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6 12: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俐璇
研究生(外文):Li-Xuan Chang
論文名稱: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
論文名稱(外文):The Literature Award of China Times & United Daily News and The Formation of Taiwan Literati
指導教授:游勝冠游勝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g-Guan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0
中文關鍵詞:後殖民聯合報文學獎後現代現代主義中國時報寫實主義
外文關鍵詞:postmodernismrealismmodernismpostcolonialismUnited Daily Newsliterature prizesChina Tim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2
  • 點閱點閱:21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文研究重點在於探究作為「台灣新文學重大發展事件」之一的「兩大報文學獎的設立」,對於台灣今日文壇生態的形構與影響,分析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在文學獎場域上的運作與呈現。透過兩大報文學獎的歷史發展,清理出造成今天台灣某些文學現象的原因。首先觀察兩大報文學獎設立的歷史基礎,在「李煥—余紀忠—高信疆」以及「王昇—王惕吾—瘂弦」兩組政治路線脈絡下,分析兩大報副刊的呈現。援用Bourdieu的反思社會學為研究方法,針對「小說」、「敘事詩」以及「報導文學」三類得獎作品進行文本觀察,分析文學獎場域上,文學創作是相應於社會脈絡以及學院派文學思潮的脈動;並且透過決審會議上的文學批評話語觀察審美判準的形塑與演繹。本文認為在親黨國體制文學集團、學院派文學集團以及以現實主義為中心的文學集團,三者在象徵性權力的操作上,可以分為三個批評系統:中文系統、外文系統與主導文化,這些系統交錯下的文學批評,可以看成在縱向時間軸上,繼承中國古典的抒情傳統,重視意象與修辭,回應主流意識中華正統的文化想像;在橫向空間軸上,外文系統學者的翻譯文學、翻譯理論,帶動台灣文學批評的浪潮。在這兩個座標軸的交互影響之下,所呈現的就是一個關於優質文學的想像,一個文學偏見,這個優質文學想像的實質內涵,也就是同時具有中文古典修辭以及西方形式技巧的文學創作。

兩大報文學獎的設立正值鄉土文學論戰前後,寫實主義看似取得了發聲位置,但在文學獎這個由文學集團與兩大報副刊所共築出的文學場域上,可以觀察出現代主義及其後的後現代主義,透過文學獎的汰選機制,取得了主流優勢,影響所及,是後殖民情境的台灣擁有後現代文學的創作呈現,並形成現代主義美學是優於寫實主義的文學偏見。

後現代抑或是後殖民,在台灣文學場域,一直有它的定位爭議,本文試圖在兩大報文學獎得獎作品的歷史脈絡耙梳中,觀察造成今日文學現象的歷史因素。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forming and influence brought to modern Taiwanese Literary circles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iterature prizes of United Daily News & China Times ,” as one of the “ significant events of Taiwanese moder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hat is to analyze the working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roug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aily Literature Prizes, the causes of some phenomena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must be figured out.

First, with the observation on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 of the Two Daily Literature Prizes—under the two political groups : “Li Huan— yu Chizhong — Gao Hsinchiang” and “Wang Sheng — Wang Tiwu —Ya Xian,” this thesis dissect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wo major Daily supplements. Based on Bourdieu’s introspect sociology,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three genus of prizewinning creations: “the novel”, “the narrative poem” as well as “the report literature,” and tries to express that, in the literary field, the literary creations corresponded to social atmosphere as well as the literary pulsation of college school, and this thesis also examines how the literary esthetics was shaped and interpreted by the discourse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finals sessions.

In this thesis, the symbolic authority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roups—the party-state system literature group, college literary group, and the realism-centered literary group,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criticism systems: the Chinese system, the foreign literature system and dominant culture. Under these systems, here came two axes. One was the longitudinal time axis, which inherited classic lyric Chinese tradition, valued the image and the rhetoric, and corresponded to the Chinese legitimate culture imagin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other was sidelong spatial axis, which caused the wave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 with the scholar's translated literature and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axes, a imagination of high quality literature, actually a literary prejudice, was presented. The content of this imagination means a literary creation with both Chinese classical rhetoric as well as western literary skills.

The establishment of Two Daily Literature Prizes, just coincided with “ the Native Literature polemic.” The realism seemed to take the predominant position, but from the literature prizes, a field built by the literary groups and the two major supplements, we can see that the modernism and the following after-modernism, indeed took the predominant posi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Two Daily Literature Prizes. And this resulted in that the postmodernism literature has emerged from the postcolonalism Taiwan, and resulted in the literary prejudice that the modernism surpasses the realism.

