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8: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福悠
研究生(外文):Fu-Yu Wu
論文名稱:權力、利益及知識的互動:以國際氣候變遷體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raction of power, interest, knowledge:The case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regime’s formation
指導教授:王慶輝王慶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fe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知識權力利益
外文關鍵詞:knowledgeinterestpow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在國際社會的特定議題領域當中,存在著若干做為管理協調甚至約束國際
成員行動的制度化規範與規則,或是規範各國間進行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即所謂的國際體制。本研究論文的目的,旨在探討上述機制形成的必要條件以及相關的過程為何。
  國際體制形成有三個主要的理論解釋:權力解釋、知識解釋、利益解釋。這三個解釋中的每一個都能深入解釋體制形成的某些層面﹐但都無法對整個體制形成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
  基本上國際體制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為了解這一複雜的過程﹐有必要同時從權力、知識、利益三者之互動來了解國際體制的形成。
  本論文以國際氣候變遷體制形成為個案﹐探討權力、知識、利益三者互動如何塑造國際氣候變遷體制的形成。國際氣候變遷體制主要是由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2001年的馬拉克什協定、2005年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四者所組成的。本論文的研究顯示:造成公約、議定書、與協定形成的背後主要動力是科學知識。科學知識說明了國際因應氣候變遷而管制溫室氣體使用的必要性,至於公約、議定書與協定的性質及其內容則主要決定於權力因素與利益因素之間的互動。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s special issues, some principles and rules which govern and regulate the member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r arrangement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nations are call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and related process of the regime’s formation.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is dominated by thre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power, interest, and knowledge. Each of these perspectives fails to provide a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though each can tell a part of the story.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ll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into consideration as well as their interactions.
  This thesis takes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regime as a case study and examines it in terms of the interaction of power, interest, knowledge factors.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regime consists of 1992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1997 Kyoto Protocol, 2001 the Marrakech Accords,and 2005 the validation of Kyoto Protocol.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Kyoto Protocol and the Bonn agreements is scientific knowledge.This scientific knowledge provides the desir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oreover,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Kyoto Protocol and the Marrakech Accords are domina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wer factor and interest factor.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 研究動機……………………………………………………………1
二、 研究目的……………………………………………………………4
第二節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章節安排…………………………………………………………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架構…………………………………………… 10
第一節 國際體制相關理論回顧………………………………………… 10
一、 國際體制的定義………………………………………………… 10
二、 國際體制形成理論的文獻探討………………………………… 13
第二節 研究架構………………………………………………………….22
一、 修正多變數分析法……………………………………………… 22
二、 個案選擇理由…………………………………………………… 25
第三章 氣候變遷體制形成的歷史演進………………………………… 27
第一節 從科學倡議到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生效……………… 37
一、 溫室效應與氣候變化…………………………………………… 37
二、 人類的回應……………………………………………………… 40
三、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提出……………………………… 42
第二節 從里約大會到京都京都議定書的提出………………………… 45
一、 里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 45
二、 第一次締約國會議(COP1)與「柏林授權」………………… 46
三、 第二次締約國會議(COP2)與「日內瓦宣言」……………… 47
四、 第三次締約國會議(COP3)與「京都議定書」……………… 47
第三節 從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計劃到馬拉克什協定………………… 49
一、 第四次締約國會議(COP4)與「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計畫」 49
二、 第五次締約國會議(COP5)……………………………….……50
三、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二次附屬機構會議(SB-12)…51
四、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三次附屬機構會議(SB-13)…52
五、 第六次締約國會議(COP6)…………………………………… 52
六、 第七次締約國會議(COP7)與「馬拉喀什協定」…………… 54
