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書籍
方凱弘,2005,<初探地方財政分權化及其在我國之政策意涵>,銘傳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王光旭,2005,<政策網絡研究在公共行政領域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政策研究學報》,第5期,頁61-102。史美強,2005,《制度、網路與府際治理》,台北: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史美強、王光旭,2007,<台灣府際財政治理的競合關係:一個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中國政治學會2007年年會,年會主題「制度、治理與秩序」,中國政治學會、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主辦,2007年9月29-30日
田弘華、劉義周,2005,<政黨合作與杜瓦傑法則:連宋配、國親合的賽局分析>,《臺灣政治學刊》,第9卷第1期,頁3-37。石之瑜,2003,<政治科學中形式理論的運用與瓶頸--從賽局理論談起>,《東吳政治學報》,第17期,頁1-19。朱景鵬,2006,<府際關係管理與行政效能強化之研析>,《研考雙月刊》,第30卷第6期,頁64-76。朱鎮明,2005,<中央與地方政策協調權制建立之研究>,《中國地方自治》,第58卷10期。
朱鎮明,2006,<中央與地方政策協調機制>,《中國行政》,第77卷,頁133-162。江大樹,2004,<府際關係的憲法解釋>,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公司,頁363-388。
江大樹,2005,<府際關係導論>,收錄於趙永茂、孫同文與江大樹主編,2001,《府際關係》,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公司。
江岷欽,2003,《地方政府間策略性夥伴關係建立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案:市政專題研究報告第333輯,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江岷欽、孫本初、劉坤億,2004,<地方政府間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其鄰近縣市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頁1-30。吳秀光,2001,《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時英書局。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庚,2004,《憲法的解釋與適用》,第三版,自印。
吳庚,2005,《行政法理論與實用》,第九版,自印。
吳信華,2005,<論地方自治團體的聲請釋憲>,《政大法學評論》,87期,頁133-190。吳若予,2004,<臺灣統籌分配稅款制度的政治性 >,《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131-165。
吳重禮,李憲為,2005,<政黨政治與府際關係:以1995年至2003年媒體對中央與北高直轄市政府互動的報導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1期,頁71-102。呂育誠,2004,<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的省思與展望 >,《中國行政》,第75卷,頁29-56。呂育誠,2005,<地方治理意涵及其制度建立策略之研究--兼論我國縣市推動地方治理的問題與前景>,《公共行政學報》,第14期,頁1-38。
呂育誠,2006a,《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分析》,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呂育誠,2006b,<中央地方權力移轉關係之研究>,三合一選舉後我國地方自治發展的議題與前瞻研討會,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呂育誠,2007,《地方政府治理概念與落實途徑之研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呂育誠、許立一,2004,《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玉君,2005,<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與地方政府之委辦規則制定權>,收錄於黃錦堂主編,《地方立法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91-131。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李長晏,2004,<全球化治理: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分析>,《研考雙月刊》,第28卷第5期,頁39-54。李長晏,2005,〈我國府際合作治理之分析模式〉,發表於「府際合作中區公共論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國立中學大學國際政治所主辦。
李建良,2002,〈論地方自治與財政憲法〉,《台灣本土法學學雜誌》,第35期,頁27-46。
李建良,2004,〈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與財政負擔─全民健保補助費分擔問題暨釋字第五五○號解釋研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6期,頁73-115。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李英明、賴皆興,2005,<從理性博奕向結構博奕轉移:兼論兩岸博奕>,《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4期,1-29頁。李惠宗,2002,<地方自治立法監督之研究>,《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3期。李惠宗,2007,<地方自治事項之定性與法規監督-從「台中市行動電話基地台設置管理自治條例」被宣告違法談起>,「地方自治與電信業管理與監督」學術研討會,台中市政府、中興大學財經法律系主辦,頁21-22。
李惠宗,2007,<地方自治與行政罰法之關聯性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60卷第1 期,頁4-15。
沈有忠,2005,<賽局理論在兩岸關係研究的應用:一個介紹性的討論>,《展望與探索》,第3卷6期,頁14-32。周蕙蘋,2004,《臺灣地方政府組織再造之評析--以英國地方治理經驗之觀點》,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編著,2003《憲法-權力分立》,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文清,2004,《地方自治與自治立法權》,揚智文化。
