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0: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祥榮
研究生(外文):Hsiang-Jung Kuo
論文名稱:中日東海大陸架爭議之研究-兼論台灣加入共同開發可能性及其模式-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Disputes o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Taiwan Joining the Co-exploiting Model—
指導教授:王毓正王毓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che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大陸架大陸礁層公約共同開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距中線原則海域劃界自然延伸原則公平原則
外文關鍵詞:Continental ShelfMarine DelimitationPrinciple of Equidistance Median LineEquitable PrincipleConvention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Co-exploiting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Principle of Natural Prolong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首先會敘述大陸架發展與劃界的歷史,接著闡述東海資源的重要性,特別是引發中、日爭端的大陸架上的石油與天然氣。
雖然大陸架英文名詞用字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地理學」是同一個,然而他們真正的意義是有差別的。在某條件下公約的大陸架是等同大陸邊,他的範圍遠比地理學上的大陸棚寬。可以說,公約的大陸架是取決於「距離」,而地理學的大陸棚則取決於「深度」。因此,當海岸相向國家彼此間發生大陸架爭端就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來解決。
中、日東海大陸架爭端起因於劃界,中、日之間的東海最大寬度是360海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家可以擁有至少200海里的大陸架主權權利,因此中、日大陸架界限重疊在所難免。日本堅持適用「等距中線原則」解決兩國大陸架爭端,對造中國則以「自然延伸原則」主張大陸架的主權權利。迄2007年6月26日雙方已舉行過九回合會談,雖然雙方仍存在歧見,兩造都嘗試各種可能對系爭利益達成合致而努力。中、日雙方可以接受「共同開發」的途徑嗎?論文中會加以討論。同時,本論文也會尋求台灣在現實環境下主張東海主權權利的可能途徑。
此外,本論文末了除結論外也提出幾項建議,希冀新加入的研究者藉此見解,對大陸架劃界提出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This study, at the beginning, will state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mit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then it goes on stating the importance of resources on East China Sea, especially, the petroleum and gas beneath the continental shelf which trigger the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ough the names of continental self are the same with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and “geography”, however, their meanings are really different.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Convention is the same as continental margin under some conditions, and its range is broader tha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geography. The breadth of Convention’s continental shelf is depended on “distance”, but the boundary of geographic continental shelf is depended on “depth”. Therefore,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will be performed when the disputes of continental shelf erupt between states with opposite coasts.
Sino-Japanese disputes are due to delimit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East China Sea. The maximum breadth of the East China Se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only 360 nautical miles.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the coastal countries are admitted to have sovereignty right on continental shelf which is at least 200 nautical miles wide. The overlap of waters is apparent. Japan insists on adop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quidistance Median Line” to solve the disputes. On the other side, China claims the sovereignty right on this continental shelf and adopts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Prolongation” to protect his rights. They had negotiated eight times until May 24, 2007,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still exist though, both of the parties are trying hard to compromise the interests in question. Can the “Co-exploiting” approach be accepted by the China and Japan? I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Simultaneously, this study will search approaches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claiming its sovereignty right on the East China Sea under the realistic circumstance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give the advices of this issue at the end of this study. Those will provide the new researchers new ideas to find out more perfect resolutions on the delimitation of continental shelf.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 誌……………………………………………………… iv
