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一) 原典文本
但明倫等評:《聊齋誌異評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3年)
劉階平註:《聊齋詞集選注》(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劉階平考輯:《蒲留仙遺著考略與誌異遺稿》(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楊家駱主編:《聊齋誌異》(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劉階平註:《聊齋誌異遺稿輯注》(臺北:中華書局,1974年)
劉階平註:《聊齋編年詩集選注》(臺北:中華書局,1974年)
劉階平註:《聊齋全集選注》(臺北:中華書局,1975年)
楊家駱主編:《聊齋誌異原稿及趙刻合編》(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劉階平編校:《增圖補校但刻聊齋誌異》(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劉階平:《聊齋手稿與鑄雪齋鈔本研述》(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路大荒編:《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聊齋誌異鑄雪齋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裡仁書局,1991年)
盛偉編:《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馬振方輯校:《聊齋遺文七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蒲松齡:《抄本聊齋文集》(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8年)
(二) 其他
(漢)王充撰,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註釋小組:《論衡註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漢)於吉編撰,楊家駱主編:《太平經合校》(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魏)曹丕:《列異傳》(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南朝)劉義慶 :《宣驗記》(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南朝)劉義慶 :《幽明錄》(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南:漢風出版社,1997年)
(清)沈之奇輯註:《大清律輯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二、宗教典籍
(南朝)傅亮等 :《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梁)僧祐(唐)道宣 :《弘明集 廣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周安士:《安士全書》(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
(清)惠棟:《太上感應篇箋注》(日本:中文出版社,1983年)
袁黃:《了凡四訓》(臺北:幼廬出版社,1965年)
東方佛教學院編註:《六祖壇經註釋》(高雄:佛光出版社,1970年)
印光法師 :《印光法師文鈔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僧懺輯 :《高僧憨山大師選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長春真人編 :《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僧懺法師編輯 :《紫柏大師集》(臺北:佛教出版社,1982年)
大藏經刊行會編 :《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釋贊寧:《宋高僧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五八釋家類 (臺北:商務 印書館,1983年)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臺北:文津出版社,1984年)
楊碩夫:《孔子教育思想與儒家教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趙樸初、任繼愈:《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孫昌武 :《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東華出版社,1989年)
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箋註》(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天堂地獄說》(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王秋桂、李豐楙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馮佐哲、李富華 :《中國民間宗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 慧:《泰山宗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邢莉:《觀音信仰》(臺北: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陳建憲:《玉皇大帝信仰》(臺北: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 : 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卓思寧 (Michael Drosnin)著,蔡梵谷譯:《聖經密碼》(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1997年)
釋永祥:《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臺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8年)
淨空法師編著:《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臺北︰社團法人中華淨宗學會,1998年)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高雄:高雄淨宗學會,1999年)
黃念祖:《淨土資糧》(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9年)
北京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譯:《淨土三經》(臺北:博遠出版,恩楷發行,2000年)
祥雲法師編著:《佛學表解》(臺北︰祥光精舍觀音般若學會,2000年)
曹虹:《慧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淨空法師講述:《學佛問答(ㄧ)》(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編:《太上感應篇直講》(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編:《佛說十善業道經》(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淨空法師講述:《阿彌陀經要解菁華錄講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淨空法師節錄:《金剛經講義節要》(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精華錄》(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編:《了凡四訓語解精編》(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江逸子(圖)鄭慈(文):《因果圖鑑白話版──地獄變相圖 釋文》(台中︰財團法人慈光圖書館,2005年)
聖一法師:《地藏本願經講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淨空法師:《淨業三福講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淨空法師講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7年)
三、相關論著
(一)蒲松齡及《聊齋誌異》研究專著
羅香林:《蒲壽庚研究》(香港:中國學社,1959年)
徐小梅:《聊齋誌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劉階平:《蒲留仙松齡先生年譜》(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羅敬之 :《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盧今:《聊齋誌異名篇賞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
辜美高:《聊齋誌異與蒲松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何天傑:《聊齋的幻幻真真》(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朱一玄、耿廉楓、盛偉編著:《聊齋誌異辭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俞汝捷 :《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馬瑞芳:《聊齋居士──蒲松齡評傳》(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馬振方主編:《聊齋誌異評賞大成(上)(下)卷》(廣西:灕江出版社,1992年)
