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2: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芳如
研究生(外文):Fan-Ju Lin
論文名稱:《醒世姻緣傳》的敘事美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Xingshi yinyuan zhua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arratology
指導教授:林淑貞林淑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明清小說世情小說醒世姻緣傳敘事學因果報應悍婦婚姻
外文關鍵詞:novel of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ychinese secular novelXingshi yinyuan zhuannarratologycausalityshrewmarri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醒世姻緣傳》是明末清初一百回的長篇世情小說,作品約有一百萬言。是繼《金瓶梅》後問世的長篇世情小說,書凡百回,題為西周生輯著,然藜子校定。小說內容以兩世姻緣為主幹,第一世寫晁源殺死狐精,寵妾虐妻、逼死嫡妻計氏。第二世寫晁源死後受報托生為狄希陳,受到狐精及計氏轉世的妻妾凌虐報復,直到狄希陳瞭解前世因果洗淨罪愆,方才了斷此樁惡姻緣。作者並將寫實的筆觸向外橫生擴及政治、經濟、風俗、人倫等各方面,「描繪世態,見其炎涼」,形成一幅晚明的浮世繪,為一本能洞察世情,反映廣闊社會面貌的長篇巨著。此書因以兩世姻緣為敘事主軸,並透過因果報應勸善懲惡,故論者多以「婚姻故事」或「果報小說」概括形容。
綜觀全書,以惡姻緣為敘事主軸,然而觸及之社會生活面非常廣泛,人物形象描繪深刻,而為將複雜的世情生活盡納筆下,作者所展現的藝術技巧亦是不容忽視的。故筆者以為《醒世姻緣傳》是一本思想內涵豐富,並不能僅以果報或婚姻故事概括論斷的世情小說,因此擬以《醒世姻緣傳敘事美學研究》為題,以敘事學理論為研究方法,針對小說的「敘述」及「故事」兩個層次,將作品中所表達的人生經驗以及藝術技巧,作更客觀深入的觀照。
第一章首先探討作者、成書年代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擬對《醒世姻緣傳》之主題思想及結構加以剖析,筆者以為對結構主旨有所掌握,方能開展論述,一窺小說藝術堂奧。第三章以「擬說書人的敘事視角」為題,針對敘事視角的運用以及轉移做研究,並透過說書人的議論瞭解其中所蘊含之創作意圖。《醒世姻緣傳》為反映世情百態之章回小說,擴及社會各階層之人物群像,能使讀者對核心議題有更深刻的體會,故第四章「反映世情的人物群像」針對涵蓋世情多元面向的人物進行分析,並以敘事學人物理論為研究方法。「時間」及「空間」代表故事開展最重要的時空背景,故第五章以「多元的空間意涵」為題,期望能藉由生活場域裡的人文活動,透析特定空間所蘊含之意義。而第六章「繁複的時間藝術」,首先釐清文本時間與歷史時間之關係,並試圖探究時間組織所形成之藝術效果。第七章總結各章論點,並論述《醒世姻緣傳》在世情小說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作者以及成書年代2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5
一、主題思想探究7
二、婚姻問題探索7
三、果報思想運用8
四、敘事結構分析10
五、人物形象及技巧分析11
第三節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13
第二章《醒世姻緣傳》主題思想及結構探析17
第一節主題思想:勸善懲惡17
一、以果報為勸諫手段17
二、以儒家教化人心為終極目的20
第二節敘事結構:主副線交錯進行24
第三章《醒世姻緣傳》擬說書人的敘事視角31
第一節非聚焦型的視角藝術31
第二節短暫的視角轉移34
一、內視角的運用34
二、選擇性全知聚焦者36
三、自覺意識的限知視角38
四、被聚焦者的流動39
第三節無所不在的說書者42
一、虛擬的說書情境42
二、權威觀察的敘事者43
三、隱蔽的評論51
第四章《醒世姻緣傳》反映世情的人物群像56
第一節果報婚姻中的人物書寫57
一、紈袴子弟的前世今生58
二、毀滅夫婦之道的復仇者63
三、前世今生的姻緣糾葛66
四、社會體制下的犧牲者69
第二節道德的墮落與持守73
一、道德崩解下的人物醜態73
二、儒家典型的人格重塑79
第三節婚姻變相中的悍婦懦夫84
一、解構夫婦之道的悍婦形84
二、懼內的懦夫形象86
第五章《醒世姻緣傳》多元的空間意涵94
第一節現實與理想的空間對比94
一、明末社會的環境氛圍95
二、理想中的桃源世界99
三、明水鎮與桃花源101
四、現實世界的幻滅105
第二節封閉與自由的生活空間106
一、禁絕於閨閣的女性空間107
二、自由多元的男性空間117
第三節現實社會的空間敘述與象徵120
一、神聖與淫穢的寺院120
二、廉能與貪污的官府124
第六章《醒世姻緣傳》繁複的時間藝術129
第一節紀實性的時間敘述129
第二節敘事節奏的掌握135
一、敘事速度的緩急交錯135
二、敘事時間的跨度140
三、凝止的時間狀態141
第三節對連貫敘述的變異146
一、具有宿命論的時間預敘146
二、倒裝敘述148
第七章結論151
第一節本文研究成果151
一、敘述技巧的運用151
二、文本內容之意蘊152
三、具有教化意義的創作理念154
第二節《醒世姻緣傳》在世情小說的價值與地位154
一、對《金瓶梅》的繼承155
二、獨立創作的文學意義156
三、提供豐富的文化史料157
四、擴展寫作題材158
參考書目162
一、原典(依年代次序排列)
