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3 05:2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吳孟娟
研究生(外文):
Mengchuan wu
論文名稱:
重建、活化高雄藝術市場之策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for Reestablishing and Activating the Art Market in Kaohsiung
指導教授:
洪萬隆
、
劉梅琴
指導教授(外文):
Wan-long hong
、
mei-chin li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
藝術研究所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藝術家
、
藝術市場
、
藝術評論
、
藝術消費者
、
藝術商品
、
藝廊
外文關鍵詞:
art consumer
、
Artist
、
Gallery
、
Art criticism
、
Art Market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0
點閱:666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5
藝術反映了一個社會文化的表象,它是一個符號、一個指標,直指當時社會文化的核心,從整體的藝術文化表現中,我們可以檢視當時的社會潮流、民族意識和美感喜好。台灣在經濟發展快速和民眾文化素質不斷提昇下,相對也逐步提昇對藝術的喜好和興趣;受到西風東進的文化潮流,國外藝術市場的概念逐漸引進台灣,興起購買藝術品來投資理財的概念。對一般的民眾而言,多是站在欣賞的角度來看待藝術品;對習慣性購買藝術品的顧客來說,藝術品不僅是欣賞的物件,甚至可以是投資理財的好工具,不僅可以符合美觀的生活享受,更可以滿足個人投資理財的方式。它既可以投資保值獲利,另外也獲得藝術欣賞的美感層次體驗,提高文化素養,更甚者可以藉由藝術品的收藏,拉抬收藏者個人名氣,突顯地位的提昇。
藝術品的買賣機制場域,就是藝術市場。影響整個藝術市場的活動因素,包含了藝術家、藝術評論者、藝術仲介者、藝術經營者、和收藏者。而中間的仲介角色的藝術仲介者和經營者,必須藉由藝術平台的通路,來銷售藝術品。因此,這個通路包含了所謂的「拍賣公司」、「畫廊」、「藝術中心」和「美術館」。透過藝術通路的引薦,運用拍賣和一般市場的交易方式,搭建起藝術家和顧客之間的行銷管道。整個藝術的產業鏈便是依靠這樣層層環扣的方式,形成獨特的藝術市場買賣機制。由此我們得知,要討論整個藝術市場的結構,就必須將行銷的部分納入討論,兩者可謂相互牽連。而台灣的藝術市場自90年代以來,始終呈現衰退的局面,多數人對藝術市場也抱著悲觀、消極的看法。然而,一個國家的藝術文化和經濟層面始終有密切的關聯,藝術市場的衰退和經濟力的強弱成正比的曲線,討論到藝術市場的範圍,牽涉到社會的經濟力、地區的經濟結構和人口素質…等,運用到藝術社會學的概念解析現實的社會因素。以高雄藝術市場的歷史作縱軸交織藝術社會學的各項影響變數,延伸到藝術市場的實際執行層面,經營理念的行銷部門,架構整個理念上的藝術市場和實際應用的模式。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限制以及釐清字義上的定義。第二章主要針對整個藝術市場的制度層面討論,先界定整個藝術市場的範圍,說明它在經濟上的重要意義,涉及到的市場行銷手法、類型和市場理論,並如何應用。第三章述說高雄市藝術市場的發展脈落,從初期的萌芽階段到成長云熔悸p,一路到現在的近況。第四章主要探討,國外的藝術市場個案,如何擺脫衰退進而復甦的情況,所因應的策略是什麼。第五章
則是對整篇論文作綜合的看法和推論,並提出理想中的藝術市場結構和行銷策略。第五章透過Dephi德菲法對高雄藝術市場進行策略評估和實證分析,運用統計的方式,方析市場趨勢。第六章延續問卷的資料,整理出適合高雄藝術市場的策略,並提出建議和未來的展望。
As the economy of Taiwan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cultural standard of people is rising up continuously, people’s fondness and interest in art are relatively increased. The general public begins to have the concept that they are glad to buy artworks for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Artworks are not merely the objects for appreciation, but are also the good tools for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On the one hand, the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rtistic life enjoyment; on the other, they can meet the needs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for individual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whole art market include the artists, art critics, art agents, art operators and artwork collectors.
