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20: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麗娟
研究生(外文):Li-Chuan Chang
論文名稱:從食色書寫到追尋救贖——王禎和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From the Description of Gluttons and Libertines to the Quest of Redemption: Research on Wang Zhen‐Ho’s Fictions
指導教授:林淑貞林淑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現代小說王禎和原型批評食色英雄追尋救贖
外文關鍵詞:Contemporary fictionWang Zhen‐Hoarchetypal criticismGluttons and Libertinesheroic questRedem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4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王禎和(1940∼1990),台灣花蓮人。1961年發表〈鬼•北風•人〉初試啼聲,即豔驚四座並引起張愛玲的注意與欣賞, 1979年,罹患鼻咽癌,仍寫作不輟,《兩地相思》是最後之作,全篇充滿對人生癡情與貪生,1990年病逝,享年五十。創作態度嚴謹,三十年(1961∼1990)來,共撰小說二十二篇,橫跨整個戰後的台灣,涵蓋了一生歲月中近五十年所看到的台灣社會演變的過程。創作視野廣闊,寫作態度開放,大量採用西方現代小說、戲劇、電影的技巧,並揉合了各種主義、前衛的技術與台灣鄉土材料,是台灣現代文學中重要的本土作家。
本文從新的面向——「神話—原型」批評方法來詮釋王禎和小說,以文本細讀為先備,藉著作品內容分析,耙梳分析環扣的情節,尋繹小說中豐富的文學原型,發現王禎和從早期創作關注食(生存)、色(繁衍)的物質感官層面,回溯的人類基源狀態;直至後期創作轉而向精神性靈層面探索,書寫在時空變遷時的追尋國族意識與回歸母性救贖,表現人類超越的生命意識,返源自然節律的永恆「死-→生」循環迴圈。以此觀點詮釋他的文學版圖,嘗試構築另一解讀王禎和小說框架。
Wang Zhen-Ho (1940~1990), born in Hualien, first published “Ghosts in 1961, North Wind, and a Man,” which immediately impressed the literary circle and drew the atten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Eileen Chang. He kept writing even if suffering from nasopharyngeal cancer; his last literary work, “Missing in Distance/Missing between Two Places,” was filled with the infatuation of life. He died in 1990 at the age of 50. He held a scrutinized attitude in writing and wrote 22 novels in 30 years, spanning Taiwa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society in Taiwan during his lifetime. With a broad perspective in creation works and liberal writing attitude, He adopted many techniques in Western modern novels, drama, and movies, and combined various doctrines and philosophies, avant-garde methods, and materials from Taiwan’s country literature. Wang is a very significant nativist writer in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 study intends to interpret Wang’s novel from a new dimension, the criticism method of “mythology to prototype.” After thoroughly reading the text, by means of text literary analysis, I try to analyze the entangled and connected plots and interpret the literary prototypes abound in novels. It is found that, in earlier works, Wang Zhen-Ho emphasizes the material and sensational level of Gluttons (survival) and Libertines (reproduction) to trace back the origin of human beings. Not until in the later production does he turn to the exploration of spiritual level by describing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ideology and redemption of motherhood with changes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shows the transcended awareness of human life, and reverse to the eternal life cycle of “death to birth.” From the perspective, I try to interpret his literary domain, and to construct another framework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work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前人研究狀況回顧……………………………………………………4
一、作家文學成長…………………………………………………………5
二、內容題材與風格流變…………………………………………………6
三、創作技巧與語言文字…………………………………………………8
四、作家定位及其影響……………………………………………………1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進路………………………………………………………17
第二章 弱肉強食的天擇………………………………………………22
第一節:鬼魅鄉村的叢林
——邊緣的荒原意象…………………………………………………22
第二節:螻蟻蟲子的漫爬
——底層的乞縮人物…………………………………………………27
第三節:赤裸吃人的場域
——野蠻的爭食社會…………………………………………………34
第四節:卑微求活的執著
——夾縫的生存母題…………………………………………………40
第三章 情慾狂歡的繁衍………………………………………………45
第一節:覬覦聲色女體
——誘引的性慾能量…………………………………………………45
第二節:負面女性圖像
——雄化的自然表徵…………………………………………………49
第三節:瘖啞去勢男人
——陰性的文明式微…………………………………………………54
第四節:完歸凹凸陰陽
——豐產的交媾儀式…………………………………………………62
第四章 時空變易的失魂………………………………………………68
第一節:陰森城市暗影
——冒險召喚的啟程…………………………………………………69
第二節:英雄歷劫追尋
——自我辯證的試煉…………………………………………………72
第三節:落日人情消逝
——蒙昧意識的頓悟…………………………………………………79
第四節:糞壤污穢化生
——根留鄉土的新生…………………………………………………84
第五章 心靈黑洞的救贖………………………………………………90
第一節:負罪的犧牲獻祭
——捐軀女性罪羊……………………………………………………90
第二節:尋怙的孤兒意識
——靠攏美國宗主……………………………………………………95
第三節:天父的隱藏面目
——揭破帝國殖民……………………………………………………100
