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參考書目
一、論文及書刊
卜家翔(2002)。桃園縣環境保護局服務績效指標建構之研究-從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元智大學管理所碩士論文。丁一顧、張德銳(2004)。360度回饋在中小學教師評鑑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18期,頁1-24。
王志達(2003)。績效管理。 揚智文化公司。
王家通、曾燦燈(1988)。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復文書局。
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990)。中華民國教育年報。第7卷第1期,頁1-10。
中華民國教育年報(2003)。中華民國教育年報。國立教育資料館。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200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教育部。
毛吉成(2003)。國防採購策略績效衡量之研究-平衡計分卡觀點。國防管理學院國防財務資源所碩士論文。司徒達賢(2000)。策略管理。遠流出版公司。
司徒達賢(2003)。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31-47。
卡普蘭與諾頓著,陳正平等譯(2001)。策略核心組織-以平衡計分卡有效執行企業策略。臉譜出版。
卡普蘭與諾頓著、陳正平等譯(2004)。策略地圖-串聯組織策略從成形到徹底實施的動態工具。臉譜出版。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元照出版公司,頁311-34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政府績效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李俊緯(2002)。以平衡計分卡衡量台灣港埠之經營績效。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所碩士論文。李盈盈(2002)。激發員工創意力來增進公部門績效之探討。人事月刊,第34卷第6期,頁7-18。
李長貴(1997)。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李允傑(1999)。公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第29卷第4期,頁4-14。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杜拉克、高翠霜等譯(2000)。績效評估,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天下文化。
杜榮瑞(2000)。以平衡計分卡之觀點談會計教育及其改革。會計研究月刊,179期,
頁12-13。
余坤東(1998)。影響績效評估品質之因素探討。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22期,頁101-122。
何志浩等(1999)。政府績效評估與管理。88年度中高層主管培訓班岀國專題研究報告,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吳安妮(2004)。平衡計分卡在公務機關實施之探討,收錄於政府績效評估。行政院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臉譜出版公司。
吳清山、張素真 (2002)。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177-192。台北:學富文化。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等合著(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百祿(2004)。學校領導-願景、領導與管理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安妮(2000)。績效評估之新方向。主計月報,第530期,頁43-52。吳安妮(1997)。績效評估新趨勢。會計研究月刊,第134期,頁11-16。
吳安妮(1997)。平衡計分卡-轉換策略行動(上),會計研究月刊,第134期,頁133-139。吳安妮(1997)。平衡計分卡-轉換策略行動(下),會計研究月刊,第135期,頁135-142。吳清基(1993)。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 嘯(2000)。平衡計分卡實施時應考慮之課題,會計研究月刊,第179期,頁35-40。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知城數位公司。
吳明隆(1999)。SPSS統計應用實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2001)。公共管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41-196。
呂世壹(2005)。專業績效人事制度-改進行政機關聘僱人員制度之初探。人事月刊,第40卷第1期,頁42-46。
沈志明(2002)。行政機關績效評估機制之研究-以宜蘭縣地政機關為例。國立台北大
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於嘉玲(2001)。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公務機關績效評估制度-以僑務委員會為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林秀貞(2003)。以平衡計分卡建構電子化政府之績效管理模式-以某中央政府機關為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士和(2000)。績效評估與管理的流程與步驟。能力雜誌,頁118-120。林文燦(2004)。建構策略行動導向績效獎金暨績效管理制度的參考作法。人事月刊,第39卷第6期,頁21-38。林志成(1990)。動機理論對提振國民中小學教師士氣之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訓德(2003)。國民小學教師績效評量制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榮安(2001)。個案研究,譯自Yin,Robert S.著 Case study reserch:design and methods。弘智文化。
邵銘彥(2003)。台灣電力公司組織績效指標之探討-以平衡計分卡觀點。輔仁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周傳震(2000)。平衡計分卡制度應用於國防科技研發機構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邱吉鶴(2001)。行政機關績效評估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瓊慧(2003)。臺灣林務機關管理經營績效與策略評估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公司。
施玉霞(2004)。應用平衡計分卡於師範院校績效評估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施政文(2004)。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非營利組織績效衡量制度-以高雄地區大專院
校學務處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傑(1995)。績效俸給制度-概念理論與實踐的分析。考銓月刊,第1期,頁55-65。
施能傑、黃一峰等(1995)。績效導向理念應用於公務人員訓練規劃之研究,頁9-17。
施能傑(1998)。政府的績效管理改革。人事月刊,第153 期,頁35-53。施宗英(2000)。計畫績效衡量的運用與推動策略。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4期,頁44-53。
宣介慈(2002)。平衡計分卡應用於公部門訓練績效評估之研究-以我國警察機關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佳新(2002)。社會福利組織績效衡量制度之探討-以某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柯嚴賀(2001)。國民小學教師考績制度現況與改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保羅.尼文(2002)。平衡計分卡實務-按部就班成功導入。商周出版。
胡幼慧(2001)。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公司。
哈佛商業評論(2000)。績效評估,天下文化,頁3-7。
高惠松(2000)。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基隆港務局為例。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秀蘭、吳德邦編著(2004)。以SPSS for Windows為例。新文京開發公司。
袁玉珠(2000)。公共工程預算執行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平衡計分卡之應用。中原大
學會計所碩士論文。
高華強(1995)。論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47-272。台北:師大書苑。
孫本初(2000)。美國政府績效評估制度之研析-以政府績效與成果法(GPRA)為例。
