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6 08: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華斌
研究生(外文):Hua-Pin Chou
論文名稱:從敷島到華麗島的受容與變異-探討日據時期從日本到台灣的短歌與俳句文學
論文名稱(外文):The Assimilation and Variations Occurred en Route from Shikishima to Kareitou: Investigations into Tanka and Haiku Literature Disseminated from Japan to Taiwan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指導教授:陳培豐陳培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ei-Fe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異國情調外地文學短歌俳句台灣日本語文學日據時期
外文關鍵詞:Foreign LiteratureTaiwan''s Japanese LiteratureExoticismTankaJapanese OccupationHaik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7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短歌與俳句文學是於日據初期便隨著殖民勢力的夾帶而越境移植至台灣,但為適應台灣的吟詠環境,便會產生受容與變異。本論文便是以短歌與俳句文學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日據時期該文學從日本傳入台灣後的受容和變異發展。其中,於探討台灣之前,第二章先說明日本和歌、俳句的文學發展概況,以使整個脈絡更加清楚,並藉此對照出台灣的短歌、俳句是普遍性或特殊性,乃至受容或變異。第三章主要探討短歌、俳句於台灣的受容發展,指出日據初期因為語言、文化的隔閡,短歌、俳句在台灣僅於日本內地人之間發展,而當這些障礙逐漸消除後便出現台灣本島人的吟詠。再者,日據時期短歌、俳句於台灣發展的興盛並不亞於漢詩文以及台灣新文學,且短歌、俳句文學還藉由殖民勢力的夾帶而被納入台灣的教育場域中,甚至戰爭時期積極呼應國策以對台灣人進行忠君愛國思想的灌輸。第四章則著重於短歌、俳句在台灣的變異發展,探討短歌、俳句文學面對新環境的台灣,並無法全盤移植、受容,而產生的矛盾、磨合、變異現象。指出台灣季節與日本內地迥異,外來的殖民者感到台灣的四季差異並不明顯,無法感受到季節變化,而難以創作短歌、俳句。其次,有些內地人會著眼於台灣新奇的事物而書寫自己主觀認為的台灣異國情調,或為迎合內地雜誌選者而扭曲台灣自然環境的事實,因此短歌、俳句雙方都有人提出要創作注重台灣本地自然與生活描寫的作品。另外,探討台灣作家的短歌與俳句書寫內容已本土化,呈顯對土地或土地上人物的感情、認同感,且台灣作家於殖民統治者語言、文化的強勢滲透下,表現出對殖民者文化的依附與疏離的矛盾。
The Tanka and Haiku Literature were brought along with the colonial power and transplanted across the boundary to Taiwa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But to adapt to Taiwan's different intoning environments, the assimilation and variations were inevitably occurred. This essay is therefore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Tanka and Haiku Literature, exploring their developments in both assimilation and variations since they were brought into Taiwan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Before doing so, Chapter Two will first give a general idea about the developments of Japanese Waka and Haiku so as to make the overall strains more clear and contrast the popularity and specialty of the Tanka and Haiku developing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 assimilation and variations involved. Chapter Three mainly explores the assimilation of Tanka and Haiku occurred in Taiwan, pointing out that due to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rriers in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anka and Haiku were only available among the Japanese who lived in Taiwan. However, as the barriers were gradually eliminated, the native Taiwanese began to intone. Further more, in this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anka and Haiku in Taiwan is much more prosperous than Chinese poem and Taiwanese new literature, and by means of colonial power they were imposed into the educational field. Even in the war period, to aggressively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policy, they also became a tool to instill Taiwanese the patriotism and loyalty to the Japan sovereign. In Chapter Four lays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variation of Tanka and Haiku in Taiwan, discussing the phenomenon of controversy, grinding and changes while they faced Taiwan's new environment and found themselves could not be completely transplanted.