安國梁:《聊齋釋真》(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誌異》(北京:三聯書局,1995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孫光浩:《聊齋誌異是與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羅敬之:《聊齋詩詞集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盛源、北嬰選編:《名家解讀聊齋誌異》(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司馬中原:《蒲松齡及他的聊齋》(臺北:楷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羅敬之 :《蒲松齡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潘月琪:《蒲松齡的失意哲學》(台中:好讀出版社,2002年)
馬瑞芳:《神鬼妖狐的世界──聊齋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朱一玄編:《聊齋誌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汪玢玲:《鬼狐風情──《聊齋誌異》與民俗文化》(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師葆文:《聊齋誌異癡狂世人類型析論》(臺北:裡仁書局,2005年)
黃洽:《聊齋誌異與宗教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二)一般論著
侯外廬 :《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葉師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1973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77年)
桑原騭藏:《中國之孝道》(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裡仁書局,1984年)
陳正雄:《王充學術思想述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
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理》(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王師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馮禹:《天與人──中國歷史上的天人關係》(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九大文化出版社,199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0年)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文彥生:《中國鬼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沈宗憲 :《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臺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王溢嘉:《命運的奧義》(臺北:野鵝出版社, 1994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裡仁書局,1994年)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李軍:《玄儒佛道教育理論比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閔家胤編著:《陽剛與陰柔的變質──兩性關係社會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國鳳:《中國古代小說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郭墨蘭主編:《齊魯文化》(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年)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1998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1999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美林、李忠明:《中國古代小說的主題與敘事結構》(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01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年)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吳波:《閱微草堂筆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四、論 文
(一) 期刊論文
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東海學報》(1963年第5卷第1期)。酒井忠夫撰,金華譯:〈泰山信仰研究〉《中和月刊》(1964年10月第3卷第10期)。
量齋:〈地獄觀念在中國小說的運用和改變〉《純文學》(1971年5月第9卷第5期),頁34-51。張火慶:〈聊齋誌異的靈異與愛情〉《中外文學》(1980年10月第9卷第5期),頁68-85。羅敬之:〈聊齋誌異的心理表現〉《華岡文科學報》(1981年6月第13期),頁141-152。蔡國梁:〈聊齋誌異反映的清初民俗〉《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5月第3期),頁144-153。
羅敬之:〈聊齋誌異所表現的民族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4年7月第14卷第7期),頁45-51。宋光宇:〈地獄之說與道德思想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984年第3卷第1期),頁3-5。羅敬之:〈宗教對聊齋誌異的影響〉《書和人》(1985年1月第509期),頁1-2。於天池:〈論蒲松齡的民俗思想〉《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1月第1期),頁43-51。
葉述春:〈試論《聊齋》與巫、史之關係〉《文學遺產》(1988年6月第3期),頁95-102。
張火慶:〈陰界報應與冥界法庭〉《鵝湖月刊》(1988年9月第159期)
謝偉民:〈因果報應──中國傳統小說的一種內結構模式〉《社會科學輯刊》(1988年第5期),頁108-112。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中國文化月刊》(1992年11月第7期)。
方立天:〈因果報應論述評〉(上下)《哲學與文化》(1993年7、8月第20卷第7、8期),頁702-713、頁784-794。孫永都:〈聊齋誌異的宿命論思想〉《蒲松齡研究》(1993年)。
謝仲明:〈因果報應與宗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8月第8期)。林植峰:〈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教育觀〉《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頁28-33。
杜桂萍:〈孤憤:《聊齋誌異》的精魂〉《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2期),頁27-37。
姜寶珠、李景云:〈蒲松齡的柳氏子和墻頭記〉《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46-50。
顏清洋:〈蒲松齡的忠孝觀〉《國立台灣體專學報》(1994年6月第5期 ),頁91-115。
許勁松:〈《聊齋誌異》中因果報應思想論析〉《江淮論壇》(1994年第6期),頁70-76。
劉靜貞:〈從損子壞胎的報應傳說看宋代婦女的生育問題〉《大陸雜誌》(1995年1月第90卷1期),頁25-39。朱英榮:〈鳩摩羅什少年時的龜茲石窟〉《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1月第23卷第3期),頁27-35。
王平:〈釋道輔教與聊齋誌異的創作〉《池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頁61-67。
吳鐵成:〈簡論道教與世界宗教的差異〉《湖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頁85-86。
劉貴傑:〈廬山慧遠思想析論──初期中國佛教思想之轉折〉《國立編譯館館刊》(1995年12月第24卷第2期),頁141-167。
徐文君:〈論《聊齋誌異》中的民間信仰〉《蒲松齡研究》(1995年3月第1期),頁99-113。
劉靜貞:〈報償──宋人對親子關係緣起的一種解釋〉《東吳歷史學報》(1996年3月第2期),頁21-54。濮文起:〈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組之體系初探〉《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頁96-99。
朱振武:〈自娛:《聊齋誌異》創作心態談(一)〉《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3期),頁26-34。
陳霞:〈佛教勸善書略談〉《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2期),頁89-92。
劉興漢:〈因果報應觀念與中國話本小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5期),頁28-33。
