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5: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子銘
研究生(外文):Tzu-Ming Tseng
論文名稱:居住空間中高齡者對溫熱環境感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hermal sensation of the elders in the dwellings
指導教授:江哲銘江哲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Ming Ch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專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0
中文關鍵詞:良導絡高齡者溫熱環境
外文關鍵詞:ambient temperatureRyorakueld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0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在全球永續發展潮流下,以人為本之永續、健康等議題,已成為人們於二十一世紀中的新生活模式。溫熱環境的感覺對人體健康舒適極為重要,在健康建築領域中是重要的環節之ㄧ。本研究運用SD問卷設計及「良導絡量測系統」進行溫熱對人體自律神經影響之量測,探討不同溫熱環境對高齡者生理、心理健康之影響。
本研究之實驗對象為養老中心65歲以上健康高齡長者共11人,以高齡老人住宅空間為量測地點。在室內溫度設定方面,選擇26度與30度兩組溫度、以PMV與PPD為實驗變因。在兩種溫熱環境中發現,溫熱感覺經過一段時間產生適應後,人體對溫度刺激的敏感度皆有降低情形。在溫度26.0°C度的環境中發現,PMV平均在0.42、PPD在8.8%之間,屬於舒適的範圍,可見高齡者對室溫變冷有較慢的感知;經過一段時間後,PMV與PVD皆有微幅下降,產生適應的現象。歷時30分鐘後,整體良導絡平均值下降4.2μA,可見人體在生理上對於環境溫度變冷的反應比心裡上的感知有較快的趨勢。而在溫度30.0°C度的環境中發現,PMV平均在1.8、PPD在61%之間,屬於不舒適的環境,之後PMV與PVD皆有明顯下降的趨勢,由此可推論人體對室溫較高的環境產生適應的情形較快。空調未開啟狀態下,則可發現良導絡值有先下降之後再上升的情形,整體良導絡平均值增加4.01μA,可見在心理感知上,對於環境溫度變熱比環境變冷有更快的感知;但是人體在生理反應上,對於環境溫度變熱比環境變冷在剛開始時有較慢的反應。由本研究的結果了解SD問卷及良導絡應用於室內溫熱環境評估之可行性,及了解不同溫熱環境對高齡者生理及心理之影響。
Based on the current trend toward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the topic talking about health and substantial of human factor has become a new life-style in the twenty-one centuries. The feeling of ambient temperature is very important to human being’s health and comforts. It plays a key role in health architecture field.
In this research, we use SD questionnaire and “Ryodoraku (meridian) technique”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of ambient temperature on human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discus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ambient temperature on senior elders’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The subjects in this experiment were 11 healthy elders who were over 65 years old in the nursing house and the places for experiment were their own living space. In the respect of living space temperature setting, we choose 26 degree C and 30 degree C; the variables in the experiment were PMV and PPD. After this experiment, we found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human body toward temperature was lowered after adopting the warm environment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n the 26.0°C environment, we found that the PMV was averaged in 0.42 and the PPD in 8.8%, which was considered as a comfortable range. Therefore, we could see that the elders