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owing to the seasons'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he foreign colonizers felt the changes among the four seasons in Taiwan is not so obvious that they had difficulties creating Tanka and Haiku usually inspired by season's changes. Besides, some of these Japanese would have an eye to Taiwan's new things and then write the articles what they subjectively think are full of exoticism, or to cater to the need of Japanese magazines they would distort the facts of Taiwan's natural environments. Therefore, some writers of both Tanka and Haiku suggested that all articles created should emphasize Taiwan's local nature and life descrip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discovers that the Tanka and Haiku created by Taiwan's writers had already been localized, showing their affection and recognition for the land and people. Meanwhile, under the colony ruler's powerful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rusion, Taiwan's writers displayed strong contradiction in 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 towards colonist's cultur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 9

第二章 敷島的傳統文學:在日本的短歌與俳句文學
前言  …………………………………………………………………… 14
第一節 日本的和歌與俳句文學的形成 ……………………………… 14
一、 從和歌中脫穎而出的短歌文學 ……………………………… 14
二、 源自於和歌的俳句文學 ……………………………………… 17
第二節 從傳統文學中找尋日本精神與國民性 ……………………… 20
一、 日本固有精神的找尋 ………………………………………… 20
二、 日本國民想像的創造 ………………………………………… 22
第三節 利用傳統文學的再生產 ……………………………………… 26
一、 國歌的發明 …………………………………………………… 27
二、 戰時下和歌、俳句文學的再生產(1937~1945) …………  29
小結  …………………………………………………………………… 33

第三章 從敷島到華麗島的傳統文學:傳入台灣的短歌與俳句文學與其發展
前言  …………………………………………………………………… 35
第一節 短歌與俳句文學於台灣社會的發展 ………………………… 35
 一、 日據初期的短歌與俳句文學 ………………………………… 35
 二、 興盛發展的短歌與俳句文學 ………………………………… 40
第二節 學校教育對短歌與俳句文學發展的影響 …………………… 44
一、 初等學校國語同化教育的推動 ……………………………… 44
二、 教育者指導與台灣人自學的短歌、俳句創作活動 ………… 48
第三節 戰時下的短歌、俳句文學(1937~1945) …………………  50
一、 協力國策的短歌、俳句文學 ………………………………… 50
二、 國策論述與短歌、俳句文學 ………………………………… 56
小結  …………………………………………………………………… 61

第四章 變異於華麗島的敷島傳統文學:在台灣產生變異的短歌與俳句文學
前言  …………………………………………………………………… 62
第一節 短歌與俳句文學越境移植至台灣的變異 …………………… 62
一、 短歌與俳句文學在台灣的困境 ……………………………… 62
二、 具「台灣色彩」的俳句的形成 ……………………………… 66
第二節 俳句季語的台灣化 …………………………………………… 71
一、 台灣歲時記的製作 …………………………………………… 71
二、 台灣季語的本土話語 ………………………………………… 76
第三節 台灣人對短歌、俳句的受容與變異 ………………………… 82
一、 「庶民」到「精英」文學的變異 …………………………… 82
二、 台灣人於被殖民下吟詠的短歌、俳句文學 ………………… 85
小結  …………………………………………………………………… 96

第五章 結論 …………………………………………………………… 97

參考書目 ………………………………………………………………  102

附錄:日據時期台灣的短歌、俳句文學年表 ………………………  109
一、 戰前資料
【報紙、雜誌】
.《あらたま》,あらたま社
.《ふちぐさ》,銀鈴會自印(1945年6月)
.《ゆうかり》,ゆうかり社