侯方域:《壯悔堂集》,(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王雲五主編:《二十二史劄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西周生著、葛受之評:《醒世姻緣傳》,(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顧亭林:《天下郡國利病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明) 西周生撰、黃肅秋校注:《醒世姻緣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上、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清)西周生著(清)葛受之評翟冰點校:《醒世姻緣傳》(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程毅中:《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7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秦修容整理:《會評會校本金瓶梅》(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陶潛:《陶靖節集注》(台北:世界出版社,1998年)
西周生輯注、袁士碩、鄒宗良校注:《醒世姻緣傳》(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二、專書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一卷(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l980年)
胡適:《醒世姻緣傳考證-胡適文存》第四集第三卷(臺北:遠流出版,1986)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施洛米絲•雷蒙—凱南著、賴干堅譯:《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
徐復嶺:《醒世姻緣傳作者及語言考論》(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四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4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 (臺北:紅葉文化,1996年)
毛佩琦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徐朔方:《小說考信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程毅中:《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7年)
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1998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向楷:《世情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歐麗娟著:《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
陳瑛珣:《明清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臺北:台明文化出版,2000年)
王平:《古代小說敘事研究》(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張豈之主編:《元明清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武漢:武漢大學,2003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段江麗:《醒世姻緣傳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03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2004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5年)
三、期刊
張清吉:《醒世姻緣傅作者是丁耀亢》,《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 (1989年),頁46-51
鄒宗良:〈醒世姻緣傳與世情小說發展〉,《山東大學學報》第3期(1994年),頁22-28
胡萬川:〈《醒世姻緣傳)》的成書年代〉,《國文天地》第7卷第8期(1992年l月),頁,頁69-74
潘朝陽:〈現象學地理學一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刊》第19期(1991年7月),頁71-90
陳美琳、李忠明:《明清小說中的教化觀》,《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3年),頁51-57
李玲玲:醒世姻緣中薛素姐婚姻問題的探討,《德育學報》第10期(1994年),頁127-139
趙世瑜:〈冰山解凍的第一滴水-明清時期家庭與社會中的男女兩性〉,《清史研究》第4期(1995 年),頁93-99
陳宏,〈狐狸精原型的文化闡釋〉,《北方論叢》,第2期總第130期(1995年),頁38-43
魏文哲:〈果報思想與醒世姻緣傳的主題〉,《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年),頁71-74
周薇,〈評《醒世姻緣傳》的崇儒尚佛思想〉,《淮陰師專學報》第4期總第73期(1996年),頁47-49
喬力:〈論《醒世姻緣傳》的結構特徵與情節關係〉,《東岳論叢》第4期(1996年),頁95-98
田同旭,〈反筆寫人情顛倒論男女〉,《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7年),頁10-15
王憲明:〈醒世姻緣傳中的明代山東史料〉,《蒲松齡研究》第3期(1997),頁113-118
周薇,〈《醒世姻緣傳》人物塑造的缺陷〉,《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總第35期(1997年),頁98-101
楚愛華,〈男性文人的婚戀心態〉,《蒲松齡研究》,第1期(1997年),頁114-118
王憲明:〈《醒世姻緣傳》中的明代山東史料〉,《蒲松齡研究》第3期(1997年),頁113-117