第四節:母性的回歸救贖
——返溯自然原鄉……………………………………………………106
第六章 結論……………………………………………………………111
參考文獻…………………………………………………………………114
附錄………………………………………………………………………124
一、專書
(一)原著
1、 王禎和:《寂寞紅》,台北:晨鐘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10月初版。
2、 王禎和:《大車拚》,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
3、 王禎和:《美人圖》,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年3月初版八印。
4、 王禎和:《兩地相思》,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6月初版。
5、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三印。
6、 王禎和:《嫁�菑@牛車》,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七印。
7、 王禎和:《香格里拉》,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十一印。
8、 王禎和:《人生歌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1月再版。
9、 王禎和:《老鼠捧茶請人客》,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初版。
(二)文學理論
1、 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林文瑞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年11月初版。
2、 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3、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4、 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論英雄和英雄崇拜》,張志民、段忠橋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5、 O•A•魏勒(O•A•Wall ):《性崇拜》(Sex And Sex Worship),史頻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11月第1版。
6、 恩格斯(Engels):《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7、 蕭兵:《中國文化的精英一太陽英雄神話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8、 曾繁仁主編:《西方現代美學思潮》,濟南: 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第1版。
9、 陳炳良等合譯:《神話即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2月初版。
10、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8月二版。
11、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as),于曉譯,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0年8月第1版。
12、趙國華:《生殖文化崇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13、榮格(C. G. Jung):《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Analytical Psychology),鴻鈞譯,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9月第1版。
14、王元明:《佛洛姆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15、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3月第1版。
16、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神話思維》(Mythical Thought),黃龍保、周振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17、陳秀容:《佛洛姆的人本主義》,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18、廚川白村:《西洋近代文藝思潮》,陳曉南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4月再版。
19、鄭先祐:《人類生態與社會文明》,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3月初版。
20、弗雷澤(J. G. Frazer):《金枝》(The Golden Bough),汪培基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二刷。
21、靳之林:《生命之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22、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心理學與文學》(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馮川、蘇克譯,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第1版。
23、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7月初版。
24、王立:《中國文學主題學——意象的主題史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25、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論神聖》(The Idea of The Holy),成窮、周邦憲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26、保羅•庫爾茨(Paul Kurtz):《保衛世俗人道主義》(Baowei Shisurendaozhuyi),余靈靈、杜麗燕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27、王寧等編:《弗萊研究:東方與西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28、高全之:《王禎和的小說世界》,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初版。
29、詹姆斯•吉力根(James Gilligan):《暴力失樂園》(Violence),李芬芳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
30、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
31、諾斯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偉大的代碼:聖經與文學》,郝振益、樊振幗、何成洲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32、諾斯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批評之路》,王逢振、秦明利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33、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3月第2版。
34、馬斯頓•貝提斯(Marston Bates):《食、色……性也》(Gluttons and Libertines),陳蒼多譯,台北縣:新雨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35、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
