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0:2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趙珩
研究生(外文):
Heng Chao
論文名稱:
台東都蘭山藝術節活動與原住民藝術社群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Research on Du Lan Mountain Art Festival and Community of Aborigine Artists in Taitung County
指導教授:
許功明
指導教授(外文):
Koun-min Hs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
藝術研究所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藝術社群
、
原住民
、
台東
、
都蘭山
、
藝術節
外文關鍵詞:
Taitung
、
Du Lan Mountain
、
Art festifal
、
Aborigine
、
Artists' communit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0
點閱:1944
評分:
下載:162
書目收藏:9
以新東糖廠為中心的台東都蘭地區,由於許多來自中外各地藝術家的移居,以及在地部落與藝術團體的陸續加入,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發展氛圍。同時,台東縣政府為了推動地方藝術發展,在2002年至2006年舉辦了都蘭山藝術節的活動,使得在地生根及官方文化政策推動,這兩條不同主軸的平行線,在某種程度上產生相互交集。
都蘭村是東海岸最美麗的海岸線與熱帶自然景觀之一,極富異國情調;村中新東糖廠的建築,不僅為特殊的產業空間,同時保存著村中居民的共同記憶。都蘭部落住著阿美族人,有其特有的風俗和傳統產業活動,也是新生代原住民藝術家社群聚集處及外來藝術家優先考慮的移居地。有鑑於此,台東縣政府舉辦都蘭山藝術節,主要的活動場地均在「都蘭地區」,為都蘭造就了其藝術發展的無數可能性。
因此,本研究將以都蘭山藝術節為主題,深入調查並了解以都蘭為核心的藝術活動與原住民藝術社群如何結合,並帶動當地文化產業及喚起部落意識的一般狀況。在近程方面,包括調查都蘭地區的藝術文化及產業、分析不同時期都蘭山藝術節的活動規劃、建立藝術節活動之主要藝術家相關資料等;而在遠程方面,先由新東糖廠之作為都蘭山藝術節的場地作為開始,討論其閒置空間之再利用及與在地藝術社群結合的關係;其次,多著墨於活動在都蘭地區(部落)的原住民藝術社群,包含「意識部落」及其他之原住民展演團體;並從原住民藝術社群與其他外來社群的互動中,探討原住民藝術社群在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及認同。最後,並以原住民藝術社群、部落、公部門對閒置空間的利用,三者間的結盟與協商的利弊關係,來反省活動效益與後續發展問題,提供未來相關規劃的參考。
Because of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migration, as well as local tribe and art groups' joined one after another, Dulan centered by Sintung Sugar Factory has formed one kind of unique artistic atmosphere in Taitu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rt, Taitung County Government had conducted the Du Lan Mountain Art Festival from 2002 to 2006 at the same time. These activities led the paralleled local strength and official cultural policy mixed together.
Dulan village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and exotic tropical landscapes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Sintung Sugar Factory represents not only an industrial space, but also the collective memories of the village. Amis tribe in Dulan has their unique custom and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ctivity, so Dulan has become the prime colony of aborigine artists and non-local artists.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which mentioned above, Taitung County Government choose Dulan as the main exercise area in Du Lan Mountain Art Festival, and this also promoted the possibilities of art development for Dulan.
This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of Du Lan Mountain Art Festival, investigates and interprets how art activities and artists’ communities of aborigines in Dulan drove the local culture industry and awoke the tribalism there. Investigation on local culture industries, analysis of Du Lan Mountain Art Festival's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ata base management of the main artist, are the short-term aspects of this research. For the long- term aspects, there are discussions on the reusing of abandoned spaces in Sintung Sugar Fact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 factory and communities of local artists. Second, the focus will be the activities of aborigine artists’ community in Dulan, including “consciousness tribe” and other aboriginal performing society. Besides, to discuss the active role, pos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by compar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borigine art community and other community. Finally, from the discussion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mong the league of the community, the tribe and the government’s measure of the reusing of abandoned spaces, this research estimates the benefit and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the Du Lan Mountain Art Festival as a reference to later correlative planning.
