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
小野,《想要彈同調》,台北:皇冠,1992年。
中國文藝協會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
中國時報編輯部,《台灣:戰後50年:土地.人民.歲月》,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王禎和,《人生歌王》,台北:聯合,1987年。
史為鑑,《禁》,台北:四季,1981年。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鄉土音樂》,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5年。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編,《台灣省統計提要 1946-1967》,南投:台灣省政府主計處,1971年。
朱全斌,《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關心本土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台北:遠流,1998年。
吳念真,《多桑:吳念真電影劇本》,台北:麥田,1994年。
吳國楨,《吟唱台灣史》,台北:台灣北社,2003年。
宋乃翰編,《廣播與電視》,台北:台灣商務,1962年。
李岳奇,《流行樂壇最前線》,台北:遠流,1996年。
李泳泉,《台灣電影閱覽》,台北:玉山社,1998年。
李政祥編,《中日歌謠(金曲篇)》,台中:立誼,1997年。
李政祥編,《中日歌謠(懷念篇)》,台中:立誼,1996年。
李瞻,《電視制度:兼論我國電視發展之方向》,台北:三民,1973年。
杜文靖,《大家來唱台灣歌》,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林志建編,《台語老歌經典》,台南:宗易,2003年。
林金池編,《中日名歌點唱集》,台南:宗易,2004年。
俞鴻村編,《台灣歌謠創作大師—— 楊三郎紀念專輯》,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
柯瑞明,《台灣風月》,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秦孝儀編,《革命文獻》第七十七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
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台北:時報,2006年。
張炎憲、陳美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
張苙雲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2000年。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張翔一,《台灣爵士光譜》,台北:台灣古籍,2006年。
莊永明,《台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1895-2000》,台北:遠流,2002年。
莊永明,《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1895-2000》,台北:遠流,2000年。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1994年。
莊永明、孫德銘編,《台灣歌謠鄉土情》,台北:孫德銘出版,1994年。
許常惠等,《流行歌曲譚》,台北:中華日報,1977年。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1996年。
陳郁秀,《音樂台灣》,台北:時報,1996年。
陳郁秀編,《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1997年。
陳郁秀編,《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台北:時報,1998年。
陳黎,《小丑畢費的戀歌》,台北:圓神,1990年。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1998年。
黃仁,《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1994年。
黃俊傑編,《光復初期的台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黃國隆,《台灣歌謠101》,台北:天同,1985年。
楊昌雄編譯,《古巴倫巴之技巧》,台北:眾文,1991年。
楊昌雄編譯,《恰、恰、恰之技巧》,台北:眾文,1987年。
