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一、官方出版品及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中國國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4年中國對外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印度雙邊關係」。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2006年國家安全報告」。
中華民國國防部,「93年國防報告書」。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中共年報1997年版」,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 編」,人民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外交2004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1997 年至2000 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編輯2002年版,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
二、專書
中共現代國際學院,「國際戰略與安全評估」。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5年。
尹慶耀,「中共外交研究」。2001年8月。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市:洪葉出版社,1994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0年。
王涌芬、石小玉、陳沙等,「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比較研究」。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王逸舟「透視2000年的國際政治與安全」,收錄於王逸舟、李慎明編,2001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林添貴譯,「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臺北市:立緒文化,2001 年6 月。
由驥,「回應後冷戰時代挑戰-中國亞太外交戰略」,收錄於田弘茂,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6年。
朱新民,「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5年。
伊麗莎白˙艾克洛米、米歇爾˙奧森伯格主編,「中國參與世界」。北京市:新華出版社,2001年。
任海平、運平、王景濤著,「各國綜合國力排行榜」。北京市: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任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4年7月。
李而炳,「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選擇」。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4年。
李登科,「北京的大國外交策略之分析」,收錄於鄭宇碩,邁向廿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展望。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1年。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收錄於中共建政五十年。臺北市:正中出版社,2001年。
李慎明、王逸舟,「國際形勢黃皮書 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李壽原主編,「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北京市: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
沈傳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1年。
肖佳靈、唐賢興,「大國外交-理論、決策、挑戰」。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3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三民書局,1984年4版。
邵玉銘,「國際及中國大陸情勢發展與評估-民國87年」。臺北市: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國戰略的框架 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侯君明,「中印關係」,收錄於李五一等著,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俞正梁等,「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南海情勢彙集」,臺北市:國防部始政編譯局譯印,1995年。
洪茂雄、陳文賢,「胡溫體制外交戰略對臺灣的意涵」,收錄於朱松柏主編,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亞東。臺北市:政大國關中心,2004年。
秦華孫、王順柱、古源祥,「亞洲區域合作路線圖」。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6年。
郝望,「臺海兩岸綜合實力對比與預測」。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2005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張雅君,「中國外交趨勢 大國外交走向與評估」,收錄於,丁樹範,中國大趨勢。臺北縣:新新聞文化事業,2004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臺北市:水牛出版社,2000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2004年。
陳一新,「戰略模糊中的美中臺新圖像」。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4年。
陳文賢,「柯林頓及布希政府的中臺政策-決策小組之研究途徑」。臺北市:大僑,2002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 思想 實踐 前瞻」。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鋒君、王傳釗,「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楊中美,「中共外交教父錢其琛」。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
楊浩勉,「大合作」。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出版社,2001年。
裘援平,「以鄰為半的戰略思考」,收錄於國防部編印,中共亞太安全戰略觀,2003年。
裴堅章編,「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1994年。
劉宏萱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摩根索著,徐昕、郝望、李保平等譯,「國家間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
魯毅主編,「外教學概論」。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賴昱安,「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5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閻學通,「國際政治與中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閻學通等著,「中國崛起 國際球境評估」。天津市:天津民眾出版社,1998年。