摘要.....................................................Ⅰ
誌謝.....................................................Ⅲ
目錄.....................................................Ⅴ
圖版目錄.............................................Ⅵ
緒論.....................................................01
第一章 都蘭山藝術節的緣起.........18
第一節 台東的區域特色.................18
第二節 聖山意象的塑造..................31
第三節 新東糖廠的閒置空間.........40
第四節 都蘭山藝術節活動主題.....46
第二章 都蘭地區相關之藝術社群及其活動..55
第一節 從「布農部落」到「意識部落」..55
第二節 都蘭在地的藝術社群.........60
第三節 糖廠咖啡屋及月光小棧的藝文活動..72
第四節 活動中的展演團體..............79
第三章 藝術節活動內容與藝術社群的互動..87
第一節 藝術節與藝術社群的結合..87
第二節 藝術節如何表達部落印象..101
第三節 藝術節對社區產業帶來的效益...107
第四節 藝術節的宣傳效益.............112
第四章 藝術節活動效益與後續發展...117
第一節 藝術社群的角色...............117
第二節 部落意識的呈現...............125
第三節 糖廠業主的在地思維...............128
第四節 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130
第五節 誰的「都蘭」山?...............133
結論....................................................138
參考文獻............................................148
附錄一 都蘭山藝術節相關報章資料整理..158
附錄二 田野工作訪談紀錄表...............174
附圖
一、書籍
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2。
曾聖元纂修,《台東縣史•觀光篇》,台東市:台東縣政府文化局,2000。
孟祥瀚纂修,《台東縣史•開拓篇》,台東市:台東縣政府,2001。
黃學堂,《台東縣史•人物篇》,台東市:台東縣政府,2001。
陳國川、林聖欽纂修,《台東縣史•產業篇》,台東市:台東縣政府,2000。
郭建一、林珀珣,《東部海岸山水巡禮》,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1991。
潘英,《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源流》,台原出版社,1998。
葉美珍等撰,《南島原鄉、閃耀台東》,台東市:台東縣政府文化局,2003。
林建成,《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台北市:藝術家,2002。
簡扶育,《搖滾祖靈: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台北市:藝術家,1998。
盧梅芬主編,《微弱的力與美:來自部落的聲音:當代臺灣原住民創作的文化展現》,台東市: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2。
王嵩山,《當代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敎育館,2001。
高德義主編,《太陽門下的夢想家: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四)》,台北市: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屛東縣: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1994。
鄭桂英編撰,《第三屆原住民藝術創作研討會:創新與認同》,台東縣:布農文教基金會,2003。
陳明才,《奇怪的溫度》,台北市:聯合文學,2005。
逗小花,《蜜月祭—一個女人在峇里島》,台北市:地球書房,2004。
林國芳,《世紀末的氣息—真實、我、我自己:藝術創作過程之藝術理論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王壽來編整,《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人文歐洲城市節慶》,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台北藝術發展協會,《台灣公辦藝術節活動發展之探討-從全國文藝季到台北藝術節》,台北市:台北藝術發展協會,2003。
林永發主編,《跟著電影看風景:台東電影景點導覽》,台東市:台東縣政府,2005
林永發、林勝賢著《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台東地區)》,台北市:日創社文化,2003。
姜柷山撰文、徐肇駿英譯,《台東縣歷史建築導覽專輯》,台東市:台東縣政府文化局,2005。
蕭福松、吳昭明、劉冠信編著,徐肇駿譯,《台東縣地方文化館導覽專輯》,台東市:台東縣政府文化局,2006。
蔡裕良編,《都蘭山藝術節活動成果專輯》,台東市:台東縣文化局,2003。
蔡裕良、林至利等編,《第二屆都蘭山藝術節導覽手冊》,台東市:台東縣文化局,2003。