楊碧川,《台灣現代史年表》,台北:一橋,1996年。
楊德昌等編,《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溫世光,《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台北:三民,1983年。
葉龍彥,《台北西門町電影史 1896-1997》,台北:文建會,1997年。
葉龍彥,《台灣唱片思想起 1895-1999》,台北:博揚文化,2001年。
葉龍彥,《春花夢露—— 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博揚文化,1999年。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台語片時代》,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
臺灣省新聞處編,《台灣光復三十年》,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5年。
劉國煒編,《台灣思想曲》,台北:華風文化,1998年。
劉還月,《台灣傳奇人物誌》,台北:台原,1992年。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1954年。
鄭恆隆、郭麗娟,《台灣歌謠臉譜》,台北:玉山社,2002年。
薛宗明,《臺灣音樂辭典》,台北:台灣商務,2003年。
謝奇任,《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台北:五南,2006年。
簡上仁,《台灣音樂之旅》,台北:自立晚報,1988年。
魏朝廷,《台灣人權報告書:一九四九—— 一九九六》,台北:文英堂,1997年。
二、論文期刊
杜文靖,《台灣歌謠歌詞呈顯的台灣意識》,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洪宏元,《臺灣閩南語流行歌謠語文研究》,新竹:新竹師範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殷寶寧,《「中山北路」:地景變遷歷程中之情慾主體與國族認同建構》,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黃裕元,《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楊克隆,《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中華電視公司顧問指導委員會,〈「民俗藝術與電視節目」座談會紀錄〉,《台灣風物》第23卷第2期,1973年6月,頁61-66。
王建竹,〈民國前十年至民國五十年間台灣電影事業概述〉,《台灣文獻》第38卷第4期,1987年12月,頁1-34。
王振義,〈語言聲調和音樂曲調的關係—— 台灣閩南語歌謠的「詩樂諧合」傳統研究〉,《台灣風物》第33卷第4期,1983年12月,頁43-56。
未著撰人,〈台灣文化協進會章程〉,《台灣文化》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頁28-29。
未著撰人,〈音樂座談會記錄〉,《台灣文化》第1卷第3期,1946年12月,頁27-31。
未著撰人,〈當前文藝政策案〉,《中央半月刊》第371期,1968年5月,頁73-74。
向陽,〈青春與憂愁的筆記—— 從台語歌謠的「悲情城市」中走出〉,《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年8月,頁90-94。因是非,〈什麼是台灣歌謠—— 談音樂發展的路向問題〉,《台灣文藝》第86期,1984年1月,頁153-160。
何慶台等,〈台灣的民謠—— 台灣研究研討會第六次集會記錄〉,《台灣風物》第1卷第29期,1979年3月,頁89-100。
呂秀蓮,〈台灣人的音樂心靈——《台灣的歌》序〉,《台灣文藝》第97期,1985年11月,頁67-76。
李西勳,〈台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台灣文獻》第46卷第3期,1995年9月,頁173-208。
李筱峰,〈時代心聲—— 戰後二十年的台灣歌謠與台灣的政治和社會〉,《台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年9月,頁127-159。
李筱峰,〈蔣政權「反共抗俄」的政治迷思史料舉隅〉,《台灣史料研究》第12號,1998年11月,頁45-79。
杜文靖,〈光復後台灣歌謠發展史〉,《文訊》第119期,1995年9月,頁23-27。味橄,〈台灣的國語運動〉,《台灣文化》第2卷第7期,1947年10月,頁6-7。
林本元,〈光復後台灣的新名詞〉,《台灣風物》第12卷第6期,1962年12月,頁3-15。
邱斐顯,〈莊永明 台灣的大學者〉,《新台灣》第509期,2005年12月。