36、葉舒憲主編:《文化與文本》,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37、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38、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主編:《人及其象徵》(Man and His Symbols),龔卓軍譯,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
39、葉舒憲:《閹割與狂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40、葉舒憲編:《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41、麥葛福編(Alister E.McGrath):《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The Christian Theology Reader),楊長慧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二刷。
42、奇娜•嘉蘭(China Galland):《女女相繫:尋訪人類社會的女性守護者》(The Bond Between Women),周和君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公司,2000年2月初版。
43、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Orphan, Goddess, and the Writing of the Negative: The Performance of Our Symptoms),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5月初版。
44、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神話》,楊儒賓譯,台北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6月初版。
45、Malcolm Waters:《全球化》(Globalization),徐偉傑譯,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7月初版。
46、卡蘿•皮爾森(Carol S. Pearson):《內在英雄:六種生活的原型》(The Hero Within : Six Archetypes We Live By ),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初版。
47、海倫•費雪(Helen Fisher):《第一性——女人的天賦正在改變世界》(The first sex: the natural talents of women and how they are changing the world),莊安祺譯,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初版。
48、孫紹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49、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 AIDS and its metaphors),刁曉華譯,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
50、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國家的神話》(The Myth of State) ,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第1版。
51、耶律亞德著(Mircea Eliade):《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楊素娥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
52、蔡彥仁:《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的末世思想》,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
53、李維—史特勞斯 (Claude Levi-Strauss):《野性的思維》(La Pensee Ssuvage),李幼蒸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7月第1版。
54、菲爾•柯西諾(Phil Cousineau)主編:《英雄的旅程: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的生活與工作》(The Hero’s Journey: Joseph Campbell on his life and work),梁永安譯,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1月初版。
55、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56、勒內•吉拉爾(Rene Girard):《替罪羊》(Le bouc emissaire),馮壽農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57、劉毓慶:《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58、葉舒憲:《原型與跨文化闡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9、羅洛•梅(Rollo May):《哭喊神話》(The Cry for Myth), 朱侃如譯,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
60、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黃煜文譯,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4月初版。
61、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恐怖的力量》(Pouvoirs de l''horreur),彭仁郁譯,台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
62、葉舒憲:《聖經比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63、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朱侃如譯,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五刷。
64、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第1版。
65、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神話》(The Power of Myth),Betty Sue Flowers編、朱侃如譯,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2004年3月二版。
66、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l版。
67、朱壽桐:《文學與人生》,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
68、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神聖的歡愛:性、神話與女性肉體的政治學》(Sacred Pleasure:Sex, Myth,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Body),黃覺、黃棣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69、楊麗娟:《世界神話與原始文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70、葉舒憲:《千面女神》,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71、諾斯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神力的語言——「聖經與文學」研究續編》(Words with Power——Being a Second Study of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吳持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72、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人文科學的邏輯》(Zur Logik der Kulturwissenschaften:Funf Studien),關之尹譯,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73、葉舒憲、彭兆榮、納日碧力戈:《人類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l版。