have a slower sensation to the decreasing temperature. After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ir PMV and PVD both decreased slightly, which showed their ado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30 minutes later, the overall “Ryodoraku average value” decreased with 4.2μA. Thus, we could find that the physical reaction toward decreasing temperature has a quicker response than mental consciousness. In the 30.0°C environment, we found the PMV was averaged in 1.8 and the PPD is in 61%, which was considered as a uncomfortable environment. The PMV and PVD both decreased in a considerable rate. Thus, an inference was made that human body has a quicker adoption toward a higher-temperature environment. In the environment without turning air conditioner on, we found the Ryodoraku value went up after dropping. The overall Ryodoraku average value increased in 4.01μA. It is thus evident that the mental consciousness has a quicker response toward warming environment than cooling one. But, the physical reaction towards warming environment has a slower reaction than cooling one in the beginning.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figures out that whether or not the SD questionnaire and the Ryodoraku technique are practicable to evaluate an appropriate indoor temperature and to know the influences towards the elders in environments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相關文獻回顧 3
1-3 研究範圍 7
1-4 研究程序及流程 8

第二章 人體心理及生理反應實驗之理論概述 11
2-1 人體反應實驗相關理論與實驗方法 11
2-1-1 溫熱環境相關理論概述與實驗方法 11
2-1-2 溫熱環境引起之人體反應 14
2-2 人體生理與心理感受評價方式 16
2-2-1 環境刺激與人體心理反應 16
2-2-2 語意分析法(S.D法) 16
2-2-3 人體BP與HR之量測基準 18
2-3 室內溫熱環境因子的生理影響與評估方法 20
2-3-1 良導絡理論及應用 20
2-3-2 良導絡代表測定點 24
2-3-3 良導絡量測系統之發展 25

第三章 室內溫熱環境下人體反應之實驗計畫 31
3-1 實驗目的與條件設定 31
3-2 實驗探討因子 33
3-2-1 溫熱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33
3-2-2 人體感知時間模式之確立 33
3-3 實驗計畫 34
3-3-1 實驗順序與實驗流程 34
3-3-2 實驗對象與實驗說明 35
3-3-3 心理評價問卷之建立 36
3-3-4 良導絡系統之量測方法 36
3-4 初步量測結果與實驗分析 38

第四章 不同室內溫熱環境下對心理與生理之影響 41
4-1 不同溫熱環境下人體心理感知之影響 41
4-1-1 SD語意分析實驗結果之比對分析 41
4-1-2 人體BP與HR之量測分析 45
4-2 實驗者處於不同溫熱環境對生理反應之影響 46
4-2-1 良導絡之變化趨勢 46
4-2-2 不同溫熱環境對個別受測者經絡良導絡值之影響 49
4-3 不同量測時段下個別經絡良導絡之反應 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7
5-1 結論 57
5-2 後續研究建議 58

附錄 60
參考文獻 61

表目錄
表 1-1 研究步驟與目的 9
表 2-1 ASHRAE、ISO溫熱環境評估方式之比較 11
表 2-2 影響人體溫熱感覺之要素 12
表 2-3 人體放熱量(kcal/h.人) 13
表 2-4 ISO 7730 PMV熱環境心理評估尺度表 15
表 2-5 JNCV聯合國家委員會血壓評估表 19
表 3-1 實驗模組一:溫度26度與溼度70%統計分析 38
表 3-2 實驗模組二:溫度28度與溼度70%統計分析 39
表 3-3 實驗模組二:溫度30度與溼度70%統計分析 40
表 4-1 實驗模式一結果與問卷調查綜合比對表 42
表 4-2 實驗模式二結果與問卷調查綜合比對表 43
表 4-3 實驗模式三結果與問卷調查綜合比對表 44
表 4-4 人體BP與HR統計表 45
表 4-5 空調開啟受測者各別受測經絡差異變化 49
表 4-6 空調開啟受測者各別受測經絡差異變化(續) 50