林文清,2007,<地方自治法規得否為行政罰依據之探討>,《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頁111-142。林文清,2007,<我國地方自治法規監督之探討>,《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頁77-110。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越治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谷蓉,2005,《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明鏘,2000,<論地方立法權-台北市自治法規為例>,《律師雜誌》,第244期。林健次,蔡吉源,1999,<財政賽局:零和﹖正和?負和?論統籌分配稅款及財政收支劃分法>,《財稅研究》,第31卷第3期,頁1-11。林健次,蔡吉源,2003,<地方財政自我負責機制與財政收支劃分>,《公共行政學報》,頁1-33。
林錫俊,2001,《地方財政管理要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繼文、羅致政,1998,<零和或雙贏﹖兩岸經貿交流新解>,《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卷第1期,頁33-77。法治斌,2002,<以「大」為尊或同舟共濟﹖--由臺北市里長延選談起>,《政大法學評論》,頁1-26。施能傑,1998,<縣市政府公務人力資源管理問題>,《行政管理論文選輯》,銓敘部編,第12輯,頁487-513。
紀俊臣,1999,《精省與新地方制度》,台北:時英出版社。
紀俊臣,2001a,<臺灣府際關係緊張與解決之評析 >,《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6期,頁4-12。紀俊臣,2001b,<臺灣府際關係緊張與解決機制之評析>,《國教新知》,第48卷第1期,頁34-43。紀俊臣,2001c,<地方自治法制化之政策取向>,《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1期,頁2-19。紀俊臣,2002,<中央與直轄市、縣市關係之新建構>,《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6期,頁18。紀俊臣,2003a,《地方自治團體跨區域事務合作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案:092-0000000AU601。
紀俊臣,2003b,《臺北市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案:市政專題研究報告第332輯,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紀俊臣,2004,《地方政府與地方制度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紀俊臣,2006,《都市及區域治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書東,2001,經濟發展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財政制度變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孫同文,2005,<美國的府際關係>,收錄於《府際關係》,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主編,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徐仁輝,2002,<統籌分配稅款>,《主計月刊》,第559期,頁54-60。
徐仁輝,2007,<多層級治理與財政收支劃分>,《財稅研究》,第39卷第2期,頁27-37。徐吉志,2006,<NCC宣告台北縣行動電話基地臺設置管理自治條例無效之一些法制問題>。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oi5581
桂宏誠,2002,<擴大縣市長人事權範圍之分析與建議>,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1-027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馬英九,2000,<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與地方財政之省思>,《主計月刊》,537期,頁27-33。
高永光,2000,<從博奕理論分析聯合政府>,收錄於《政黨重組 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蘇永欽主編,台北:新台灣人基金會。
高永光,2001,<地方政府研究的理論重構:地方立法權的分析>。中央與地方關係研討會,政治大學。
高永光,2002,<論新內閣對中央與地方關係的調整>,《政治學報》。中國政治學會。高永光,2004,<地方政府與制度>,收錄於《政治學》上冊,陳義彥主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永光,2007,地方治理與地方民主,《研習論壇》,第74期,頁1-6。高永光、高美莉,2006,<中央與地方之地方立法權爭議研究-行動電話基地臺設置自治條例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
高永光、高美莉,2007,<零和或雙贏?中央與地方之財政賽局衝突分析-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
高安邦、黃智聰,2000,<當前中央統籌分配稅制之爭議與對策>,內政(研)089-009號。
高美莉,2002,<中央對地方自治團體之自治監督及救濟途徑探討-兼論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二七號解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2期。高美莉,2003,<由里長延選案論中央地方爭議協調機制>,《政策研究學報》,頁117-133。張文貞,2004,<邁向整合的崎嶇路-美國最高法院對聯邦權限的緊縮>,《歐美研究》,第34卷2期。張四明,1998,<府際間的協調:問題與解決途徑>,《行政學報》,第29期,頁213-250。張正修,2000,《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第二冊:本論》。台北:學林文化事業公司。
張永明,2007,<中央與地方分權下電信業務的管理與監督─以行動電話基地臺的設置為例>,「地方自治與電信業管理與監督」學術研討會,台中市政府、中興大學財經法律系主辦,頁64-66。
張育哲,2006,<無財源提供強制責任在財政聯邦主義之角色-兼論“無財源提供強制責任改革法”的內容與執行成效>,公共事務評論,7卷2期,頁89-114。張晏瑲,2004,<由海洋事務內涵析論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我國現行法制之檢討與建議>,《輔仁法學 》,第27期,頁81-128。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2004,《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臺北:翰蘆圖書公司。
張鈺旋,2005,《全民健康保險費政府補助款分擔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維迎,1999,《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茂昌出版社。