In Taiwanese literary field, postmodernism or postcolonialism, has been disputed for the position. Through a historical retrospect of the prizewinning works of the Two Daily Literature Prizes,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ress how the historical causes leaded to some phenomena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today.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概念界定﹍﹍﹍﹍﹍﹍﹍﹍﹍﹍﹍﹍﹍﹍ 6
第三節:先行研究與文獻回顧﹍﹍﹍﹍﹍﹍﹍﹍﹍﹍﹍﹍﹍﹍11
第四節: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16

第二章:文學場域——兩大報副刊與文學集團

第一節:兩大報報業結構的殊相與共相﹍﹍﹍﹍﹍﹍﹍﹍﹍﹍22
一、限證、寡佔、協商——「大」業生成三部曲
(一)《中國時報》——經濟新聞、自由派與余紀忠
(二)《聯合報》 ——犯罪新聞、正派與王惕吾
二、「自由」《中國》與「正派」《聯合》
(一)台灣與大陸——李煥與王昇的路線之爭
(二)同情與攻堅——由鄉土文學論戰看兩大報的文藝路線
三、異中求同╱統——兩大報的共相

第二節:兩大報副刊位置的資源與制約﹍﹍﹍﹍﹍﹍﹍﹍﹍﹍34
一、〈人間副刊〉的文化論壇
二、〈聯合副刊〉的抒情傳統

第三節:文學集團與主流價值﹍﹍﹍﹍﹍﹍﹍﹍﹍﹍﹍﹍﹍﹍43
一、反共、人性與美學——親黨國體制的價值論述
(一) 三民主義文藝理論——親黨國文學集團
(二) 慾望中國文化想像——三三文學集團

二、形式美學的確立——學院派文學集團
(一)西方文藝優位——外文系主導的新批評與創作實踐
(二)評論的新方法——與中文系的合流

三、從鄉土到本土——現實邊緣的文學集團
(一) 五四精神的反帝傳承——中國視野的「鄉土」台灣
(二) 日據時代的現實延續——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述
第三章:文學創作——制度化價值認定下的主流文學思潮

第一節:小說潮——由小說看文學思潮﹍﹍﹍﹍﹍﹍﹍﹍﹍﹍56
一、「鄉土」文學
二、「張派」小說——張愛玲「惘惘的威脅」
(一) 反共與中國性——權力建構的需要
(二) 純美學的歸結——切割現實以免於威脅
三、「眷村」文學——遺失、記憶與焦慮錯位
四、「政治」小說——懷疑論調與後現代文體

第二節:由敘事詩看對歷史的詮釋﹍﹍﹍﹍﹍﹍﹍﹍﹍﹍﹍﹍71
一、關懷現實的兩種思維
(一)對內為庶民發聲
(二)對外的中國本位主義

二、錯雜的血脈——兩種歷史記憶的書寫
(一)在台灣的中國敘事
(二)台灣的殖民史敘事

三、推薦獎的所指——美學煙幕下的象徵秩序
(一)古典修辭與抒情傳統
(二)儒家精神與仁愛道統
(三)召喚母親與想望中國

第三節:由報導文學看土地意識的改變﹍﹍﹍﹍﹍﹍﹍﹍﹍﹍87
一、重估傳統•再造國族——現實背後的主導文化權力操作
(一)書寫現實台灣
(二)書寫金三角

二、走位╱味的文學——詮釋的位移
(一) 報導文學的內容轉向——入世中國
(二) 報導文學的形式之爭——小說化的轉向



第四章:文學批評——審美判準的形成與演繹
第一節:詮釋權的交會——審美判準的形塑﹍﹍﹍﹍﹍﹍﹍﹍100

一、新批評與比較文學——外文系統的現代文學批評
二、中外批評形式同構——中文系的修辭學•外文系的新批評
三、主導意識內涵移動——從溫柔敦厚到商品文化

第二節:審美判準的衍義與延異﹍﹍﹍﹍﹍﹍﹍﹍﹍﹍﹍﹍﹍110

一、現實的轉化與推移
(一)從中華到馬華——由特殊性到集體性的創傷記憶
(二)從衝撞禁忌到回歸文學基本面——既得利益者的文學意見
二、煉金文字、斷裂敘事——現代主義的創作實踐與演繹
三、經典的摹寫——中西文學大家的沿義
(一)張愛玲現象
(二)西方大師的形式美學