林永發等編輯,《都蘭山藝術節導覽手冊》,台東市:台東縣文化局,2004。
李吉崇、程秀梅、杜昭賢、邱瀞慧,《都蘭山藝術節活動成果專輯》,台東市:台東縣文化局,2005。
陳怜燕等編輯,《都蘭山藝術節活動成果專輯特刊》,台東市:台東縣文化局,2006。
黃狀元等編輯,《發現東河東河鄉完全導覽手冊》,台東縣:台東縣東河鄉公所,2006。
蘇珊•雷西,《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4。
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
奈傑爾•拉波特、瓊安娜•奧弗林著,鮑雯妍、張亞輝譯,《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5。
艾倫、歐圖爾等著(Allen, Johnny & O’Toole, Williams & McDonnell Ian & Harris, Robert)、陳希林譯,《節慶與活動管理》,台北市:五觀,2004。
二、期刊
黃海鳴,〈「社區互動」或「藝術社群」的建立—從「台北當代藝術館開館展」談起〉,52:6=313,2001年6月,頁386-391。
施正鋒,〈Tribalism部落意識〉,《賽德克部落雜誌》,1:1,2004年,頁15-17。
林玉茹,〈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台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台灣研究》,7,2002年12月,頁103-133。
張振華,〈山岳文化的美學內涵和審美體驗〉,《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24:1,2002年1月,頁17-19。
康培德,〈從地理學的區域概念試論東台灣的型構:以「東台灣研究」為主的討論〉,《東台灣研究》,5,2000年12月,頁17-33。
王學新,〈公文類纂內明治期臺東地區原住民史料之介紹-上〉,《台灣史料研究》,10,1998年5月,頁104-116。
王學新,〈公文類纂內明治期臺東地區原住民史料之介紹-下〉,《台灣史料研究》,11,1998年5月,頁87-112。
陳其南,〈從多元文化看台灣的歷史性格〉,《歷史月刊》,201 ,2004年10月,頁12-17。
劉維公,〈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connection)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8,2000年6月,頁189+191-228。
古宜靈、周志龍、廖淑容,〈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2,2000年7月,頁165-197。
于國華,〈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臺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今藝術》,128,2003年5月,頁46-49。
曹玲玲、黃偉倫、陳世明、黃思瑋採訪整理,〈揉入「文化」「創意」另類的「產業」-專訪臺經院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朱正中主任〉,《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7:9=321,2004年9月,頁42-45。
漢寶德,〈城市文化的產業化〉,《國家政策論壇》,2:5,2002年5月,頁111-115。
蔣玉嬋,〈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3,2006年7月,頁81-97。
陳其南,〈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歷史月刊》,123 ,1998年4月,頁14-21。
陳其南,〈重建社區新文化〉,《福利社會》,66 ,1998年6月,頁1-14。
陳其南、孫華翔,〈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新世紀智庫論壇》,10,2000年6月,頁81-82。
徐藝華整理,〈最有魅力的資產:陳其南教授談地方文化的建立〉,《師友》,367 ,1998年1月,頁4-8。
王嘉驥,〈台灣當代藝術奇觀化的審思:從「粉樂町」、「好地方、「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三展談起」〉,《典藏今藝術》,114 ,2002年3月,頁56-60。
呂宜玲,〈如何規劃辦理「藝術節」活動〉,《美育》,115 ,2000年5月,頁81-95。
李俊賢,〈社會進步 藝術節發展蓬勃—當代台灣藝術節形成原因初探〉,《典藏新藝術》,130 ,2003年7月,頁122-125。
林志明,〈藝術節慶與城市再生:地方—2001台中國際城市藝術節〉,《典藏今藝術》,114 ,2002年3月,頁61-63。
李韻儀,〈二○○六仲夏月夜,都蘭藝術地圖〉,《東海岸評論》,207,2006年8月,頁40-46。
李韻儀,〈意識部落,從金樽海灘上了岸〉,《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16-21。
李韻儀,〈裝置藝術師法自然—豆豆大姊大〉,《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21-26。
李韻儀,〈沈默的木頭—達鳳•卡帝〉,《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27-33。
