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9: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北海
論文名稱:胡溫體制下中共大國外交與睦鄰外交戰略研究
指導教授:朱新民朱新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國際事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大國外交睦鄰外交戰略新安全觀和平崛起和諧世界
外文關鍵詞:Big-power DiplomacyGood-Neighborly DiplomacyNew Security ViewPeaceful RiseHarmonize the worl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7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冷戰結束後,中共在亞太地區及全球安全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時空際會,當今國際秩序與全球化正值發展階段,因而出現一個有利於中共改善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國際環境,並提供一個穩定周邊良好的機遇。邁入21世紀之初,中共在第四代領導人集體審時度勢下,調整了對外政策,以「大國外交」與「睦鄰外交」為重要的外交戰略,在外交理念上堅持以互相信任為基礎,長期穩定為前提,睦鄰友好為保障,全面合作是紐帶,共同發展繁榮為目標,致力於大國及周邊國家的合作友好關係建立。
中共在「十六大」政治報告後,將「大國外交」與「睦鄰外交」列為對外關係的重要戰略。除運用元首出訪、經貿交流、軍事交流等外交作為,與美、俄、日、歐盟及印度等主要大國及周邊重要國家建立友好關係與傳統外交外,並積極參與或主導有關政治、經濟、軍事等具全球性議題的雙邊或多邊組織,以展現其對國際社會善盡義務,藉以塑造為體系中「負責任大國」與「睦鄰、安鄰、富鄰」友好鄰國之形象。
  2003年中共胡溫領導人掌權後,在遂行「大國外交」、「睦鄰外交」時,係採取「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具體行動,並倡議「新安全觀」、「和平發展」、「和諧世界」、「國際關係民主化」的外交理念,並強調「不對抗、不結盟、不針對三者」主張,逐步融入國際體系,積極從事國家經濟建設,以期與主要大國與周邊國家建構「平等、協作、互信、互利」的合作夥伴關係,目的就在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國際與周邊環境。
中共總體外交戰略是在謀求國家利益發展戰略,進而轉向與世界謀求共同發展與安全戰略。此一戰略轉變,是以經濟利益與區域安全為基點,以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加強國際合作為途徑,以拓展國家戰略利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為目標。自胡溫掌政後即積極與世界各主要大國與鄰近重要國家建立戰略性協作夥伴關係,目前與中共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國家共有30個國家,從中共積極推動「大國外交」與「睦鄰外交」之戰略與手段觀察,事實上我們不難發現其為何一直在積極維護和創造有利於現代化的國際與周邊環境,並企圖拓展國家戰略利益的範圍和空間,不斷地擴大在國際間地位與影響力之目的所在。

關鍵字:大國外交、睦鄰外交戰略、新安全觀、和平崛起、和諧世界
After the cold war, China is gradually gaining a raising status of military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s well as in global layout.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Globalization is at its developing phase, thus forming a advantageous circumstance for Chinese government to enhance its foreign affair status with surrounding countries also providing a chance to stabilize regional diplomatic pressure.
In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ry, 4th generation leaders of Chinese government carefully evaluated situations and adjusted their diplomatic policies, focusing their diplomatic strategies on foreign affair with powerful nations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insisting their foreign policy to be based on trust with views of long-term balance. With the objectives of mutual growth, china is dedicated to build amicable relation with powerful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by bonding full collaboration and assured partnership.