戴維‧赫爾德.,胡偉等譯,「民主與全球秩序︰從現代國家到世界主義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伯斯 羅斯,黎曉蕾、袁徵等譯,「與中國接觸-應對一個崛起的大國」。北京市:新華出版社,2001。
三、期刊
「2003年世界大勢前瞻」,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1期,頁 2。
丁樹範,「升溫中的美、中軍事關係」,戰略安全研析,第7 期(2005年11 月),頁8。
刀書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芻議」,現代國際關係,第1 期(2002 年)。
于有慧,「中共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2月),頁45~62。方華,「析中共領導人頻密訪歐與雙邊關係發展」,中共研究,第38 卷8 期(2004 年8月),頁90。王友才,「論第四代領導集體的睦鄰外交思想」,黨史文苑,第1期(2005 年),頁20~23。
王存剛,「和諧中國社會-建構和諧世界重點支柱」,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6期(2006年),頁43~44。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第6期(1999),頁18~27。
王逸舟,「國家利益在思考」,瞭望新聞週刊,第7期(2001),頁8~11。
王嵎生、尹承德,「關於建構和諧世界幾點思考」,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06年),頁1~3。
王緝思,「三十年來中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第7期(2002),頁36~39。
王濤,「和平發展好於和平崛起嗎?」,學習月刊,第1期(總233期)(2005年),頁50。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7~30。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5。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3期(1990年夏季),頁1-14。幼學,「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外交政策走向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7卷12期(2003年12月),頁61~63。白忠祥、劉家定、張梅,「論21世紀中國睦鄰外交政策」,重慶廣播大學學報,第4期(2003年)。
石之瑜,「解讀『大國外交』:論兩岸的差異」,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2000 年 12 月),頁 147∼164。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後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0。吳南,「2003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第38卷2期(2004年2月),頁50。
吳建民,「多邊外交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平台-重新認識多邊外交」,外交評論,第4期總第90期(2006年8月),頁10~14。
吳福寶,「伙伴關係重塑中共大國地位之成效分析」,中共研究,第2期(2001年),頁111。宋效峰,「簡論和諧世界觀與新安全觀的內在聯繫」,勝利油田黨校學報,第19 卷第2 期(2006 年3 月),頁79~81。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35~38。周建華,「對外宣傳宜低調務實」,學習月刊,第1期(總233期)(2005年),頁51。
周軍,「淺析國際關係民主化」,經濟管理論壇,中國科技訊息第15期,2005年9月。
周萍、陳本昌,「中國新世纪睦鄰外交戰略地缘背景和戰略措施」,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第7卷第3 期(2005年3月)。
岳明德,「中國南海政策當議」,戰略與管理,第3期(2002年),頁61。
林文程,「全球化下臺灣公務人員的國際觀」,國家菁英季刊,第1卷 第4期 (2005年12月)。林麗香,「中共軍事外交目的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37。倪世雄、王義桅,「再論國際關係民主化」,社會科學,第12 期(2003 年),頁24。
孫士海,「對中印建立互信關係的幾點思考」,南亞研究,第2期(2003年),頁7。
孫建社,「中國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的重大戰略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 期(2004 年5 月),頁43。
孫哲,「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方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2003年)。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外交』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頁89。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1999年9月),頁42。秦宣仁,「善鄰方能固國─新世紀發展同俄國及中亞國家關係的思考」,國際貿易,2001 年第1 期。
馬志學,「對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50年發展歷程的若干思考」,北大國際政治研究,第3期(2003年)。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經會季刊,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61~68。
高德勝,「中國新安全觀內涵與意義」,陽山學刊,第18卷第3期(2005年6月)。
張文木,「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問題」,中國外交,第6期(2002年),頁13。
張克華,「中國崛起挑戰美國政策與地位」,中共研究,第39 卷1 期(2005 年1 月),頁22-23。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2年4月),頁41~43。張登及,「爭論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對大陸學者訪談的綜合報告」,東亞季刊,第32卷第4期(2001年冬季),頁10~19。張誠恩,「2004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第39卷2期(2005年2月),頁88~90。張睿壯,「中國應選擇什麼樣的的外交哲學-評世界新秩序與新興大國的歷史抉擇」,戰略與管理,第2期總第33期(1999年),頁54~67。
曹雲華,「遠親不如近鄰-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意義」,中國外交,2004年1月。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頁45~61。許志嘉,「東協與中共經貿關係 ASEAN-PRC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hip」,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第 6 卷第 11 期(2003 年)。
郭學堂,「新世纪中國對外戰略的背景與思考」,當代亞太,第6期(2003年)。
陳強,「聚焦十一五,中國經濟向消費拉動轉型」,中國評論,2005年9月號。
陳華杰,「和平發展:和平共處 和而不同 和諧社會」,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3期(2006年),頁74~79。
陶文釗,「中美分歧是可以管理的」,環球時報,2005年9月2日,第11版。