李韻儀,〈卡地布男人的擔當—伊命〉,《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34-36。
李韻儀,〈卑南媳婦的自我追尋—愛琴〉,《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37-40。
李韻儀,〈編織的女巫—哈那〉,《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41-45。
李韻儀,〈唯有面對自己—峨冷〉,《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46-47。
李韻儀,〈生命的修行者—見維•巴里〉,《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48-49。
李韻儀,〈道可道,非常道—阿道•巴辣夫〉,《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50-53。
李韻儀,〈都蘭〉,《東海岸評論》,185,2003年12月,頁53-63。
黃瀞瑩,〈無聲而洪—達鳳〉,《藝術認證》,11,2006年12月,頁58-61。
李俊賢,〈南島啊!南島—高美館策辦南島當代藝術的理由〉,《藝術認證》,11,2006年12月,頁43-45。
吳慧芳,〈都蘭山麓,女妖在說畫〉,《藝術認證》,6,2006年2月,頁66-69。
康寧漢,〈歌詠匆匆,胡德夫用生命譜曲〉,《新台灣新聞週刊》,530,2006年5月18日。
黃麗妃,〈都蘭山藝術節〉,《新台灣新聞週刊》,498,2005年10月6日。
張倩瑋,〈海上漂流木,原始的藝術創作〉,《新台灣新聞週刊》,451,2004年11月15日。
蔡政良,〈海洋圖騰,阿美族人印記〉,《新台灣新聞週刊》,437,2004年8月9日。
江冠明,〈走過人生,EKI雕刻奔放的世界—追求「原」味,永不「雕」零〉,《新台灣新聞週刊》,433,2004年7月8日。
陳乃菁,〈卑南族的女兒紀曉君,為台灣歡喜唱國歌—samingad獨一無二〉,《新台灣新聞週刊》,426,2004年5月20日。
江冠明,〈都蘭山的龍哥,像流浪多年的彩虹〉,《新台灣新聞週刊》,421,2004年5月14日。
江冠明,〈在東台的荒野上,屹立著金樽咖啡〉,《新台灣新聞週刊》,372,2003年5月18日。
江冠明,〈踏步東海岸之美〉,《新台灣新聞週刊》,369,2003年4月17日。
江冠明,〈內本鹿事件:歷史,凝鍊在戲劇詮釋中…阿桑劇團推出新戲〉,《新台灣新聞週刊》,356,2003年1月16日。
江冠明,〈史前博物館展出,微弱的力與美〉,《新台灣新聞週刊》355,2003年1月19日。
江冠明,〈南島文化節,還是歌舞節?〉,《新台灣新聞週刊》,354,2003年1月12日。
江冠明,〈魂、縈、夢、繫—峨冷與漂流木的心靈對話〉,《新台灣新聞週刊》,348,2002年11月21日。
江冠明,〈都蘭山藝術節,缺乏文化定位〉,《新台灣新聞週刊》,345,2002年10月31日。
江冠明,〈藍寶石的故鄉,台東都蘭部落導覽〉,《新台灣新聞週刊》,326,2002年6月24日。
江冠明,〈意識部落的困思與實踐—金樽海新生代原住民活動即景〉,《新台灣新聞週刊》,322,2002年5月27日。
黃海鳴〈都跟藝術的創造與生產有關?—創意文化產業與藝術自主性創造生產的結合〉,《當代藝家之言》,2004年7月,頁7-14。
夏黎明,〈都蘭:流浪他方的故鄉〉,《文化研究月報》,第六十六期,2007年3月25日。
王國政,〈都蘭紅糖藝術館發展觀光的省思〉,(未發表)。
三、研討會
古怡靈、廖淑容,〈文化產業的地方性與經濟性〉,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2004。
陳其南,〈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頁1-9。
黃世輝,〈地方文化館的發展與地方知識的詮釋〉,《面臨變革的21世紀博物館:台灣與日本的對話與交流學術公報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頁82-98。
王應棠,〈從部落意識到意識部落:台東都蘭週邊原住民藝術工作者創作與生活實驗中的新認同浮現〉,《第九屆台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頁459-466。
王應棠、劉可強,〈觀光產業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與對策雛議--社區自主的觀點〉,《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998,頁61-76。
陳其南,〈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998,頁3-12。
魯珍晞,〈教育權收回運動中的學生與政黨(1924-1928)〉,《中華民國建國史研討會論文》,1981。
四、計畫案
王應棠,《從部落意識到意識部落:東部原住民藝術工作者創作與生活實驗中的新認同浮現》,93-2415-H-026-005。
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台東縣歷史建築清查與電腦建檔計畫案結案報告》,台東市:台東縣政府文化局,2002。
江冠明,《台東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結案報告》。台東縣:台東縣文化中心,1999。
趙川明、姜柷山,《台東縣藝文資源調查結案報告》,台東縣: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1999。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都蘭灣地區觀光遊憩發展計畫》,太乙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edc國際環境設計公司,1993年2月。