許宗力,1999,《法與國家權力》,元照出版公司。
許宗力,2007,《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出版公司。
許春鎮,2006,<論自治行政之概念及其類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59期,頁1-57。許琇媛,1990,《德國各邦參與歐盟事務權限之探討》, 南華大學歐洲硏究所碩士論文。陳立剛,1998,〈地方財政問題及調解之道〉,《政策月刊》,第30期,頁8-9。陳立剛,2000,<府際關係之重建:英國、美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互動對精省後我國府際關係之啟發>,國科會研究計畫。
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1期,頁20-29陳金貴,1990,<美國府際關係和府際管理的探討>,《行政學報》,第22期,頁13-26。陳淳文,2004,<從法國法論地方政府之財政監督>,《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第16卷1期,頁43-72。陳清秀,2001,<地方自治立法權的爭議>,收錄於《地方自治法2001》。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會出版。
陳清秀,2005,<地方立法權之研討>,收錄於《地方立法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淑芳,2003,<中央與地方因自治監督所生之爭議-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五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頁222-237。陳敦源,1998,<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關係>,收錄於黃榮護主編,《公共管理》,台北:商鼎文化。
陳欽賢、林奕仁,2006,<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對地方政府財政之影響>,《財稅研究》,第38卷第1期,頁156-178。陳慈陽,1999,<論地方之立法權及其界限>,收錄於《行政救濟、行政處罰、地方立法》,台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台北:元照圖書公司
陳慈陽,2006,中央與地方自治就自治事項權限劃分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陳愛娥,2007,<地方自治條例的函告無效與其救濟─以「臺中市行動電話基地臺設置管理自治條例」為例>,「地方自治與電信業管理與監督」學術研討會,台中市政府、中興大學財經法律系主辦,頁45-46。
程明修,2003a,<輸掉聲譽或者贏得權威的大法官--大法官解釋釋字第五五三號解釋中有關司法救濟途徑之爭議>,《法學講座》,第13期,1-10頁。程明修,2003b,<針對地方自治「內部法律關係」與「外部法律關係」監督措施的行政訴訟>,《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1期,頁113-142。程明修,2005,《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新學林出版公司。
黃世鑫,2002,<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爭議-論統籌分配稅分配權限之歸屬>,《月旦法學雜誌》,第84期,87-91頁。黃炎東,2007<警察權宜回歸中央>,《自由時報》2007年5月30日A15版。
黃俊杰,2002,<財政國與課稅收入之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84期,頁81-86。黃俊杰,2004,<財政收支劃分規範設計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頁1-41。黃俊杰、賴昱志,2007,<地方自治權之研究>,《全國律師》,第11卷3期,頁109-120。黃建銘,2002,<論地方財政與行政區劃之關係>,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系地方政府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
黃昭元,2002,<北市里長延選之爭議解決途徑>,《月旦法學雜誌》,頁8-9。黃錦堂,2001,《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臺北:翰蘆圖書公司。
黃錦堂,2001,<德國的府際關係>,收錄於《府際關係》,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主編,元照出版公司。
黃錦堂,2005,《地方立法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耀輝,2001,《地方政府積欠全民健保保險費補助款問題之探討》,中央健康保險局委託研究案。
黃耀輝,2002,<中央把統籌分配稅款的餅做大,就對了!>,《經濟前瞻》,第54期,頁54-57。楊永年,2007,<制度問題難靠破案解決>,《中國時報》,5月25日A23版時論廣場。
楊舒媚、廖哲琳,2007,<郝龍斌:以戰止戰>,新新聞週刊,第1056期,頁16-20。
葉俊榮,2004,<政府再造與區域治理>,《研究雙月刊》,第28卷5期。
葉毓蘭,2002,<警察人事權何去何從?>,《警光雜誌》,第550期。葛克昌,2002,<統籌分配稅與地方自治>,《月旦法學雜誌》,第84期,頁77-80。董保城,1999,<教育事項中央與地方權限之劃分與分工>,收錄於《地方自治法律論輯(下)》,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出版。
董保城,2000,<本土化職權命令法理建構之嘗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1期。
董保城,2001,<地方自治監督代執行之探討>,收錄於《地方自治之監督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政治大學法學院主辦。
董保城,2003,<地方自治>,收錄於《憲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董保城,2004 ,<里長法律地位及其權義保障之研究>,收錄於《台北市里及里長功能定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
董保城,2005a,<台北市政府全民健保補助費相關爭議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7期,頁105-118。
董保城,2005b,<里長法律地位及其支給費用之研究>, 《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頁149-166。董保城,2006,法治與權利救濟,元照出版公司。
董保城、謝碩駿,2002,<地方制度保障與自治監督>,收錄於蘇永欽編,《地方自治:落實人民主權的第一步》,台北:新台灣人基金會。
董保城譯,Jörn, Ipsen著,1995,<地方自治行政與地方自治之監督----可能界限>,《政大法學評論》,54期。