After the 16th Congress political report, china listed “Big-Power Diplomacy” and “Good-Neighborly Diplomacy” as their major foreign affair strategy. Besides building friendly relation and applying traditional foreign tactics with major nations such as USA, Russia, Japan, EU, and India, China’s foreign tactics also includes financial and military collaboration, visiting friendly soil by country leader(s), etc. China also actively leads and/or joins associtions/organizations with concern of global issues regarding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military importance, in attempt to demonstrate the image of a powerful nat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good-neighborly fig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China’s overall foreign affair strategy is focused on gaining national benefits and later seeks global growth collabo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is change of strategy is based on considerations of economical benefits and regional security, achieved by actively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events, with clear objectives of expanding maximum strategical gain and develop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an accountable country. Governor Hu and governor Wen had been actively building strategic partnership with major nations and vicinal countr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30 countries having strategic partnership with Chinese government. Examining china’s strategic means and diplomatic tactics, one can obviously notice how china is aggressively maintain and further create the circumstance which is most beneficial for extending its national strategic space and range, thus accomplish its goal of raise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Key word:Big-power Diplomacy、Good-Neighborly Diplomacy、New Security View、Peaceful Rise、Harmonize the world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 ˙˙˙˙˙˙˙˙˙˙˙˙˙˙˙˙˙˙˙˙˙˙˙˙˙˙˙˙III
圖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7
第二章 胡溫體制下中共外交思維特色˙˙˙˙˙˙˙˙˙˙˙˙˙˙˙˙15
第一節 「新安全觀」與「國際關係民主化」的延續˙˙˙˙˙˙˙˙˙15
第二節 從「和平崛起」到「和平發展」之理論發展˙˙˙˙˙˙˙˙˙25
第三節 「和諧世界」發展戰略˙˙˙˙˙˙˙˙˙˙˙˙˙˙˙˙˙˙31
第四節 小結˙˙˙˙˙˙˙˙˙˙˙˙˙˙˙˙˙˙˙˙˙˙˙˙˙˙34
第三章 中共「大國外交」思維與實踐˙˙˙˙˙˙˙˙˙˙˙˙˙˙˙38
第一節 中共「大國的定位」與綜合國力評估˙˙˙˙˙˙˙˙˙˙˙˙38
第二節 中共大國外交特色˙˙˙˙˙˙˙˙˙˙˙˙˙˙˙˙˙˙˙˙50
第三節 胡溫體制大國外交具體作為˙˙˙˙˙˙˙˙˙˙˙˙˙˙˙˙60
第四節 小結˙˙˙˙˙˙˙˙˙˙˙˙˙˙˙˙˙˙˙˙˙˙˙˙˙˙70
第四章 中共睦鄰外交戰略的思維與實踐˙ ˙˙˙˙˙˙˙˙˙˙˙˙˙72
第一節 睦鄰外交戰略之內涵 ˙˙˙˙˙˙˙˙˙˙˙˙˙˙˙˙˙˙˙72
第二節 睦鄰外交戰略之部署 ˙˙˙˙˙˙˙˙˙˙˙˙˙˙˙˙˙˙˙80
第三節 睦鄰外交戰略的實際作為 ˙˙˙˙˙˙˙˙˙˙˙˙˙˙˙˙˙90
第四節 小結 ˙˙˙˙˙˙˙˙˙˙˙˙˙˙˙˙˙˙˙˙˙˙˙˙˙˙96
第五章 大國睦鄰外交戰略的挑戰與限制˙˙˙˙˙˙˙˙˙˙˙˙˙˙˙98
第一節 大國外交與睦鄰外交戰略互動的限制˙˙˙˙˙˙˙˙˙˙˙˙98
第二節 大國外交對臺之影響 ˙˙˙˙˙˙˙˙˙˙˙˙˙˙˙˙˙112
第三節 睦鄰外交戰略對臺之影響˙˙˙˙˙˙˙˙˙˙˙˙˙˙˙˙117
第六章 結論˙˙˙˙˙˙˙˙˙˙˙˙˙˙˙˙˙˙˙˙˙˙˙˙˙˙122
第一節 研究成果˙˙˙˙˙˙˙˙˙˙˙˙˙˙˙˙˙˙˙˙˙˙˙˙12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31
參考文獻˙˙˙˙˙˙˙˙˙˙˙˙˙˙˙˙˙˙˙˙˙˙˙˙˙˙˙˙134
中文部份˙˙˙˙˙˙˙˙˙˙˙˙˙˙˙˙˙˙˙˙˙˙˙˙˙˙˙134
英文部分˙˙˙˙˙˙˙˙˙˙˙˙˙˙˙˙˙˙˙˙˙˙˙˙˙˙˙146

圖 表 目 次
圖4~1 亞洲主要航道圖˙˙˙˙˙˙˙˙˙˙˙˙˙˙˙˙。。˙˙˙85
表3~1 中外學者綜合國力研究選項統計表˙˙˙˙˙˙˙˙。˙˙˙˙44
表3~2~1 2004年各大國GDP及基本國情˙˙ ˙˙˙˙˙˙˙˙˙˙˙˙47
表3~2~2 2004年各國軍費支出˙˙˙˙ ˙˙˙˙˙˙˙˙。。˙˙˙˙48
表3~2~3 世界前五大武器出口國˙˙˙˙˙˙˙˙˙˙˙˙˙。。˙˙˙48
表3~2~4 世界核力量:裝配核彈頭數˙˙˙˙˙˙˙˙˙˙˙˙˙。˙˙ 48
表3~3 綜合國力的各類指標及總體得分 ˙˙˙˙˙˙˙˙˙˙。˙˙ 48表3~4 2020年主要國家綜合國力之分數與排序表˙ ˙˙˙。。。49
表3~5 中共夥伴關係統計分類表˙˙˙˙˙ ˙˙˙˙˙˙˙。˙˙ 52
表4~1 2003~2005年中共建立夥伴關係概況表˙˙˙˙˙˙˙。˙˙ 78
壹、中文部份