五、碩博士論文
張珃君,《台灣地區藝術村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論,2004。
白佩蕾,《以節慶活動做為地方行銷之策略研究—以屏東縣為例》高雄,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吳牧學,《台灣文化產業特性與產業關連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2004。
吳淑鈴,《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黃聿卉,《從法國經驗看藝術節對發展地方文化產業之影響》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錇欣,《節慶活動產業化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呂良悌,《從巴黎藝術節看城市文化交流》,台北,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楊敏芝,《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之研究》台北,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李韻儀,《布農族女性藝術家Ebu繪畫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探究》,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盧梅芬,《當代原住民藝術生態與風格—以台東卑南族為例》,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王俊翰,《台東南島文化節之意象構築、在地認同與主體性》,台東,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蔡年泰,《台東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工藝產業為例》,台中,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蔡旻玠,《「部落發展」:去殖民?再殖民?—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六、報紙
潘小雪,〈我們出了什麼問題?藝術季、文化節、環境藝術在花蓮未來發展的沉思〉,《更生日報》,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七日。
康俐雯,〈文建會九十四年度總預算創新高〉,《自由時報》,民國九十三年九月十四日。
Scott Ezell,〈Taitung ’s new juke joint :organic folk and then some〉,《破報》,復刊第306期。
大紀元訊,〈手創,漂流,看見台東文化產業〉,《大紀元》,民國九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陳志東,〈來去台東╱原味餐廳 飛魚•夏曼 有父愛的味道〉,《東森新聞報》,民國九十二年十月十九日。
劉揮斌,〈都蘭依山傍海 台東新移民最愛〉,中國時報,民國九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
七、都蘭山藝術節相關報紙報導
詳見附錄一
八、都蘭地方出版品
《阿度蘭AMIS文化協進會成立大會手冊》,阿度蘭AMIS文化協進會。
《「台東縣阿美族鄉土教育中心」導覽簡介摺頁》,都蘭國中印製。
九、網路資料
羅頌恩,〈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
http://student.thu.edu.tw/~s891415/p-12-taiwan.htm
瑪莉•珍•雅各,〈走入「公共」:一位前任美術館策展人的衷心告白〉http://ge.tnua.edu.tw/arco/01_news.htm
文建會網站:山海台灣意象推動計畫
http://www.cca.gov.tw/cforum/culture_meeting6/culture_meeting6.htm
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
都蘭紅糖文化藝術館http://dulan.e089.com.tw
台東縣政府文化局 http://www.ccl.ttct.edu.tw/
台東縣政府觀光旅遊網http://tour.taitung.gov.tw/
台東縣地方文化館網站http://210.71.38.8/history/
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網站http://anrw.cro.cca.gov.tw/ch5/05taitung.htm
月事浮生錄—月光小棧http://mc.ewuyu.com/
伽路蘭手創市集http://www.jialulan.com.tw/
2004都蘭山藝術節http://www.ccl.ttct.edu.tw/dulan/index.htm
破報http://www.pots.com.tw/
十、影像資料
馬躍•比吼,〈部落漂流到金樽〉,56分6秒,公視,2002。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
2.