第三節:文壇生態的形構﹍﹍﹍﹍﹍﹍﹍﹍﹍﹍﹍﹍﹍﹍﹍﹍122

一、理論之後——後現代消解後殖民的論述演繹與創作延異
二、中西共構——轉化的中國古典文學修辭與西方文學敘事
三、優質文學——以後現代主義為宗的台北文學

第五章:結論﹍﹍﹍﹍﹍﹍﹍﹍﹍﹍﹍﹍﹍﹍﹍﹍﹍﹍﹍﹍﹍131
參考書目﹍﹍﹍﹍﹍﹍﹍﹍﹍﹍﹍﹍﹍﹍﹍﹍﹍﹍﹍﹍﹍﹍﹍137
附錄一:《中國時報》報業集團
附錄二:《聯合報》報業集團
附錄三:歷屆時報文學獎決審委員
附錄四:歷屆聯合報文學獎決審委員
附錄五:決審會議記錄舉隅
附錄六:評審背景一覽
附錄七:楊錦郁訪談錄
附錄八:鍾文音訪談錄
附錄九:時報文學獎歷年簡史﹍﹍﹍﹍﹍﹍﹍﹍﹍﹍﹍﹍﹍﹍163
附錄十:聯合報文學獎歷年簡史﹍﹍﹍﹍﹍﹍﹍﹍﹍﹍﹍﹍﹍184
【文獻史料】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1970-2007年。
•《民生報》
•《聯合報》 1975-2007年。
資料來源:新聞知識庫;成大圖書館、台南市立圖書館館藏。

•中國時報五十年報史編輯委員會,《中國時報五十年》,台北:中國時報社,2000年。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編,《風雲三十年——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史料卷》,台北:聯合報社,1982年6月。
•劉心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1981年。

【兩大報文學獎得獎作品】
•聯合報編輯部編選,《聯合報六五年度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6年。
•馬各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6年。
•馬各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二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7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三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8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四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9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五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80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六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82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七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83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八、九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83年年12月初版。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89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一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0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二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1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三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2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四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2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五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3年。
•瘂弦編,《飛翔之光——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四卷》,台北:聯經,1994年。
•瘂弦編,《我寫故我在——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五卷》,台北:聯經,1995年。
•瘂弦編,《美麗新世界——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六卷》,台北:聯經,1996年。
•陳義芝編,《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七卷》,台北:聯經,1998年1月。
•陳義芝編,《華年放異采——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卷》,台北:聯經,1998年。
•陳義芝編,《新的寫作時代——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九卷》,台北:聯經,1999年。
•陳義芝編,《再現文學垂天大翼——聯合報文學獎二000卷》,台北:聯經,2000年12月。
•陳義芝編,《羅盤邊緣的標記——聯合報文學獎二00一卷》,台北:聯經,2001年。
•蘇偉貞主編,《時代小說(1976-2000):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集》,台北:聯經,2001年。
•高上秦主編,《時報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初版,1984年第五版。
•高上秦主編,《第二屆時報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初版,1982年第三版。
•金恆煒主編,《一週大事——第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5年。
•陳怡真主編,《將軍碑——第九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陳怡真主編,《昆蟲記事——第十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
•季季主編,《美麗——第十一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8年。
•季季主編,《語錄狂——第十二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9年。
•楊澤主編,《手槍王——第十三、十四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楊澤主編,《異鄉人——第十五屆時報文學獎作品集》,台北:時報,1992年。
•楊澤主編,《耶穌喜愛的小孩——第十六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1993年。
•楊澤主編,《送行——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1994年。
•楊澤主編,《魚骸——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1995年。
•子于,《芬妮•明德》,台北:聯合報社,1982年初版,1985年第二次印行。
•張榮彥著,《外曾祖母的故事》,台北:聯合報,1981年初版,1986年第二次印行。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1981年。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合報社,1982年。
•李昂,《殺夫》,台北:聯經,1983年。
•蔡素芬,《鹽田兒女》,台北:聯經,1993年。
•張系國編,《七十三年科幻小說選》,台北:知識系統出版,1985年。
•《突破與驚喜——聯合報一至四屆小說獎簡介》,