吳燕娜,〈《醒世姻緣傳》及其因果報應思想的彈性運用〉,《大陸雜誌》第98卷第3期(1999年3月),頁32-42
王志明:〈環境描寫與小說空間〉,《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1999年),頁19-23
姜曉雲:〈品味中國古典小說結構的獨特性〉,《池州師專學報》第14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60-62
潘朝陽:〈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暨「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3期(2000年),頁169-188
楚愛華,〈《醒世姻緣傳》》中素姐等悍婦形象出現的原因及其時代意義〉,《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1年1月),頁47-51
劉滌凡:〈儒家德報通俗化轉折面向的考查〉,《高雄餐旅學報》4期(2001年12月),頁195-197
楚愛華:〈《醒世姻緣傳》中父權秩序的傾覆-《醒世姻緣傳》的女性主義批評〉,《齊魯學刊》第6期總第105期(2001年)頁28-30
傅麗:〈背叛婦道的悍婦人格—二論《醒世姻緣傳》中的薛素姐〉,《北方論叢》第3期總第173期(2002年),頁71-74
傅麗:〈儒家理念統攝下的神道教化—論《醒世姻緣傳》的神道教化〉,《學習與探索》第5期總第142期(2002年),頁106-111
周奎生:〈試析《醒世姻緣傳》情節結構中的雙座標體系〉,《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2003年6月),頁37-40
李小菊、毛德富:〈論明清章回小說的開頭模式及成因〉,《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3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30-32
陳淑敏:〈《醒世姻緣傳》及其因果報應論〉,《靜宜人文學報》第15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119-132
梅莉:〈從醒世姻緣傳看明清婦女的朝山進香〉,《武漢大學學報》第 56卷第1期(2003年1月),頁54-59
傅麗:〈悍婦人格的個性解讀〉,《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3-76
傅麗:〈《醒世姻緣傳》神道設教中的思想偏見〉,《學術交流》第5期總第110期(2003年5月),頁142-147
曹明霞:〈試析《醒世姻緣傳》的主旨與格調〉,《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3年8月),頁42-44
段江麗,〈男權的失落從《醒世姻緣傳》看明清小說中的女尊男卑現象〉,《浙江社會科學》,第6期(2002年11月),頁147-152
谷卉:《醒世姻緣傳的結構藝術》,《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總第27期(2004年),頁76-79
傅麗:〈善惡之談:《醒世姻緣傳》的敘事框架〉,《學術交流》第11期總第128期(2004年11月),頁177-181
萬晴川:〈醒世姻緣傳中的得勝頭回及其他〉,《西北師範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01年1月),頁30-32
段江麗:〈談《醒世姻緣傳》婚姻狀況的新特徵、緣法•情欲•情分〉,《浙江學刊》第1期(2002年)第1期
王昭、李輝:〈淺析宋元話本對章回小說的影響〉,《萬石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4期(2003年8月),頁40-43
陳曉青:〈《醒世姻緣傳》對《金瓶梅》的繼承與發展〉,《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總第104期),頁92-94
陳小林、張永葳:〈試論《醒世姻緣傳》「家」的展示和承啟〉,《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總第102期(2004年),頁64-67
周淑媚:〈神道、婦道:醒世姻緣傳的書寫世界〉,《萬竅-中華通識教育學刊》,第1期(2005年5月),頁75-95
傅麗:〈《醒世姻緣傳》神道設教的民間性策略〉,《學習與探索》第6期總第104期(2004年),頁149-152
鄭亞捷:〈試論敘事學中全知視角與跳角的關係〉,《昌吉學院學報》第2期(2004年6月),頁10-12
夏薇:〈《醒世姻緣傳》的敘事結構及主線位移現象〉,《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總第78期(2005年),頁225-235
四、學位論文
朱燕靜:《醒世姻緣傳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7年)
方靜娟:《從虐戀心理看《醒世姻緣傳》》,(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薛甯今:《醒世姻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方式》,(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l996年)
段江麗:《醒世姻緣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呂素瑞:《《西遊記》敘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2年)
許妙瑜:《明末清初小說中的療妒主題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淑敏:《《醒世姻緣傳》因果報思想與文學技巧探析》,(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秋良:《醒世姻緣創作觀》(台北:國立台灣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