詹鎮榮,2006,<論地方法規之位階效力--地方制度法第三十條「中央法破地方法」之辨正>,《成大法學》,第12期,頁1-59。詹鎮榮,2007,<地方自治事項之權限委任>,《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8期,頁209-213。
廖淑君,2006,<行動電話基地臺設置管理規範研究 (上,下) >,《法令月刊》,第58卷1期,頁83-90;第58卷2期,頁116-137。趙永茂,2002a,《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改造方案—研究資料彙編》,台北:政府改造委員會政府架構研分組。
趙永茂,2002b,《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臺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增訂三版,台北:翰蘆出版社。
趙永茂,2002c,<臺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的發展方向>,收錄於蘇永欽主編,《政府再造》,台北:新台灣人基金會。
趙永茂,2003,<臺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頁53-70。趙永茂,2005,<英國地方治理的結構型困境>,歐美政府治理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趙永茂、孫同文與江大樹主編,2001,《府際關係》,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趙相文,2005,<由法律觀點論自治制度>,《中原財經法學》,第15期,頁121-173。趙揚清,2002,<地方財政問題及中央統籌分配稅款之配置>,《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1期。劉文仕,1999,《地方立法權》,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文仕,2000,<自治法規的類別、定位與法律保留>,《律師雜誌》,第244期,頁18。劉文仕,2003,《地方制度改造的憲政基礎與問題》,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文仕,2006,<從歐盟成員國地方治理的發展經驗解構1996-2005臺灣地方制度改革的兩大迷思>,《臺灣民主》,第3卷第3期,頁35-84。劉文仕,2007,<立足統一,邁向分權:法國地方分權制度的嬗變與前瞻>,《東吳政治學報》,第25卷第2期,頁65-122。劉在銓,2004,〈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政府補助款欠費之概況與分析〉,「誰來付健保費?-從北市未繳健保費釋憲案談起」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劉坤億,2006,<臺灣地方政府間發展夥伴關係之制度障礙與機會>,《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頁1-34。
劉宗德,2005,〈直轄市負擔全民健康保險暨勞工保險補助款之計算基準及其相關法律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7期,頁77-104。
劉宜君、陳敦源,2003,<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我國中央與地方健保保費負擔爭議之個案分析>,佛光大學「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
劉宜君、陳敦源,2007,<新制度主義與政策網絡應用於府際關係之研究:地方政府分擔健保費爭議之案例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1期第1卷,頁1-51。劉性仁,2005,<從憲法層面論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之研究>,《聯大學報》,第2期,頁149-170。劉建宏,2006,<行政主體間行使公法上返還請求權之法律途徑--中央健康保險局得否以行政處分命臺北市政府給付健保費之補助款?>,《台灣本土法學》,84期,頁1-12。
劉添財,2004,口水隔空飛 有權者豈能隔岸觀,《中國時報》,A6版。
劉淑惠,2002,(中央與地方之財政爭議-以健保補助費的欠費問題為例),《考銓》,第30期,頁1-12。
劉莉秋,2005,<迎接第三代行動服務新紀元,應先解決行動電話基地建置困境>,臺灣電信產業協會論壇http://www.ttida.org.tw/。
歐信宏、史美強、孫同文、鍾起岱,2005,《府際關係:政府互動學》,空中大學。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蔡吉源、林健次,2006,<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公式的研究>,《財稅研究》,第38卷第1期。蔡秀卿,2003,《地方自治法理論》,台北:學林出版公司。
蔡秀卿,2004,〈中央與地方間爭議解決法制之現況與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頁21-32。蔡良文,2003,<我國中央與地方人事權之運作與發展>,《行政管理學報》,4期,頁1-35。蔡宗珍,2005,《地方自治法規之效力及其監督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案。
蔡宗珍,2006,<地方自治監督與自治法規監督>,《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頁150-177。蔡宗珍,2006,<地方法規之形成與效力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33期。頁147-177。蔡宗珍,2006,<地方法規之概念與體系化>,《月旦法學雜誌》,第132期。蔡茂寅,2000,<地方制度法之特色與若干商榷>,《律師雜誌》,第244期,頁48。蔡茂寅,2003a,《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法》,台北:學林出版公司。
蔡茂寅,2003b,<論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93期,頁23-39。蔡茂寅,2004,《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研究─權限劃分與爭議協調機制之建立》,行政院研考會。
蔡茂寅,2005a,<中央與地方間之關係-以自治監督為主要對象>,《警察法學》,第4期。蔡茂寅,2005b,<全民健保政府財政負擔的轉化─評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01546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頁189-195。
蔡茂寅,2006,<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收錄於《憲學憲用系列手冊》。行政院研考會。
鄭崇田,2001,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政經變遷中我國府際關係的發展魯炳炎,2003,(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我國地方政府觀點之分析),《經社法制論叢》,第31期,頁159-185。薄慶玖,2000,《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蘇保安,2002,<淺談警察人事權-以日本警察組織設計為例>,《警光雜誌》,第550期。貳、外文書籍