一、官方出版品及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中國國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4年中國對外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印度雙邊關係」。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2006年國家安全報告」。
中華民國國防部,「93年國防報告書」。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中共年報1997年版」,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 編」,人民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外交2004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1997 年至2000 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編輯2002年版,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
二、專書
中共現代國際學院,「國際戰略與安全評估」。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5年。
尹慶耀,「中共外交研究」。2001年8月。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市:洪葉出版社,1994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0年。
王涌芬、石小玉、陳沙等,「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比較研究」。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王逸舟「透視2000年的國際政治與安全」,收錄於王逸舟、李慎明編,2001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林添貴譯,「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臺北市:立緒文化,2001 年6 月。
由驥,「回應後冷戰時代挑戰-中國亞太外交戰略」,收錄於田弘茂,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6年。
朱新民,「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5年。
伊麗莎白˙艾克洛米、米歇爾˙奧森伯格主編,「中國參與世界」。北京市:新華出版社,2001年。
任海平、運平、王景濤著,「各國綜合國力排行榜」。北京市: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任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4年7月。
李而炳,「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選擇」。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4年。
李登科,「北京的大國外交策略之分析」,收錄於鄭宇碩,邁向廿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展望。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1年。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收錄於中共建政五十年。臺北市:正中出版社,2001年。
李慎明、王逸舟,「國際形勢黃皮書 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李壽原主編,「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北京市: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
沈傳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1年。
肖佳靈、唐賢興,「大國外交-理論、決策、挑戰」。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3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三民書局,1984年4版。
邵玉銘,「國際及中國大陸情勢發展與評估-民國87年」。臺北市: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國戰略的框架 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侯君明,「中印關係」,收錄於李五一等著,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俞正梁等,「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南海情勢彙集」,臺北市:國防部始政編譯局譯印,1995年。
洪茂雄、陳文賢,「胡溫體制外交戰略對臺灣的意涵」,收錄於朱松柏主編,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亞東。臺北市:政大國關中心,2004年。
秦華孫、王順柱、古源祥,「亞洲區域合作路線圖」。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6年。
郝望,「臺海兩岸綜合實力對比與預測」。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2005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張雅君,「中國外交趨勢 大國外交走向與評估」,收錄於,丁樹範,中國大趨勢。臺北縣:新新聞文化事業,2004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臺北市:水牛出版社,2000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2004年。
陳一新,「戰略模糊中的美中臺新圖像」。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4年。
陳文賢,「柯林頓及布希政府的中臺政策-決策小組之研究途徑」。臺北市:大僑,2002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 思想 實踐 前瞻」。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鋒君、王傳釗,「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楊中美,「中共外交教父錢其琛」。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
楊浩勉,「大合作」。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出版社,2001年。
裘援平,「以鄰為半的戰略思考」,收錄於國防部編印,中共亞太安全戰略觀,2003年。