黃碩風,「新中國綜合國力在提升」,求是,第21期(1999),頁8~11。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頁42。楊志誠,「新世紀全球化趨勢下我國國家安全的戰略規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1年11月),頁247-269。葉自成,「論當代中國的地緣態勢和三線地緣戰略體系」,太平洋學報,第4期(1997年)。
董立文,「論中共的『大國』意義及其問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65-76。熊光楷,「中國倡導的新安全觀」,國際戰略研究,第3期(2002年)。
劉藝,「從和平崛起到和平發展-中國和平國際形象的構建」,湖湘論壇,第2期(總第107期)(2006年),頁24~26。
劉青建,「挑戰、應對、建構-中國多邊外交探析」,中國外交,2006年2月。
德林,「冷戰後的大國關係」,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1994年),頁41。
蔡瑋,「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000年2月16日),頁66-70。
「鄧小平文選」,第3卷,頁94、379~380。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30卷第3期(1996年3月),頁35。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D.Kaplan),「如何同中國作戰」,大西洋月刊6月號。
閻學通,「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政策關係」,中國外交,2006年6月,頁21。
蘇浩,「政治上不對抗,硬力量就不會轉為威脅-採訪史丹福大學政治學教授」,世界知識,第4期(2003年)。
樊體寧,「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2005年的中國外交」,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9。
四、論文
石之瑜,「誰來解讀中共的『大國外交』兼論現實主義之外的兩岸關係論述」,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史討論會論文。國史館主辦,2000年11月4日。
李南,「從沿海到藍水:中共的海軍現代化」。國防大學95年下半年國際學者邀訪講座論文彙編,2006年10月。
金田秀昭,「中共從陸地到海上的全球擴張」,國防大學95年下半年國際學者邀訪講座論文彙編,2006年10月。
趙永生,「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國防大學戰略論壇文集,2004年。
五、報刊、雜誌
「人民日報」
「大公報」
「中央社」
「中國時報」
「中新社」
「天下雜誌」
「京華時報」
「紐約時報」
「新加坡聯合早報」
「新華社」
「解放軍報」
「環球時報」
「聯合報」
六、網路專文
「2003外交-中國和平崛起」。中國科學院,2003年12月25日,http://www.cas.ac.cn/html/Dir/2003/12/25/0110.htm
「2005年中國睦鄰外交譜新篇」。新華網,2005年12月7日, www.XINHUANET.com。
「2005年是中國睦鄰外交喜結碩果的一年」。新華網,2005年12月27日, www.XINHUANET.com 。
「2006年國內大事回顧」,新華網,2007年1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4/26/。
「上海合作组織」,维基百科,2006年10月23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6年6月15日,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46286.htm。
于有慧,「2002年中共外交演變」。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hpolicy/hp_report.htm
于軍,「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新理念」。北京周報,2006年6月2日,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06-CN/06-02/fm-1.htm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部長級會議召開,國務委員唐家璇出席開幕式並講話」。中共外交部網站,2003年9月19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xwlb/t25964.htm
「小泉首相與中共大使王毅在靖國神社問題上針鋒相對」。日廣播電臺網站。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胡温講話」。新華社,2006年8月24日,http://www.hq.xinhuanet.com/boao2006/2006-08/25content_2031336.htm
「中共對日本領導人有關靖國神社的最新言論表示不滿」。新華社,2003年11月13日。
「中美防長會談曹川剛要求美勿向臺售先進武器」。人民網,2003年10月30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junshi/1076/2160042.html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面局」。新華網,2002年11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
「中國的發展 亞洲的機遇」。新華社,2004年4月24日,http://www.hq.xinhuanet.com/boao2004/2004-04/25content_2031336.htm
「中國與周邊國家外交關係綜述 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中國新聞網,2003年2月21日。
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部,「東北亞新世代領袖之安全觀」,政策報告 No.930003。2004年6月,http://www.fics.org.tw/publications/policy/contents/930003
「日本學者對上海合作組織的基本看法」。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年2 月20 日,http://www.cass.net.cn/webnew/file/200302205143.html 。
由冀,「後冷戰時期中共的亞太政策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Post-Cold War Asia and the Pacific」周子欽摘譯,http://www.inpr.org.tw:9998/inprc/pub/jounals/110-9/m111_7.htm。
伍凡,「分析『中國和平崛起』論」。http://beijingspring.com/big5bjs/bjs/bc/135/85.txt 。
江啟臣,「正視中國的門羅主義」。遠景基金會,2004年12月7日,http://www.fics.org.tw/issues/docDetail.ph issue_id=30。
「江澤民主席在俄羅斯國際關係學院的講話」。新華社莫斯科,1994年9月3日電。
「胡溫體制展現外交理念風格」。大公網,2005年3月7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htm。
胡錦濤,「走和平發展道路 促進國防與經濟協調發展」,新華網,2004 年7 月24 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7/24/content_1640952.htm。
「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首腦會議上講話」(全文),中國評論新聞網。
「胡錦濤活動報導專輯」。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newscente 。
「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人民網,2005年3月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220012.html。