.《大政翼贊會會報》,大政翼贊會宣傳部
.《文藝台灣》,台灣文藝家協會、文藝台灣社
.《台灣文學》,啟文社、台灣文學社
.《台灣文藝》,台灣文藝聯盟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社
.《台灣時報》,台灣總督府情報部
.《台灣新文學》,台灣新文學社
.《旬刊台新》,台灣新報社
.《竹雞》,竹雞吟社
.《原生林》,原生林社
.《新建設》,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
.《綠珊瑚》,綠珊瑚社
【專書、論文】
.小林里平,《台灣歲時記》,日本東京:政教社,1910(明治43)年6月。
.土屋忠雄,〈台灣本島人の皇民化と教育〉,《國民精神文化》9-3,日本東京: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43年3月。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 文芸評論集》,日本東京:綠蔭書房,2001年4月。
.平井二郎,〈卷末記〉,《歌集 攻玉集》,台北:あらたま發行所,1927年11月。
.台灣教育會,〈國歌「君が代」に就いて〉,《文教》505,台北:台灣教育會,1944年11月。
.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明治文學全集》44,日本東京:筑摩,1968年。原出版於《國民性十論》,日本東京:富山房,1907年。
.杉田平十郎,《俳句と日本國民性》,日本東京:關谷書店,1937年3月。
.佐藤源治,《台灣教育の進展》,台北:台灣出版文化,1943年7月。
.周金波,〈停仔脚其の他〉,《民俗臺灣》2-10,1942年10月。
.阿川燕城,〈台灣に於ける季題のありかた」〉,《俳句研究》9-11,日本東京:改造社,1942年11月。
.阿川燕城,〈台灣俳句の文化性〉,《俳句研究》11-4,日本東京:改造社,1944年4月。
.阿川燕城,〈大東亞俳句圈:台灣〉,《俳句研究》11-5,日本東京:改造社,1944年5月。
.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学志——日本詩人の台湾体驗》,日本東京:株式会社明治書院,1995年6月。
.陳火泉,〈私の俳句觀序說〉(二),《台灣之專賣》20-2,台北:台灣專賣協會1941年2月1日。

二、 近人著作
【中文專書、論文】
.Benedick Anderson(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4年8月。
.Elleke Boehmer(艾勒克•博埃默)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中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Eric Hobsbawm(E.霍布斯鮑姆)、Terence Ranger(T.蘭格)編,顧杭、龐冠群譯,《傳統的發明》,中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3月。
.Patrice Bonnewitz(朋尼維茲)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2004年4月二版一刷。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譯,《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中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川本皓嗣著,王曉平、隽雪艷、趙怡譯,《日本詩歌的傳統——七與五的詩學》,中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3月。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台南市立圖書館出版,2001年12月。
.王錦雀,《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台北:台灣古籍,2005年11月。
.吉野耕作著,劉克申譯,《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現代日本自我認同意識的走向》,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羊子喬,〈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談吳新榮及鹽分地帶同人與二二八〉,《鹽分地帶文學》創刊號,台南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12月1日。
.羊子喬,《神秘的觸鬚——羊子喬文學評論集》,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吳新榮,《吳新榮選集》,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1997年3月。
.呂興昌,《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4月。
.巫永福,《春秋》,高雄:春暉,2003年10月。
.李郁蕙,《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去邊緣化的軌跡》,台北:前衛,2002年7月。
.李魁賢,《陳秀喜全集10:資料集》,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李篤恭,《徬徨在荒原》,作者自印,1988年7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4年1月。
.周華斌,〈日治時期台灣的和歌與俳句文學發展概觀——兼論和歌的戰時言說以及「台灣俳句」的論述〉,《第三屆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興大學台灣研究所主編,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2006年7月。
.周華斌,〈日治時期鹽分地帶作家的短歌與俳句吟詠——以吳新榮、郭水潭、王登山及王碧蕉的作品為例〉,《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年3月。