裴堅章編,「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1994年。
劉宏萱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摩根索著,徐昕、郝望、李保平等譯,「國家間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
魯毅主編,「外教學概論」。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賴昱安,「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5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閻學通,「國際政治與中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閻學通等著,「中國崛起 國際球境評估」。天津市:天津民眾出版社,1998年。
戴維‧赫爾德.,胡偉等譯,「民主與全球秩序︰從現代國家到世界主義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伯斯 羅斯,黎曉蕾、袁徵等譯,「與中國接觸-應對一個崛起的大國」。北京市:新華出版社,2001。
三、期刊
「2003年世界大勢前瞻」,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1期,頁 2。
丁樹範,「升溫中的美、中軍事關係」,戰略安全研析,第7 期(2005年11 月),頁8。
刀書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芻議」,現代國際關係,第1 期(2002 年)。
于有慧,「中共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2月),頁45~62。
方華,「析中共領導人頻密訪歐與雙邊關係發展」,中共研究,第38 卷8 期(2004 年8月),頁90。
王友才,「論第四代領導集體的睦鄰外交思想」,黨史文苑,第1期(2005 年),頁20~23。
王存剛,「和諧中國社會-建構和諧世界重點支柱」,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6期(2006年),頁43~44。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第6期(1999),頁18~27。
王逸舟,「國家利益在思考」,瞭望新聞週刊,第7期(2001),頁8~11。
王嵎生、尹承德,「關於建構和諧世界幾點思考」,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06年),頁1~3。
王緝思,「三十年來中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第7期(2002),頁36~39。
王濤,「和平發展好於和平崛起嗎?」,學習月刊,第1期(總233期)(2005年),頁50。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7~30。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5。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3期(1990年夏季),頁1-14。
幼學,「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外交政策走向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7卷12期(2003年12月),頁61~63。
白忠祥、劉家定、張梅,「論21世紀中國睦鄰外交政策」,重慶廣播大學學報,第4期(2003年)。
石之瑜,「解讀『大國外交』:論兩岸的差異」,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2000 年 12 月),頁 147∼164。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後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0。
吳南,「2003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第38卷2期(2004年2月),頁50。
吳建民,「多邊外交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平台-重新認識多邊外交」,外交評論,第4期總第90期(2006年8月),頁10~14。
吳福寶,「伙伴關係重塑中共大國地位之成效分析」,中共研究,第2期(2001年),頁111。
宋效峰,「簡論和諧世界觀與新安全觀的內在聯繫」,勝利油田黨校學報,第19 卷第2 期(2006 年3 月),頁79~81。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35~38。
周建華,「對外宣傳宜低調務實」,學習月刊,第1期(總233期)(2005年),頁51。
周軍,「淺析國際關係民主化」,經濟管理論壇,中國科技訊息第15期,2005年9月。
周萍、陳本昌,「中國新世纪睦鄰外交戰略地缘背景和戰略措施」,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第7卷第3 期(2005年3月)。
岳明德,「中國南海政策當議」,戰略與管理,第3期(2002年),頁61。
林文程,「全球化下臺灣公務人員的國際觀」,國家菁英季刊,第1卷 第4期 (2005年12月)。
林麗香,「中共軍事外交目的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37。
倪世雄、王義桅,「再論國際關係民主化」,社會科學,第12 期(2003 年),頁24。
孫士海,「對中印建立互信關係的幾點思考」,南亞研究,第2期(2003年),頁7。
孫建社,「中國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的重大戰略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 期(2004 年5 月),頁43。
孫哲,「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方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2003年)。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外交』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頁89。
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1999年9月),頁42。
秦宣仁,「善鄰方能固國─新世紀發展同俄國及中亞國家關係的思考」,國際貿易,2001 年第1 期。
馬志學,「對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50年發展歷程的若干思考」,北大國際政治研究,第3期(2003年)。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經會季刊,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頁61~68。
