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中時電子報(2005年10月29日)。〈中時晚報十一月一日起停刊〉,《中時晚報》,上網時間:2006年5月15日,取自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entertain/200510/20051029483812.html
王經武(1992)。《論布爾迪厄的攝影社會學》。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珍瑜(2006)。《記者如何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此關係又如何維持與修補?-以報紙黨政新聞與消息來源之互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目擊者編輯部(2006年5月)。〈媒體動私刑,徐姓大學生被判十年?〉,《目擊者》,第52期。
朱柔若譯(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原書Neuman, W. A.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江聰明(2002年11月05日)。〈轉來轉去地方新聞怎麼都一樣,記者搞「地方輪值台」 邱復生、李四端苦思對策〉,《聯合報》,第26版。
江聰明(2002年08月13日)。〈40年來頭一遭 老三台同步虧損〉,《聯合報》,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tvro.com.tw/TXT/satnews/2002/2002-8/0813-1.htm
江聰明(2002年7月12日)。〈他法院前打架 各電視台吃罰單 前車之鑑達成共識柯賜海董念台新聞不播了〉,《聯合報》,第7版。
宋東(2005年6月)。〈信任 全球的文明對話〉。《天下雜誌》,第324期。
何榮幸(2006)。《媒體突圍:2005新聞獎大滿貫的幕後故事》。台北:商周。
何榮幸(2001)。〈狗仔隊.專業尊嚴.工作權〉。《目擊者》,23: 5。
何友輝、陳淑娟、趙志裕(1991)。〈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論求答案〉。
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頁49-66。台北:桂冠。
李金銓(1981)。《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林容、陳翔(2002)。〈論當代中國市場報趨同競爭〉,《新聞界》,5: 19-20。
周金福譯(2003)。《新聞倫理—存在主義的觀點》。台北:巨流。(原書Merrill, J. C. [1996]. Existential journalism. Hastings House.)。
林照真(2006)。《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台北:天下。
林照真(2004)。〈電視開票,一場騙局〉,《天下雜誌》,297: 136-140。
林照真(2005年6月)。〈揚善,不可迴避的承諾〉。《天下雜誌》,第324期。
林照真(2004年10月)。〈調查的迷思Ⅱ:解讀市場機制 誰在扼殺電視品質?〉。《天下雜誌》,第309期。
林韋任(2003)。《收視率控制與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抗爭-以TVBS報導《老少配》與《薛楷莉》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研究生論文。林惠琪、陳雅汝譯(2003)。《偷窺狂的國家》。商周。(原書Calvert, C. [2000]. Voyeur nation : media, privacy, and peering in modern culture.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原書Bourdieu, P. [1994]. Sur la television.)
林志廉(2004)。《地方記者聯誼會功能之探析─以台中市各路線記者聯誼會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雨澄(2004)。《影舞者的夢醒時分:小眾影迷習癖與場域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麗雲(2005年3月)。〈鼓浪前進,沖刷「劣岸」--臺灣無線電視改革運動
(1988-2004)〉,《臺灣史料研究》,24: 175-195。
邱德亮(2001)。〈導讀:維希留加速2000年〉。楊凱麟(譯),《消失的美學》,頁1-55。台北:麥田。(原書Virilio, P. [1995]. Esthétique de la disparition. France: Galilée.)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
吳佩玲(2005)。《商業化新聞操作下的自主空間:記者的反抗策略》,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濤石。(原書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2 ed.))