表 4-7 空調未開啟受測者各別受測經絡差異變化 51
表 4-7 空調未開啟受測者各別受測經絡差異變化(續) 52
表 4-8 空調開啟受測者歷時經絡差異變化(溫度26.0°C、濕度70%) 53
表 4-9 空調未開啟受測者歷時經絡差異變化(溫度30.0°C、濕度70%) 54

圖目錄
圖 1-1 民國94年台灣人口金字塔 1
圖 1-2 研究範圍 7
圖 1-3 研究流程圖 8
圖 2-1 著衣量計算值分佈圖 13
圖 2-2 人體代謝率分佈圖 14
圖 2-3 PMV-PPD關係圖 15
圖 2-4 S.D法評價尺度 18
圖 2-5 壯年與高齡者心跳率評估比較 20
圖 2-6 良導絡交感神經生理分析曲線圖 21
圖 2-7 自律神經支配模型圖 22
圖 2-8 皮膚的四層結構與血管分布 28
圖 2-9 體溫控制的完整流程 28
圖 2-10 皮膚的五大功能 28
圖 2-11 交感神經的傳導路線 30
圖 2-12 溫熱環境影響交感神經的迴路 30
圖 3-1 實驗空間與空調及照明示意圖 32
圖 3-2 實驗模組 34
圖 3-3 實驗程序 35
圖 3-4 良導絡人體穴位測定點 36
圖 3-5 良導絡系統之實驗分析流程 37
圖 4-1 實驗組合 41
圖 4-2 SD法問卷結果統計圓形圖 41
圖 4-3 瞬時量測PMV與PPD 45
圖 4-4 空調開啟狀態之人體良導絡歷時變化 46
圖 4-5 空調未開啟狀態之人體良導絡歷時變化 47
圖 4-6 空調開啟PMV及PPD與良導絡相關圖 48
圖 4-7 空調未開啟PMV及PPD與良導絡相關圖 48
1.江哲銘,《建築物理》,三民書局,1997。
2.Stuart Fox,2002,《Human Physiology》,台北:文京.
3.Sauvy Alfre,1986,《人口最適變動之探討》,今日合庫,12(4):p116~p127.
4.石井仁,1996,《光・熱環境要因が人体生理心理反応に及ぼす複合的影響》.
5.陽果杰,2002,《体温调节和发热的比较生理学》.
6.吳豐任,1999,《生理觀點之高溫作業熱危害評估模式之應用》
7.鍾基強,1998,《室內空調進排氣口配置熱舒適性探討》,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六卷第二期,p87-p102 .
8.工安全衛生研究所,1999,《高溫作業勞工熱生理危害評估模式之開發與應用》.
9.Schmidt J, Sparenberg C, Fraunhofer S, Zirngibl H,《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ctivity during laparoscopic and needlescopic cholecystectomy -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Surgical Endoscopy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Techniques, 2002
10.王為、江哲銘、張裕隆、楊明興、劉建志,2006,《應用良導絡量測評估色溫度對人體生理反應之影響》建築學報57期.
11.許昇峰、劉旭然、謝慶良、林昭庚、黃維三,2000,《針刺足三里穴過程中原穴良導絡值變化之研究》,中國醫藥科學雜誌,1(4):271-282
12.辛紹祺,2002,《良導絡量測系統應用於評估麻醉病患之穴位刺激作用》,中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3.翁清松,張永賢,許智傑,洪禹利,2001.11,《良導絡值與時辰變化及穴位分佈之探討》,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2001
14.林錫堆,2002.7,《微波灸系統之研發》,中原大學醫學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15.謝文祥,2003.7,《以良導絡評估不同電刺激模式於酸痛症之療效》,中原大學醫學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16.陳彥廷,2203.6,《超音波刺激足三里穴對高血壓患者之療效評估》,中原大學醫學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17.何明錦、江哲銘,2002,《歷史建築再利用室內環境因子綜合評估調查研究-宜蘭地區》
18.ASHREA 55-95與ISO 7730
19.謝明燁,1999.6,《視覺對環境音感知之心理影響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p.2-1。
20.JNC-VI 聯合國家委員會制定血壓(blood pressure)的評估標準第七版,2005.
21.British Hypertension Society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 Human Hypertension 2004;18:139-185
22.運動生理週訊第四期:運動與心臟跳動,April.30.1999
23.中谷義雄,《良導絡醫學概論》,日本良導絡研究所,1966。
24.賴逢甲,1973,《良導絡理論的研究》,日新文化出版社
25.張永賢,1988,《電腦腧穴良導絡診療的原理及臨床應用》,一元醫訊,pp16-20
26.張維波,1999,《中醫經絡的科學探討》,啟業書局
27.JJ. Tsuei, F. M. K. Lam, P. Chou, 1996,《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EDST》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Biology, p.67–75,May/Jun..