高德勝,「中國新安全觀內涵與意義」,陽山學刊,第18卷第3期(2005年6月)。
張文木,「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問題」,中國外交,第6期(2002年),頁13。
張克華,「中國崛起挑戰美國政策與地位」,中共研究,第39 卷1 期(2005 年1 月),頁22-23。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2年4月),頁41~43。
張登及,「爭論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對大陸學者訪談的綜合報告」,東亞季刊,第32卷第4期(2001年冬季),頁10~19。
張誠恩,「2004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第39卷2期(2005年2月),頁88~90。
張睿壯,「中國應選擇什麼樣的的外交哲學-評世界新秩序與新興大國的歷史抉擇」,戰略與管理,第2期總第33期(1999年),頁54~67。
曹雲華,「遠親不如近鄰-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意義」,中國外交,2004年1月。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頁45~61。
許志嘉,「東協與中共經貿關係 ASEAN-PRC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hip」,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第 6 卷第 11 期(2003 年)。
郭學堂,「新世纪中國對外戰略的背景與思考」,當代亞太,第6期(2003年)。
陳強,「聚焦十一五,中國經濟向消費拉動轉型」,中國評論,2005年9月號。
陳華杰,「和平發展:和平共處 和而不同 和諧社會」,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3期(2006年),頁74~79。
陶文釗,「中美分歧是可以管理的」,環球時報,2005年9月2日,第11版。
黃碩風,「新中國綜合國力在提升」,求是,第21期(1999),頁8~11。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頁42。
楊志誠,「新世紀全球化趨勢下我國國家安全的戰略規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1年11月),頁247-269。
葉自成,「論當代中國的地緣態勢和三線地緣戰略體系」,太平洋學報,第4期(1997年)。
董立文,「論中共的『大國』意義及其問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65-76。
熊光楷,「中國倡導的新安全觀」,國際戰略研究,第3期(2002年)。
劉藝,「從和平崛起到和平發展-中國和平國際形象的構建」,湖湘論壇,第2期(總第107期)(2006年),頁24~26。
劉青建,「挑戰、應對、建構-中國多邊外交探析」,中國外交,2006年2月。
德林,「冷戰後的大國關係」,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1994年),頁41。
蔡瑋,「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000年2月16日),頁66-70。
「鄧小平文選」,第3卷,頁94、379~380。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30卷第3期(1996年3月),頁35。
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D.Kaplan),「如何同中國作戰」,大西洋月刊6月號。
閻學通,「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政策關係」,中國外交,2006年6月,頁21。
蘇浩,「政治上不對抗,硬力量就不會轉為威脅-採訪史丹福大學政治學教授」,世界知識,第4期(2003年)。
樊體寧,「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2005年的中國外交」,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9。
四、論文
石之瑜,「誰來解讀中共的『大國外交』兼論現實主義之外的兩岸關係論述」,臺灣與中國大陸關係史討論會論文。國史館主辦,2000年11月4日。
李南,「從沿海到藍水:中共的海軍現代化」。國防大學95年下半年國際學者邀訪講座論文彙編,2006年10月。
金田秀昭,「中共從陸地到海上的全球擴張」,國防大學95年下半年國際學者邀訪講座論文彙編,2006年10月。
趙永生,「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國防大學戰略論壇文集,2004年。
五、報刊、雜誌
「人民日報」
「大公報」
「中央社」
「中國時報」
「中新社」
「天下雜誌」
「京華時報」
「紐約時報」
「新加坡聯合早報」
「新華社」
「解放軍報」
「環球時報」
「聯合報」
六、網路專文
「2003外交-中國和平崛起」。中國科學院,2003年12月25日,http://www.cas.ac.cn/html/Dir/2003/12/25/0110.htm
「2005年中國睦鄰外交譜新篇」。新華網,2005年12月7日, www.XINHUANET.com。
「2005年是中國睦鄰外交喜結碩果的一年」。新華網,2005年12月27日, www.XINHUANET.com 。
「2006年國內大事回顧」,新華網,2007年1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4/26/。
「上海合作组織」,维基百科,2006年10月23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6年6月15日,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46286.htm。
于有慧,「2002年中共外交演變」。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hpolicy/hp_report.htm
于軍,「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新理念」。北京周報,2006年6月2日,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06-CN/06-02/fm-1.htm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部長級會議召開,國務委員唐家璇出席開幕式並講話」。中共外交部網站,2003年9月19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xwlb/t25964.htm
「小泉首相與中共大使王毅在靖國神社問題上針鋒相對」。日廣播電臺網站。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胡温講話」。新華社,2006年8月24日,http://www.hq.xinhuanet.com/boao2006/2006-08/25content_2031336.htm