邱詩珊,〈戰後初期台灣古典音樂會活動—— 以台灣省交響樂團與台灣文化協進會為研究對象〉,《台大音樂學研究生論壇》第1期,2002年3月。
唐紹華,〈「民俗藝術與電視節目」座談會紀錄〉,《台灣風物》第23卷第2期,1973年6月,頁61-66。
島村豐、鮑耀明,〈關於周作人的若干摘錄〉,《魯迅研究月刊》第5期,2005年5月,頁74-75。
秦賢次,〈「台灣文化」覆刻說明〉,《台灣文化》覆刻板,1994年。
翁嘉銘,〈詩的兄弟,文學的家族—— 談現代歌詞〉,《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年8月,頁81-84。高肖梅,〈台灣的天空—— 台灣廣播事業的發展與演變〉,《台灣文獻》第53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225-238。
張大春,〈敢有歌吟動地哀,於無聲處聽驚雷—— 查禁歌曲值得大驚小怪之處〉,《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年8月,頁106-111。張娣明,〈台灣歌謠史上日本演歌的地位〉,《歷史研究者交流事業研究成果報告書集(下)》,2003年3月,頁1901-1921。
張釗維,〈流行歌謠詞曲作家大事記(初稿)〉,《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年8月,頁130-151。
張夢瑞,〈永遠的「拉丁情人」—— 鼓霸大樂隊〉,《光華》第27卷第12期,2002年11月,頁92-101。莫光華,〈台語音樂初探〉,《台灣古蹟》第37期,2000年12月,頁131-148。
莊永明,〈台語老歌思想起〉,《省交樂訊》第86期,1999年2月,頁6-8。
許家格,〈聆聽鄉井的呼喚〉,《八十年代》第1卷第5期,1979年10月,頁88-91。
郭麗娟,〈王明山經典收藏—— 台語歌謠原音重現〉,《新台灣》第474期,2005年4月。
郭麗娟,〈台語歌后—— 紀露霞為你再唱黃昏嶺〉,《新台灣》第346期,2002年11月。
郭麗娟,〈台灣放送頭 周進升發聲半世紀〉,《新台灣》第472期,2005年4月。
郭麗娟,〈熱鬧曲風展風情—— 戰後台語紅歌星紀露霞〉,《源雜誌》第49期,2004年11 / 12月,頁4-13。
陳世慶,〈中廣事業在台之發展〉,《台灣文獻》第21卷第4期,1970年12月,頁72-103。
陳世慶,〈台灣地區電視事業之發展〉,《台灣文獻》第23卷第2期,1972年6月,頁85-105。
陳世慶,〈民營廣播建設在台灣〉,《台灣文獻》第22卷第2期,1971年6月,頁84-103。
陳世慶,〈軍公廣播電台在台之發展〉,《台灣文獻》第22卷第1期,1971年3月,頁155-181。
陳豔秋,〈譜出台灣女性堅貞純情、嬌媚的旋律—— 訪作曲家陳秋霖〉,《台灣文藝》,第85期,1983年11月,頁195-201
黃輝煌,〈台灣國際標準舞五十年回憶(2)〉,《舞世界》第15期,2001年5月,頁21-22。
愛樂之友編輯部,〈美軍電台何去何從〉,《愛樂之友》第38期,1979年4月,頁127-129。
楊克隆,〈三○年代台語流行歌曲所展現的被殖民經驗〉,《台灣人文》第3號,1999年7月,頁263-294。
葉龍彥,〈日據時期台灣戲院總覽〉,《台灣文獻》第48卷第2期,1997年6月,頁187-203。
葉龍彥,〈台灣光復初期的戲院(1945-1949)〉,《台灣文獻》第41卷第2期,1990年6月,頁415-430。
綜合月刊編輯部,〈漸強的旋律—— 台灣作曲活動的回顧〉,《綜合月刊》第129期,1979年8月,頁105-111。歐陽荊,〈台灣歌謠〉,《台灣文獻》第21卷第2期,1970年6月,頁43-61。
蔣欣芳,〈初探中華民國「音樂年」(上)〉,《樂覽》第36期,2002年6月,頁19-23。
蔣欣芳,〈初探中華民國「音樂年」(中)〉,《樂覽》第37期,2002年7月,頁24-29。
蔣欣芳,〈初探中華民國「音樂年」(下)〉,《樂覽》第38期,2002年8月,頁29-33。
蔡文婷,〈台語歌謠望春風〉,《光華》第27卷第5期,2002年5月,頁6-19。蔡文婷,〈第一代寶島歌王—— 文夏〉,《光華》第27卷第5期,2002年5月,頁22-25。蔡文婷,〈轟動武林 驚動萬教—— 霹靂布袋戲王國〉,《光華》第23卷第1期,1998年1月。蔡懋棠,〈近卅五年來的台灣流行歌〉,《台灣風物》第11卷第5期,1961年5月,頁6-18。
鍾俊陞,〈台灣的娼婦經濟—— 戰爭色情與貿易色情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人間》11月號,1988年11月,頁73-76。
顏澤,〈看今日台灣:到處是可怕的緘默〉,《民權通訊社》第52號,1947年,頁305-307。
羅元輔,〈新聲的發音〉,《台灣文化》第2期,1986年9月,頁35-48。
譚石,〈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方案—— 一個初步的觀察〉,《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年8月,頁72-80。三、報紙