【專書】
•王惕吾,《我與新聞事業》,台北:聯經,1991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
•李達編著,《李煥與台灣》,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9年。
•李渝,《夏日踟躇》,台北:麥田,2002年。
•李崇建、許榮哲等著,《百日不斷電——別為文學抓狂》,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
•尼洛,《王昇:險夷原不滯胸中》,台北:世界文物,1995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年。
•林民昌,《當代台灣小說文本的知識及其操作》,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出版,2003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相》,台北:駱駝,1996年。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
•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林積萍,《《現代文學》新視界——文學雜誌的向量探索》,台北:讀冊文化,2005年。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1998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馬以工,《尋找老台灣》,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夏志清原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1991年再版。
•時代話題編輯委員會,《報風圈》,台北:久大文化,1987年。
•周寧編,《飛揚的一代》,台北:九歌文庫,1981年。
•楊宗翰主編,《新世代星空:林燿德佚文選——批評卷•文學評論》,台北:天行社,2001年。
•楊宗翰,《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台北:文津,2002年。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澤主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楊澤主編,《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2001年。
•鍾文音,《美麗的苦痛》,台北:大田,2004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再版。
•彭明輝,《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台北:稻香,2001年。
•陳國祥、祝萍著,《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
•陳銘磻編選,《大地阡陌路——台灣報導文學十家》,台北:業強,1990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初版,1997年二刷。
•蘇偉貞,《描紅——台灣張派作家世代論》,台北:三民,2006年9月。
•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年。
•陳建忠、邱貴芬、張誦聖、應鳳凰、劉亮雅,《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3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經,2001年。
•張新穎,《文學的現代記憶》,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中國時報五十年報史編輯委員會,《中國時報五十年》,台北:中國時報社,2000年。
•習賢德,《《聯合報》企業文化的形成與傳承(1963-2005)》,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
•張炎憲、許志雄、薛化元、李福鐘、陳世宏編撰,陳世宏執筆,《李登輝先生與台灣民主化》,台北:玉山社,2004年。
•江南,《江南文選》,自由時代系列叢書第三號,台北:鄭南榕發行。
•高上秦主編,《現實的邊緣》,台北:時報文化,1975年12月。
•高信疆主編,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台灣聯誼會編,《現在,他是一顆星:懷念詩人保羅•安格爾》,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2004年。
•尉天驄編印,《鄉土文學討論集》,1978年。
•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台北:三民,2004年。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第一冊,台北:爾雅,1977年6月。
•龔鵬程,《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蘇偉貞,《描紅——台灣張派作家世代論》,台北:三民,2006年9月。
•渡也,《最後的長城》,台北:黎明文化,1988年。
•葉永文,《排除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
•劉紹銘,《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傅大為,《知識與權力的空間——對文化、學術、教育的基進反省》,台北:桂冠圖書,1990年初版,1991年二刷。
•劉紀蕙,《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外文專書譯本】
•Borudire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Bourdieu著、包亞明譯,《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David Harvey,《後現代的狀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David Swartz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5月。
•Edwaed W. Said,《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2004年。
•Gene H. Bell-Villada著,陳大道譯,《為藝術而藝術與文學生命——政治活動與經濟市場如何促使1790年到1990年唯美主義的意識形態與文化成形》,台北:昭明,2004年。
•Hal Foster編,《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集》,台北:立緒,1998年。
•P.布爾迪約、J.-C.帕斯隆著,邢克超譯,《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2月。
•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2月,一版二刷。
•福柯、哈貝馬斯、布爾迪厄等著、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初版,2005年二刷。
•Terry Eagleton,《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年9月。
•Terry Eagleton,《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年。
•Terry Eagleton,《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北京:新華書店,2005年

【研討會論文】
•文訊雜誌社編印,《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灣文學發展現象》,台北:文建會出版,1996年。
•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台北:比較文學學會出版,1995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
•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聯合報副刊編輯,《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7年11月。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苦悶與蛻變:60、70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11月11-12日。
•林淇瀁,〈文學•社會與意識型態——以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中的副刊媒介運作為例〉,《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出版。
•黃恩慈,〈誰的傳人?誰的派?——論王德威的張學與張派〉,收錄於《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黃凱珺,〈哀緬、沈默、協商——論《荒人手記》、《沈默之島》、《行道天涯》的國族╱認同書寫〉,《第三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7月。
•劉紀蕙,〈林燿德現象與台灣文學史的後現代轉折:從《時間龍》的虛擬暴力書寫談起〉,收錄於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年。
•林于弘,〈解嚴後兩大報文學獎新詩得獎現象觀察〉,發表於《文訊》雜誌社主辦「第三屆青年文學會議」,1999年11月7~8日。
•柯慶明,〈學院的堅持與侷限——試論台大文學院相關的三個文學雜誌〉,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2003年11月8-9日。