第四節 從德里宣言到京都議定書的生效……………………………… 56
一、 第八次締約國大會(COP8) 與「德里宣言」……………………56
二、 第九屆締約國大會……………………………………………… 59
三、 第十次締約國大會……………………………………………… 59
四、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60
第四章 權力、利益及知識的互動與氣候變遷體制的形成…………… 61
第一節 從科學倡議到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生效……………… 61
第二節 從里約大會到京都京都議定書的提出………………………… 66
第三節 從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計劃到馬拉克什協定………………… 69
一、 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計劃……………………………………… 70
二、 挽救京都議定書的波昂協議…………………………………… 73
三、 臨門一腳的瑪拉克什協定……………………………………… 73
四、 京都議定書的延後生效………………………………………… 75
第四節 從德里宣言到京都議定書的生效……………………………… 76
第五章 結論………………………………………………………………… 8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1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90
附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01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呂鴻光,〈溫室氣體之衝擊與對策〉,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2003。
明居正,〈國際政治體系之變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
張靜文、溫蒂雅譯,Lester R. Brown、Christopher Flavin 與Hal Kane著,〈生命徵象1996—全球環境趨勢報告〉,台北:商周出版社,1996.11。
陳宏政譯,田中正之著,〈溫暖化的地球〉,台北:書泉出版社,1995.5。
郭承天,〈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台北:時英出版社,1996。
渠梁、韓德主編,〈國際組織與集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
葉俊榮,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巨流圖書公司,1999。
董安琪譯, Mancur Olson著,〈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
劉軍寧,〈權力現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2。
魏國彥、許晃雄編著,〈全球環境變遷導論〉,台北:教育部,1997.10。
(二)、期刊
〈共同減量活動(AIJ)應用技術國際會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4期,1997.6,p.3。
〈京都議定書中的國際合作機制-清潔發展機制的討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15期,1999.2,pp.2-3。
〈國際能源總署「清潔發展機制」區域研究講習會摘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15期,1999.2,p.3-7。
丁永康,〈「國際體制」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4期,1991,pp.80-92。
于蓓,〈探討造成全球氣候異常肇因之一的「溫室效應」〉,《臺電核能月刊》,第182 期,1998.2,pp.20-24。
王慶輝,〈國際體制形成理論之分析〉,《人力發展》,第51期,1998.4,pp43-53。
石信智整理,〈UNFCCC 京都議定書之遵約研習會結論摘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2期,2000.4,p.8。
林碧炤,〈國際關係的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政治學報》,第17期,1989,pp.129-181
曲新生、盧誌銘與黃啟峰,〈我國參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七次締約國大會與策略建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31期,2001.12,pp.1-4。
吳松,〈關於「國際規制」的三種理論主張〉,《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6期春季,2000,pp.47-70。
吳家昌,〈COP6 PartⅡ有關LULUCF 決議之分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9期,2001.8,pp.4-6。
李河清,〈環境外交與氣候議題談判——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國政研究報告》永續(研)090-040號,2001.10。
李河清、羅永青,〈全球暖化與全球正義〉,《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2期,2004.11。
李河清,〈知識社群與全球氣候談判〉,《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12。
李國忠、林俊成,〈森林資源碳吸存效果與京都議定書〉,《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23期,1999.9,pp.1-9。
李堅明,〈排放權交易制度之排放交易制度之簡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17期,1999.6,pp.1-4。
李堅明,〈波昂氣候變遷會議協商結果觀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全球溫室氣體管制新動向及對我國之影響座談會」》,2001.8。
宋燕輝,〈初探波昂氣候變化會議之得與失,以及台灣應如何尋求參與協商機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全球溫室氣體管制新動向及對我國之影響座談會」》,2001.8。
宋燕輝,〈美國與京都議定書:小布希政府氣候變化政策急轉彎?〉,《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2期,2002.6,P.27。
林達雄、洪正中、簡慧貞與黃偉鳴,〈我國參與氣候公約第六次締約國會議與策略建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9期,2001.8,pp.1-3。
林達雄等,<我國參與氣候公約第六次締約國會議與策略建議>,《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9期,2001.8。
洪世淇,〈京都議定書的生效與排放權交易〉,產業技術資訊服務發展計劃専欄,2004.11。
侯山林,〈溫室效應問題之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4卷,第8期,1991.8,pp.28-34。
柳中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達成協議—「京都議定書」與「產業自覺」〉,《環耕》,第11期,1998.1,pp.24-28。
柳中明、劉銘龍,〈積極抑制二氧化碳排放永續我國經濟成長〉,《全球變遷通訊》,第18期,1998.6,pp.12-28。
莊貴陽,〈從氣候公約看國際環境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02.11。
秦宗春、譚瑛瑜,〈國際機制與東南亞金融危機救援方案:新自由主義之挑戰〉,《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8期,1999.8,pp.48-60。
陳雄文,〈我國參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因應策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0期,1999.12,pp.1-5。