中華日報專訪,〈談文夏.文夏談〉,《中華日報》,1965年12月31日。
方翔,〈伊是快樂的行船人〉,《中國時報》,1991年6月13日。
王申,〈台語流行歌曲〉,《中華日報》,1965年1月31日。
王祖壽,〈音樂教父金祖齡重返台灣歌壇〉,《民生報》,2002年4月5日。
冬禾,〈台語歌與台語流行歌〉,《中華日報》,1965年7月30日。
史白靈,〈台語歌曲唱片的內幕〉,《聯合報》,1965年8月5日。
史白靈,〈台語歌曲演變的方向〉,《聯合報》,1965年7月26日。
史彤,〈台灣歌需要整理和改革(上)〉,《聯合報》,1954年5月7日。
史彤,〈台灣歌必需整理和改革(下)〉,《聯合報》,1954年5月8日。
未著撰人,〈台灣人要歸那裡去〉,《民報》,1947年1月21日。
未著撰人,〈本省歌謠一蹶不振,有待努力開闢生路〉,《聯合報》,1960年5月26日。
未著撰人,〈如何建設台灣經濟〉,《民報》,1947年1月6日。
石計生,〈紀露霞的歌,和她的年代(上)〉,《中國時報》,2006年12月1日。
石計生,〈紀露霞的歌,和她的年代(中)〉,《中國時報》,2006年12月2日。
石計生,〈紀露霞的歌,和她的年代(下)〉,《中國時報》,2006年12月3日。
李世聰,〈亟待改進的台語歌〉,《中華日報》,1965年8月24日。
李世聰,〈感慨閒話台語影片〉,《中華日報》,1966年1月29日。
李韶明,〈中華音樂人選出十大專輯與單曲〉,《民生報》,2005年4月12日。
李韶明,〈另類榜單:王力宏《心中的日月》出局〉,《民生報》,2005年4月12日。
杜文靖,〈從陳芬蘭到江蕙〉,《自由時報》,1996年11月1日-2日。
汪其楣,〈《明星作詞家的故事》—— 完美的和弦 慎芝身旁的他〉,《聯合報》,2007年4月29日。
亞拔,〈爵士俱樂部〉,《聯合報》,1954年5月19日。
佩韋,〈平心靜氣談台語歌曲〉,《中華日報》,1965年8月8日。
周添旺,〈也談台灣流行歌的改革〉,《聯合報》,1954年5月19日。
姜玉景等,〈周杰倫 侯佩岑 金曲獎愛相隨〉,《民生報》,2005年4月29日。
洪德成,〈台灣流行歌的道德觀念〉,《聯合報》,1954年5月15日。
范壽康,〈台灣省教育祖國化〉,《台灣新生報》,1946年10月1日。
晏山農,〈依稀殘記的拉機歐物語(上)〉,《中國時報》,2006年12月4日。
晏山農,〈依稀殘記的拉機歐物語(下)〉,《中國時報》,2006年12月5日。
素珠,〈同曲異詞的台語歌〉,《中華日報》,1965年7月22日。
常翠,〈台灣流行歌改革平議〉,《聯合報》,1954年6月21日。
張志�琚A〈台灣流行歌應該改進嗎?〉,《聯合報》,1954年5月28日。
淡雲,〈關於台語流行歌曲,不要全怪歌星〉,《中華日報》,1965年8月5日。
莊永明,〈從歌謠變遷看台灣社會的變化〉,《自立晚報》,1993年10月20日。
陳和平,〈台語歌圈〉,《中華日報》,1967年12月4日。
陳和平,〈白雪隨片登台:惡性補習歌唱〉,《台灣日報》,1967年1月11日。
陳俊文,〈歌廳由盛而衰 一頁滄桑史〉,《民生報》,2005年6月28日。
陳恨美,〈文夏談台語歌曲的發展〉,《中華日報》,1965年7月13日。
寒得,〈台語歌曲與歌星的新趨勢!〉,《台灣日報》,1965年5月15日。
廖淑玲、陳慧玲,〈音樂創新 布袋戲新境界〉,《自由時報》,2007年3月11日。
蔡信德,〈也談台語歌曲的發展〉,《中華日報》,1965年7月27日。
戴獨行,〈許常惠談流行歌曲〉,《聯合報》,1969年8月14日。
鍾適芳,〈古巴音樂•古巴傲骨—— 一個繁華亮眼的音樂時代〉,《聯合報》,2000年12月9日。
四、相關網站資料
小草藝術學院,2006年6月30日,http://tw.myblog.yahoo.com/peter601017/article?mid=604&prev=922&next=-2&page=1&sc=1#yartcmt。
五四三音樂站,bbs://music543.com.tw。
日台歌謠曲,http://www2s.biglobe.ne.jp/~furu/ntsongs/seldat.cgi?c=2。
文靜,〈認真堅持的作曲家—— 楊三郎〉,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face/face10-2.htm。
未著撰人,〈台灣筆記—— 首批美援物資運抵台灣〉,《民視新聞網》,http://www.ftvn.com.tw/Topic/CaringTW/TWnotes/0207. htm。
未著撰人,〈台灣筆記—— 美軍停止來台度假〉,《民視新聞網》,http://www.ftvn.com.tw/Topic/CaringTW/TWnotes/ 0412.htm。
未著撰人,〈光影流聲樂未央—— 葛蘭網頁〉,http://www.gracechang.com/。
未著撰人,〈翅仔舞世界〉,http://www.chiaworld.com/text1/index.htm。
未著撰人,〈傳唱台灣歌〉,http://www.befun.com.tw/event4/index.htm。