【期刊論文、文字論述】
•向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218期,2003年12月。
•林民,〈文學傳播的更年期,讓權力遊戲頻冒汗——回應五八一期「百萬文學獎背後的權力遊戲」〉,《新新聞》583期,1998年5月10日-16日,頁88-89。
•金恆煒,〈台灣媒體的結構性分析:以《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為例〉,《當代》228期,2006年8月。
•游勝冠,〈權力的在場與不在場:張誦聖論戰後移民作家〉,刊載於「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2001年10月6日。網址:http://ws.twl.ncku.edu.tw/index.html。
•劉維公譯,Axel. Honneth著,〈片斷化的象徵世界:波迪爾文化社會學的省思〉,《當代》,第77期,1992年9月。頁14-31。
•季季,〈搖獎機、賽馬、天才夢——九月的文學獎故事〉,《印刻文學生活誌》25期,2005年9月,頁72-78。
•游勝冠,〈揭開「現代主義」、「前衛性」的神秘化面紗——論外文系出身的戰後移民學者反本土論述的意識形態位置〉,《水筆仔:台灣文學研究通訊》,2001年12月,頁53-69。
•李喬,〈戰後台灣小說的文化批評〉,《國文天地》,16卷5期,2000年10月,頁26-33。
•何聖芬記錄,〈現階段報紙副刊的檢討與展望——北部地區副刊編輯人座談會〉,《文訊》第21期,「報紙副刊特輯」,1985年12月。頁119。
•水雲,〈文藝之必要:訪聯副主編瘂弦〉,《新書月刊》第10期,1984年。
•習賢德,〈革命實踐研究檔案中的王惕吾與余紀忠〉,《傳記文學》,第84卷第2期,2004年2月。
•林麗雲,〈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頁89-148。
•焦桐,〈票房副刊?票房作家?——從問卷調查看報紙副刊〉,《文訊》第22期,1986年2月,頁67-73。
•夏濟安,〈舊文化與新小說〉,《文學雜誌》,第3卷第1期,1957年9月,頁32-39。
•鐘麗慧,〈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台灣地區的文學社團〉,《文訊》第29期,「文學社團特輯」,1987年4月。
•李元貞,〈我對文學社團的看法:不流於政治或社會運動社團的附庸〉,《文訊》第29期「文學社團特輯」,1987年4月。
•何雅雯,〈學院之樹——《文學雜誌》、《現代文學》與《中外文學》雜談〉,《文訊》213期,「台灣文學雜誌」專號,2003年7月。
•陳建忠,〈從鄉土到本土——《台灣文藝》、《文學界》、《文學台灣》中的台灣╱本土文學論述〉,《文訊》213期,「台灣文學雜誌」專號,2003年7月,頁53-60。
•《文訊》總號136,「文學獎縱橫談」專輯,1997年2月。
•《文訊》總號218,「文學獎觀察與省思」專輯,2003年12月。
•沈慧娟整理,〈從日本的芥川賞到兩報的文學獎——鍾肇政、陳恆嘉對談〉,《書評書目》68期,1978年12月。
•李昂,〈從兩報文學獎首獎作品談起〉,《書評書目》68期,1978年12月。
•游勝冠,〈權力的在場與不在場:張誦聖論戰後移民作家〉,《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2001.10.6,http://ws.twl.ncku.edu.tw/index.html。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61-84。

【學位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江詩菁,《宰制與反抗: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台南師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尹子玉,《「台灣文學經典」論爭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淇瀁,《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研究:以七0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佳蓉《報業能否基業長青?報禁開放十年,看中時與聯合報系的變與不變。》,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呂東熹,《台灣戰後民營報業發展的歷史結構分析——以《自立晚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周慶祥,《黨國體制下的臺灣本土報業:從文化霸權觀點解析威權體制與吳三連《自立晚報》(1959-1988)關係》,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1年10月。
•張明珠,《《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報導文學獎得獎作品研究(1978∼2000)》,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蘇益芳,《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4月。
•蔡玫姿,《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7月。
•吳秀鳳,《中文報紙倡導文類之研究:以聯合報副刊「極短篇」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