Ever since the 1990s, the art market of Taiwan has been in a declining situation. In this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art market in Kaohsiung is taken as the vertical axis to interweave with the various influencing variables, extend to the actual execution level of the art market, and structuralize the entire art market and the actual application model.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intentions, purpos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definitions of terms. Chapter 2 discusses about the system level of the whole art market, and defines the scope of art market. The chapter also explain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art market in economics, and involves the marketing methods in the market, type and market theories, and the way of application. Chapter 3 describ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market in Kaohsiung City, starting from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days, to the stage of prosperous growth, and dow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pter 4 mainly makes the case study of foreign art markets, and investigates how to get out of the declining situation and resume the prosperous situation, and what necessary measures should be made. Chapter 5 makes synthetic comments and inference on the whole research paper, and suggests the ideal structure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art market. Through Dephi methods, Chapter 5 makes strategic evaluation and evidence-based analysis of the art market in Kaohsiung. Chapter 6 extends the questionnaire data, devises the strategie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art market of Kaohsiung, and gives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文獻回顧 9
第二章 藝術市場生態發展與架構 12
第一節 藝術產業的發展理論 12
第二節 藝術市場之組成分析 13
第三節 影響藝術市場走向的因素 20
第三章 解析高雄藝術市場 23
第一節 從萌芽到蓬勃發展的時期 23
第二節 從衰退到現況時期 26
第三節 高雄藝術市場的特性分析 28
第四節 影響高雄藝術市場的因素分析 31
第四章 案例探討 34
第一節 美國波士頓藝術市場 34
第二節 新加坡藝術市場 38
第五章 策略評估模式建構與實證分析 42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 42
第二節 Dephi 問卷設計 45
第三節 資料分析 5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8
第三節未來展望 100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訪談紀錄1 105
附錄二、訪談紀錄2 109
附錄三、訪談問卷 112
附錄四、德菲法問卷 114
一、書籍
1.Liz Hill, Catherine O’Sullivan, Terry O’Sullivan著。譯者 林潔盈。《如何開發藝術市場》。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3月。
2.總編輯:鄭功賢;主編:黃茜芳。《華人藝術市場指南》。台北:典藏雜誌出版社。民國86年7月。
3.太乃著。《華人藝術市場》。台北:皇冠出版社,民國85年。
4.張志雄編著。《初入藝術市場》。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發行。民國86年出版。
5.曾肅良著。《透視藝術市場》。台北:曾肅良出版。民國82年。
6.曾肅良著。《當代書畫市場》。台北:三藝文化出版。2002年。
7.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市:生智,1997。
8. 延居安編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1988。
9. 郭繼生,《台灣當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獅,1991。
10. 陳炳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1992。
11. 李俊賢,《台灣藝術的南方觀點》,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6。
12.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市:藝術家,1996。
13. 郭繼生,《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1995。
14. 倪再沁,《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台北市:藝術家,1995。
15.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市:雄獅,1995。
16. 王秀雄,《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史博館,1998。
17.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北市美館,1991。
18. 林惺嶽,《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1997。
19. 李紀舍譯,〈文化工業再探〉,《文化與社會》,台北縣:立緒文化,1997。
20.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市:藝術家,1996。
21. 王克敬,《台灣民間產業40年》,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1991。
22. 台北市美館編輯,《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北市美館,1995。
23. 黃恆正,《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市:遠流,1988。
24. 謝里法,《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1988。
25. 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縣:立緒文化,1997。
26. 黃麗娟譯,《商業藝術、藝術商業》,台北市:遠流,1996。
27. 錢正珠、謝東山譯,《藝術品與包裝》,台北市:遠流,1998。
28. 張心龍譯,《藝術與文化》,台北市:遠流,1993。
2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統計 民國八十二年》,台北,文建會出版,1994。