「中共對日本領導人有關靖國神社的最新言論表示不滿」。新華社,2003年11月13日。
「中美防長會談曹川剛要求美勿向臺售先進武器」。人民網,2003年10月30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junshi/1076/2160042.html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面局」。新華網,2002年11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
「中國的發展 亞洲的機遇」。新華社,2004年4月24日,http://www.hq.xinhuanet.com/boao2004/2004-04/25content_2031336.htm
「中國與周邊國家外交關係綜述 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中國新聞網,2003年2月21日。
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部,「東北亞新世代領袖之安全觀」,政策報告 No.930003。2004年6月,http://www.fics.org.tw/publications/policy/contents/930003
「日本學者對上海合作組織的基本看法」。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年2 月20 日,http://www.cass.net.cn/webnew/file/200302205143.html 。
由冀,「後冷戰時期中共的亞太政策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Post-Cold War Asia and the Pacific」周子欽摘譯,http://www.inpr.org.tw:9998/inprc/pub/jounals/110-9/m111_7.htm。
伍凡,「分析『中國和平崛起』論」。http://beijingspring.com/big5bjs/bjs/bc/135/85.txt 。
江啟臣,「正視中國的門羅主義」。遠景基金會,2004年12月7日,http://www.fics.org.tw/issues/docDetail.ph issue_id=30。
「江澤民主席在俄羅斯國際關係學院的講話」。新華社莫斯科,1994年9月3日電。
「胡溫體制展現外交理念風格」。大公網,2005年3月7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htm。
胡錦濤,「走和平發展道路 促進國防與經濟協調發展」,新華網,2004 年7 月24 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7/24/content_1640952.htm。
「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首腦會議上講話」(全文),中國評論新聞網。
「胡錦濤活動報導專輯」。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newscente 。
「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人民網,2005年3月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220012.html。
「胡錦濤提出國際新秩序五主張突顯新思想」。http://www.xsls.com/htm/szrp/rdtw/2003-5-30.htm。
「胡錦濤提出與亞洲合作五項主張」。大紀元,2004年4月24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4/4/24/n519617.htm。
時殷弘,「世界政治大局與中國的安全、統一、強盛問題」。http://100yearchina.org/www/shiyinhong/02.hmt>。
「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的主要內容,人民網,2004年9月21日, world.people.com.cn/BIG5/1030/5195163.html。
高孔廉,「因應兩岸經貿的產業政策」。國政評論,2003年11月2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344.htm。
高永光,「東協加一對臺灣的影響」。國策評論,2004年12月7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3/CL-C-093-145.htm。
「專家談胡錦濤出訪︰中歐合作利於國際關係民主化」。中國新聞網,2004年6月16日,http://www.sina.com.cn。
張雅君,「2003年中共外交走向與評估」,際關係研究中心年度報告。http://iir.nccu.edu.tw/hpolicy/hp_report.htm 。
「速讓軍購案付委審查 勿因時機蹉跎危及國家安全」。國防軍事新聞,2006年10月30日,http://www.mnd.gov.tw/modnews/mininews/matter.aspx?PublicID=5105>,。
「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聯合聲明」﹝EB/OL﹞。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dozys/gjlb/1706/1707/w6808.htm.。
華盛頓百人論道:『中國崛起』是否和平」。卡內基中文網。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rograms/china/chinese/Research/USChinaRelations/PeacefulRise.cfm.。
溫家寶在中非合作論壇發表重要講話(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加拿大大使館,2003年12月16日,www.chinaembassycanada.org/chn/xwdt/t56381.htm。
「溫家寶活動報導專輯」。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newscenter。
「溫家寶總理出席東盟商業與投資峰會並發表演講」。中共外交部網站,2003年10月8日,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26502.htm。
「溫家寶總理提出中俄經貿合作六項主張」。 http://finance.sina.com.cn;20040927。
「溫家寶闡述中國和平崛起五要義重申中國永遠不會稱霸」。中國網,2004年3月15日,http://www.china.org.cn/。
「溫家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三次會議」,新華網2004年9月23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9/23/content_2012879.htm。
「溫家寶在第9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新華網,2005年12月12日,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12399.htm。