黃啟峰,〈IPCC 第十七次會議與第三次評估報告進展分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7期,2001.4,pp.11-13。
黃榮村,〈全球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與社會因應〉,《環保科技通訊》,第6卷,第5期,1994.3,pp.1-6。
楊任徵,〈「京都議定書」摘要—規範工業國2008~2012 年的排放量〉,《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9期,1997.12,pp.3-4。
楊任徵,<主要集團因應氣候公約策略現況>,《工研院能資所研究報告》,第06-3-89-N005號,1999.11。
葉保強,〈全球暖化的政治倫理—為氣候政治建立目的王國〉,第 32期 2004.11。
劉錦添,〈環境政策與經濟分析〉,http://www.gcc.ntu.edu.tw/multidisciplinary/環境政策與經濟分析/,2005.5。
談珮華,〈研究發現全球暖化變得更嚴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1期,2000.2,p.15。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1997.12,pp.1-22。
蕭慧娟,〈全球如何因應溫室效應〉,《能源報導》,1998.2,pp.12-15。
蕭慧娟、盧誌銘與黃啟峰整理,〈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三次附屬機構會議(SB-13)紀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5期,2000.10,pp.1-5。
賴麗瑩,〈京都議定書之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能源季刊》,第28卷,第3期,1998.7,pp.2-16。
謝志誠,〈經濟大風暴前的寧靜-「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衝擊與省思〉,《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16期,1997.12,pp.21-29。
鍾珍、蔡政修與石信智整理,〈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二次附屬機構會議(SB-12)紀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3期,2000.6,pp.1-4。
郭承天,〈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台北:時英,1996.7。
郭博堯,〈背景分析-京都議定書的爭議與妥協〉,《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2001.7。
蔡勲雄、郭博堯,〈全球溫室氣體減量邁入新紀元的國際協議歷程 〉,國政研究報告,永續(研)090-049號,2001.12.17。

(三)、論文
吳奇達,〈國際體制形成之研究:保護臭氧層體制個案之探討〉,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4.6。
卓秀玲,〈從PECC 到APEC:APEC 建制化發展中的認知因素〉,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1.6。
王怡婷,〈國際臭氧體制形成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1999.6。
陳佳成、〈國際體制形成之探討:以京都議定書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2.6。
王順文,〈世界貿易組織金融服務典則的建立與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2.6。
林育霆,〈GATT/WTO 之變遷:國際建制建立與發展之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1996。
蔡增家,〈國際建制之研究 - 以禁止核子擴散條約為例證〉,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1995。
梁錦文,〈亞銀農業典則及其變遷之研究〉,博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1997。
羅永青,〈後冷戰時期中共的環境外交-以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的參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7。
(四)、文件
中央氣象局:〈氣候變遷〉,《氣象常識系列12》,2005.1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室氣體資料庫之建置〉,計劃編號:EPA-88-FA32-03-2216,1999.6。
行政院環保署編,〈地球難以承受之熱-全球溫暖化〉,1999.1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室效應氣體之管制與對評估—氣候變遷美國國家研習計畫之科技資訊整理與傳播〉,計劃編號:EPA-85-1003-09-31,1996.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國家通訊1999 年版〉,2000.10。
林達雄、陳雄文,〈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四屆締約國大會(UNFCCC-COP4)觀察報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8.11。
鍾珍、蔡政修與石信智整理,〈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二次附屬機構會議( SB-12)紀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3 期,2000.6,pp.1-4。
石信智整理,〈UNFCCC 京都議定書之遵約研習會結論摘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2 期,2000.4,P7。
蕭慧娟、盧誌銘與黃啟峰整理,〈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三次附屬機構會議(SB-13)紀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速報》,第25 期,2000.10,P1。
曲新生、盧誌銘、黃啟峰與石信智,〈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七次締約國會議(COP7)報告〉,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2001.11。
黃啟峰、林榮堂與石信智,〈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六次締約國大會第二會期(UNFCCC-COP6bis)報告〉,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2001.08。
(五) 新聞、網路
大紀元:〈歐洲熱浪侵襲 死亡人數可能逾一萬五千人〉,2004.8.23。
新新聞,〈美俄聯手終結京都議定書〉,875期,2003.11。
法新社日內瓦報導:〈世界氣象組織:去年全球氣候走「極端」〉,2006.1.24。
中央社:〈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卡崔娜颱風災情整體情況描述〉,2005.9.1。
新聞晨報北京報導:〈中國2005整體天氣 四季氣溫不是偏高就是偏低〉,2006.1.1。
民生報:〈溫室效應 地球發高燒〉,2006.9.26
路透社:〈報告稱類似卡崔娜的強勁颶風數目大增,氣候變暖恐是重要因素〉,2005.9.16 。
路透社:〈報告稱類似卡崔娜的強勁颶風數目大增,氣候變暖恐是重要因素〉,2005.9.16。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地球暖化原因〉,網址:http://www.rti.org.tw/news/newshome.aspx?CurrentPage=1,2006.2.23。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異常的極端性天氣現象,發生的機率上升〉網址:http://www.rti.org.tw/news/newshome.aspx?CurrentPage=1,2006.2.23。
