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2003。山葡萄及葡萄酒。釀酒技術 6:93-94。
方怡震、喬飛、賀普超。2001。中國野生葡萄種子及果皮單寧的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29(6):43-46。
王川、李光輝。2006。葡萄子中單寧的提取研究。食品研究與開發 27(10):25-27。
王怡。2003。三種抗旱植物葉片解剖結構的對比觀察。四川農業科技 24(1):64-67。
王誠。2003。草酸鈣結晶的分類及其在中藥檢驗中的應用。中國藥業 12(8):57-58。
石雪暉、王淑英、吳豔純、楊國順、劉昆玉、呂長平。1997。葡萄葉片中單寧、木質素、PPO活性與抗黑痘病的關係。葡萄栽培與釀酒 4:8-11。
甘偉松。1980。台灣藥用植物誌。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pp497-498。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1(3):135-138。
肖雯、張振霞、賈恢先。1997。典型鹽地植物小獐毛的生態學研究 17(6):1-4。
肖新月、佐竹元吉。1998。桂皮類中藥中草酸鈣晶體的電鏡研究。中國中藥雜誌 23(9):515-518。
朱立紅、曲建譯。2004。赤霞珠、西拉、黑比諾在成熟期果皮和果籽中單寧變化的研究。中外葡萄與葡萄酒 3:42-47。
伍衛紅。2005。試論草酸鈣晶體在生藥顯微鑑定中的作用。衛生職業教育 23(24):123-124。
呂遠平、姚開、李慶。2003。植物單寧降解菌的研究。食品科學24(3):50-53。
李鳴、馮毓秀、高光躍。1994中國西南地區烏頭類中草藥的生藥學研究。天然產物研究與發展 6(5):63-73。
李斌。2002。單寧-一種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學教學 27(12):36-37。
李春陽、許時嬰、王璋。2004。以葡萄籽中提取分離原花青素的研究。中外葡萄與葡萄酒 4:20-23。
李雪瑩、王文杰、武永剛。2004。植物單寧的生理作用及經濟價值。內蒙古林業科技 4:22-24。
李廣毅、高國雄、伊忠東。1995。灰毛濱藜葉解剖結構與抗逆境研究。西北林學院學報 10(1):48-51。
林素汝。2005。台灣野生大豆(Glycine dolichocarpa, G. tabacina 及
G. tomentella)族群變異之研究—「一條根」基原特性之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博士論文。台中。
林義恭、劉新裕、賴瑞聲、胡敏夫、高瑞隆、徐原田。2002。台
灣原生細本山葡萄的選種與栽培(I)細本山葡萄的外表型變
異。中華農業研究 51(2):24-31。
林義恭。2005。台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特用作物pp179-182。
何永華、李朝鑾、曹雅玲。1994。葡萄屬營養器官的比較解剖學及其系統學意義。植物分類學報 32(2):154-164。
何洪英、李華鈞、楊堅。2001。單寧的生理活性。廣州食品工業科技 17(2):26-35。
何強、姚開、石碧。2001。植物單寧的營養特性。林產化學與工業 21(1):80-85。
胡斌、汪新亮。2006。治療慢性骨髓炎的四種野葡萄的研究進展。咸寧學院學報 20(2):180-182。
徐素琴。2003。台灣產瞿麥之生藥學研究。中國醫藥大學碩士論文。台中。
袁明、楊瑞武、丁春邦、段啟香、胡超。2002。魚腥草的解剖結構觀察。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20(4):377-379。
唐傳核、彭志英。2000。葡萄多酚類化合物以及生理功能。中外葡萄與葡萄酒 2:12-15。
凌關庭。2000。有第七營養素之稱的多酚類物質。中國食品添加劑 1:28-37。
堵年生、屈蘭、熱娜-卡斯木、王青、張桓。2003。新疆葡萄籽化學成分的研究。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6(6):577-580。
陳武。李開泉。2002。陸英的生藥學研究。宜春學院學報 24(2):
7-10。
陳科力、陳豔明。1997。蛇葡萄根中鞣質的分析鑑定。湖北中醫雜誌 19(6):46-47。
陳萬生、喬傳卓。2000。知母的種內變異。中藥材 23(6):311-314。
陳薇、劉克明、叢義豔、蔡秀珍。2006。草酸鈣結晶在幾種鳳仙花屬植物中的特徵及其分類學意義。生命科學研究 10(4):328-332。
陳海初。1994。中藥山葡萄幾種常見品種之變異。汕頭大學醫學
院學報 2:102-103。
陳瑩珍。2005。台灣魚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根、莖與
葉片組織解剖特徵之差異性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台中。
陳迪偉、余建美、胡惠瑜、陳文彥。2001。蛇葡萄之研究及應用。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菸類試驗所研究工作年報 pp. 25-30。
盛慧、彭軍、李運。2005。葡萄和葡萄酒中聚合色素的測定。釀酒科技 3:83-86。
常潮陽、張明理。1997。錦雞兒屬植物幼莖及葉的解剖結構及其
生態適應性。植物研究 17(1):65-72。
郭澄、蘇中武。1996。草酸鈣結晶及其中藥鑑定中的應用。時珍國藥研究 7(2):95-96。
郭淑晶。2007。內蒙野丁香(Leptodermis ordosica H. C. Fu et E.W.