目 次……………………………………………………… v
表 次……………………………………………………… xi
圖 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5
第五節 凡例……………………………………………………… 5
第六節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大陸架之發展暨中日東海大陸架爭議之源起
第一節 大陸架的發展史………………………………………… 13
壹、1945年之前大陸架的發展…………………………………… 13
貳、1945年大陸架的提出………………………………………… 14
參、1958年的《大陸礁層公約》與自然延伸原………………… 16
肆、1982年的《海洋法公約》與制訂過程……………………… 18
伍、小結…………………………………………………………… 19
第二節 大陸架的天然資源……………………………………… 22
壹、全球大陸架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 22
貳、全球大陸架其他自然資源…………………………………… 23
參、中日東海大陸架的資源……………………………………… 25
肆、小結 ………………………………………………………… 27
第三節 中國與日本對東海大陸架的開發……………………… 29
壹、中國對東海大陸架的開發…………………………………… 30
貳、日本對東海大陸架的重視…………………………………… 32
參、小結…………………………………………………………… 35
第四節 結論……………………………………………………… 36
第三章 論大陸架之法律名詞與地理學名詞
第一節 地理學各領域的大陸棚概述…………………………… 40
壹、地理學(Geography)的大陸棚…………………………… 41
貳、海洋學(Oceanography)的大陸棚………………………… 42
參、地形學(Geomorphology)的大陸棚……………………… 43
肆、地質學(geology)的大陸棚……………………………… 43
伍、小結…………………………………………………………… 44
第二節 法律上的大陸架定義…………………………………… 47
壹、大陸架200海里的定義……………………………………… 47
貳、大陸架不逾350海里的定義………………………………… 50
參、2500公尺等深線的大陸架定義……………………………… 53
肆、1958年《大陸礁層公約》的大陸架定義…………………… 55
第三節 相關概念釐清整理……………………………………… 56
壹、大陸架與大陸棚的不同概念………………………………… 56
貳、區別地質對《海洋法公約》的大陸架有無實益…………… 57
參、大陸架寬度以水平海里(Nautical Mile)計算………… 59
肆、國家決定大陸架界限………………………………………… 60
伍、東海大陸架爭議各方相關規定……………………………… 60
陸、大陸架爭議問題出現在海岸相向國家……………………… 61
第四章 中國對大陸架的主張與劃界原則
第一節 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之形成…………………………… 63
壹、自然延伸是各沿海國陸地領土構成說……………………… 64
貳、自然延伸是國際法賦予的權利說…………………………… 65
參、小結…………………………………………………………… 66
第二節 中國在《海洋法公約》第76條下之主張……………… 67
壹、中國主張根據《海洋法公約》劃界………………………… 67
貳、中國主張的困境……………………………………………… 70
參、中國可爭取的立場…………………………………………… 74
第三節 結 論…………………………………………………… 77
壹、海域400海里內相向國家間大陸架採等距中線劃界……… 77
貳、公平原則是中國較佳選擇方案……………………………… 78
第五章 日本對東海大陸架劃界原則之主張
第一節 大陸架劃界方法之沿革………………………………… 81
壹、1958年《大陸礁層公約》對劃界方法之規定……………… 82
貳、1969年「北海大陸架案」對劃界方法之意見……………… 84
參、《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劃界方法之規定………………… 86
肆、1982年以後國際司法的劃界判決…………………………… 87
伍、小結…………………………………………………………… 89
第二節 日本對大陸架之主張…………………………………… 90
壹、日本對大陸架劃界相關的主張……………………………… 90
貳、日本主張的困境……………………………………………… 95
參、自然延伸的同地質與公平原則的問題……………………… 97
肆、小結…………………………………………………………… 99
第三節 結 論……………………………………………………… 100
第六章 爭端解決原則與共同開發的可行性
第一節 爭端解決原則…………………………………………… 103
壹、協商原則……………………………………………………… 103
貳、條約必須遵守原則(Pacta Sunt Servanda)…………… 107
參、恐怖平衡原則…………………………………………… … 108
肆、小結…………………………………………………………… 110
第二節 共同開發的可行性……………………………………… 112
壹、數回合談判重點與僵持……………………………………… 114
貳、論共同開發海域的劃定……………………………………… 117
參、談兩害相權取其輕…………………………………………… 124
肆、小結…………………………………………………………… 125
第七章 台灣在東海權益的爭取空間
第一節 台灣能有的積極作為…………………………………… 127
壹、中華民國原有的國際地位…………………………………… 128
貳、國際法的規定………………………………………………… 130
參、國際間與中華民國的外交實踐……………………………… 132
肆、小結…………………………………………………………… 133
第二節 台灣對東海大陸架的權利……………………………… 135
壹、台灣對中國劃界主張的權益爭取…………………………… 135
貳、台灣對日本的主張應有的權益……………………………… 137
第三節 結論……………………………………………………… 138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6
壹、修法暨台灣權益維護的建議………………………………… 146
貳、研究上的建議………………………………………………… 15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53
外文部份…………………………………………………………… 158
參考網站…………………………………………………………… 162
中文部分
丁驌 ,地形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8月)。
尹章華,兩岸海域法(臺北:文生書局,2003年7月)。
尹章華,國際海洋法(臺北:文笙書局,2003年7月)。