.林亨泰,〈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們——從「銀鈴會」談起〉,《笠》第127期,笠詩社,1985年6月。
.林芳年,〈曝鹽人的執著——談戰前鹽分地帶文學〉,第28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研習手冊》,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史料中心,2006年8月5日。
.邱天助,《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2002年2月二版一刷。
.南博著,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台北:立緒文化,2005年1月。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台灣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2001年1月。
.馬歌東,《日本漢詩溯源比較研究》,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張安琪,《台灣白話漢文的形成與發展》,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張彥勳,〈我的詩歷:萌芽、追尋、迷惘、再生〉,《笠》132,台北:笠詩社,1986年4月。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年3月。
.許俊雅,〈日治時期台灣白話詩的起步〉,《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1996年3月。
.郭水潭,〈台灣日人文學概觀〉,《新文學雜誌叢刊》34復刻本附錄,東方文化書局。原文發表於《台北文物》3-3,1954年12月10日。
.郭水潭,《郭水潭集》,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12月。
.陳千武,〈抒情短歌〉,《笠》245,台北:笠詩社,2005年2月。
.陳千武,《台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1997年4月。
.陳明台,〈論戰後台灣現代詩所受日本前衛詩潮的影響——以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為中心來探討〉,《笠》200,台北:笠詩社,1997年8月。
.陳明台,《前衛之貌》,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陳培豐,〈日治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在流通與切段過程中走向純正歸一〉,《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3月。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2006年11月。
.陳瑜霞,〈台灣短歌文學的初探——以郭水潭日治時期作品為中心〉,《2004語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004年南台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語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瑜霞,〈陳奇雲的生命之作《熱流》〉,《文學台灣》41,高雄:文學台灣雜誌社,2002年1月15日。
.彭恩華,《日本和歌史》,中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
.彭恩華,《日本俳句史》,中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2004年11月。
.黃美娥,〈日治時期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台灣風物》47-3,台北縣板橋市:台灣風物雜誌社,1997年9月。
.黃美娥,〈對立與協力〉,《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12月。
.黃智慧,〈台灣腔的日本語:殖民後的詩歌寄情活動〉,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會議論文,2002年12月14~15日於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
.新日本製鐵株式會社編,〈文化〉,《日本——姿與心》,台北:漢思,1995年1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10月再版。
.葉笛,《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高雄:春暉,2003年10月。
.詹冰,〈快樂的詩路〉,《第二屆綠川個人史文學獎入選作品集》,台中:財團法人鄭順娘文教公益基金會,2001年5月。
.詹冰,《詹冰詩選集》,台北:笠詩刊社,1993年6月。
.詹姆斯•羅爾著,董洪川譯,〈全球化與文化領域〉,《媒體、傳播、文化——一個全球化的途徑》,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1月。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蔡秀菊,《文學陳千武》,台中:晨星,2004年3月。
.鄭樑生,《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台北:三民,2003年7月。
.鄭麗玲,〈不沉的航空母艦——台灣的軍事動員〉,《台灣風物》44-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年9月。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賴衍宏,〈特別志願兵的短歌——專訪陳千武〉,《笠》247,台北:笠詩社,2005年6月。
.龍瑛宗,〈日人文學在台灣〉,《台北文物》3-3,1954年12月10日。
.龍瑛宗,林至潔譯,〈台灣文學的展望〉,《聯合文學》144,1996年10月1日。林至潔譯文後註「1943年刊在《朝日新聞》」。
.麗依京•尤瑪,〈霧社回顧——泰雅爾英雄抗暴記〉,《傳承——走出控訴》,台北:原住民族史料研究社,1996年2月。