未著撰人,〈蹌梭翅仔舞〉,http://www.dancepiano.com/soul.htm。
台灣音樂著作權協會,http://www.tmcs.org.tw/Tmcsindex.htm。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7328824671.xls。
行政院新聞局,〈戲夢五十〉,http://www.ctfa.org.tw/taiwan50/big.htm。
李茂順,〈翅仔舞簡介〉,《舞世界》,http://www.dancers.com.tw/te/te-01/te-0111.html。
周衛民,〈今年又刮“翻唱”風,何時能將懷舊終結?〉,《生活時報》,2003年6月2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t/2003-06/24/content_934521.htm。
林書揚,〈簡述台灣五○年代白色恐怖〉,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 1105041306220。
亞洲唱片公司,http://www.asia-records.com.tw/。
施正鋒,〈王明哲的歌〉,2001年8月16日,http://mail.tku.edu.tw/cfshih/def6-4-010816.htm。
郭麗娟,〈戰後初期台語紅歌星紀露霞〉,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face/face16.htm#。
唱片達人,〈我要你的愛—— 葛蘭〉,http://blog.sina.com.tw/listen2me/article.php?pbgid=39298&entryid=470987。
國家電影資料館,〈台灣電影筆記〉,http://movie.cca.gov.tw/PEOPLE/people_inside.asp?rowid=157&id =1。
楊麗祝,〈台灣歌謠與生活〉,2001年12月3日,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1203.htm。
廖季文,〈泛音爵士悅〉,http://www.ms333.com/overtone/about_me.htm。
蔡雅雯,〈向古巴致敬—— 細數古巴音樂的古往今來〉,http://cdhi.audionet.com.tw/200010-cdhi/Topic%20Park/Special%20project/03-cuba-1.htm。
Muzikland,〈Muzikland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muzikland/。
Peter Lee,〈拉丁小詞典〉,《香港爵士協會》,2002年5月,http://www.umg.com.hk/newsletter/200205/。
Huey, Steve. “Pérez Prado.” All Music Guide. http://allmusic.com/cg/amg.dll?p=amg&sql=11:dpftxqe 5ldde~T1.
五、影音資料
文夏等二十六位歌手,《台灣歌謠典藏集》(1)∼(59),高雄:亞洲,1994年。
吳念真,《多桑》,台北:三本,1994年。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台北:滾石,1990年。
楊德昌,《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台北:中央,1991年。
六、訪談資料
廖純瑩,訪問黃瑞豐,2004年4月10日,台北市黃瑞豐爵士鼓音樂工作室。訪談內容:1.於CCK美軍俱樂部擔任樂師的經歷 2.早期台語歌編曲套用拉丁舞曲節奏的情形 3.拉丁舞曲在台的發展與變形。
廖純瑩,訪問謝守彥,2004年4月13日,台北市國賓飯店。訪談內容:1.鼓霸樂隊歷史 2.鼓霸樂隊演奏音樂類型與編曲風格 3.鼓霸樂隊與流行樂界之互動。
廖純瑩,訪問王俊雄,2006年11月20日,高雄市民壯路亞洲唱片公司。訪談內容:1.亞洲唱片的歷史與運作模式 2.《台語歌謠典藏集》系列原始母帶的收購與翻製過程 3.五、六○年代台語歌壇概況。
廖純瑩,訪問郭一男,2007年1月16日,台南市永福路郭一男錄音室。訪談內容:1.南星唱片成立始末 2.於亞洲唱片擔任幕後配樂的經歷 3.對混血歌的看法。
廖純瑩,訪問紀露霞,2007年3月5日,台北市紀露霞自宅。訪談內容:1.歌唱生涯經歷 2.台語電影配唱細節 3.西洋翻唱的選曲與錄製過程。
廖純瑩,訪問文夏,2007年3月6日,台北市西門町。訪談內容:1.歌唱生涯經歷 2.作詞的風格與靈感來源 3.灌錄大量翻唱歌曲所受的批評。
廖純瑩,訪問洪一峰,2007年3月6日,台北市洪一峰自宅。訪談內容:1.歌唱生涯歷程 2.台語翻唱興起原委 3.禁歌對台語歌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