一、日文專書
成田賴明,1980,<法律與條例>,收錄於《地方自治》,室井力編,,東京:三省堂。
室井力,1981,《新現代行政法的原理》,東京:勁草書房。
室井力、原野翹,2001,《新現代地方自治法入門》,京都:法律文化社。
兼子仁,2005,《地方自治法》,岩波出版。
兼子仁,2006,《自治體行政法入門》。日本東京:北樹出版株式會社。
近藤哲雄,2004,《自治体法》,學陽書局。
松本英昭,2005,《要說地方自治法》,ぎゅうせい株式會社。
磯崎初仁,2005,《政策法務の新展開》,ぎゅうせい株式會社。
二、英文期刊、書籍
Agranoff, Robert and Michael McGuire. 2003.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New Strategies for Local Governments.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Agranoff, Robert. 1988. “Directions in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11, pp.357-391.
Anderson, W. 1960.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Review ,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che, Ian & Matthew Flinders.( eds).2004. Multi-leve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ker, Samuel H. 2005. “Why Executive Power Centralizes Government”, Public Finance Review. Vo1. 33 .
Bardach, Eugene 1977. The implementation game : what happens after a bill becomes a law.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Bardach, Pranab & Dilip Mookherjee. (eds. ) 2006.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MIT Press.
Bealey, Frank 1999.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Science. Blackwell Published.
Caulfield, Janice L. 2006. “ Local Government Reform in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Chandler, Jim. 2005. “Comparing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Models That Need to Travel .”.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Vol. 31. No.3: pp.269-284.
Christensen, J. G..1999. “The Dynamics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Recentraliz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78.
Cloke, Kenneht & Joan Goldsmith.. 2001.Resolving Conflicts at Work : a Complete Guide for Everyone on the Job, San Francisco, Calif. : Jossey-Bass Publishers,
Cochran, Clarke E., Lawence C. Mayer, T. R. Carr, &N. Joseph Cayer, 2006. American Public Policy : An Iintroduction. CA : Thomson Higher Education
Conlan, Tim. 2006. “From Cooperative to Opportunistic Federalism: Reflections on the Half-Century Anniversary of the Commission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Denters, S. A. H & Lawrence Rose. 2005. Comparing Local Governance :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Dixit, Avinash & Susan Skeath. 2004. Game of Strateg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Frug, Gerald E., Richard T. Ford & Barron David J., 2006. Local Government Law. Thomson/West.
Goss, Sue. 2001.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
Guess, George M. 2005. “Comparative Decentralization Lesson from Pakistan, Indonesia, and Philippin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Hames, Joanne Banker &, Yvonne. Ekern . 2005. Constitutional Law: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Y: Thomson Corporation.
Heap, Shaun Hargreaves. & Yanis Varoufakis . 2004. Game theory : A Ccritical Text. New York : Routledge.
Heywood, Andrew. 2002. Politics. 2nd. N.Y.: Palgrave Foundations,
Hiesbet, Hooghe & Gary Marks. 2003. “Unraveling the Central State, but How? Types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7, 2:233-43
Jone, Martin & A. C. Fabian. 2006. Conflict. Cambridge, U.K.;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lly & Rivenbark, 2003. Performance Budgeting for State and Lacal Governmenr. M.E. Inc.