尚孝芬(1999年10月12日)。〈SNG來不及過濾血腥暴力有線電視 未來遇重大事件 將由輪值台出機拍攝 再供各台使用〉,《民生報》,第14版。
姜敬寬(1997)。《新聞反思集:一個時代周刊資深記者的心路歷程》。台北:時報文化。
胡育祥、陳逸淳譯(2006)。《大眾媒體的實在》,台北:左岸。(Luhmann, N. [2000]. The reality of the mass medi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的研究觀點〉,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5,台北:巨流。
洪鎌德(1997)。《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台北:揚智。
紀慧君(2002)。〈編織新聞事實─紀律權力的觀點〉。《新聞學研究》,73: 167-204。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高宣揚(2004)《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施伯燁(2005)。《一場遊戲一場夢:再思考電視新聞頻道競爭邏輯》。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研究生論文。唐士哲(2005)。〈在速度的廢墟中挺進;電子媒介新聞的唯物批判觀點〉,《新聞學研究》,84: 79-118。孫志硯(2005)。〈從報社攝影記者的工作實踐分析新聞專業的性別化過程〉,「2005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馬吟秋(2003)。〈記者俱樂部:日本新聞界的怪胎〉,《傳媒觀察》,4。
馬行遠(2003年6月)。〈昨天一哄而上,今天一哄而散--臺商大陸投資最大變數:群眾一窩蜂〉,《財訊》,255: 203-206。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馥綺(1992)。《我國電視國際新聞報導之分析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炳宏、鄭麗琪(2003年4月)。〈台灣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75: 37-72。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柳朱(1996)。《論布爾迪厄和紀登斯關於行動與結構的理論》。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陳麒全(2006年5月25日)。〈團團圍住〉,《中國時報》,第2版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原書Bonnewitz, P.[n.d.]. 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徐嘉瑜(2004)。《電視新聞記者之組織社會化過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意〉,胡幼慧(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47-74,台北:巨流。
莊耀嘉、王重鳴譯(2001)。《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原書Smith, E. R. & Mackie, D. M. [n.d.]. Social psychology.)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5)。〈一窩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上網日期2007年1月1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dict/dict.sh?idx=%2Fproject2%2Ffulltext%2Ftdbproj%2Fdict.idx&cond=%A4@%BA%DB%B8%C1&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許宏儒(2004)。《Bourdieu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闡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雅靜(1997)。《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系統新聞消息來源比較之研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放(1999)。〈一個“奇妙而獨特”的存在—試析日本的記者俱樂部〉,《日本學
刊》,5: 112-115。
張文強(2005)。〈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平淡與熱情的對峙〉。《新聞學研究》,84: 1-40。張文強(2002)。〈媒介組織內部權力運作與新聞工作自主:封建采邑內的權力控制與反抗〉。《新聞學研究》,73。上網日期2004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73/03.html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張皪元(1999)。《SNG現場連線對電視新聞記者專業性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耀仁(2002)。〈市場導向新聞學研究---以台灣三家無線電視台晚間新聞娛樂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91:59-90。
程宗明(1999)。〈黨政軍退出三台之後---從批判政治經濟學思考無線電視制度的改造〉,《廣播與電視》,13: 87-122。
陸燕玲(2001)。《從「名門正派」到明教教徒? ─台灣《壹週刊》新聞工作者的調適與認同》,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喻靖媛(1994)。《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 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Ⅲ: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附錄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黃義書(2004)。《新聞產製場域中的攝影記者─認知、角色、專業權力及生存心 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義書(2000年5月)。〈「調片」文化中失掉的新聞攝影專業〉。《目擊者》,第17期,上網日期2006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atj.org.tw/
黃國棟(1999)。《我國有線專業新聞台之報導多元化研究---以中天、TVBS-N、民視新聞台、環球新聞台、東森新聞台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秀媛譯(2005)。《藍海策略: 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天下遠見。(原書Kim, W. C. & Mauborgne, R. [2001.]. Blue ocean strategy : 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
黃煌雄、黃勤鎮(2005)。《我國影音媒體政策及其執行績效總體檢》,監察院。
馮建三(2006年4月)。〈試論新聞傳播教育學術正當性的建立:記者養成與媒介素養教育〉,《教育研究資料與研究訊雙月刊》,69: 181-197。
馮建三(2005年10月9日)。〈有了NCC,媒體也未必變好〉,《新新聞週報》,970: 56-7。陶芳芳(1999)。《從政治控制到市場機制:台灣報業發行之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舒嘉興(2001)。《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
彭敏(2006年7月)。〈爆料新聞學〉,《目擊者》,第53期。上網日期:2007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atj.org.tw/
詹益錦(2006)。《電視新聞記者間人際互動對新聞產製之影響─以彰化駐地記者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楊月蓀譯(1995)。《不可靠的新聞來源:透視新聞眞相》。台北:正中。(原書Lee, M. A., & Solomon, N. [1990]. Unreliable sources: A guide to detecting bias in news media. NY: Carol Pub.)