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未來我們必須有在災害中生存的準備〉,http://www.rti.org.tw/news/newshome.aspx?CurrentPage=1,2006.3.12。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UNFCCC主要的集團〉,http://sd.erl.itri.org.tw/fccc/ch/intro/intro_6.htm,2006.4.25。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http://140.129.146.192/dgbas03/div4all.htm。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http://unfccc.int/。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http://www.epa.gov.tw/。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http://www.epa.gov/。
台灣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能源策略網站。 http://www.erl.itri.org.tw/energy_policy。
國立台灣大學全球環境變遷研究中心http://www.gcc.ntu.edu.tw/。
國際能源總署(IEA)http://www.iea.org。
氣候變化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PCC)http://www.ipcc.ch/。
經濟部能源會http://www.moeaec.gov.tw/。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http://www.unep. Gov。
Leonie Haimson ,氣候變遷協商歷史。http://e-info.org.tw/2000/04/0428/sub-ed00042801.htm。

二、英文部份
Andreas Hasenclever , Peter Mayer & Volker Rittberger (ed),“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Cambridge,1997,pp.10-12。
Bodansky, Daniel, “Prologue to the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 in Irving M. Colin Macliwain, Rio Follow-Up Faces Frustrated Ambitions, Nature, Vol.387, June 26, 1997,p.836。
Mintzer and J. Amber Leonard ed, “Negotiating Climate Change: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Rio Conventio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p.46。
Gareth Porter and Janet W. Brown,“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1996。
Marc A. Lavy, Oran R. Young and Michael Zurm,“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op. cit.
Oran R.Young,“The Effectiv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Hard Cases and Critical Variables,” in James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Oran R.Young,“Negotiating an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 The Institutional Bargaining f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N. Choucri, ed., Global Accord: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es. Cambridge,MA,1993,pp.263-265。
French, Hilary,“Vanishing Borders: Protecting the Plane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New York,W. W. Norton and Company,2000。
Harris, Paul G.,“Climate Chang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3-25,2000。
Hurrell, Andrew and Benedict Kinsbury (eds.),“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the Environmen: Actors,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2。
J.T. Houghton, G.J. Jenkins, J.J. Ephraums eds.,“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990” 。
J. T. Houghton et al,“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edited b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PCC,1996。
Krasner, Stephen D(eds),“International Regimes,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Litfin, Karen T.(ed.),“The Greening of Sovereignty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1998。
Mintzer, Irving M. and J. A. Leonard (eds.),“Negotiating Climate Change: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Rio Conven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Martin List and Volker Rittberger, “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Hurrell Andrew and Benedict Kingsbury eds.,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the Environment, Actors,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New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2。
Mattew Paterson, “Explaining the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Global Warming”,PhD thesis, Essex University, 1994,Chapter 4。
Oberthur,Sebastian and Hermann E. Ott,“The Kyoto Protocol: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for the 21st Century”, Berlin: Springer,1999。
Porter, Gareth and Janet Welsh Brown (eds.)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96。
Stein, Arthur A,“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Stephe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p.115-140。
