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4: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施泳忠
研究生(外文):Yong-chung Shih
論文名稱:來知德義理易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es on the Meanings of Lai-Zhi-De`s Studies of the I Ching
指導教授:黃忠天黃忠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g-tian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來知德義理易錯綜貞中正
外文關鍵詞:Lai Zhi-De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of I Chingintricate“zheng” (virtue)“cheng” (honesty)imparti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來知德受到朱熹的影響,認為《易》歷四聖,而且《易經》有卜筮之用、亦有聖人義理之發揮。但來氏較朱熹更為強調象數,以為《易》理乃寓於象數之中,主張象數明而後義理明,並不認同王弼掃象與得意忘象的說法。
來知德認為聖人作《易》的目的乃在於教人以正,若不以道義配禍福,便是術家之流。相較於吉凶禍福等結果,來氏更強調无咎,即是道德上沒有過失,所以六十四卦之樞紐只是「貞」、「誠」二字。「貞」即是「正而固」,能行中正,致和,合乎天道。「誠」則是於天人二者皆無虛妄之意,不因氣拘物蔽而發揮本然善性,合於天道之至誠,便是人之誠。在具體實踐上,便是自省與慎始。
Influenced by Zhu Xi(朱熹), Lai Zhi-De(來知德) believed that 《I Ching》, written by four sages, can serve the purpose of divination and promote the 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of the sages. However, compared with Zhu, Lai emphasized more on Xiang Shu (象數,symbol and number), and suggested that the theories of 《I Ching》 are embedded in Xiang Shu(象數). Lai argued that Xiang Shu(象數) should be clarified before understanding the theories, and disagreed with Wang Bi’s(王弼) discourse of “breaking away from symbol” and “getting meaning to forget the symbol”.
Lai indicated that the purpose of writing 《I Ching》 was to teach the commonwealth about the righteousness, and without the teaching on morality, it would turn into a common trick. Instead of stressing the fortunate and disastrous outcomes, Lai emphasized on the idea of no-fault, which means no flaws on morality. Therefore, the keys of 64 divinatory symbols are “zheng” (貞,virtue) and “cheng” (誠,honesty). “Zheng”(貞) refers to “upright and steady”, being fair and harmonious to meet the natural law. “Cheng”(誠) means that there is no false intention of the Heaven and men, and men do not give up their good nature due to the environment. The honesty of the Heaven is the honesty of men. In real practice, it refers to self-reflection and cautiousnes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對於來氏象數易的研究…………………....……………4
第三節 前人對於來氏義理易的研究……………….……………….16

第二章 來知德《易》學的基本立場…………………………………19
第一節 《周易》為聖人之作………………………………………..19
第二節 《周易》為占卜之書………………………………………..23
第三節 《周易》成書在示人正道…………………………………..25
第四節 象數明而後義理明…………………………………………..29

第三章 來氏《易》學體例……………………………………………34
第一節 爻位…………………………………………………………..34
第二節 錯綜…………………………………………………………..43
第三節 中爻…………………………………………………………..56

第四章 來氏《易》學的天道觀………………………………………61
第一節 氣化世界……………………………………………………..61
第二節 《來註》中的理氣觀…….………………………………….67
第三節 存天理、去人欲……………………………………………..71

第五章 來氏《易》學義理論述的核心………………………………75
第一節 貞……………………………………………………………..75
第二節 誠……………………………………………………………..87
第三節 貞與誠的具體實踐…………………………………………..90

第六章 結論……………………………………………………………96

參考書目…………………………………………………………………..99
參考書目
一、古籍
《善本易緯‧關氏易傳‧春秋占筮書》(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台灣再版二刷。)
孔穎達:《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六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初版。)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五洲出版社,1981年10月。)
朱熹:《朱子文集‧卷八十一‧書伊川先生易傳板本後》(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朱熹:《易學啟蒙‧卷四‧考變占》,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熹:《周易本義》(台南:綜合出版社,1996年。)
清‧朱彞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宋‧朱震:《漢上易傳》(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
明.何楷:《古周易訂詁》,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宋‧項安世:《周易玩辭》(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0月。)
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台南:大千世界出版社,1973年6月,初版。)
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台一版。)
明.李本固:《周易古本全書彙編》(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2月,)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12月。)
明‧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2月,再版。)
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歐陽修:《易童子問》,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141冊(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台一版。)
明.楊時喬:《周易古今文全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2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六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鄭玄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
鄭玄注、孔穎達疏:《周禮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三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
明.魏濬:《周易古象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二、專著
伍華主編、盧叔度審訂:《周易大辭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修訂本,第三卷(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皮錫瑞著、周宇同注釋:《經學歷史》,《經學叢書初編》第一冊(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0月,台五版。)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呂紹綱:《周易闡微》(台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2版。)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7月,1版。)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1版。)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7月,初版。)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鼎文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1版。)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3版。)
南懷瑾:《易經雜說》(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上冊(香港:人生出版社,1966年3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68年2月。)
高懷民:《先秦哲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5年6月。)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12月。)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台北:撰者自印本,1994年12月。)
徐芹庭:《易學源流》(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
張其成:《象數易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6月,1版。)
陳德述:《儒學文化論》(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增訂九版。)
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著:《周易研究史》(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年7月。)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初版。)

三、博碩士論文
徐芹庭《易來氏學》(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9年8月,初版。)
陳竹義《來氏易經理數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四、論文集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七月。)
林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4年10月,3版。)
林慶彰:《明代思想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黃沛榮編:《易學論著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10月。)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二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

五、期刊論文
成中英:〈占卜的詮釋與貞之五義—論易占原初思想的哲學延伸〉,《中國文化》1994年09期。
楊自平:〈來知德易學特色—錯綜哲學〉,《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26期,2002年12月。
鍾彩鈞‧〈來知德哲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二十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3月。)
謝鶯興〈來知德《周易集註》板本考述〉,《東海大學中文學報》第13期(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2001年7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