楊兆景(2004)。《無冕王8旦:揭露台灣股市黑幕.投資理財不可不讀》。台北:酒客。
楊瑪利、孫珮瑜(2005年4月)。〈給讀者「需要知道」,而非「想知道」的消息〉。《天下雜誌》,第321期。
楊瑪利(2002年4月)。〈弱智媒體〉。《天下雜誌》,第251期。
靖鳴(2006年3月)。〈日本新聞發布的獨特方式-記者俱樂部〉,《新聞與寫作》,3。
葉啓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 : 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
維基百科(n.d.)。〈樂隊花車〉,上網日期2007年1月1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8%82%E9%9A%8A%E8%8A%B1%E8%BB%8A&variant=zh-tw
趙婧、王振宇(2006年1月)。〈解讀電視中"模仿趨同"〉,《新聞知識》,頁72-74。
趙婧(2005)。〈學會“跟風”—兼析圖書出版競爭中模仿行為的合理元素〉,《出版發行研究》,7: 36-38。
臧國仁、鍾蔚文(2000)。〈災難事件與媒體報導:相關研究簡述〉,《新聞學研究》,62: 143-151。臧國仁(1999)。《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 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 –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臧國仁、鍾蔚文(1994)。〈如何從生手到專家〉,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頁73-8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戰克孝(1998年10月)。〈無線電視的下一道傷口〉。《動腦》,270: 29-32。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 M.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Allen Lane.)。
劉旭峰(2006)。《收視率萬歲!誰在看電視?》。台北:印刻。
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ngenz)):P. Bourdieu與N. Luhmann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刊》,26: 10-51。
劉毓雯(2005年8月)。〈他靠本土劇讓民視每年賺兩億:陳剛信打破無線電視臺的弱勢命運〉,《商業周刊》,927: 64-66。黎曉英(2006年2月)。〈現象剖析--一窩蜂效應〉,《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206: 24。鄭淑敏(1999年12月1日)。〈正視AC尼爾森對台灣電視亂象的影響:中視董事長鄭淑敏的呼籲〉,《聯合晚報》,第7版(半版廣告,亦刊登於其他報紙)。
賴富山(2002)。《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世新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書呈(2006年7月)。〈邱毅爆料,記者不能質疑?〉,《目擊者》,第53期。上網日期:2007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atj.org.tw/
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1996)。〈傳播教育應該教些什麼?—幾個極端的想法〉,《新聞學研究》,53: 107-129。顏章聖(2002)。《從新聞產製之觀點探討影響台灣電視地方新聞產製之因素》。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魏靖文(1999)。〈有線新聞台連線大結盟〉,《中央日報》,1999.10.12,上
網時間:2006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cdn.com.tw/live/1999/10/12/text/881012i3.htm
顧忠華(2006)。〈導論:如何解讀魯曼對於大眾媒體的觀察〉。胡育祥、陳逸
淳譯,《大眾媒體的實在》,頁5-13。台北:左岸。(原書Luhmann, N.
[2000]. The reality of the mass medi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0,台北:巨流。
英文書目
Allen, V. L. (1965). Situational Factors. In L. Berkowitz (ed.),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NY: Academic Press.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 In H. Guetzkow (ed.),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Pittsburgh, PA:
Carnegie Press.
Bikhchandani, S., Hirshleifer, D., & Welch, I. (1992). A Theory of Fads, Fashion,
Custom, and Cultural Change as Informational Cascad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0(5), 992-1026.
Bourdieu, P. (1998).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4)
Bourdieu, P. (1991). Social space and genesis of ‘classes’(G.. Raymond & M. Adamson, Trans.). In J. B. Thompson (Ed.),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pp. 229-251). Cambridge: Pol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4)
Bourdieu, P. (1990). Programme for a sociology of sport. (In M. Adamson,Trans.).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 a Reflexive Sociology, (pp.156-167). Cambridge: Polity.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A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mpange, P. (2005). The ‘Double Dependency’: The Journalistic Field Between Politics and Markets. In Rodney, B. & Erik, N.(Eds.),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pp.48-63). Cambridge: Malden.