Ma)的形態解剖學研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1(3):
135-138。
楊九豔、楊劼、楊明博、孔維雪、梁娜。2005。鄂爾多斯高原錦
雞兒屬植物葉的解剖結構及其生態適應性。乾旱區資源與環
境 19(3):175-179。
黃云暉、繆汝槐、葉創興、廖文波、金建華。2004。種子植物系
統學。科學出版社 pp340-341。
張薇、胡章勇、王輝憲、熊興耀、李霞。2006。葡萄籽中單寧的提取。作物科學 3:253-255。
賀普超。1999。葡萄學。中國農業出版社。
湯芳萍、吳翠芳。2003。山葡萄化學成分的研究。湖南中醫學院
學報 23(4):21-22。
楊敏文。2002。單寧的應用。知識介紹。10:27-29。
葛玉香、沈育杰、艾軍、臧埔、李曉紅。1995。山葡萄果實糖酸單寧等物質含量與分級標準的研究。特產研究 2:19-22。
趙益、黃宇玫、楊彥平。2006。葡萄原花青素含量測定方法的研究進展。甘肅中醫學院學報 23(6)43-46。
劉芃孜。2005。台灣栽培蒙古黃耆(Astragalus mongholicus)與多
序岩黃耆(Hedysarum Polybotrys)之鑑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
碩士論文。台中。
蔡佳宏、王子慶、吳明昌。2001。細葉葡萄及香菇草抗至突變性之研究。科學農業 49(7,8):186-191。蔡國良。2004。台灣細本山葡萄(Vitis thunbergii Sieb. & Zucc.)
之遺傳多樣性。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台中。
蔡淑華。1997。植物解剖學。國立編譯館。台北。
應紹舜。1995。台灣高等植物彩色誌。第五卷。
蘇印泉、李百瑩。1997。刺槐葉的亞顯微結構與耐旱性的關係。17(5):103-106。
謝文聰、譚思濰、陳介甫、蔡輝彥。1998。山葡萄粗抽取物及其活性成分之鎮痛抗炎作用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雜誌 7(3):81-87。Faure, O., J. Aarrouf and A. Nougarede. 1996. Ontogenesis, Differentiation and precocious germination in anther-derived Somatic embryos of grapevine (Vitis vinifera L.): embryonic organogenesis. Annals of Botany. 78:29-37.
Gergova, K., N. petrov, L. Butuzova, V. Minkova and L. Isaeva. 1993. Evolution of the active surface of carbons produced from various raw materials by steam Pyrolysis/Activation. J. Chem. Tech. Biotechnol. 58:321-330.
Grant, W. D. 1976.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condensed tannins. Science (Washington, DC) 193:1137-1139.
Hedin, P. A., J. N. Jenkins, D. H. Collum, W. H.White, W. L.Parrott and M. W. MacGown. 1983. Cyanidin-3-glycoside, a newly recognized basis for resistance in cotton to the tobacco budworm Heliothis virescens (Fab.) (Lepidoptera: Noctuidae). Experientia 39:799-801.
Jang, M., C. L., G. O. Udeani, K. V. Slowing, C. F. Thomas, C. W. W. Beecher, H.H.S. Fong, N. R., Farnsworth, A. D. Kinghorn, R. G. Mehta and J. M. Pezzuto. 1997.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a natural product derived from grapes. Science 275:218-220.
Klocke, J. A. and B. G. Chan. 1982. Effect of cotton condensed tannin on feeding and digestion in the cotton pest, Heliothis Zea. J. Insect Physiol. 28:911-915.
Kusumoto, I. T., I. Shimada, N. Kakiuchi, M. Hattori and T. Namba. 1992. Inhibitory effects of indonesian plant extracts on reverse transcriptase of an RNA tumour virus(I). Phytother. Res. 6:241-244.
Liu, J. C., F. L. Hsu, J. C. Tsai, P. Chan, J. Y. H. Liu, G.N. Thomas, B. Tomlinson, M.Y. Lo and J. Y. Lin. 2003. 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of tannins isola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as non-specific inhibitors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Life Sci. 73:1543-1555.
Namba, T., X. wang, M. Mikage and Zhi-Cen Lou. 1989. Pharmacognostical studies of Chinese crude drug Da-huang(Rhubarb)(III) some Rheum species used as Chinese foik medicine. Shiyakugaku Zasshi. 43:109-120.
Nyffeler, R., U. Eggli. 1997. Comparative stem anatomy and systematics of Eriosyce sensu lato (cactaceae). Annals of Botany. 80:767-786.
Salah, N., N. J. Miller, G. Paganga, L. Tijburg, G. P. Bolwell and C. Rice-Evans. 1995. Polyphenolic flacanols as chain-breaking antioxidants. Arch. Biochem. Biophys. 322:339-346.
Scalbert, A. 1991.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tannins
hytochemistry 30: 3875-3883.
Zucker, W. V. 1983. Tannins: Does structure determine function?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21:3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