Kemp, Ray. 2003. Perceived Risk as a Material Consideration. The Case of Telecoms Developments, J. P. L. JAN. 13-22,13 & 15.
Kennedy, Sheila Suess. 2006. “Holding “Governance” Accountable: Third-Party Government in a Limited State. The Independent Review Summer.
Leach, R. & Bill Coxall, & Lynton Robins. 2006. British Politics,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Leach, R. and Smith P. 2001. Local Government in Britain. NY: Palgrave Press.
Lonti, Zsuzsanna. 2003. “How much Decentralization? Managerial Automy in the Canadian public Servic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35.(2).
Ma, J. 1995. “Modeling Central-Local Fiscal Relations “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6, no.1 pp.105-136.
Mailath, George J. & Larry Samuelson. 2006. Repeated Game and Reputations: Long-Run Relationship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Matthew, David and Sutton Carole. 2004, Social Research: the Basic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cCarty, Nolan & Meirowitz Adam. 2007. Political Game Theory: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 Press.
Miller, William L & Dickson M. & Stoker G.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NY:Palgrave Press.
Moore, Christopher W. 2003. The Mediation Proces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Resolving Conflict. John Wiley & Sons Inc.
Muamatsu, Michio. 1997. Local Power in the Japanese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pp.132-133
Neumann, Von J & Morgenstern O. 1944.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ice, David C. 1998. “The Intergovernmental Setting of State-Local Relations”, Russell L. et. al. (eds), Governing Partners: State-Local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stview Press.
North, Douglass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akerson , Ronald J. 1999. Governing local Public Economies: Creating the Civic Metropolis. ICS Press; 2nd edition
Oates, Wallace E. 1999. “An Essay on Fiscal federalis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7:11, pp. 20-49
Oates, Wallace E. 2001. Property Tax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Mass.: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OECD,2001.Local Partnerships for Better Government。OECD
Pierre, J. 2007. 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 – And Back? Understanding the Changing Role of Government in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search. Taipei: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Commission, Executive Yuan.
Pierre, J. and B. G. Peters. 2005. Governing Complex Societies. Basingstoke: Palgrave
Rasmusen, Eric 2001.Games and inform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Malden, Mass. : Blackwell.
Rhodes, R. A. W. & P. Carmichael, J. McMillan, & A. Massey. 2003. Decentralizing the Civil Service: From Unitary State to Differentiated Poli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A.W &,David Marsh 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R.A.W., Sarah Binder & Bert Rockman (eds). 2006,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l Iinstitu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dden, Jonathan A. “Federalism” 2006. in Weingast, Barry R. & Donald A. Wittma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l Econom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mp, Graham. 1997. Game Theory :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senbloom, David H. and R. Kravchuk. 2005. “Public Administration :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 6th ed., McGrow-Hill.
Smith, Brain. 2004. “Local and National Democracy: Lessons from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in Barlow, Max and Doris Wastl-Walter. (eds.)New Challenges in Local and Regional Administration
Sörensen, E. and J. Torfing (eds) 2006. Theories of Democratic Network Governance. Basingstoke: Palgravc.
SSI”S. 2005. Independent Expert Group on Electromagnetic Fields, Recent Research on EMF and Health Risks 23-24.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pch-emf/about/related/SSI_report_2005.pdf
Steinacker, Annetee. 2004 “ Game-Theoritic Models of Metropolitan Cooperation” In Feiock Richard C. (ed.)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Conflict,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Washington D. C. : Georgetown University.
Stoker, Gerry. 2004. Transforming Local Governance: From Thatcherism to New Labor. NY: Palgrave Press.
Tiebout, C. M. 1956.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64, No. 5 p.416-424..
Tillett, Gregor. 1999. Resolving Conflict : A Practical Approach.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tkins, Michael. 2003. Breakthrough Business Negotiation, CA: Jossey-Bass.
Weingast, Barry R. & Donald A. Wittman. 2006.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l Econom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heare, K. C. 1961. Federal Government.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David and Chris Game, 2006.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4th . New York: Palgrav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Fact Sheet N304: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Public Health-Base Stations and Wireless Technologies.
Wright, Deil 1988 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3rd ed.,
Wright, Deil. 1983. “Managing the Intergovernmental Scene: The Changing Dramas of Federalism,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In William Eddy, eds., Th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83. pp.422-42
Wright, Deil.1978.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 Public Policy and Participants' Perspectives in Local, State, and National Governments. Mass. : Duxbury Press.
Yin, Robert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Research. London: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