尹章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暨相關法規彙編(英文版)(臺北:文笙書局,1998年8月)。
尹曉亮,「中日『春曉油田』之爭的『結』與『解』」,日本問題研究,第2期,2005年。
王鑫 ,地形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王秀霞,「談大陸架及其法律地位和劃界原則」,濰坊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03年。
王益崖,地理學(上海:上海書店,1989。民國叢書89,浙江大學)。
王鐵崖等編著、王人傑校訂,國際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2月)。
丘宏達,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修訂版,2004年11月)。
丘宏達主編,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10月6版)。
丘宏達編輯,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9月)。
田�琤D編,戰後中日關係文獻集(1971-199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西村幸祐,馮彥國譯,「日本與中國大陸油田爭議探討」,海軍學術月刊(臺北),第39卷第1期(2005年1月1日),頁21- 29。取材自產經新聞社正論雜誌2004年8月號。
何春蓀,普通地質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0月3版)。
宋廷、高亨超,「界定中日東海共同開發海域的法律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第4期,2006年。
李濤 ,論大陸架劃界的法律制度—兼論中日東海大陸架爭端(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1日)。
李中邦,「日本調查大陸架及臺灣地區政治情勢對釣魚島主權的影響」,日本學刊,日本學刊雜誌社,第6期,2003年。
李令華,「海洋劃界中的成比例概念及其有關案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
李廣義,「東海大陸架劃界爭端國際法依據辯證」,當代法學,第19卷第3期(總第111期),2005年。
李毅 ,「論澳巴海洋邊界劃分方法之特色及其對中日東海海域劃界之借鑒意義」,東北亞論壇,第14卷第3期,2005年。
沙學峻主編,地理學(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
阮中強,「東海油田開採中日唯有合作」,亞洲週刊(臺北),第19卷第36期(2005年9月4日)。
周忠海,國際海洋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周怡良,「海峽兩岸共同海域資源協調共享之研究」,台灣海洋法學報,第1卷第2期,(2006年12月)。
周春堤,地理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10月)。
周敦瑞,海洋地質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9月)。
周鯁生,國際法(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林秀芬,東海油氣爭議之中日競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5年)。
邵津主編,國際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俞寬賜,國際法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8月)。
姜皇池,「論國家海域管轄權(下)」,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桃園),第33卷第2期(2002年9月)。
姜皇池,國際海洋法(上)(下)(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9月)。
孫宕越編著,地理學辭典(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桐聲 ,「關于中國東海的釣魚島、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問題的法律分析」,日本學刊,日本學刊雜誌社,第6期,2003年。
袁古潔,「公平原則在劃界中的作用」,華南師範大學學報,華南師範大學政法系,第1期,1999年。
袁古潔,「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研究―專屬經濟區劃界與大陸架劃界的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第4期,1998年。
袁古潔,國際海洋劃界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
袁斌 ,「試論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5年6月。
馬英九,從新海洋法論釣魚台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1月)。
國家海洋局政策研究室編,國際海域劃界條約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
國家海洋局政策研究室編,國際海域劃界條約集、續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
康永孚,實用地質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11月3版)。
張有份、鬱志榮、董奚戟,「中日東海管轄海域劃分爭議的法理分析」,海洋開發與管理,2006年1月。
張東江、武偉麗,「論中日東海海域劃界問題及其解決—從國際法角度的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 4 期,2006 年。
張彝鼎,國際法論文集(臺北:亞洲與世界社,1986年10月)。
戚啟勳,海洋(臺北:季風出版社,1980年1月)。
曹水德,海洋學及海洋法辭典(臺北:五洲出版社,1990年5月)。
許峻賓,「從國際法看中日『春曉油氣田』之爭」,臺灣經濟研究月刊(臺北),第27卷第8期(2004年8月)。
陳世昌,「邦交改變訴訟權 光華寮產權官司 我形同敗訴」,聯合報,2007年3月28日,頁A10。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1年)。
陳希廉等編,地質學(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6年第2版)。
陳致中,「國際法院與海洋劃界爭端的解決」,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1997年。
陳荔彤,海洋法論(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
陳麗娟,歐洲聯盟法精義(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陸爽 ,「關于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的基本構想」,首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貴州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2000年。