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2期,頁35。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41-166。
孫志麟(2001)。教育政策與評鑑研究-追求卓越。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秦夢群(1991)。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章淑枝(2002)。平衡計分卡於非營利組織應用之探索性設計-以國立商職為例。中原
大學會計所碩士論文。
許士軍(2000)。走向創新時代的組織績效評估,引自績效評估,台北:天下文化。
許主峰(1996)。非營利組織為何需要策略規劃。合作發展,頁11-14。許詩問(2002)。平衡計分卡應用在會計教育系所。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道然(1999)。“組織如何衡量其成敗:政府績效指標的運用書摘及評論”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13輯,頁57-98,台北:銓敘部。
郭崑謨等(1991)。人事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郭福氣(2003)。警察機關運用平衡計分卡從事績效評估可行性之研究-以嘉義縣警察
局為例。南華大學管理所碩士論文。
張清濱(1991)。學校行政。台北:臺灣書店。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等(2004)。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台北市:五南。
粘孝堉、李分明、曾倫崇(2003)。大專院校推展平衡計分卡之研究。品質月刊,頁76-79
陳美菁、陳建勝(2003)。我國高等技職校院辦學績效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第4卷第3期,頁261-280。陳依蘋、于泳泓(2004)。平衡計分卡教戰守策。梅霖文化公司。
陳金貴、丘昌泰(1998)。各機關績效考核制度之研究。台北:銓敘部。
陳依蘋(2000)。專訪台大管理學院院長柯承恩博士談平衡計分卡,會計研究月刊,第179期,頁26-28。
陳明和(2004)。法國公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對我國推動教師評鑑制度之啟示,教師
之友月刊,第47卷第3期。
陳素卿(2003)。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績效評估指標-以自來水公司為例。國立海洋 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王保進/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161-165。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吳明清/大學教育學程及其評鑑。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327-368。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馬信行/大學評鑑指標適切性之評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頁101。
游世郎等(2005)。教師申訴案例評析。台北縣政府編印。頁2-3。
馮明德(1995)。我國大學實施教師績效評估制度之初探:以元智工學院為例。空大行
政學報第4期,頁307-327。
彭元懋(2003)。非營利組織策略、組織結構與績效衡量制度之關聯性研究-以文教及
社福基金會為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彭懷真(2000)。績效管理有極限。管理雜誌,第331期,頁120-121。曾菁天(2003)。我國小學教師工作績效評量指標研究-平衡計分卡觀念之應用。淡江
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所碩士論文。
傅木龍(1995)。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台北:師大書苑。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楊美慧(2002)。非營利組織績效指標建構之探討-以財務中心為例。國防管理學院國防財務資源所碩士論文。
楊俊雄(2002)。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彰化市戶政事務所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所碩士論文。
董建華(2003)。策略導向組織的績效管理系統。公務人員月刊,第80期,頁5-16。葉忠達(1993)。論影響教師對評鑑的看法之因素與全面品質管理在評鑑上的應用。新竹:新竹師範。
莊瑞琦(2003)。主管領導型態員工人格特質與組織績效相關性之研究-以嘉義市政府
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黃旭男(1998)。中央健康保險局績效評估制度之構建,行政院衛生署,1998年7月。
黃金柱(2003)。學校經營的策略分析。教育部公報,第347期,頁51-73。
黃振球(1992)。大學如何實施行政人員評鑑。現代教育,第27期,頁3-18。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坤錦 (1995)。從教師專業論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
241-284。台北:師大書苑。
黃耀輝 (2002)。台北縣國民中學實施教師教學評鑑制度可行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蓉(2004)。國民中學建立平衡計分卡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郁芬(2004)。運用平衡計分卡建構學校績效評量指標之研究。逢甲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琇屏(2004)。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探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詹孟樺(2002)。文教基金會經營策略與營運績效之探討-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分析。國
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褚秀敏(1997)。關鍵成功因素與績效評估制度關連性之研究-以郵局為例。國立台灣
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廖冠力(2002)。以平衡計分卡來探討績效衡量指標-以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系專班碩士論文。
蓋浙生(1982)。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鄭泰生(2000)。平衡計分卡與績效管理。會計研究月刊,第179期,頁18-25。
鄭興弟(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歐陽教(1992)。行政機關績效評估。研考雙月刊,第18卷第5 期。
劉宣良(2004)。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評鑑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劉添發(2003)。應用平衡計分卡於醫院經營管理之實證研究-以高雄市市立醫院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所碩士論文。戴燈山(2003)。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合作金庫行為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蔡尚錫(2003)。以平衡計分卡應用於國際獅子會之績效評估。中華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論文。
蔡秀華(2002)。大學體育館營運績效指標之個案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所碩士論文。簡宏江(2003)。平衡計分卡理論對我國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的啟示。育達研究叢
刊第4期,頁89-98。
二、中文譯註
Charles W.L.Hill, Gareth R.Jones 著,黃營杉譯(1999)。策略管理。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Ferdinand F.Fournies 著,丁惠民、游琇雯譯(2001)。績效!績效!part2。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
Ferdinand F.Fournies 著,駱秉容譯(2001)。 績效! 績效! 提升員工績效的16 個管理秘訣。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
Kaplan&Nortont 著,朱道凱譯(1999)。平衡計分卡-資訊時代的策略管理工具。臉譜文化出版。
Kaplan&Nortont 著,陳正平等譯(2004)。策略地圖。臉譜文化出版。
Osborne,D.&Ted Gaebler原著,劉毓玲譯(1993)。新政府運動。臺北:華泰。
Peter M.Senge 著,郭進隆譯(2001)。第五項修練。天下文化出版。
Paul R. Niven 著,于泳泓譯(2002)。平衡計分卡最佳實務。商周出版。