「聚焦中國」的報道,曾歷時一個星期。瞭望東方周刊,2005年6月2日http://www.sina.com.cn。
閻學通,「安全利益是中國首要利益」。國際線上,2006年6月1日,www.crionline.cn。
「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 中國期待和平崛起」,2004年2月29日,http://www.lib.wus.edu.cn/showtxt/show_article.asp?ID=2695。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Bill Gertz, The China Threat : How the People’s Republic Targets America (Washington,DC: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0).
Jisi Wa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roy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Thomas W. Robinson and David Shambaugh,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roy and Practice(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p.481~483.
Zalmay Khalilzad(et al),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 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RAND MR - 1315 – AF,pp. xiii – xv.
二、期刊、專文
Alastair Iain Johnston , “Treati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as Social Environmwnts”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No.45,2001,pp.487~515.
Charles Horner, “China on the Rise,” Commentry, Vol. 94. No. 6, December 1992, pp.33-36.
Ernesto Zedillo, “On China’s Rise,”Forbes, Vol. 173, No.11,May 24, 2004, pp.43
Hedley Bull ,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 pp.199~222
Margaret Pearson, “The Major Multilater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Engage China”,pp.227.
Ray S. Cline,“World Power Assessment”, Westview Press,Inc, 1975.
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r-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ory”, 1996, pp.47.
Richard Halloran, Eastern Threat,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October 18,2001,p. 32.
Wang Jisi , “China’s Search for Stability with America”,Foreign Affairs, Sep/Oct 2005,pp.39~43.
Zbigniew Brzezinksi & John J. Mearsheimer, “Clash of the Titans ,” Foreign Policy, No. 146, January/February 2005, pp.46-50.
Zhen Bijian, “Chuna’s ‘Peaceful Rise’ to Great-Power Status,” Foreign Affair, Vol. 84, No.5 (September/October 2005), pp.18-2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1999年9月),頁42。
2.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外交』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頁89。
3. 林麗香,「中共軍事外交目的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37。
4. 林文程,「全球化下臺灣公務人員的國際觀」,國家菁英季刊,第1卷 第4期 (2005年12月)。
5.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35~38。
6. 吳福寶,「伙伴關係重塑中共大國地位之成效分析」,中共研究,第2期(2001年),頁111。
7. 幼學,「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外交政策走向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7卷12期(2003年12月),頁61~63。
8.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頁42。
9.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頁45~61。
10. 張誠恩,「2004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第39卷2期(2005年2月),頁88~90。
11. 張登及,「爭論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對大陸學者訪談的綜合報告」,東亞季刊,第32卷第4期(2001年冬季),頁10~19。
12.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2年4月),頁41~43。
13. 張克華,「中國崛起挑戰美國政策與地位」,中共研究,第39 卷1 期(2005 年1 月),頁22-23。
14.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後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0。
15. 石之瑜,「解讀『大國外交』:論兩岸的差異」,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2000 年 12 月),頁 14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