傅昆成,「中國周邊大陸架的劃界方法與問題」,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4年。
傅崐成,國際法與中國論文集刊(臺北: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部,1991年10月)。
傅崐成,國際海洋法---衡平劃界論(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8月)。
彭阜南主編,海洋地質學辭典(Glossary of Marine Geology)(臺北:地球科學文教基金會,2001年12月)。
程鵬、朱大奎,「是論海洋劃界的原則及其內涵」,海洋科學,第6期,1998年。
黃異 ,國際法(臺北:啟英文化,1996年)。
黃異 ,國際海洋法(臺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92年)。
詹寧斯、瓦茨修訂,王鐵崖等譯,奧本海國際法(第一卷第一分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12月)。
賈振南,「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區別―由中日就春曉氣田的爭論而引發的思考」,咸寧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5年。
鄒豹君編著,地理學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73年9月)。
靳慶軍,「國際法院解決國家間海域劃界爭端的若干原則」,政法論壇(中國行政大學學報),第2期,1988年。
廖榮文,海洋學概論(臺北:徐氏基金會出版,1972年10月)。
趙國材,「光華寮判決 去中國化的國際惡果?」聯合報,2007年3月31日,頁A15。
趙理海,海洋法的新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趙理海,海洋法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鄭繼文、舒孝煌,「東海油田爭議 臺灣立場何在」,全球防衛雜誌:軍事家(臺北),第255期(2005年11月)。
鄧永軍,「大陸架與專屬經濟區法律地位和法律制度的比較研究」,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24卷第5期,2004年。
盧柏勳,衡平原則在國際海洋法中劃界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台灣),1994年)。
龍村倪,「中日交鋒的熱點:春曉油田風飆雨」,全球防衛雜誌:軍事家(臺北),第255期(2005年11月)。
謝德超編著,地理學泛論(馬尼拉:中山出版社,1961年9月)。
魏靜芬、徐克銘,國際海洋法與海域執法(臺北:神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3月修訂2版)。
籃海昌,「評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的聯繫和區別―兼論相鄰相向國家大陸架劃界原則」,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1年。

外文部分
日文部分
三ケ田 均,「諸外国における大陸棚延伸調査の現状」,学術の動向(東京),10(2) (通号107)(2005年2月1日),頁32-41。
山本草二,国際法(東京:有斐閣,1999年7月30日)。
中村洸,「国連海洋法条約と海洋基本法」,ジュリスト(東京),(1096)号(1996年9月1日),頁34-39。
毛里和子、張蘊嶺編,日中関係をどう構築するか(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3月25日)。
水上千之,日本と海洋法(東京:有信堂,1995年12月7日)。
水上千之,海洋法 展開と現在(東京:有信堂,2005年5月21日)。
玉木賢策,「国連海洋法と大陸棚限界画定問題」,学術の動向(東京),10(2) (通号 107)(2005年2月1日),頁8-11。
田中則夫,「国際法からみた春曉がす田開発問題」,世界SEKAI(東京),(2005年8月),頁20-24。
田村八洲夫、芦田 譲,「領土·領海問題と大陸棚画定プロジェクト」,物理探查(東京),第57卷第5期(2004年),頁571-577。
寺沢一、內田久司編,国際法の基本問題(東京:有斐閣,1986年)。
西村 弓,「最近の国際法関係事例の分析 日中大陸棚の境界画定問題とその処理方策」,ジュリスト(東京),(1321)号(2006年10月15日),頁51-58。
西村祐二郎等六人合著,基礎地球科学(東京:朝倉書店, 2002年10月1日)。
町田 真,地形学(東京:大明堂,1984年4月12日)。
松井芳郎編輯代表,判例国際法(東京:東信堂,2006年5月20日第2版)。
松葉 真美,「大陸棚と排他的経済水域の境界画定--判例紹介」,レファレンス(東京), 55(7)(通号654)(2005年7月15日),頁42-61。
春日 茂,「日本における大陸棚調查の現狀と展望」,学術の動向(東京),10(2) (通号107)(2005年2月1日),頁18-25。
栗林忠男,現代国際法(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5年6月30日)。
桑原輝路,海洋国際法入門(東京:信山社,2002年8月28日)。
海洋政策研究団,海洋白皮書2006日本の動き 世界の動き(東京:成山堂書店,2006年2月18日)。
梅澤彰馬,「大陸棚の限界設定をめぐる国際的な動き」,学術の動向(東京),10(2) (通号107)(2005年2月1日),頁26-31。
野中俊彥、中村睦男、高橋和之、高見勝利著,憲法II(新版)(東京:有斐閣,1997年4月30日)。
棚橋 学,「日本周辺海域における大陸棚延伸、限界画定の問題点」,学術の動向(東京),10(2) (通号 107)( 2005年2月1日),頁12-17。
棚橋学、西村昭,「日本の排他的経済水域などの海底資源をめぐって」,土木施工(東京),45(8)(通号581)(2004年8月1日),頁68-75。
新法令,《排他的経済水域及び大陸棚に関する法律》(六•一四法七四),ジュリスト(東京),(1094)号(1996年7月15日),頁183。
濱川 今日子,「東シナ海における日中境界画定問題―国際法から見たガス田開発問題」,調查と情報(東京),(547)(2006年6月16日),頁1-10。
国際法学会編,日本と国際法の100年(東京:三省堂,2001年10月20日)。
経済產業省編,エネルギー白書 2005年版(東京:経済產業省資源エネルギー庁,2005年5月),ぎょうせい。
芦刈孝,最新地理小事典(東京:二宮書店,1991年)
芦田 譲,「大陸棚画定のために必要な調査ならびに今後への提言」,学術の動向(東京),10(2) (通号 107)(2005年2月),頁42-46。
芦田 譲,「日本列島をめぐる領土と資源エネルギー」,エネルギー総合工学(東京),第l128卷第1期(2005年4月)網址:http://www.iae.or.jp/publish/kihou/28-1/06.html
英文部分
Brown, E.D.,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Introductory Manual. (Aldershot, Hants :Dartmouth Publishing Group,1994)
Charney, J. I.,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Law”,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Washington), Volume88. Issue2, 1994, PP. 238-239
Churchill, R. R. & Lowe, A. V., The Law of the Sea(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9)