Chung, W.W., & Tsang, K.J. (1993). News Frames Reconsidered: What Does Frame
Do to Re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AEJMC convention, Kansas City, MO.
Cohen, Bernard C. (1963).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rouse, T. (1972). The Boys on the Bu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
Dunwoody, S.(1997). Science writers at work. In D. Berkowitz(ed.). Social Meanings of News : A Text- Reader. Thousand Oaks, CA:Sage.
Frank, R. (2003). `These Crowded Circumstances': When Pack Journalists Bash Pack Journalism. Journalism, 4(4), 441. Retrieved Thursday, January 04, 2007 from the Communication & Mass Media Complete database.
Gamson.W. A. (1992). Talking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Giddens, A.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Gieber, W., & Johnson, W. (1961).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ers and sources rul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8(3): 289-297.
Hall, S., Critcher, C., Jefferson, T., Clarke, J. and Roberts, B. (1978). Policing the
Crisis: Mugging the State, and Law and Order. London: Macmillan.
Jorgensen, D. L. (1989). Participate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Sage.
Katz, E., & Lazarsfeld, P. F. (1955). Personal Influence. New York: Free Press.
Lascu, D. N., & Zinkhan. G.. (1999). Consumer conformity: Review and ap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7(3):1-12.
Lee, A. M. & Lee, E. B. (1939).The Fine Art of Propaganda, NY: Octagon
Books.
Macinnis, H. (1997). Consumer Behavior, N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cManus, J. (2001). “Black hole” Live shots: expensive gimmick or better journalism? Gather the News. Retireved May 1, 2007, from http://www.gradethenews.org/dreamhost%20files/pagesfolder/Black%20Holes1.htm
Mcmanus, J.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Newbury Park, CA: Sage.
Noelle-Neumann, E. & Mathes. R. (1987). The ‘Event as Event’ and ‘the Event as New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onance’ for Media Effects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 391-414.
O’Hefferman, P. (1994). A mutual ezploiataion model of media influence in U.S. foreign policy. In W. L. Bennett & D. L. Paletz (eds.). The Media, Public Opin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Gulf War. Chic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tton, F. D. (1990). The Concept of Quality in Geologic and Hydrogeologic Investigations. In B. C. Landslides (ed.). Proceedings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slides, July 10-15, 1988 Lausanne,Switzerland, A.A. Balkema, Rotterdam, p.1405-1411.
Rodney, B. & Erik, N.(2005).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Cambridge ; Malden.
Ross, S. (1998). Pack Journalism. History of the Mass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ncyclopedia, Retrieved Thursday, January 04, 2007 from the Communication & Mass Media Complete database.
Schundson ,M. (1986, August). What time means in a new story. Gannett center for
media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 4.
Sherif, M. (1935). A Study of Some Social Factors in Perception. Archives of Psychology, 27, 1-60.
Sherman, S. (1990). PACK JOURNALISM, JAPANESE STYL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9(3), 36-40. Retrieved Thursday, January 04, 2007 from the Communication & Mass Media Complete database.
Shoemaker, P. J. &Reese, S. D. (1996).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 Longman.
Shoemaker,P. 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Tanner, A. H. (2004). Agenda building, source selection, and health news at local
television stations - A nationwide survey of local television health reporters.Science Communication, 25(4), 350-363.
Tuchman, G. (1978).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 NY: the Free Press.
Virilio, P., & Kitler, F.(2001). The information bomb: A conversation. In J. Armitage (Ed.). Virilio live: Selected interviews (pp. 97-109). London: Sage.
Wilkie, W. L. (1994). Consumer Behavior, N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c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127.
Yardley, J. (2004; August 27). 'Boys on the Bus': Pack Journalism. At Unsafe Speeds.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January 8,2007, fro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37323-2004Aug26.html
Wikipedia. (n.d.). Pack journalism. Retrieved January 8,2007,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ck_jour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