30.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文化發展與民間力量座談會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1998。
二、論文
1.涂榮華。《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民國92年。
2.曾士全。《台灣藝術拍賣市場經營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民國91年。
3.李宜修。《90's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民國90年。
4.謝宗翰。《藝術品購買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民國84年。
5.彭佳慧。《從藝術雜誌觀察台灣藝術生態的互動關係--以〈雄師美術〉雜誌為例(1971-1996)》。東海大學:美術學系。民國88年。
6.陳建勳。《商品藝術化與藝術商品化之研究:視覺藝術產業發展的第一步》。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民國90年。
7.陳健倫。《試析市場邏輯下之文化產製與媒體角色-以四個文化行銷個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所。民92年。
8. 蔡宜芸,《商業?藝術?台北畫廊活動的探索》,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9. 劉貞蓉,《一九七0至八0年代台灣地區文化消費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10. 劉維公,《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理論的反省》,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究所碩士論文,1991。
11. 莊宗憲,《消費社會—大眾文化與後現代》,台北,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三、期刊
1. 李介夫,〈台灣的畫會與畫廊〉,《藝文誌》,第45期,1970年3月,頁53-54。
2. 洪淑華,〈台灣畫廊的春耕〉,《華視新聞雜誌》,創刊號,1985年6月,頁84-90。
3. 李錫奇,〈二十年來台北畫廊〉,《新聞天地》,第1754期,1981年9月,頁10~11。
4. 謝里法,〈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第140期,1982年10月,頁36~49。
5. 劉煥獻,〈談畫廊經營與專屬畫家〉,《雄獅美術》,第154期,1983年12月,頁58~60。
6. 自由青年,〈畫廊經營為何困難重重?〉,《自由青年》,1984年9月,頁50~61。
7. 胡懿勳,〈從藝術社會學立場看藝術商品化過程〉,《現代美術》,第48期,1993年6-7月,頁35-38。
8. 蕭勤,〈藝術流派,藝術市場與藝術創作〉,《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1985年1月,頁32~35。
9. 張金星,〈略談「畫廊經紀人、畫商與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1986年1月,頁12-13。
10. 白雪蘭,〈畫會、畫廊、美術館在台灣〉,《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0,頁255-268。
11. 陳瑞文,〈藝術評論的取向與分際〉,《雄獅美術》,第243期,1991年5月,頁90-92。
12. 蕭瓊瑞,〈1991年台灣藝評報告〉,《炎黃藝術》,第33—35期,1992年5.67月,。此文拱分上、中、下三次刊出。
13. 倪再沁,〈藝術評論之理論與實際(上)〉,《藝術家》,第222期,1994年1月,頁364。此文共分上、中、下三次刊載。
14. 黃光男,〈台灣現代美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0,頁269-287。
15. 許自貴,〈畫廊與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態》,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5,頁97-114。
16. 鄭鬱,〈 看不見的台灣藝術產業革命〉,《炎黃藝術》,第41期,1993年1月,.20-23。
17. 藝術家雜誌,〈畫廊專輯〉,《藝術家》,1979年6月,頁.25-46。
18. 藝術家雜誌,〈與藝評對話專輯〉,《藝術家》,1997年6月,頁382-411。
19. 雄獅美術雜誌,〈價值V.S價格-藝術商品化可曾殺了藝術〉,《雄獅美術》,第300期,1996年2月,頁12-19。
20. 典藏藝術雜誌,〈台灣畫廊爭霸史〉,《典藏藝術》,1994.9, 頁102-136。
21. 典藏藝術雜誌,〈畫廊經營之道特別報導〉,《典藏藝術》,1995年12月,頁194-208。
22. 炎黃藝術雜誌,〈市民、藝術與市場〉,《炎黃藝術》,1995年2月,頁40-52。
23. 炎黃藝術雜誌,〈畫價,誰來決定?-畫家、畫廊業、收藏家三方對談〉,《炎黃藝術》,1995年10月,頁74-86。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
2.
消費社會:大眾文化與後現代
3.
試析市場邏輯下之文化產製與媒體角色-以四個文化行銷個案為例
4.
商品藝術化與藝術商品化之研究:視覺藝術產業發展的第一步
5.
90's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
6.
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
7.
台灣藝術拍賣市場經營之研究
8.
從藝術雜誌觀察台灣藝術生態的互動關係--以《雄師美術》雜誌為例(1971-1996)
9.
藝術品購買行為之研究
10.
商業?藝術?--台北市畫廊活動的探索
11.
一九七○至八○年代臺灣地區文化消費之研究
12.
台灣商業畫廊經營新媒體藝術之研究
13.
藝術品移轉租稅之研究
14.
國際藝術博覽會趨勢初探:以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為例
15.
限制或自由?從藝術社會學看臺灣當代畫家與藝術市場的關係
1.
5. 劉煥獻,〈談畫廊經營與專屬畫家〉,《雄獅美術》,第154期,1983年12月,頁58~60。
2.
4. 謝里法,〈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第140期,1982年10月,頁36~49。
3.
3. 李錫奇,〈二十年來台北畫廊〉,《新聞天地》,第1754期,1981年9月,頁10~11。
4.
24. 謝里法,《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1988。
5.
7. 胡懿勳,〈從藝術社會學立場看藝術商品化過程〉,《現代美術》,第48期,1993年6-7月,頁35-38。
6.
11. 陳瑞文,〈藝術評論的取向與分際〉,《雄獅美術》,第243期,1991年5月,頁90-92。
7.
13. 倪再沁,〈藝術評論之理論與實際(上)〉,《藝術家》,第222期,1994年1月,頁364。此文共分上、中、下三次刊載。
8.
16. 鄭鬱,〈 看不見的台灣藝術產業革命〉,《炎黃藝術》,第41期,1993年1月,.20-23。
1.
限制或自由?從藝術社會學看臺灣當代畫家與藝術市場的關係
2.
由藝術品拍賣探討台灣藝術市場之現況—以1990年~2005年為例
3.
台灣藝術拍賣市場經營之研究
4.
臺灣藝術市場指數建構之研究─以前輩畫家為例
5.
數位版畫在藝術市場之發展研究
6.
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
7.
國際藝術博覽會趨勢初探:以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為例
8.
中國油畫藝術市場轉變之研究
9.
90's年代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
10.
藝術品購買行為之研究
11.
台灣藝術產業發展與實務 以印象畫廊營運為例
12.
論藝術消費中價值與價格的關係:博物館門票與藝術市場價格的訂定
13.
臺灣藝術拍賣市場研究-以景薰樓與羅芙奧為中心
14.
近年台灣畫廊商業模式變革之探究
15.
台灣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實務──以羲之堂營運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