「胡錦濤提出國際新秩序五主張突顯新思想」。http://www.xsls.com/htm/szrp/rdtw/2003-5-30.htm。
「胡錦濤提出與亞洲合作五項主張」。大紀元,2004年4月24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4/4/24/n519617.htm。
時殷弘,「世界政治大局與中國的安全、統一、強盛問題」。http://100yearchina.org/www/shiyinhong/02.hmt>。
「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的主要內容,人民網,2004年9月21日, world.people.com.cn/BIG5/1030/5195163.html。
高孔廉,「因應兩岸經貿的產業政策」。國政評論,2003年11月2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344.htm。
高永光,「東協加一對臺灣的影響」。國策評論,2004年12月7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3/CL-C-093-145.htm。
「專家談胡錦濤出訪︰中歐合作利於國際關係民主化」。中國新聞網,2004年6月16日,http://www.sina.com.cn。
張雅君,「2003年中共外交走向與評估」,際關係研究中心年度報告。http://iir.nccu.edu.tw/hpolicy/hp_report.htm 。
「速讓軍購案付委審查 勿因時機蹉跎危及國家安全」。國防軍事新聞,2006年10月30日,http://www.mnd.gov.tw/modnews/mininews/matter.aspx?PublicID=5105>,。
「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聯合聲明」﹝EB/OL﹞。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dozys/gjlb/1706/1707/w6808.htm.。
華盛頓百人論道:『中國崛起』是否和平」。卡內基中文網。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rograms/china/chinese/Research/USChinaRelations/PeacefulRise.cfm.。
溫家寶在中非合作論壇發表重要講話(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加拿大大使館,2003年12月16日,www.chinaembassycanada.org/chn/xwdt/t56381.htm。
「溫家寶活動報導專輯」。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newscenter。
「溫家寶總理出席東盟商業與投資峰會並發表演講」。中共外交部網站,2003年10月8日,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26502.htm。
「溫家寶總理提出中俄經貿合作六項主張」。 http://finance.sina.com.cn;20040927。
「溫家寶闡述中國和平崛起五要義重申中國永遠不會稱霸」。中國網,2004年3月15日,http://www.china.org.cn/。
「溫家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三次會議」,新華網2004年9月23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9/23/content_2012879.htm。
「溫家寶在第9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新華網,2005年12月12日,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12399.htm。
「聚焦中國」的報道,曾歷時一個星期。瞭望東方周刊,2005年6月2日http://www.sina.com.cn。
閻學通,「安全利益是中國首要利益」。國際線上,2006年6月1日,www.crionline.cn。
「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 中國期待和平崛起」,2004年2月29日,http://www.lib.wus.edu.cn/showtxt/show_article.asp?ID=2695。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Bill Gertz, The China Threat : How the People’s Republic Targets America (Washington,DC: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0).
Jisi Wa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roy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Thomas W. Robinson and David Shambaugh,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roy and Practice(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p.481~483.
Zalmay Khalilzad(et al),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 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RAND MR - 1315 – AF,pp. xiii – xv.
二、期刊、專文
Alastair Iain Johnston , “Treati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as Social Environmwnts”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No.45,2001,pp.487~515.
Charles Horner, “China on the Rise,” Commentry, Vol. 94. No. 6, December 1992, pp.33-36.
Ernesto Zedillo, “On China’s Rise,”Forbes, Vol. 173, No.11,May 24, 2004, pp.43
Hedley Bull ,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 pp.199~222
Margaret Pearson, “The Major Multilater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Engage China”,pp.227.
Ray S. Cline,“World Power Assessment”, Westview Press,Inc, 1975.
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r-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ory”, 1996, pp.47.
Richard Halloran, Eastern Threat,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October 18,2001,p. 32.
Wang Jisi , “China’s Search for Stability with America”,Foreign Affairs, Sep/Oct 2005,pp.39~43.
Zbigniew Brzezinksi & John J. Mearsheimer, “Clash of the Titans ,” Foreign Policy, No. 146, January/February 2005, pp.46-50.
Zhen Bijian, “Chuna’s ‘Peaceful Rise’ to Great-Power Status,” Foreign Affair, Vol. 84, No.5 (September/October 2005), pp.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