,《毒品認識與毒害防治》。台北:台灣書店,1994年。
謝立功,《兩岸洗錢現況與反洗錢法規範之探討–兼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台北:中央警察大學,2003年。
瞿海源、張苙雲編,《台灣的社會問題2005》。台北:巨流,2005年。

(三)期刊論文

王輝,〈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面臨的問題與對策選擇〉。《江漢論壇》, 231期。1999年,頁67-68。
朱蓓蕾,〈中共中央與地方政經互動關係:新制度主義之分析〉。《東亞季刊》, 31卷4期。2000年10月,頁29-62。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 46卷6 期。2003年11月,頁75-108。
朱蓓蕾,〈兩岸交流衍生的治安問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概念分析〉。《中國 大陸研究》, 46卷5期。2003年9月,頁21-53。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 4卷1 期。2003年1月,頁1-39。
吳景芳,〈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應有之作法–為兩岸之間的區際刑事司法互助催 生〉。《中興法學》, 44期。1998年9月,頁29-41。
吳景芳,〈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之制定背景與條文翻譯〉。《法令月 刊》, 52卷4期。2001年,頁3-23。
林碧炤,〈台灣的非傳統外交〉。《戰略安全研析》,10期。2006年2月,頁8-15。
林碧炤,〈台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1期。1999年1月, 頁1-15。
林錦村,〈論兩岸之刑事司法協助〉。《法令月刊》,47卷12期。1996年12月,頁18-25。
洪朝輝,〈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39卷8期。2000年8月,頁73-84。
馬進保、易志華,〈我們現階段的跨境犯罪及其防制對策〉。《河北法學》, 2期。2001年3、4月,頁75-80。
張中勇,〈臺灣海峽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 3卷4 期。2001年10月,頁1-35。
張亞中,〈論兩岸治理〉。《問題與研究》, 42卷6期。2003年11、12月,頁29-84。
張保民,〈中共開放政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中國大陸研究》,35卷8期。1992年8月,頁41-43。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5卷9期。1996年9月,頁63-69。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7卷8期。1998年8月,頁19-20。
許光泰,〈兩岸法律關係〉。《東亞季刊》,24卷2期。1992年10月,頁6-16。
許福生,〈台灣地區組織犯罪防治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 36 期。2000年3月,頁219-315。
陳欣之,〈國際安全研究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3期,2003年7月,頁1-40。
陳慈幸、唐大宇,〈黑社會犯罪組織成因探討–以1978年後中國大陸黑幫發 展為例〉。《犯罪學期刊》, 9期。2002年6月,頁179-206。
章光明、許福生,〈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幾個面向之觀察〉。《警學叢刊》,31 卷5期。2001年3月,頁67-89。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展望與探索》, 2卷4期。2004年4 月,頁11-22。
劉中民、桑紅,〈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視野中的非傳統安全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 4期。2004年,頁32-37。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 究》,38卷2期。1999年2月,頁21-37。
慶啟之,〈評中國加入《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對台灣之影響〉。《展望與探索》, 1卷12期。2003年12月,頁96-100。
蕭曙,〈中亞地區新三角習題〉。《中共研究》,34卷8期。2000年8月,頁43-45。
閻學通,〈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東亞季刊》, 30卷2期。1999年,頁97-110。
謝立功,〈國際抗制毒品犯罪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之跨境毒品犯罪為核心〉。《警學叢刊》31卷6期。2001年5月,頁65-67。
簡建章,〈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研究〉。《警學叢刊》, 32卷1期。2001年7 月,頁169-189。

(四)報紙專文

《人民公安報》
《人民日報》
《中國時報》
《中新社》
《北京日報》
《自由時報》
《亞洲周刊》
《青年日報》
《開放雜誌》
《聯合晚報》
《聯合報》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Abshire, David M., & Richard V. Allen, eds. National Security: Political,Military,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in the Decade Ahead.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3.
Albanese, Jay S. Organized Crime in American. Cincinnati, Ohio: Anderson Pub. Co, 1996.
Anderson, Malcolm. Policing the World: Interpol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Police Co-oper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Benyon, John, et. al., Police Co-operation in Europe: An Investigation. UK: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1993.
Canada Privy Council Office, Securing an Open Society: Canada’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Canada: Privy Council Office, 2004.
Mandel, Robert. The Changing Face of National Security: A Conceptual Analysi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94.
Robinson, P. Stuart.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Escalation: Decision-
Making under Pressure. New York: Tauris Academic Studies, 1996.
Viano, Emilio C. Global Organized Crim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ngland:
Aldershot, Hants; Brookfield, VT: Ashgate Publishing Co, 1999.

(二)期刊

Andelman, David A. 1994. “The Drug Money Maze,”Foreign Affairs, vol. 73, no, 4. pp. 94-108.
Buzan, Barry. 1991. “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7, no, 3. pp. 421-451.
Dewitt, David, 1994. “Common, Comprehensive,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The Pacific Review, vol. 7 .no, 1. pp. 1-15.
Holland, Tom. 2000//11/20. “The Day of the Renminbi,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pp. 76-80.
Porter, Gareth. 1995/5.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s a National SecurityIssue,” Current History, vol. 94, no. 592, pp. 218-22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1、劉宗德。2005年1月。「行政法講座(下)-行政程序法,內政部警政署2004年政風幹部專精班專題演講文」。日新半年刊,第4期。
2. 30、鄭世仁。「淺談貝克的標籤理論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與研究創刊號。1994年11月。http://www.socialwork.com.hk,2005年12月。
3. 34、吳瑞珠、蔡采蕙、許正弦。2005年7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修法前後相關性之比較」。中州學報,第19期。
4. 35、蔡茂寅。2006年1月。「警察職權行使法上之即時強制」。日新警察半年刊,第6期。
5. 28、鄭幼民。2004年11月。「兩岸合作打擊毒品犯罪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
6. 26、劉宗德。許滄郎、呂芳典、張容瑞整理。2004年8月。「行政法講座(上)-行政法學方法論,內政部警政署2004年政風幹部專精班專題演講全文」。日新半年刊,第3期。
7. 25、陳明志、蔡俊章。2004年7月。「藥物濫用預防與矯治策略之探討」。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5卷第1期。
8. 33、呂豐足。2005年7月。「台灣地區毒品犯罪與矯治政策之探討」。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6卷第1期。
9. 32、朱蓓蕾。2005年7月。「全球毒品走私活動:非傳統性安全之分析」。東亞研究,第36卷第2期。
10. 24、鄭幼民。2004年6月。「海峽兩岸毒品犯罪現況研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6期。
11. 21、任海傳。2003年12月。「從兩岸共同打擊毒品犯罪檢視信心建立措施的可能性」。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2期。
12. 14、蔡敏廣。2001年6月。「淺談信賴保護原則-兼論司法院釋字第525號解釋對人事法制之可能影響」。人事行政,第136期。
13. 9、駱宜安。2000年3月。「毒品危害防治條例評析」。警學叢刊第31卷第2期。
14. 8、蔡春美、吳就君。1999年7月。「藥癮患者求助行為之研究」。公共衛生,第26卷第2期。
15. 4、鄭水銓。1996年2月。「尿液檢驗報告在審判上之運用」。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