【日文百科、文學史、年表】
.《日本大百科全書》,日本東京:小學館,1988年。
.《日本史大事典》,日本東京:平凡社,1993年。
.《世界大百科事典》,日本東京:平凡社,1991年。
.《國民百科事典》,日本東京:平凡社,1978年。
.《国文学概說》,日本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2年。
.《国史大辞典》,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1997年。
.《国語大辞典》,日本東京:株式會社角川書店,1986年。
.大島建彥等編,《日本を知る事典》,日本東京:社會思想社,1976年3月。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說》上、下,日本東京:筑摩書房,2005年10月。
.伊藤正雄、足立卷一,《要說日本文学史》,日本東京:社會思想社,1979年4月。
.吉田精一、森島久雄,〈(二)短歌〉、〈(三)俳句〉,《研究現代国語》,日本東京:株式會社旺文社,1975年第7版。
.谷山茂等編,《新版国語総覧》,日本京都:京都書房,1997年4月第8版。
.秋山虔・三好行雄,《原色シグマ新日本文学史》,日本東京:文英堂,2000年。
.淺井清、佐藤勝等編,《研究資料現代日本文學•第五卷短歌》,日本東京:明治書院,1986(昭和61)年9月3版。
.淺井清、佐藤勝等編,《研究資料現代日本文學•第六卷俳句》,日本東京:明治書院,1986(昭和61)年10月再版。
.塚本照和,〈台湾文学年表(試稿)——旧日本植民地時代(1895~1945)〉,《南方文化》8,日本天理市:天理南方文化研究会,1981年11月26日。
.稲賀敬二等監修,《新訂総合国語便覧》,日本東京:第一学習社,1998年2月改訂27版。
【日文專書、論文】
.M.j.デ∙プラダ=ヴィセンテ(María Jesús De Prada Vicente),〈日本文学の出発と展開〉,《日本文学の本質と運命——『古事記』から川端康成まで》,日本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2004年1月。
.三好達治,《日本の詩歌》22,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1967年12月。
.大貫恵美子,〈国土の象徴としての桜の花〉,《ねじ曲げられた桜》,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10月第4刷。
.井東襄,《大戦中に於ける台湾の短歌》,日本東京:近代文芸社,1998年9月。
.今井祥子,〈近代俳句史の周辺で——台湾と俳句〉,立教大学比較文明学会紀要《境界を越えて 比較文明学の現在》第五号,2005年2月28日。
�P安田敏朗,《国文学の時空》,日本東京:三元社,2002年4月。
.李巫秀珠,《『台湾万葉集』の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指導教授:蔡華山,2000年。
.村井紀,〈滅亡の言說空間——民族•国家•口承性〉,《創造された古典——カノン形成•国民国家•日本文学》,日本東京:新曜社,1999年4月。
.坪井秀人,〈朗読詩放送と戦争詩〉,《声の祝祭》,日本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年7月。
.孤蓬万里,《台湾万葉集》,日本東京:集英社,1994年2月。
.孤蓬万里,《孤蓬万里半世紀》,日本東京:集英社,1997年9月。
.岡田寿彦,〈ルビと漢字〉,朝倉漢字講座3《現代の漢字》,日本東京:朝倉書店,2003年10月。
.岡崎郁子,〈芸術家の誕生〉,《黄霊芝物語——ある日文台湾作家の軌跡》,日本東京都:研文出版,2004年2月。
.府川源一郎,〈戦前の国語教材と「最後の授業」〉,《消えた「最後の授業」言葉国家教育》,日本東京:大修館書店,2003年9月出版2刷。
.河原功,〈『新建設』題解〉,《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刊 新建設 別冊》,日本東京:総合社,2005年2月。
.品田悅一,〈天皇から庶民まで——『万葉集』の国民歌集化をめぐる問題系〉,《万葉集の発明——国民国家と文化装置としての古典》,日本東京:新曜社,2001年2月。
.秋尾敏,《子規の近代——滑稽•メディア•日本語》,日本東京:新曜社,1999年7月。
.紀田順一郎,〈伝統の重きをなすもの〉,《圖鑑 日本語の近代史:言語文化の光の影》,日本東京:株式会社ジャストシステム,1997年7月。
.神野志隆光,〈「日本神話」の来歴——〈古典〉としての『古事記』『日本書紀』の歴史と現在〉,《創造された古典——カノン形成•国民国家•日本文学》,日本東京:新曜社,1999年4月。
.渡辺賢二,《日本歴史と天皇 古代と現代まで50問50答》,日本東京:大月書店,1994年7月第5刷。
.黃霊芝,《台湾俳句歳時記》,日本東京:言叢社,2003年4月。
.磯田一雄,〈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日語短詩文藝と国語教育〉,《戰前kap戰後e台灣文學kap語言教育》,真理大學文學院,2006年11月26日。
.頼衍宏,〈日本語時代の台湾文学——短歌結社「新泉」と宇野覚太郎〉,第30回国際日本文学研究集会,2006(平成18)年11月10日。參閱http://www.nijl.ac.jp/~koen/kokusai06abstract.htm,「第30回国際日本文学研究集会発表要旨」。
【網頁】
.「Wikipedia」維基百科網頁,〈君が代〉,http://ja.wikipedia.org/wiki/%E5%90%9B%E3%81%8C%E4%BB%A3。
.「ザ・20世紀」網頁,〈撃ちてし止まむ〉,http://www001.upp.so-net.ne.jp/fukushi/year/1943.html#words。
.「やまとうた」和歌網頁,〈異種百人一首:愛国百人一首〉,ttp://www.asahi-net.or.jp/~sg2h-ymst/yamatouta/sennin/aikoku.html。
.「俳句の森」網頁,〈臼田亞浪句抄(戰時)〉,http://www.geocities.jp/haikunomori/arou/arou1.html。
.「短歌研究室」網頁,〈愛国百人一首解説〉,ttp://homepage2.nifty.com/tankatsushin/kenkyushitu/aikokukaisetu.htm。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