台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
3.
台灣文化產業特性與產業關聯之研究
4.
台灣地區藝術村經營管理之研究
5.
台東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工藝產業為例
6.
從法國經驗看藝術節對發展地方文化產業之影響
7.
以節慶活動做為地方行銷之策略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8.
布農族女性藝術家Ebu繪畫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探究
9.
從巴黎藝術節看城市文化交流
10.
台東南島文化節之意象構築、在地認同與主體性
11.
當代原住民藝術生態與風格--以台東卑南族為例
12.
居家神聖空間場域氛圍設計之研究:光的影響
13.
原住民音樂地景的構成─台東都蘭原住民歌手的實踐
14.
節慶活動產業化之研究
15.
臺東文化政策發展之研究
1.
李韻儀,〈生命的修行者—見維•巴里〉,《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48-49。
2.
李韻儀,〈唯有面對自己—峨冷〉,《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46-47。
3.
李韻儀,〈編織的女巫—哈那〉,《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41-45。
4.
李韻儀,〈卑南媳婦的自我追尋—愛琴〉,《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37-40。
5.
李韻儀,〈卡地布男人的擔當—伊命〉,《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34-36。
6.
李韻儀,〈沈默的木頭—達鳳•卡帝〉,《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27-33。
7.
李韻儀,〈裝置藝術師法自然—豆豆大姊大〉,《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21-26。
8.
李韻儀,〈意識部落,從金樽海灘上了岸〉,《東海岸評論》,195,2004年10月,頁16-21。
9.
李韻儀,〈二○○六仲夏月夜,都蘭藝術地圖〉,《東海岸評論》,207,2006年8月,頁40-46。
10.
林志明,〈藝術節慶與城市再生:地方—2001台中國際城市藝術節〉,《典藏今藝術》,114 ,2002年3月,頁61-63。
11.
呂宜玲,〈如何規劃辦理「藝術節」活動〉,《美育》,115 ,2000年5月,頁81-95。
12.
王嘉驥,〈台灣當代藝術奇觀化的審思:從「粉樂町」、「好地方、「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三展談起」〉,《典藏今藝術》,114 ,2002年3月,頁56-60。
13.
陳其南、孫華翔,〈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新世紀智庫論壇》,10,2000年6月,頁81-82。
14.
陳其南,〈重建社區新文化〉,《福利社會》,66 ,1998年6月,頁1-14。
15.
陳其南,〈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歷史月刊》,123 ,1998年4月,頁14-21。
1.
台東當代原住民藝術的創作題材及其文化意涵之研究
2.
原住民音樂地景的構成─台東都蘭原住民歌手的實踐
3.
當代原住民藝術生態與風格--以台東卑南族為例
4.
台灣原住民藝術家數位藝術創作個案分析:以瓦歷斯‧拉拜「隱形計畫」作品為例
5.
近代都蘭部落社會變遷與地方自主性之發展
6.
臺東縣東河鄉都蘭部落新近移民對地方的認同與衝擊
7.
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之初探:以視覺與造形藝術為例
8.
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資源之分析:以網站資源融入原住民藝術主題教學為例
9.
台東南島文化節之意象構築、在地認同與主體性
10.
玩的現代性:玩、遊、戲宛若都蘭阿美人穿梭時空的路
11.
原住民當代藝術之策展探討
12.
生態、藝術與原住民:探索港口部落藝術家的生態視野
13.
經濟全球化對越南咖啡產業發展的影響
14.
我國對原住民藝術展演補助政策之探討─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為例
15.
布農族女性藝術家Ebu繪畫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探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