74、奧塔維歐•帕茲(Octavio Paz):《雙重火焰——愛情與欲望的幾何學》(The Double Flame——Love and Eroticism),蔣顯璟、真漫亞譯,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
75、紀登思(Anthony Giddens):《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欲》(The Transformation:Sexuality,Love & Eroticism in Mondern Societies),周素鳳譯,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
76、Marvin Harris:《Good to eat:食物與文化之謎》(Good to eat : 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葉舒憲、戶曉輝譯,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2月第1版。
77、彭兆榮:《文學與儀式:文學人類學的一個文化視野——酒神及其祭祀儀式的發生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78、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的愛與美主題》,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79、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80、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81、葉舒憲:《英雄與太陽》,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82、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甘陽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再版。
83、劉康(Kang Liu):《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Bakhtin’s Dialogism and Cultural Theory),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7月二版。
84、David D.Gilmore:《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Misogyny: the Male Malady),何雯琪譯,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一版。
85、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批評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吳持哲校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86、王宇:《性別表述與現代認同—索解20世紀后半葉中國的敘事文本》,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3月第1版。
87、梁工主編:《西方聖經批評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第1版。
(三)其他
1、 陳鼓應:《耶穌新畫像》,台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70年7月初版。
2、 李漁:《閒情偶寄》,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初版。
3、 王夫之:《禮記章句》,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7月再版。
4、 李翊灼校輯:《維摩詰經集注》,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77年7月初版。
5、 楊家駱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幷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2月四版。
6、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8月初版。
7、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5月初版。
8、 楊義:《文化衝突與審美選擇——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的文化分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9、 唐 牛僧孺、李復言編:《玄怪錄•續玄怪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台一版。
10、鄭樹森編:《現代中國小說選》,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9年9月二版。
11、徐志平:《晚明話本小說石點頭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初版。
12、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下冊—不編年詩),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13、張舜徽編:《張居正集》(第四冊—詩、女誡附直解錄),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14、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10月再版。
15、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台權版二刷。

二、單篇論文
(一)期刊
1、 姚一葦:〈論王禎和的「嫁�菑@牛車」〉,《文學季刊》6期(1968年2月),頁12-17。
2、 林柏燕:〈評介「嫁�菑@牛車」〉,《幼獅文藝》31卷5期(1969年11月),頁194-207。
3、 朱星鶴:〈把心住進一個素淨的白描世界-話說王禎和的書〉,《幼獅文藝》33卷3期(1971年3月),頁126-135。
4、 余素記錄:〈文學對談:五月十三節——從紅樓夢談到王禎和小說〉,《大學雜誌》70期(1973年12月),頁57-65。
5、 舒凡:〈王禎和的作品方向和方法值得讚賞〉,《婦女雜誌》103期(1977年4月),頁113。
6、 楊昌年:〈淺談王禎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卷9期(1977年9月),頁43-47。
7、 尉天驄:〈王禎和小說中的人物與語言〉,《小說新潮》1卷2期(1977年10月),頁257-260。
8、 許振江:〈王禎和「伊會唸咒」中的神鬼意識〉,《小說新潮》1卷2期(1977年10月),頁283-293。
9、 亞菁:〈王禎和小說人物的造型〉,《幼獅文藝》47卷4期(1978年4月),頁131-135。
10、王禎和:〈作品與社會〉,《大學雜誌》119期(1978年11月),頁66-68。
11、鄭雅云:〈王禎和的寫實意識與嘲諷筆法〉,《文藝月刊》151期(1982年1月),頁111-116。
12、高天生:〈現代小說家略論之一——論王禎和的寫作風格〉,《暖流》1卷2期(1982年2月),頁35-38。
13、許素蘭:〈試論王禎和小說風格的流變〉,《文學界》3期(1982年7月),頁127-141。
14、尉天驄:〈往生命本質探索的道理邁進—再讀王禎和的作品〉,《文學家》1期(1985年10月),頁6-9。
15、劉依萍:〈戲謔、反諷下的「溫柔敦厚」〉,《文學家》1期(1985年10月),頁9-11。
16、丘彥明:〈張愛玲在台灣:訪王禎和〉,《聯合文學》29期(1987年3月),頁95-102。