Susskind, Lawrence E.,“Environmental Diplomacy: Negotiating More Effective Global Agreemen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The Marrakesh Accords & the Marrakesh Declaration”,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November 10, 2001,http://www.unfccc.int。
“IETA Summary of Marrakech Accords”,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2001.11.4。
“U.N., U.S. Officials Still on Schedule For Finalizing Kyoto Rules in October”, Daily Environmental Report,2001.10.15。
“Leonie Haimson,“A History of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Grist Magazine, 2001, http://www.gristmagazine.com/grist/heatbeat/negotiationsa.asp。
“Fact box-What is the Kyoto Protocol”, Planet Ark Environmental News,2001.10.29, http://www.planetark.org。
Krasner, Stephen D(eds),“International Regimes,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p.2-3。
Keohane, Robert O. & Helen Milner. (ed.),“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Grieco, Joseph M,“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Europe, America, and Non- tariff Barriers to Trade”,Ithaca and London,Cornell,1990,p.177。
Charles P. Kindleberger,“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London: 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1973,p.305。
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Stein, Arthur A,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Stephe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p.115-140。
Ernst B. Haas,“When Knowledge is Power: Three Models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pp.33-40。
Haas, Peter M.,“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Co-operation,” in VolkerRittberger, ed.,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xford: Clarendon,1993,p.175。
Ernst B. Hass,“Why Collaborate? Issue-Linkage and International Regimes,”,World Politics,Vol.32,No.3,1980,pp.367-368。.
Haas, Peter M.,“Conclusion: Epistemic Communities, World Order,and the Creation of a Reflective Research Progra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1,1992,p.3。
Milner,Helen,“International Theories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Strengths and Weaknesses,”,World Politics, Vol.44, No.3,1992,pp.466-496。
Nye, Joseph S.,“Nuclear Learning and U.S.–Soviet Security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1987,p.380。
Peter M. Haas, “Conclusion: Epistemic Communities, World Order, and the Creation of a Reflective Research Progra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1,1992,p.385。
Peter Haas, “Introduction :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6, No.1,1992。
Sandalow, D. B. and I. A. Bowles,“Fundamentals of treaty-making on climate change”, Science Vol, 292,2001。
“Summary of the Seven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9 October - 10 November 2001”,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Vol.12,2001.11.12。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Treaty Reference Guide”, 19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5.許如婷,2000,球鞋類廣告:西方現代化情境的神話解構,廣告學研究,第14集,頁54-92。
2. 3.傅銘傳,1997, 96年時報廣告金像獎視覺符號之分析,工業設計,第26卷第4期,頁204-212。
3. 2.官政能、黃淑貞、彭德保,1995,以使用情境為基礎之產品造形發展因素研究,工業設計,第24卷,第1期,頁17~28。
4. 1.許傳陽,1992,機車廣告中的愛情觀與女性,中國論壇,第32卷,第6期,101-104頁。
5. 丁永康,〈「國際體制」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4期,1991,pp.80-92。
6. 6.蕭嘉猷、詹玉艷,2000,平面廣告的比喻表現發想流程探討─以VW汽車1959~1975年系列稿為例,商業設計學報,第4期,頁165-188。
7. 于蓓,〈探討造成全球氣候異常肇因之一的「溫室效應」〉,《臺電核能月刊》,第182 期,1998.2,pp.20-24。
8. 王慶輝,〈國際體制形成理論之分析〉,《人力發展》,第51期,1998.4,pp43-53。
9. 林碧炤,〈國際關係的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政治學報》,第17期,1989,pp.129-181
10. 吳松,〈關於「國際規制」的三種理論主張〉,《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6期春季,2000,pp.47-70。
11. 李河清、羅永青,〈全球暖化與全球正義〉,《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2期,2004.11。
12. 李河清,〈知識社群與全球氣候談判〉,《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12。
13. 李國忠、林俊成,〈森林資源碳吸存效果與京都議定書〉,《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23期,1999.9,pp.1-9。
14. 宋燕輝,〈美國與京都議定書:小布希政府氣候變化政策急轉彎?〉,《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2期,2002.6,P.27。
15. 侯山林,〈溫室效應問題之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4卷,第8期,1991.8,pp.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