Robbins,Stephen P.原著,李青芬譯(2002)。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
貳、英文參考書目
Adelman,C. & Alexander, R.J.(1982). The Self- evaluation institution: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change.London: Methuen.
Bailey, A.R., Chow, C.W. & Haddad, K.M.(1999).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Business Education: Insights from the For-Profit Sector and Business School Deans,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165-180.
Barak, R. J. & Berdahl, R. O.(1978). State level academic: Within and without. Colorado: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Colorado.
Belanger, C. H. & Tremblay, L.(1982).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selective cutbacks. Canadi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2,325-335.
Brodinsky,B.(1984).Teacher Morale: What Builds it.What Kill it Instructor,93(8),36-44
Clueck, F. William(1976).Strategy 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Action. Business Policy,2,118-130.
DeVellis,R.F.(1991).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London:SAGE.
Drucker,Peter(1973).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NY:Harper & Row.
Frackmann, E.(1987).Lessons to learn from a decade of discussions 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11, 149-162.
Halachmi, Arie&Bouckaert,Geerts(eds)(1996).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Measur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Westport,CT:Quorum Book.
Jackson,P.M.(1998).The Management of Performance in the Public Sector,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Vol. 8, No.4
Kaiser,H.F.(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31-36.
Kaplan, R. S. & Norton, David P.(1992).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71-79.
Kaplan, R. S. & Norton , David P.(1993). Putt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wor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5),134-147.
Kaplan,Robert S. & Norton, David P.(1996).The Balanced Scorecard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lan, Robert S. & Norton, David P.(2001).The 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Kell, H. R.(1992).Purposes and means i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4 (1), 91-103.
Likierman,A.(1994).Performance Indicator:20 Early Lessons Form Managerial Use,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Vol.13,No.4,pp.15-23.
Mayne&Zapico-Goni(1999). Monitoring Performance in the Public Sector,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
Niven,Paul R.(2002).Balanced Scorecard Step-By-Step,John Wiley & Sons, Inc.,New York.
Nunnally,J.C.(1978).Psychometric Theory(2nd ed.). New York:McGraw-Hill.
OECD(1994).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esult-Oriented Management. Paris:OECD.
Otley, D.(1999).“Performance management: a framework for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research,”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0, 363-382.
Plomp, T., Huijsman, H., & Hluyfhout, E.(1992).Monitoring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development of a monitoring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2, 65-73.
Rose,Aidan&Lawton,Alan (1999).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Redwood Books,Trowbridge.
Sallinen, A., Konttinen, R., & Panhelainen, M.(1994).Interactive model of self- evalu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Jyvaskla: A pilot study.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6(3) 348-375.
Scheerens, J. T.(1982).Teacher education’s evaluation of graduates. In S. M. Hord (Eds.)Toward usable strategi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valuation,Washing 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9-22.
Storey, A.(2002).“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Schools: coul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help”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2 (3), 321-338.
Talbot,Colin(1999).“Public Performance-Towards a New Model?”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ol.14,No.3, pp.15-34
Thomas S. Bateman & Scott A. Snell (1990). Management Competing in the New Era, 5ed, McGraw-Hill Companies.
Watkins,Karen,E.&Marsick,Victoria J.(1993).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Lessons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ystemic Chang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 Jossey-Bass Publishers.
Whittaker,James B.(2001).Balanced Scorecard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Concepts,Inc.
Zaltman, G.& Burgur, P.C.(1985).Marketing Research: Fundamental and Dynamical,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