28.中谷義雄(賴逢甲 譯),1973,《新自律神經學說》,日新文化出版社。
29.翁清松,許智傑,2001.12,《經絡穴位特性研究》,中華現代針灸學會2001 年學術研討會。.
30.陳國鎮,2000,《論針灸效應的信息觀》,中華針灸醫學雜誌。
31.王本顯編著,1984,《國外對經絡問題的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32.T.Kobayashi, T. Kawakubo and M. Maki, 1986, 《Relationships between Ryodoraku autonomic nervous patterns and immunological levels.》, Am J Acupunt, 14(1):23-28.
33.辛紹祺,2002,《良導絡量測系統應用於評估麻醉病患之穴位刺激作用》,中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
34.林溟鯤、陳太義、陳聰榮,1977,《皮膚阻抗之變化與子午流注之關係》,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8:1-11。
35.劉里選、彭安,2001,《交感神經敏感線與經絡實質》,中國針灸,p287。
36.Schmidt J, Sparenberg C, Fraunhofer S, Zirngibl H, 2002,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ctivity during laparoscopic and needlescopiccholecystectomy -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Surgical Endoscopy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Techniques, p.476-480
37.賴沅婉,2003,《以良導絡測定評估遠紅外線對人體健康之影響》,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所。
38.張裕隆,2003,《全般照明環境下色溫度變化對心理與心理反應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9.鄭建民、李嗣涔、李武忠、曾章元,2000.10,《修練香功者的生物能測量值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40.劉建志,2004,《長時間照明環境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
41.吳建志,2005,《室內噪音對人體反應之研究--以良導絡與心理感知之實驗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
42.Nakazato Y,1998,《Study of skin temperature, microclimate and comfort of clothing of old females at rest--ambient temperature x humidity: 30 degrees C. R.H.80%, 30 degrees C. R.H.45%, 20 degrees C. R.H.45%》,University of Tokyo Kasei, Tokyo, Japa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承宗,1997,<俄羅斯國家體制之研究>,問題與研究,34卷8期,頁23-24。
2. 周良黛,1997,<選舉制度對憲政運作之影響>,《理論與政策》,1卷2期,頁69-95。
3. 林繼文,1999,<單一選區兩票制與選舉制度改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六期,頁69-79。
4. 李建良,1999,<政黨比例代表制與選舉平等原則-以德國聯邦眾議院選舉為重心>,《歐美研究》29卷2期,頁116-119。
5. 王業立,2006,<立委選舉制度改革之探討>,理論與政策,卷13期2,頁143-160。
6. 張文貞,2002,<憲政主義與選舉制度:<新國會>選制改革芻議>,刊於《新世紀智庫論壇》,17期(3月),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7. 徐永明,2002(A),<單一選區兩票制政治衝擊的模擬>,刊於《新世紀智庫論壇》,17期(3月),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8. 許介鱗,1991,<日本新選舉制度對民主政治的影響>,《研考雙月刊》,21卷1期,頁42-48。
9. 陳坤森,1993,<國會選舉名單比例代表制之設計>,《立法院院聞》,21卷7期,頁55。
10. 盛治仁,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未來臺灣政黨政治發展之可能影響探討>,《臺灣民主季刊》,3卷2期(6月)。
11. 曹瑞泰,1997,<冷戰後的日本政黨政治>,《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6卷第11期(年11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12. 游清鑫,1999,<論當前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的一些問題>,《國策專刊》,期8,頁9-11
13. 董翔飛,1991,<我國選舉制度之問題及其展望>,《法律評論》,57卷4期,頁5-14。
14. 潘誠財,1999,<析論日本選舉制度改革>,《復興崗學報》,第66期(6月),台北。
15. 駱志豪,〈政黨比例代表制〉,《憲政時代》,第17卷第3期,頁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