朱振武:〈苦悶不平:《聊齋誌異》創作心態談之二〉《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3期),頁16-22。
李舜華:〈在情與禮之間──試比較《聊齋》人鬼神狐愛情故事及文化意蘊〉《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1期),頁39-50。
何梅琴:〈儆戒愚頑、勸善懲惡──《聊齋誌異》中的民俗描寫〉《天中學刊》(1998年8月第13卷第4期),頁44-46。
朱振武:〈潛隱的心理:《聊齋誌異》創作心態談之三〉《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1期),頁20-32。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與三教合一〉《佛學研究》(1998年),頁52-57。
李希運:〈論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宣佛思想傾向〉《東方論壇》(1999年第3期),頁24-26。
王平:〈論《聊齋誌異》的敘事角度〉《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頁67-71。
杜松柏:〈蒲松齡教育思想淺論〉《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1999年第9卷第4期),頁68-72。
管恩森:〈民間情懷與文人寄託──《聊齋誌異》兩種話語解讀〉《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3、4期合刊),頁266-271。
方建斌:〈淺論中國古典悲劇的大團圓結局—兼論古典悲劇中因果報應問題〉
《殷都學刊》(2000年),頁67-70。
王猛:〈略論中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中的因果報應觀念〉《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1年第3期),頁57-60。
歐陽文風、周秋良:〈《聊齋誌異》的組合敘事範式〉《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頁51-53。
朱振武:〈《聊齋誌異》的創作心理論略〉《文學評論》(2001年第3期 ),頁79-88。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論〉《佛學研究》(2002年),頁183-190。
張景庭:〈「聊齋誌異」中「道士」與「和尚」形象之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2002年10月),頁221-236。王慶云:〈三百年來蒲松齡研究的歷史回顧〉《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108-111。
伏滌修:〈寓神學的自為於文學的自覺──蒲松齡聊齋誌異神道觀評判〉《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4期),頁24-33。
張建新、周險峰:〈佛教德育思想初探〉《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1月第25卷第6期),頁66-69。
蔡相宗、蔡斌:〈聊齋誌異因果報應思想的剖析與評判〉《聊齋誌異研究》(2003年9月),頁55-61。
劉紅梅:〈蓮池大師的三教融通思想〉《研究生論壇》(2003年第4期),頁
129-133。
林昕:〈「聊齋誌異」中的「知己」故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2004年5月),頁1-27。李豔:〈輔教風化勸善於戲──道教勸善書與元明清戲曲初探〉《研究生論壇》(2004年第1期),頁125-132。
李浩、范學輝:〈宋代山東地區的民間信仰與秘密宗教〉《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頁69-87。
肖群忠:〈了凡四訓的民間倫理思想研究〉《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1月第21卷第1期),頁19-23。
邱高興、費東佐:〈原始佛教因緣義考察──以四阿含經為中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27-32。
秦瑋鴻:〈《聊齋誌異》佛教思想淺探──兼論蒲松齡創作的主觀命意〉《河池學院學報》(2004年12月第24卷第5期),頁34-37。
葉蓮:〈中國佛教倫理與21世紀〉《宿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57-59。
張守榮:〈情有獨鍾 矯夭多變〉《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1卷第1期),頁95-97。
(二) 論文集論文
楊聯陞著,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 :〈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9月)
張又文:〈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佛教與中誕生的背景之探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十九)(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月)
臺靜農:〈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年1月)
龔鵬程:〈傳統天命思想在中國小說裡的運用〉《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6月)
Jaroslav Prusek著,蘇正隆譯 :〈蒲松齡聊齋誌異〉《中國文學論著譯叢》(臺北:學生書局, 1985年10月)
前野直彬著,千田一惠譯:〈冥界遊行〉《中國文學論著譯叢》(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10月)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3月)
蔡獻榮,鮑家麟編著:〈中國多妻制度的起源〉《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4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12月)
文崇一 :〈報的迭替流變〉《中國人的世間遊戲》(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2月)
韋政通: 〈報的概念古今談〉《中國人的世間遊戲》(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2月)
楊國樞 :〈報的功能與變遷〉《中國人的世間遊戲》(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2月)
(三) 學位論文
王世榕:《因果觀念在中國民間社會的流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陳師錦釗:《李贄之文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丁師敏 :《佛家地獄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金仁喆:《聊齋誌異之宿命觀與果報觀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莊明興:《中國中古地藏信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鹹恩仙:《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6月)
柯淑惠:《聊齋誌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張瑞芬:《佛教因緣文學與中國古典小說》(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劉岱旼:《聊齋誌異地獄思想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惠華:《聊齋誌異女性人物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林素瑜:《慧遠形神思想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蔡明真 :《唐人小說報意識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5月)邱芳津 :《宋代果報故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蔡東益:《地藏經及其孝道思想之研究》(臺北: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郭蕙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台中: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胡國柱:《從中古到近世的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陳敏瑄 :《唐代佛教地獄果報小說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人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
李幸玲:《廬山慧遠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張景庭:《聊齋誌異宗教角色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五、網路電視資源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http://www.amtb.org.tw/jzsy/bk.htm
《華藏衛星電視》(24小時轉播「華藏衛星電視臺」節目,係淨空老法師講經
弘法及播放阿彌陀佛聖號的空中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