Cockburn, S., Nichols, S., Monahan, D., & McDorman, T., “Intertwined Uncertainties:Policy and Technology on the Judicial Continental Shelf”, Retrieved October 1,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gmat.unsw.edu.au/ablos/ABLOS01Folder/COCKBURN.PDF
Colson, D. A.,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between Neighboring States” ,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Washington),Vol.97,Issue1(2003.1)。 Publisher: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Cuchlaine, A. M. King, Introduction to Marine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London:Edward Arnold, 1975. New York)
Delimitation of Continental Shelf Between Libya and Malta,(Libya/Malta)(1985)I.C.J. REPORTS 13, 33-35(Judgment of 3 June 1985)。
Evans, A., Carleton, C., & Parson, L., “Article 76:The Ridge Issue”, Retrieved October 17,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gmat.unsw.edu.au/ablos/ABLOS03Folder/PAPER2-3.PDF
Kennett, J., Marine Geology(New Jersey:Prentice-Hall 1982.)
Knight, G.. & Chiu, H.,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Cases, Document, and Readings(London and New York:Elsevier Applied Science/Saratosa, Florida:UNIFO Publishers, Inc., 1991)
Malone, L. A., International Law (New York: Emanuel Publishing Corp., 1998).
Nordquist, M. H., Moore, J. N., & Heioar, T. H., Legal and scientific aspects of continental shelf limits(Boston : Martinus Nijhoff, 2004.)
Persand, S. “A Practical Overview of Article 76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 Retrieved October 11,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un.org/depts/los/nippon/unnff_programme_home/fellows_pages/fel
Powell, C.,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Revisited” Aerospace Power Journal, Winter 1997.
Shaw, M. N., International Law(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New York:)
Shearer, I. A., Starke’s International Law(London:Butterworths,1994.Boston)
Zou, K., Law of the Sea in East Asia(London:Routledge, 2005.New York)
Zou, K., “China’s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continental shelf: development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 Marine Policy(England), Vol.25.No.1(2001.1)
參考網站

大紀元 http://epochtimes.com/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 http://www.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百科全書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
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 http://www.land.moi.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 http://law.moj.gov.tw/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http://www.nuist.edu.cn/newindex/
商業週刊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 http://www.gwytb.gov.cn:82/index.asp
國策研究院 http://www.inpr.org.tw/
國際魚捕法網路指南 http://www.oceanlaw.net/texts/index.htm
新浪網 http://www.rfa.org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
經濟部 http://www.moea.gov.tw/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http://www.moeacgs.gov.tw/main.jsp
聯合國 http://www.un.org/
読売新聞YOMIURI ONLINE http://www.yomiuri.co.jp/
S-link電子六法全書http://www.6law.idv.tw/aa.htm
Cornell University Law Library http://library.lawschool.cornell.edu/default.asp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http://www.u-paris2.fr/cij/icjwww/icjhome.htm
JUGEM http://jugem.jp/
LexisNexis JP判例、日本法檢索 http://legal.lexisnexis.jp/
OceanLaw http://www.oceanlaw.net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外務省http://www.mofa.go.jp/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Hof http://typo3-englisch.fh-hof.de/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