17、呂正惠:〈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文星》109期(1987年7月),頁32-36。
18、高惠琳:〈王禎和研究資料〉,《文訊月刊》21期(1990年10月),頁100-104。
19、劉春城:〈王禎和的文學生涯〉,《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70-86。
20、呂正惠:〈小說家的誕生--王禎和的第一篇小說及其相關問題〉,《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16-23。
21、東年:〈美國美國我愛你--鬧劇「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荒謬寓意〉,《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24-37。
22、尉天驄:〈消費文明下的屈辱和憤怒--王禎和的「小林來台北」〉,《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38-41。
23、林燿德:〈現實與意識之間的蜃影--粗窺一九八0年以前王禎和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42-50。
24、鄭恆雄:〈外來語言/文化「逼死」(VS.(對抗))本土語言/文化--解讀王禎和的「美人圖」〉,《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51-59。
25、葉凌毓:〈王禎和作品風格〉,《傳習》9期(1991年7月),頁83-96。
26、許琇禎:〈多語言的文化衝突--王禎和小說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0期(1999年3月),頁553-569+616。
27、楊劍龍:〈「一種文學中的人類學」——論原型批評方法及其操作〉,《重慶三峽學院學報》16卷6期(2000年9月),頁26-31。
28、林豐藝:〈「笑」的反諷與「淚」的含藏--論王禎和小說中的批判與關懷〉,《台灣人文》5期(2000年12月),頁87-103。
29、洪錦淳:〈悲歌兩唱--論呂赫若「牛車」與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灣文學評論》2卷1期(2002年1月),頁84-95。
(二)報紙
1、 黃武忠:〈王禎和談小說的場景描述〉,《台灣時報》(1978年6月1 6日),9版。
2、 白芝(Cyril Birch):〈朱西寧、黃春明、王禎和三人小說中的苦難意象(上、下)〉,童若雯、楊澤摘譯,《聯合報》(1979年2月27∼28日),12版。
3、 晴軒:〈與生命對決—訪王禎和談「香格里拉」〉,《中國時報》(1979年8月8日),8版。
4、 黃武忠:〈人生的嘲弄者—王禎和印象〉,《台灣時報》(1981年9月14日),12版。
5、 李瑞整理:〈永�琲煽M求—談我的小說寫作經驗〉,《中國時報》(1983年8月18日),人間副刊。
6、 丘彥明:〈把歡笑撒滿人間-訪小說家王禎和〉,《聯合報》(1984年2月19日),8版。
7、 龍應台:〈王禎和走錯了路-評「玫瑰玫瑰我愛你」〉,《中央日報》(1984年10月15日),10版。
8、 王禎和:〈我為什麼寫作〉,《聯合副刊》(1986年2月20日)。
9、 李昂:〈驚懼與警惕〉,《中時晚報》(1990年9月4日),15版。
10、齊邦媛等:〈眾文人回憶中的王禎和:嘲諷人情關懷鄉土〉,《民生報》(1990年9月4日),14版。
11、水晶:〈死人的太陽照不到活人的身上〉,《中時晚報》(1990年9月4日),15版。
12、尉天驄:〈永在的禎和〉,《中時晚報》副刊,(1990年9月4日),15版。
13、應鳳凰:〈用嬉笑面對刻薄的命運—談王禎和幾本著作〉,《自立早報》(1990年9月6日),19版。
14、陳黎:〈寂寞紅〉,《中國時報》(1990年9月10日),31版。
15、姚一葦:〈秋日懷禎和〉,《中國時報》(1990年9月16日),21版。
16、呂正惠:〈現代主義作家,還是鄉土小說作家?——王禎和〉,《中國時報》(1997年10月11日),27版。
17、徐開塵:〈詮釋花蓮的象徵〉,《聯合報》(1997年12月13日),41版。
(三)研討會
1、 楊照:〈「現代化」的多重邊緣經驗--論王禎和的小說〉《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縣: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初版,頁15-23。
2、 徐照華:〈論王禎和小說中的城鄉圖像〉,《「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2000年12月初版,頁109-127。

三、學位論文
1、 劉玟伶:《王禎和作品論:小說、劇本與影評》,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2、 呂文翠:《狎昵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3、 林增益:《王禎和小說創作風格析論》,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4、 李俐瑩:《台灣寫實小說中的風塵書寫——以王禎和、黃春明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年。
5、 沈瑞馨:《台灣現代小說中之後殖民論述——以陳映真與王禎和為研究主體》,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四、網路資源
1、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當代文學史料系統」。網頁:http://lit.ncl.edu.tw/hypage.cgi?HYPAGE=home/index.htm
2、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網頁: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3、 台大近代名家手稿系列展之五——王禎和。網頁:http://www.lib.ntu.edu.tw/manuscript/wch/inde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7、呂正惠:〈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文星》109期(1987年7月),頁32-36。
2. 16、丘彥明:〈張愛玲在台灣:訪王禎和〉,《聯合文學》29期(1987年3月),頁95-102。
3. 15、劉依萍:〈戲謔、反諷下的「溫柔敦厚」〉,《文學家》1期(1985年10月),頁9-11。
4. 14、尉天驄:〈往生命本質探索的道理邁進—再讀王禎和的作品〉,《文學家》1期(1985年10月),頁6-9。
5. 13、許素蘭:〈試論王禎和小說風格的流變〉,《文學界》3期(1982年7月),頁127-141。
6. 11、鄭雅云:〈王禎和的寫實意識與嘲諷筆法〉,《文藝月刊》151期(1982年1月),頁111-116。
7. 9、 亞菁:〈王禎和小說人物的造型〉,《幼獅文藝》47卷4期(1978年4月),頁131-135。
8. 6、 楊昌年:〈淺談王禎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卷9期(1977年9月),頁43-47。
9. 1、 姚一葦:〈論王禎和的「嫁�菑@牛車」〉,《文學季刊》6期(1968年2月),頁12-17。
10. 18、高惠琳:〈王禎和研究資料〉,《文訊月刊》21期(1990年10月),頁100-104。
11. 19、劉春城:〈王禎和的文學生涯〉,《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70-86。
12. 20、呂正惠:〈小說家的誕生--王禎和的第一篇小說及其相關問題〉,《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16-23。
13. 21、東年:〈美國美國我愛你--鬧劇「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荒謬寓意〉,《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24-37。
14. 22、尉天驄:〈消費文明下的屈辱和憤怒--王禎和的「小林來台北」〉,《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38-41。
15. 23、林燿德:〈現實與意識之間的蜃影--粗窺一九八0年以前王禎和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74期(1990年12月),頁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